武汉大学中国哲学名词解释大全(最终极版)(3)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5-12-28



2贵无论
魏晋玄学的一种主要哲学思想。创始人为何晏、王弼。主要观点是以“无”作为宇宙的本体,认为万物(有)以无为存在的根据,贵无论促进了中国古代本体论哲学的发展,但错误地以空洞的抽象观念为宇宙万物的本体,故受到后来以裴頠为代表的崇有论的批判。
3得意忘象:
1、王弼认为:认识的对象首先是象。
2、但象是工具性的存在,只有抛弃物象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也就是“意”。
3、要实现对本质的觉悟对意的把握,必须依靠本具的神明,超越言象的局限性不为任何现象所蒙蔽。

郭象
1崇有论
魏晋玄学的重要哲学理论和派别之一。与贵无论相对立,认为宇宙万物以有为本。指出宇宙万物皆产生于有,世界的本原是实际的物质存在,无不能生有。
2
独化 
中国西晋玄学家郭象思想体系中的一个核心概念。独化的主要含义是:天地间任何事物的生成变化,外不依靠“道”,内不由于己,都是无原因无根据的。认为天地间每一事物的生成变化,都是各自独立、无条件无原因的,如果要寻求事物生化的条件和原因,那末条件之外还有条件,原因之前还有原因,必将推致无穷无尽,万物虽共同生存于天地间,相互之间在表面上“玄合”,但在实际上没有任何内在联系,“万物虽聚而共成乎天,而皆历然莫不独见矣”。事物各自“独化”,相互间没有转化的关系,“夫死者独化而死耳,非夫生者生此死也”,“生者亦独化而生耳”,“独化而足”,“生与死各自成体”。郭象的“独化”说,具有否定造物主的合理因素,但由于根本否定事物生化的条件和原因,否定事物之间的联系和转化,鼓吹万物的“突然而自得”,“忽然而自尔”,“有不得变而为无,故一受成形,则化尽无期也”等等,成为一种带有偶然论的神秘主义思想。
范缜
1神灭论
《神灭论》坚持了物质第一性的原则,系统地阐述了无神论的思想,指出人的神(精神)和形(形体)是互相结合的统一体:“神即形也,形即神也,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他把人的形体与精神的关系,用刀口同锋利的关系作了极为形象的比喻:“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神之于质,犹利之于刀,形之于用,犹刀之于利”,“未闻刀没而利存,岂容形亡而神在”。
2形质神用
范缜用正确的形神关系对佛教信仰者的"神不灭论",作了彻底的批判。他在《神灭论》中系统地阐明了"形"、“神”二者不可分离的关系,明确肯定:“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是则形称其质,神言其用;形之与神,不得相异”(《梁书•范缜传》)。“质”,是指“形质”、实体;“用”,是讲“功用”、“作用”,包含有派生或从生的意思。范缜用“质”和“用”这对范畴,说明“形体”和“精神”不是两个不同东西的拼凑或组合,而是一个统一体的两方面;二者不是并列的,精神作用从属于物质形体,因此,人的形体死亡了,其精神作用也就必然随之消灭,精神决不可能脱离形体而独立存在。
形质神用:范缜提出,意为形体是精神所依赖的质体,而精神是形体的作用。《神灭论》:“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是则形称其质,神言其用,形之与神,不得相异。”把形与神喻为刀刃和锋利的关系,指出“神之于质,犹利之于刃。利之名非刃也,刃之名非利也,然而舍利无刃,舍刃无利。未闻刃没而利在,岂容形亡而神存。”反对佛教认为人死灵魂不灭的思想。




佛教
《不真空论》
是僧肇的代表作之一。僧肇是中国东晋著名的佛教学者、僧人,佛经翻译家鸠摩罗什的得意门生,罗什门下“四圣”或“十哲”之一,被称为“法门龙象”、“解空第一”。《不真空论》阐述的对象是“有”、“无”即“色”、“空”问题。僧肇认为,一切存在都是因缘和合而生,是无自性的虚妄假相,虚妄即不真,不真故空。空亦非无有一物,而是相有性空。谈有谈空都是各执一偏,实际上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非有非无,亦有亦无。

《物不迁论》
是僧肇的代表作之一。《物不迁论》是僧肇在姚秦弘始十一年(公元409年)之后,继《不真空论》的又一重要著作。《不真空论》主旨是讲万物的“有”、“无”问题,《物不迁论》则着重论述事物变化与否的问题。这是僧肇在《不真空论》的基础上对物质的存在形式和基本属性问题所作的具有诡辩特征的阐述。

四法界
四法界是华严宗对于世界的看法,四法界指的是:理法界、事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这里的法界有两个意思:一是指事物而言,界为分,就是差别。一是指理而言,界为性。前者指千差万别的事物现象,后者指法性真如。事法界就是形形色色的世界(杂),理法界指清净的本体世界(纯)。这两个世界互相包容无妨碍,就是理事无碍法界,各种事物之间也互相包容无妨碍,就是事事无碍法界。这四种法界不仅体现了宇宙万事万物的关系,也是人们了解世界的四种精神境界。
转识成智
转识成智是说,八种识都转变为成佛的智慧。执著有“我”产生“烦恼障”;执著有“法”
 
产生“所知障”;只有破除我法二执,以我,法为空,才能使灵魂从生死轮回中解脱出来,进入涅槃世界。如何破除“阿赖耶识”中的“有漏”种子是我、法二执二障的根子,可以通过累世的修炼,使有漏种子逐渐消失,成佛的无漏种子逐渐的增长,八识都变成为成佛的智慧,便能进入佛国.



一念三千
是天台宗的重要教义,也是该宗修行是的观法。所谓一念是指当前现实的妄念。三千指一切法。此一念的当体即圆具三千法。天台宗主张,人在一念之间,即具有十界三千诸法,包容世间与出世间一切善恶性相等人物差别的总和。

唐代儒学

性情三品说:韩愈认为性“与生俱生”,分为上中下三品,“上焉者,善焉而已矣;中焉者,可导而上下也;下焉者,恶焉而已矣。”性的具体内容为仁义礼智信,它们在三品中比重各不相同。“上焉者之于五也,主于一(指仁)而行于四;中焉者之于五也,一不少有焉,则少反焉,其于四也混;下焉者之于五也,反于一而悖于四。”情“接于物生”,具体内容为喜怒哀惧爱恶欲。情与性相对,亦分为上中下三品,上品为七情“动而处其中”;中品为七情“有所甚有所亡,然而求合其中”;下品为七情动“亡与甚直情而行”。

1天与人交相胜
大凡入器者,皆有能有不能。有形有器者就是自然之物;是自然之物,就一定是有限的,是有所能有所不能的。因此,天和人这两种重要的有形有器之物,也必是各有长短的,各有能与不能的。换言之,有些事只有天能够做到,有些事只有人才能做到,天与人各有其发挥作用的领域,彼此的作用不可取代,这就是天与人交相胜。
唐刘禹锡用语。意谓天与人都各自以其特殊的能胜过对方。认为天和人都是有形的物。“天,有形之大者也;人,动物之尤者也。”天与人各有特殊的能。“大凡入于形器者,皆有能有不能”,“天之能,人固不能也;人之能,天亦有所不能也。”天与人,即自然与社会的职能不同,“天之所能者,生万物也”,“天之道在生植,其用在强弱”;“人之所能者,治万物也”,“人之道在法制,其用在是非”,故“天与人交相胜尔”。强调“人诚务胜乎天”,“以法胜天”。

2复性论
李翱从孟子的思想中找到了人性论德依据,他反对韩愈性分善恶的观点,主张性只有一种,即纯善无恶之性。他认为人的本性都是善的,无论桀纣还是尧舜,他们本性并无丝毫不同。他们的行为之所以表现出如此大的差别,原因不在于性的差别,在于情的迥异。 情是性之动,性情相依不可缺一。无性则情没有产生的根基,无情则性无法得到表现。与性的纯善不同,情是有善有恶的。在李翱看来,每一个按照本性,都应当成为圣人。但真正成为圣人的很少,原因在于人除了性还有情。情接而物生,有善有不善,或过或不及;一旦陷溺其情,人往往容易迷失其心,湮灭其性。所以一个倘若要实现自我,成为圣贤,就必须复其性而节其情。
复性说:李翱认为,“性者,天之命也”,“人之性皆善”,“百姓之性与圣人之性弗差”。而“情由性生”、“无性则情无所生矣”。“情不自情,因性而情;性不自性,由情以明。”性受到情(喜怒哀惧爱恶欲)的迷惑,“情既昏,性斯匿矣”,“故性不能充也。”主张去情复性,认为通过“视听言行,循礼而动”,“忘嗜欲而归性命之道”;“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物之性”;“弗思弗虑”,“知本无有思,动静皆离”等方法,最后达到“广大清明,照乎天地,感而遂通天下”的“至诚”境界,便是复性。

宋明理学

理学 又称道学、新儒学。宋元明清时期的一种哲学思潮。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吸收了道家和佛教哲学思想而产生的新儒学。它以性命义理为核心,是宇宙论、认识论和道德学说高度统一的思辨哲学。它以“理”为哲学的最高范畴和宇宙本体,取代了传统儒学思想的“天”的地位。南宋以后,被统治者奉为官方哲学。明清之际,从理学内部分化出王夫之、颜元、戴震等人,对理学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和批判。




1一物两体
中国北宋张载提出的命题。《正蒙 参两》中说:“一物两体,气也;一故神,两故化;此天之所以参也。”这里的“两体”指阴阳两个对立面:“一”指对立面的统一;“神”指气化运动的潜能;“化”指阴阳相互作用引起的变化。张载认为,有对立面的统一,才有运动的性能:有对立面,才有运动变化的过程。一切事物都是矛盾统一体,对立和统一不可分割;其相互作用存在于统一体中。一物两体,气也。一故神,两故化,此天之所以参也。
张载认为,没有对立面也就不可能形成统一体,没有统一体,对立的两方面将无法相互作用,这就是所谓的“一物两体”。在动静关系上,张载着重考察了气化运动的源泉问题。张载认为万事万物的变化,都是由于阴阳的相互作用,但最终又都统而为“一”表明:1、任何事物都存在“阴阳”对立的两个方面;2、“阴阳”对立的两个方面都必须统一于同一事物之中;3、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阴阳”两方面作用的结果;

2太虚即气:张载《正蒙•太和》:“知太虚即气,则无无。”太虚一词初见于《庄子•知北游》:“不游乎太虚”及《黄帝内经》:“太虚寥廓”,指广大空间。张载认为虚即气,虚与气是同一物质实体的不同状态,虚与气是统一的,“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万物不能不散而为太虚。”太虚即气:就是广阔的天空无形可见,但充满了细微的物质性的气,是气的本来状态;物质性的气是世界的本原。气是不断凝聚和分散的,它“聚而为万物”,万物又“散而为太虚”。这是物质不灭的本体论思想。
3【知礼成性】“知”一方面指知觉、理性;另一方面指变化气质、成就德性的方法。而其对象就是“礼”,要变化气质,要成性,就必须知礼,礼就是全部封建统治制度。张载认为“知”与“礼”结合便能成性,即造就理想人格。

4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合虚与气,有性之名。”“有无虚实通为一物者,性也。”具体到人,则有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形而后有气质之性,善反之,则天地之性存焉。故气质之性,君子有弗性也。”“天所性者通极于道,气之昏明不足以蔽之。”“性者万物之一源,非有我之得私也。”但人非由太虚之气直接构成,而是由太虚之气聚而为气,由气聚而为万物:“游气纷扰,合而成质者,生人、物之万殊;其阴阳两端循环不已者,立天地之大义。”“天性在人,正犹水性之在冰,凝释虽异,为物一也。”天地之性因其从天道而来,所以清澈纯一、至善,为人之本质;气质之性由于由气化而成,故有清浊、厚薄、刚柔、缓速之分,为人之感性存在,因而人有善恶之可能性。

相关话题/哲学

  • 领限时大额优惠券,享本站正版考研考试资料!
    大额优惠券
    优惠券领取后72小时内有效,10万种最新考研考试考证类电子打印资料任你选。涵盖全国500余所院校考研专业课、200多种职业资格考试、1100多种经典教材,产品类型包含电子书、题库、全套资料以及视频,无论您是考研复习、考证刷题,还是考前冲刺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可满足您学习上的不同需求。 ...
    本站小编 Free壹佰分学习网 2022-09-19
  • 武汉大学西方哲学考研名词解释
    数是万物的始基 毕达哥拉斯学派把数作为万物的始基或本原。他们说,万物皆数,数是万物的原型,万物都是模仿数的,是数的摹本,数的原则统治着宇宙中一切现象。毕达哥拉斯认为:万物的本原是一。从一中产生出二,二是从属于一的不定的质料,一则是原因。从完满的一与不定的二中产生出面;从面产生出体;从体产生出感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5-12-28
  • 2015大学研究生院哲学A++级一级学科排行榜
    武书连2015中国大学研究生院哲学A++级一级学科排行榜  哲学只有哲学1个一级学科。  据国务院学位办公室发表的统计数据,我国大学2013年授予的哲学博士占博士总数的1.35%,授予的哲学硕士占硕士总数的0.84%。  另对中国大学公布的2007~2012年招生的博士生导师资料统计,哲学博导占博导总数的1.60%,哲学是较小的学科。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5-12-08
  • 武书连2015中国大学研究生院哲学40强
     据国务院学位办公室发表的统计数据,我国大学2013年授予的哲学博士占博士总数的1.35%,授予的哲学硕士占硕士总数的0.84%。  另对中国大学公布的2007~2012年招生的博士生导师资料统计,哲学博导占博导总数的1.60%,哲学是较小的学科。  2015年,有权授予哲学博士学位的大学有45所,有权授予哲学硕士学位的大学共174所。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5-11-04
  • 四川大学考研真题—中国哲学史-2006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5-10-13
  • 2015年北京大学西方哲学史真题
    北京大学西方哲学专业现代与中哲真题 现代部分 简答 1、本体论承诺 2、范式 3、在世之在 4、逻各斯中心主义 5、公平与正义 论述 1、尼采的永恒轮回说 2、胡塞尔的生活的世界 3、分析卡尔普纳一段话,大概内容是证实程度及对形而上学态度。 中哲部分 1、荀子正名学说 2、张载太和及诚明学说 西方哲学史二 简答题 ...
    本站小编 北京大学 2015-10-06
  • 南京大学外国哲学历年真题
    南京大学外国哲学历年真题 2000年哲学综合 B卷(限中国哲学、外国哲学、伦理学、宗教学专业考生做) 一、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简要说明你对哲学党性原则的理解。 2、你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否定范畴有几种含义?这些含义之间有何联系? 3、简析社会意识rdq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5-09-10
  • 2013年中国政法大学中国哲学考研真题
    2013年中国政法大学中国哲学考研真题 【哲学综合一】 名词解释: 反思、不可知论、矛盾、民族精神 举例说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举例说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 为什么说真理的实践标准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以人为本 选做题 分析:举例说明历史、逻辑相统一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运用。 从工业革命时期的战 ...
    本站小编 网络资源 2015-07-13
  • 2009年北京大学中国哲学考研试题
    2009年北京大学中国哲学考研试题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40分) 1.言立三表 2.辩无胜 3.静因之道 4.人副天数 5.物不迁 6.言尽意 7.神灭论 8.一物两体 9.理一分殊 10.淮南格物 二、简答题(共1题,10分) 试析韩非子对早期法家思想的综合。 ...
    本站小编 网络资源 2015-07-09
  • 西方哲学考研分类总结
    名词解释 古希腊部分 范畴(亚里士多德)1 洞穴说2 四因说18 产婆术9 实体(亚里士多德)6 智者与智者运动2 伊壁鸠鲁的快乐论伦理学2 理念说10 中道1 知识即美德5 认识你自己1 理想国3 数(毕达哥拉斯)3 存在(巴门尼德)7 实践智慧(亚里士多德)2 太一(普罗提诺)5 哲学源于诧异1 属性和样式1 无定(阿那克西曼德 ...
    本站小编 网络资源 2015-07-08
  • 2014年清华大学中国哲学史考研真题
    2014年清华大学中国哲学史考研真题 名解7*10 1.善不受报 2.太极图说 3.心即理(还给个提示,陆九渊) 4.大同书 哎呀,忘了忘了,总之都是灰常常规的,难度跟心即理一个档次的,可能善不受报比较细。 简答题2*20 1.孟子论王霸之异,当然完整版是,孟子是如何分辨王道与霸道。 2.夫圣心冥寂。理极同无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5-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