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中国哲学名词解释大全(最终极版)(6)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5-12-28



不真空论:《不真空论》为僧肇对般若性空学各家“众论竞作,而性莫同矣”而作。理论主旨为“即万物之自虚,不假虚而虚物矣”。僧肇以不偏不二、不取不舍为理路,当下而论,即色而谈空,即色而显空;即色即空,色空不二。僧肇曰:“物从因缘故不有,”“待缘而后有者,故知有非真有”;“万物非真,假号久矣,”“以名求实,物无当名之实”,从上两方面讲,物为不真,不真即空。但是,“万物若无,则不应起,起则非无,以明缘起,故不无也。”“欲言其有,有不自生;欲言其无,缘会即形。”故谈真则说空,导俗则存有,取不真空之中道义。

般若无知论:般若是佛教所讲的对宇宙人生最实在最正确的认知能力,是成佛之后所具有的最高智慧。般若作为永恒之绝对存在,是无相而非有相。僧肇认为,般若无相并非空无,而是不住一切相又不离一切相的“殊胜相”。般若之无相,乃般若无知、无见的前提。“真智观真谛,未尝取所知。”真谛为空,般若为真智,自然无所知无所见。无相为体,无知无见为用。知与不知,乃相对概念,“夫有所知,则有所不知。”只有无知之般若,才能“照彼无相之真谛,”故“不知之知,乃曰一切知。”般若智慧乃从直观体验中产生,以观照的方式把握世界,而非知识的分析的途径。“夫所知非所知,所知生于知。所知既生知,知亦生所知,所知既相生,相生即缘法。缘法故非真,非真故非真谛也。”唯般若之无知无见,才能超越一切之相对,无又分别,无有执着,而洞照一切,不遗一物。

涅槃佛性说:道生认为“万法虽异,一如是同。”一如、真如等乃不同场合对于实相之不同称呼,如于万法处为实相,对佛来说称法身,对众生而言即是佛性,理无二致,以此出发,道生提出一切终生皆有佛性、皆得成佛的观点。道生认为,对于诸法实相义,须由般若智慧体认证知,而一旦证得自然法性,即为佛矣。法遍一切,所以一切众生皆有佛性,都有成佛的可能。迷者众生,悟即是佛。悟就是悟到自己所具有的佛性。即使是一阐提也有佛性,也能成佛。
 
佛性即我:道生认为众生本性与佛无二无别,所以一切众生皆能成佛,成佛当然是众生本分中事,佛在众生中求。道生认为,众生之生生死死是假我的表现,恒常不变的佛性才是“真我”,假我要破,真我要立,去假而存真。真我即佛性,佛性即真我。
 
二谛:佛教用语,指俗谛(又称“世谛”、“世俗谛”)和真谛(又称“胜义谛”、“第一义谛”)。谛,指真实不虚之理,二谛,指两种真理。小乘有部把认为凡是复合的、可分解的对象为真实存在的认识,称为世俗谛,把认为单一的、不可分解的对象为真实存在的认识,称为胜义谛。(《俱舍论》)中观学派把不知缘起性空,以为世界是真实不虚的的世俗理解称为俗谛,把懂得一切事物皆空、无自性,以此为真实的理解为真谛。(《中论•观四谛品》)小乘经部和瑜伽行派等均把世俗的认识活动和对对象的理解称为世俗谛,把佛教智慧及其对对象的理解称为胜义谛。(《显扬圣教论》)二谛虽有俗圣之分,但均为佛教缺一不可的的真理。将此二谛联系起来观察现象,被称为中观、中道,为大乘最基本的原则之一。
唯识宗:中国佛教宗派之一,因主张万法唯识,故名。唐玄奘及其弟子窥基(慈恩大师)创立,亦名慈恩宗或法相宗,代表经典为《成唯识论》。主张外境非有,内识非无的唯识无境理论;把思想认识的转变即“转依”,看成是由迷而悟,由染而净的修习目的;用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的三自性说概括全部学说;同时介绍和运用佛教逻辑因明学。坚持五种姓或五乘种姓说,认为“无姓有情”者不能成佛。

万法唯识:亦称一切唯识。古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和中国唯识宗的主要教义之一。唯识宗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万物,都非独立存在,而是由“识”变现出来。离心识外,世界上没有任何独立存在的客体。《成唯识论》卷一:“由假说我法,有种种相转,彼依识所变。”由识变出见分和相分,亦即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才有宇宙间一切万物。故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

阿赖耶识:亦译为阿梨耶识、赖耶识等,意译为藏识、无没识等,佛教瑜伽行派和法相宗所立心法八识中的第八识。有多种含义,《成唯识论》将之归结为三相:1.因相,即“能藏”。为此识包藏了能产生世界一切事物的种子,是万物之因,又称“一切种子识”。2.果相,即“所藏”。谓此识能按前世善恶行为引生后世相应报应,受熏而为种子所藏,又称“异熟识”。3.自相,即阿赖耶识自体包含因果而相,有能藏、所藏、执藏(被第七识执为自我)三义,故又称“藏识”。法相宗认为此识是物质世界和自身的本源,也是轮回果报的精神主体和由世间证得涅槃的依据。
 
三性:即三自性,亦名三自相,三相。指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印度佛教瑜伽行派和中国佛教法相宗的中心理论之一。据《成唯识论》卷八解释:遍计所执性,指人们视一切事物为各有自性差别的客观实在的世俗认识,是妄认的实有;依他起性,指依因缘而生的一切现象,体性本无;圆成实性,指在依他起性上,远离遍计所执性的谬误,由此显出的真如实性。由此三性,即可成立唯识无境。意即:“依他起”是以心识为因缘而派生的现象界,对此现象界加以分别,认为客观实有,则名“遍计所执性”;排除客观实有的观念,体认一切唯有识性,则契合真如,名圆成实性。

法界缘起:佛教华严宗基本教义之一。有两种含义:1.法界作为整个宇宙现象的全体。认为宇宙各个具体事物都不是独立而有的,而是相互为缘而生起的。2.法界即一真法界,与真如、实相等同义。认为它是宇宙万有的本体,宇宙万有都是从它派生的,所谓法界缘起,即是真如缘起。《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法界缘起,乃自在无穷。”“圆融自在,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六相圆融:亦称六相缘起,佛教华严宗基本教义之一。六相指总相和别相、同相和异相、成相和坏相。认为一切现象虽各有六个方面的自性,但都可以融合无间,故称。六相中“总”“同”“成”三相指现象的全部或整体,“别”“异”“坏”三相指现象的部分或片段。在《金狮子章》还把总、同、成三相视同一般的概念,别异坏三相相当个别的概念。故六相圆融的关系,也是全体与部分、一般与个别的圆融关系。全体由部分组成,部分的性质和作用则由全体所规定;一般通过个别得以表现,个别的本质则由一般来决定。这种关系又被规定为“相即”、“相入”两种形式,并由此构成法界缘起。

天台宗:隋唐佛教宗派之一,实际创始人为智,因其常住浙江天台山,故名。又以《法华经》为主要的教义根据,故又称“法华宗”。智确立定(止)慧(观)双修原则,所著《法华玄义》、《摩诃止观》、《法华文句》被奉为“天台三大部”。教义上主张一切事相都是法性真如的表现(诸法实相),并用一念三千、三谛圆融加以阐释。修行上提倡一心三观,判教上主张五时八教,把《法华经》列为佛的最高最后说法。


一心三观(三谛圆融):即是说一心能观空假中三谛,智觊根据《中论》“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名中道义”的所谓“三是偈”思想发挥而来。智  说:“若一法一切法,即是因缘所生法,是谓假名假观也;若一切法即一法,我说即是空,空观也;若非一非一切者,即是中道观。”一法一切法,指真如随缘形成一切现象,皆不实在,故为假,观此即为假观;“一切法即一法”,指一切现象皆真如显现,无有自体,故为空,观此为空观;“非一非一切”,指同时包含有以上两个方面即假即空,故为中道,观此为中道观。同时此三者圆融不分,举一即三,虽三而常一,是谓一心三观。
 
三谛圆融:佛教天台宗基本教义之一。三谛指《中论》所说的三是偈中“空”“假”“中”三条所谓“真谛”。空谛,亦称真谛、无谛,指世界万有因缘和合而成,空无自性;假谛,亦称俗谛、有谛,指万有空无自性,但有假相存在;中谛,亦称中道谛、第一义谛,指既看到现象空的一面,又看到假的一面,非空非假,即是中道。据《摩诃止观》卷一下,此三谛“虽三而一,虽一而三,不相妨碍”,“一念心起,即假,即空,即中”,此即谓之三谛圆融。 
一念三千:一念即一念心,三千指三千世界,总括一切法之谓。智 说:“此三千在一念心,若无心而已,介尔有心,即具三千。”这是说,三千世界即一切现象皆存在于一念心中,这是因为三千同一性故,皆为同一真如本心之显现,所以说一念三千。
 
性具说:性具说为天台宗提出,性即是法性、真如,即认为一切诸法皆为真如法性之体所本具,因此他们提出众生本性即具一切善法和恶法,佛与众生本无根本差别,“即能修成,全是本具”。


禅宗:中国佛教宗派之一,以禅定作为佛教全部修习而得名,又自称传佛心印,用参究方法彻见本有佛性为宗旨,亦称“佛心宗”。相传由菩提达摩(南朝宋末)创立,至五祖弘忍而分成北宗神秀、南宗慧能,时称“南能北秀”。北宗主张“佛尘看净”的渐修,要求打坐息想,起坐束心,数传后即衰微。南宗代表作为《六祖坛经》,提倡心性本净,佛性本有,觉悟不假外求;主张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故自称“顿门”。流行日广,影响及于宋明理学。

明心见性:佛教禅宗基本思想之一。即以自心本有之般若智慧去觉知“自心真性”的一种内省修行方法。《坛经•般若品》:“智慧观照,内外明彻,识自本心。若识本心,即本解脱。”主张“成佛作祖”或“求生净土”时“不执外修”,“不假外求”,只要悟了自信本性(即佛性),就能成佛。对后来的佛教和宋明理学有重要影响。
 
见性成佛:佛教禅宗基本思想之一,主张通过般若智慧彻见自心佛性,以达到成佛目的的一种教义。《坛经•般若品》:“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观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见性成佛道。”禅宗认为“佛性”和“智慧”都是人心所固有的,故不重读经、坐禅、礼佛、戒律等佛教休息形式,提倡“识自本心”。
无念为宗:慧能说自己的教义是:“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顿悟成佛在修行方法上就是心不受外物诱惑,这就是无念,但无念不是百物不思,万念除尽,而是说在与外物接触时,心不收到外境的任何影响,“不于境上生心”。这种方法,叫做无住。心不执着于任何外境,对任何事物都不留恋,外离一切相,所以这种方法,又称为无相。凡夫和佛的区别就在一念之间,一念不着境,不着相,当下即成佛。



童心说:李贽认为人先天具有天真淳朴的童心。“童心者,真心也。”“夫童心者,绝假成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其内容为“穿衣吃饭”、“趋利避害”等。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人因为见闻和读书容易失却童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故须减少闻见而来的知识,即使对于圣贤书亦当保持警惕。童心说导源于王守仁的良知说,但否定仁义礼智忠孝等是人的天性。

 


相关话题/哲学

  • 领限时大额优惠券,享本站正版考研考试资料!
    大额优惠券
    优惠券领取后72小时内有效,10万种最新考研考试考证类电子打印资料任你选。涵盖全国500余所院校考研专业课、200多种职业资格考试、1100多种经典教材,产品类型包含电子书、题库、全套资料以及视频,无论您是考研复习、考证刷题,还是考前冲刺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可满足您学习上的不同需求。 ...
    本站小编 Free壹佰分学习网 2022-09-19
  • 武汉大学西方哲学考研名词解释
    数是万物的始基 毕达哥拉斯学派把数作为万物的始基或本原。他们说,万物皆数,数是万物的原型,万物都是模仿数的,是数的摹本,数的原则统治着宇宙中一切现象。毕达哥拉斯认为:万物的本原是一。从一中产生出二,二是从属于一的不定的质料,一则是原因。从完满的一与不定的二中产生出面;从面产生出体;从体产生出感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5-12-28
  • 2015大学研究生院哲学A++级一级学科排行榜
    武书连2015中国大学研究生院哲学A++级一级学科排行榜  哲学只有哲学1个一级学科。  据国务院学位办公室发表的统计数据,我国大学2013年授予的哲学博士占博士总数的1.35%,授予的哲学硕士占硕士总数的0.84%。  另对中国大学公布的2007~2012年招生的博士生导师资料统计,哲学博导占博导总数的1.60%,哲学是较小的学科。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5-12-08
  • 武书连2015中国大学研究生院哲学40强
     据国务院学位办公室发表的统计数据,我国大学2013年授予的哲学博士占博士总数的1.35%,授予的哲学硕士占硕士总数的0.84%。  另对中国大学公布的2007~2012年招生的博士生导师资料统计,哲学博导占博导总数的1.60%,哲学是较小的学科。  2015年,有权授予哲学博士学位的大学有45所,有权授予哲学硕士学位的大学共174所。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5-11-04
  • 四川大学考研真题—中国哲学史-2006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5-10-13
  • 2015年北京大学西方哲学史真题
    北京大学西方哲学专业现代与中哲真题 现代部分 简答 1、本体论承诺 2、范式 3、在世之在 4、逻各斯中心主义 5、公平与正义 论述 1、尼采的永恒轮回说 2、胡塞尔的生活的世界 3、分析卡尔普纳一段话,大概内容是证实程度及对形而上学态度。 中哲部分 1、荀子正名学说 2、张载太和及诚明学说 西方哲学史二 简答题 ...
    本站小编 北京大学 2015-10-06
  • 南京大学外国哲学历年真题
    南京大学外国哲学历年真题 2000年哲学综合 B卷(限中国哲学、外国哲学、伦理学、宗教学专业考生做) 一、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简要说明你对哲学党性原则的理解。 2、你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否定范畴有几种含义?这些含义之间有何联系? 3、简析社会意识rdq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5-09-10
  • 2013年中国政法大学中国哲学考研真题
    2013年中国政法大学中国哲学考研真题 【哲学综合一】 名词解释: 反思、不可知论、矛盾、民族精神 举例说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举例说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 为什么说真理的实践标准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以人为本 选做题 分析:举例说明历史、逻辑相统一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运用。 从工业革命时期的战 ...
    本站小编 网络资源 2015-07-13
  • 2009年北京大学中国哲学考研试题
    2009年北京大学中国哲学考研试题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40分) 1.言立三表 2.辩无胜 3.静因之道 4.人副天数 5.物不迁 6.言尽意 7.神灭论 8.一物两体 9.理一分殊 10.淮南格物 二、简答题(共1题,10分) 试析韩非子对早期法家思想的综合。 ...
    本站小编 网络资源 2015-07-09
  • 西方哲学考研分类总结
    名词解释 古希腊部分 范畴(亚里士多德)1 洞穴说2 四因说18 产婆术9 实体(亚里士多德)6 智者与智者运动2 伊壁鸠鲁的快乐论伦理学2 理念说10 中道1 知识即美德5 认识你自己1 理想国3 数(毕达哥拉斯)3 存在(巴门尼德)7 实践智慧(亚里士多德)2 太一(普罗提诺)5 哲学源于诧异1 属性和样式1 无定(阿那克西曼德 ...
    本站小编 网络资源 2015-07-08
  • 2014年清华大学中国哲学史考研真题
    2014年清华大学中国哲学史考研真题 名解7*10 1.善不受报 2.太极图说 3.心即理(还给个提示,陆九渊) 4.大同书 哎呀,忘了忘了,总之都是灰常常规的,难度跟心即理一个档次的,可能善不受报比较细。 简答题2*20 1.孟子论王霸之异,当然完整版是,孟子是如何分辨王道与霸道。 2.夫圣心冥寂。理极同无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5-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