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在职体育硕士《学校体育学》复习资料(3)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5-12-27


(3)体育知识学习和运动认知规律。身体---动觉智力:运用四肢和屈体反应以及是否善于利用身体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有三要素:有效控制身体运动能力、熟练操作物体能力、体脑协调一致能力。其过程:广泛进行感性认知,形成感性基础---理性概括,形成理性认知—将理性认知演绎到各种运动情景的运用阶段。
(4)体育学习集体形成与变化规律。要求教师:选择机体性项目作为教学内容;采用分组的小群体教学组织形式;研究集体性学习的评价方法。其过程:组成集体,形成机体因素阶段---集体巩固,在集体中接受教育阶段---集体成熟,自觉进行集体性行为阶段。---集体分解,形成心学习集体的阶段。
(5)体育运动乐趣的规律。是学生掌握运动技能、增强体质的前提。其过程:学生在原有的技能水平上充分运动,从而体验运动乐趣阶段---学生向新的技能水平进行挑战,体验乐趣---在技能习得以后进行战术和技术的创新,从而体验乐趣。
五、体育教学原则。
1、合理安排身体活动量原则。
(1)定义:教学中要体现体育教学的本质特点,身体活动性,还要合理有效的运动负荷,满足锻炼身体和掌握运动技能的需要
(2)依据:体育教学的本质特点,适宜的运动负荷。适宜指:要与目标、内容、身体发展需要相适宜。
(3)基本要求:①服从体育教学目标。②服从学生身体发展状况和需要。③通过科学的教程、教材、和教法安排活动量。教学过程是:学习---练习---发展。④因人而宜安排运动量。⑤逐步提高学生自我控制运动量能力。
2、注重体验运动乐趣原则。
(1)定义:让学生在掌握运动技能和锻炼同时,体验快乐,从而使其喜爱运动并养成习惯。(2)依据:游戏的特性和运动中的情感变化规律。
(3)基本要求:①正确理解和对待运动中的乐趣。②从学生的立场去理解教材。③要让每个学生都能不断提获得成功的体验。④处理好体育乐趣和掌握运动技能的关系。⑤开发多种有利于学生体验乐趣的教学方法。⑥体验乐趣不忘磨炼、体验成功不忘失败。
3、促进运动技能不断提高原则。
(1)定义:提高运动技能、成绩、实现有效的体育教学。
(2)依据:掌握技能有利于参与终身体育规律和体育教学条件下运动技能形成规律。
(3)基本要求:①正确认识运动技能提高在体育学习中的重要意义。②明确运动技能学习的目的,有层次地掌握运动技能。③钻研学理和教法、提高教学质量。④创造提高运动技能的环境和条件。
4、提高运动认知和传承运动文化原则。
(1)定义:通过运动知识和运动技术的学习,培养运动认知能力,提高对运动与文化的理解,传承运动文化。
(2)依据:运动实践与运动认知相互促进规律。
(3)基本要求:①重视体育学习中认知因素,完成学懂的目标。会指:运动技能掌握。懂指:对运动原理和运动文化特征的理解。②培养运动表想和再造形象。是掌握运动技能的基础。③重视发现式学习和问题解决式教学法。
5、在集体活动中进行集体教育原则。
(1)定义:要发挥运动集体的作用,培养学生正确的集体意识和良好的集体行为。
(2)依据:体育运动以集体活动形式为主、体育学习集体形成的特点、体育学习集体组成、发展和分化规律。
(3)基本要求:①分析、研究、挖掘体育活动和体育学习中的集体要素。②善于设立集体学习的场景。前提条件:共同学习的课题、平台。③开发有助于集体学习的教学手段和技术。④处理好集体学习和个性发展之间的关系。
6、因材施教原则
(1)定义:贯彻面向全体学生的精神,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实施不同的、有针对性的教育,使每个学生运动技能和身心健康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2)依据:体育教学受到学生身心发展的制约。
(3)基本要求:①深入、细致研究和了解学生。②正确看待和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个体差异。③通过各种体育教学组织形式创造因材施教的条件。④采用各种体育教学方法进行因材施教。⑤把因材施教与统一要求结合起来。
7、安全运动和安全教育原则。
(1)定义:要使学生安全地从事运动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2)依据:剧烈身体活动和器械上身体活动为主的内容的体育教学既是安全的难点,又是安全教育的重点的规律。
(3)基本要求:①教师要考虑到所有可预测的危险因素。②时时刻刻就像安全运动教育。③建立运动安全的有关安全制度和配备一些安全设施。④安排负责安全的小干部。
四、体育教学方法。
1、体育教学方法概念: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采取的不同层次、教与学的活动方式的总称。
2、选择体育教学方法依据。
(1)根据体育课的目的、任务。不同方法也不同。如:①新授课:语言、示范、演示。②练习课:练习法、比赛法。③前段课:发现法、游戏法。④后段课:小群体教学法、比赛法。
(2)教材内容特点。教材不同方法也不同。如:①器械体操:分解。②游泳、独轮车、滑冰必须使用分解。③跑、跳、投:完整法。④球类:领会教学法。⑤集体项目:小群体。⑥枯燥项目:游戏。⑦锻炼性项目:循环。⑧含科学原理项目:发现教学法。
(3)学生实际情况。如:①中学生:不宜情景教学法。②初学学生:不宜正规比赛教学法。③体能差学生:不宜循环训练法。
(4)教师本身条件和特点。任何一种体育教学方法,只有和教师自身条件和特点密切结合时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5)体育教学方法的功能、适用范围、使用条件。
(6)教学时间和效率的要求。
3、中小学常用体育教学方法和基本要求。
(1)教育方法:
A、语言信息为主。定义:通过教师运用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方法。包括:讲解法、问答法、讨论法。
基本要求:①科学组织教学内容。②语言清晰、简练、准确、生动、有感染力。③多用设问和解疑。④适当结合黑板、挂图进行讲授和讨论。
B、直接感知为主。含义:通过对实物或直观教具的演示,使学生利用各种直接感知客观事物或现象而获得知识的方法。包括:示范法、演示法、保护与帮助法、视听引导法。
基本要求:①事先做好准备。②引导学生进行有效观察。③做好总结,将观察的道德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C、身体练习为主。定义:通过身体练习和技能学习,使学生掌握和巩固运动技能、进行身体锻炼的方法。包括:分解、完整练习法、领会教学法、循环练习法。
基本要求:①科学对待身体练习中的运动负荷因素。②选用练习法要符合运动技能形成的规律,符合教材特性。③选用练习法要与培养动脑、动口、动手的实际操作能力相结合。④运用练习法时,要要注意培养学生自我监督、检查、评定能力和良好习惯。
D、情景和竞赛活动为主。定义:教师设立一定的情景和比赛活动,使学生通过更加生动、丰富的运动实践体验陶冶他们情操,提高运动能力,提高运动参与兴趣的教学方法。包括:游戏法、运动竞赛法、情景教学法。
基本要求:①活动前,进行情景诱导和竞争欲望的调动。②活动中,不断激发学生强烈的情感反应和个体差异。③活动后,将学习和比赛有机结合。
E、探究活动为主。特点:学生在探索解决认识任务过程中独立性得到高度发挥,进而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新能力。包括:发现法、小群体教学法。
基本要求:①依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确定课题和过程。②严密组织教学,积极引导学生的发现活动。③努力创设良好环境。
五、体育教学计划。
1、体育教学计划含义:是体育教学设计的成果形式,是根据国家体育指导文件,参照学校体育教科书,结合学校体育实际制定的体育教学指导方案和教学过程实施方案。包括:学段、学年、学期单元、学时等教学计划。
2、单元教学计划。也称单项体育教学计划。根据学期教学计划对各个单元的设计,是由体育教师设计和制定。
(1)特点:①模式多样性。②学理性。
(2)制定要求:①明确指导思想。②钻研体育教材。③认真设计教学过程。④全面掌握学生情况。
(3)基本方法和步骤。①根据教材和目标,明确单元性质。②根据单元性质调整单元规模。③根据单元设计原理,设计单元教学过程,定出教学目标和任务。④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⑤确定考核方法和评价方法。
3、课时计划。
(1)定义:课时体育教学计划,又叫教案。
(2)制定内容和步骤:
①确定课时教学目标。要根据单元教学目标和单元教学设计来确定课时的教学目标。
②排列教学内容。
③针对教学内容组织教法。注意以下10点问题。A、教法的选用和运用的顺序。B教具的安排。C、分组和分组轮换的方法。D、学生的调动。E、如何有效利用场地和器材。F、学生自主练习的形式。G、交流与反馈。H、集体性活动安排。I、安全措施。J、学生干部。
④安排各项内容教学时间和各练习次数。A、先定出各个部分的时间。B、定个各相内容时间。其总和小于或等于总时间。C、定出练习次数并算出时间。
⑤设计课的生理负荷和练习密度。
⑥计划本课所需要的场地器材和用具。
⑦课后小节
六、体育教学实施。
1、体育教学常规。
(1)课前常规。①教师课前准备工作。备课和教案的编写,学生、场地、器材、服装等了解情况。②学生课前准备工作。学生因病、伤、例假等。课前由体育委员上报。③时间的安排。教师、值日同学提前15分钟到现场,其他同学提前10分钟。
(2)课中常规。①学生集合常规。②小节与送还器材常规。
(3)课后常规。①写好课后总结。②布置课后作业。
(4)注意事项。制定:经学校领导批准,作为师生共同遵守的准则,内容不应经常改变,每学期,开学要进行教学常规教育,对新生更重要。贯彻:在严、细、实上下工夫,经常依据常规要求,检查指导学生学习活动。
2、队列队形的运用。
(1)影响因素:目标、内容、方法、场地等。
(2)要求:①简捷高效。②利于课堂教学。③合理利用口令。
3、场地器材布置。
注意事项:(1)布局要合理。(2)合理编排课程表。(3)注意安全。
4、体育教学组织形式。
(1)班级教学的基本形式。①行政班。②男女分班。③按兴趣爱好分班。
(2)分组教学的基本形式。①随机。②同质。③异质。④合作型。⑤帮教型。⑥友伴型。
第四章    课余体育
一、    课余体育的地位
1、课余体育在现代教育中的地位。
(1)是学校课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2)是课外教育活动的重要形式和内容。(3)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手段。
2、课余体育在现代体育中的地位。
  现代体育:在现代社会条件下,特别是二战以后,不断壮大、日益科学化和社会化的体育。
可分为:竞技体育、社会体育、学校体育。
(1)实现现代学校体育目的的重要途径。体育课和课外体育相互配合,形成有机整体。
(2)是开展青少年儿童健身活动的基本形式。青少年儿童是全面健身重点对象。
(3)发现和培养运动后备人才的重要渠道。
二、课余体育的特点。
(1)内容广泛、空间广阔。
(2)形式多样、方法灵活。
(3)学生活动主体性、教师辅导辅助性。
(4)组织活动的法定性、学生参与自愿性。
(5)参与对象的群众性、课余训练精英性。
(6)体育课堂延伸性、自成体系的独立性。
三、课余体育锻炼的特点。
课余体育锻炼:学生在课余时间内,运用多种体育手段,以发展身体、增进健康、愉悦身心为目的的群众性体育。特点来自两个基点:课余、体育锻炼。
(1)灵活性。不拘一格、灵活生动、丰富多彩、形式活泼。
(2)开放性。不受教学计划和学校围墙限制,内容形式接近生活,更有吸引力。
(3)综合性。以活动和需要为中心,为学生提高多种学科知识、多方面智力才能。
(4)兴趣性。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参与锻炼。
(5)自主性。是学生自己的活动,是活动主人。
四、课余体育锻炼的原则。
是对学校体育锻炼客观规律的反映,是基本原则,促使课余体育锻炼顺利进行的保证。
(1)自觉性原则。指出自学生内在的需要和自觉的行动。

相关话题/体育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