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在职体育硕士《学校体育学》复习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5-12-27

第一章    学校体育总论
一、学校体育发展史
(一)国外体育产生与发展。
1、国外体育的产生。前提条件:专门的教育场所--学校和文字的出现。出现了过宫廷、祭祀、神庙、文士以及儒学校。
2、二战后世界各国学校体育发展的新特点。
(1)教学内容更加丰富。竞技性、表演性的运动和游戏内容的比重提高,一些国家增加了 市内讲授的体育课程。健身内容的比例上升。如:英国。
(2)教学形式和方式多样化。许多国家开始男女分班教学,根据体质、基础、身高、体重、年龄分班。如:日本。
(3)推行体育测试制度。如:美国、日本、前苏联
(4)课外体育活动得到广泛重视。社会主义国家重视课间操。欧美重视俱乐部。如:美国。
(二)我国学校体育的产生和发展。
1、学校体育的产生。奴隶社会出现,(1)夏称:校、序、庠。(2)商:大学、庠。内容:宗教、军事、习射、武艺。(3)西周:国学、乡学。以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为内容。其中射、御、乐是体育内容。
2、新中国成立以后学校体育发展。
(1)初创阶段。49—57。借鉴苏联学校体育,继承革命根据地经验,在改造就学校体育的基础上建立新学校体育。1954年,《准备劳动与保卫祖国体育制度》。《教育计划》规定小学到大二,体育课是必修课。1956年,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成立6所体育院校,38体育系。
(2)曲折发展阶段。58—65。出现违背学校体育和学校体育规律的做法,搞红四运动:所以学生要达到劳卫制、一二三级运动员、裁判员、普通射手标准。学生体质下降。
(3)严重破坏阶段。以劳动代替体育,以军训代替体育。学校体育处于停顿状态。
(4)改革开放至今。
①思想有了新发展,科研出现新局面。②加强了课程建设。③加强了体育师资场馆建设。④加强了学校体育工作的领导和管理。
二、学校体育与现代社会。
(一)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
1、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区别
(1)概念不同。社区体育:在居民区开展的群众性体育活动。目的:提高社区成员的健康水平和身心发展。学校体育:以增强学生体质、传递体育文化为目的的教育过程。有计划性、目的性、组织性很好的体育教育活动。目的:培养兴趣、态度、习惯、能力,促进身心发展。
(2)对象不同。学校体育是全体学生。社区体育是广大群众。
(3)活动的时空、组织不同。学校有一定限制性,社区体育没有什么限制。
(4)管理体制不同。
2、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的联系。(1)他们都是国民体育的组成部分,他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2)校体育是社区体育的基础。(3)社区体育是学校体育的延续,是导向。社区体育是实现终身体育的主要形式和关键。
(二)学校体育和竞技体育。
1、学校体育和竞技体育的关系。
两种倾向:一、认为两种是对立的,不主张学校体育引进竞技体育。二、认为要尽量多的引进,把学校搞成竞技体育的后备人才培养基地。这都是偏激的。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呢:
(1)正确认识竞技体育的积极作用。竞技体育对人的教育、对人的社会化作用、对个性的发展和培养有着积极的作用。因此,竞技体育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应该成为学校体育的内容。
(2)要根据学校体育的实际需要引进和选择竞技体育的内容和手段。促进学校的体育发展改革。
(3)竞技体育具有多层次的特征,因此形成了不同活动层次的竞技运动。既不能全盘吸收,也不能全部抵制校门之外。
(4)普及性、群众性竞技体育在学校体育中发挥重要的作用。①可以唤起学生学习欲望,提高学习兴趣和积极性。②增强学生体质、增加健康。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和体育文化素质。④巩固体育课所学习内容,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⑤锻炼学生意志和陶冶情操。
(5)因此,现代学校体育不能缺少竞技体育,竞技体育只有在学校体育中普及开展,才能充分发挥本身的文化功能,才能通过广大青少年向社会传播,扩大影响。
2、学校体育如何发挥竞技体育的作用。
(1)依据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对竞技体育运动做“教材化”的处理。竞技运动教材化改造工作可分为:分解—提取—改变—重构。
(2)竞技体育教材化遵循的原则。
①简化性原则。简化战术难道,减低负荷。②普及性原则。适合全体学生参与。
③适应性原则。适合学校场地和师资力量条件。。④教育性原则,强度对学生教育作用。
(3)竞技体育教材化比直接按照标准竞技运动进行教学效果好。原因:切合学生实际,学生得到较多的练习机会,增强运动素质。也有利于掌握技术动作。难度降低提高学生积极性,容易形成兴趣。
(4)竞技体育教材化,不仅解决了以往体育教材直接照搬竞技运动项目的弊端,也有利于学校普及群众性竞技运动,提高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
(三)学校体育与素质教育。
1、素质教育的特征对学校体育的要求。学校体育既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重要手段。
素质教育具有全体性、全民性、主体性、基础性特征。
(1)全体性。要求学校体育:①面向全体学生。②目标、内容、方法、考核标准考虑全体学生实际。③课外活动,尽力满足屈体学生需要。
(2)全民性。要求学校体育:①全面提高学生体育素质,包括:体质、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心理素质、文化修养。②发挥多种功能,促进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的提高。
(3)主体性。要求学校体育:改变压抑学生身心发展的体育思想、内容和方法,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4)基础性。要求学校体育。打好体质基础、身心健康发展基础、体育基础知识和技能、为终身体育打好基础。
2、应试教育在学校体育中的反映。
(1)应试:少数学生英才教育,升学为目的。体育中反映:只抓少数尖子运动员,以运动后夺取锦标为目的。忽视全体学生体育教学和课余体育工作开展和体育素质提高。
(2)应试:一种模式教育学生。体育中反映:一个大纲、教材、标准、规格、一刀切、的模式。忽视压抑学生体育兴趣与体育特长的发展。
(3)应试:智育为上,知识中心。体育反映:传授竞技运动技术为中心,技评达标为目的。忽视体育知识和健身方法的学习以及终身体育意识与能力的培养。
(4)应试:片面强调升学率,置多数学生不顾。体育中反映:一部分学生难以达到教材教学要求,完不成动作感到痛苦。
3、学校体育贯彻素质教育的对策。
(1)提高认识、转变观念。牢固树立全体学生观、教书育人观、以生为本观、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观念。
(2)树立全面的教育质量观念。是培养什么样人的问题。
(3)加强体育课程与教材建设。①深入调查研究。②确定符合要求的学校体育目标和教学目标。③进行体育课程改革。
(4)注意体育能力培养。
三、学校体育的结构、功能与目标。
(一)学校体育的结构:学前阶段、初等教育阶段、中等教育阶段、高等教育阶段体育。
1、学前教育阶段体育。(3--6)包括:幼儿园和学前班。
(1)身心发展特点。处于生长发育过程中,各器官发展不完全。独立性增强,好奇、好动、好模仿、好强。喜欢被人称赞,胆子大,语言和动作发展较快。竞争性和自主性增强。
(2)体育特点。主要内容:基本活动技能包括:走、跑、跳跃、投掷、平衡、钻爬、攀登等。体操包括:徒手、轻器械、模仿操、韵律操、简单队列队形、各种游戏。
(3)体育重点。①促进动作技能的发展。②注意进行体育养成教育、培养体育兴趣和习惯。
2、初等教育阶段体育。(6-15)包括:小学和初中。
(1)小学阶段。生理特点:处在生长发育的高峰期。心理特点:个体心理发展的关键年龄阶段。
(2)初中阶段。生理特点:身体迅速长高、体重猛增和第二性征出现。心理特点:感知觉的精确性和概括性增强,观察的目的性和自觉性提高,有意记忆明显发展。
(3)体育主要特点。广度深度增加,增加了理论知识。小学低年级:和学前阶段基本相同,增加了理论知识。小学高年级:经过改造的竞技项目,如小篮球,小足球、田径、武术、技巧、单、双杠。初中阶段:各种运动技能为主,加大基本知识和原理学习。
(4)组织方式。小学低年级:采用游戏、比赛。理论采用讲授。运动技能示范为主。
(5)体育重点:①培养体育兴趣和态度②为后续阶段打下基础。包括: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基础。运动技能的基础。体育与健康知识基础。
(6)作用:在整个学校体育过程中有重要的作用和地位。①整个学校体育的基础阶段。②学生跨越两个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
3、中等教育阶段体育。(15--18)包括:普通高中、职业高中、中专。
(1)生理、心理接近成人。
(2)体育特点。①内容:各种各样的竞技、娱乐、休闲项目。基本技术也比赛方法。发展历史、比赛规则等。②形式:必修和选修。③方法:采用自学、同学互帮互学、讨论式方法
(3)体育重点。培养学生的各种体育能力。包括:自我锻炼、学习、运动能力等。
4、高等教育阶段体育。(18—30)包括:本、专、硕士、博士研究生教育。
(1)身心特点。基本是成人,各种器官技能达到最搞水平。
(2)体育主要特点:内容:各种运动项目为主,体现生活化和实用性,力求与未来终身体育相衔接。形式:体育课类型较多,课外活动自由度高,灵活性强。
(3)体育重点。培养学生体育文化修养。
(二)学校体育的功能。
1、教育功能。
(1)对智育的作用:①促进神经系统发育,为智力开发奠定生物基础。②有利于促进大脑思维活动物质(脑啡肽)的分泌,使人头脑清醒、思维敏捷。③对培养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想象力、思维能力有重要作用。④有助于开发大脑右半球功能。t
(2)对德育的作用:①培养学生道德认识与信念。②使学生的道德信念通过体育活动得到强化,内化为学生具体的道德行为。③培养学生的个性意志品质。④培养学生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责任感、荣誉感。
(3)对美育的作用:塑造身体美、心灵美、行为美。
2、健身功能。是学校体育最原始、最独特的功能。(1)促进身体的正常生长发育,提高人体机能水平、形成正确的身体姿势。(2)发展身体素质、基本活动能力。(3)提高对环境适应能力和对疾病抵抗能力。(4)增强学生体质功能是学校体育本质功能的反映。(5)健身功能拓展为:促进生理、心理、社会适应能力三维结构。
学校体育根本目标:是育人,要符合教育目标和教育规律。其本质特征:通过体育活动增强学生体质,发展身心、达到育人目的。
3、娱乐功能。(1)调节感情、丰富生活、缓解学习引起的紧张和疲劳。(2)通过观赏体育比赛、表扬得到心理上满足和享受。(3)扩大社会交往、表现自我的舞台。
4、文化功能。是最主要的社会功能。(1)学校体育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2)学校体育是传播体育文化的重要途径。(3)学校体育对体育文化创新、发展有重要作用。
5、辐射功能。主要包括:竞技体育、社区体育、家庭体育的辐射。
6、经济功能。通过改善、提高未来劳动力素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
7、竞技功能。学校体育是国家培养和输送竞技后备人才的基础。
(三)学校体育的目标。
1、确定学校体育的理论依据。
(1)学校体育的基本功能。要考虑目标是否通过学校体育自身价值和作用来实现。这是确定目标的出发点和基础。
(2)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和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是确定学校体育目标关键。
(3)社会发展的需要。学校体育的目标必须反映社会发展的需要。
(4)学校体育和国民体育发展需要。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一部分,也是国民体育组成部分。
(5)学校体育的环境和条件。考虑我国现阶段国情。
2、学校体育的目标。
(1)总体目标:①开发学生身心潜能,增强体质,增加健康,促进身心和谐发展。②培养从事体育运动态度、兴趣、习惯和能力,为终身体育奠定良好基础。③促进学生个体社会化,培养良好思想品质,使其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
(2)效果目标:①增强体质、增进健康。②传授体育运动、卫生保健、健康生活知识、和运动技能、健身方法,使学生具有一定的体育文化修养。③培养体育兴趣、习惯、能力。为终生体育奠定基础。④促进个性全面发展,培养健全人格。⑤发展运动能力,提高竞技水平。


相关话题/体育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