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合作教育的方式培养工程硕士生

赵世强,张跃,李文 全国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网/2006-06-1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要求我国的工硕生教育体制必须从形式到内容上有一个大的转变。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和培养体制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尽管它在一段时期内满足了社会对高层次工程技术人员的需求,但是,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旧的工程类研究生培养模式也因其固有的局限性,在某种程度上制约着人才培养。

    杨振宁教授曾经指出:中国现有的教育制度存在着两方面的弊端:一是“以分数论英雄”,学生为追求表面的分数而长期囿于书本,导致普遍缺少知识创新意识,压抑了特殊人才的出现,“失去了我们的爱因斯坦”;另一个弊端就是“歧视那些特别擅长动手的人,而那些懂得怎样动手的人恰恰是中国最最需要的人才。”[1] 从这个意义上讲,我认为这使得我们失去了中国的“爱迪生”。杨教授的话主要针对我们的考试制度,但也可以说针对的是我们的整个人才培养制度。我国研究生培养体制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了。

一、现有工程研究生教育体制的弊端。

    改革现有工程研究生教育体制的原因,主要在于这种体制存在着种种弊端。这种状况在1985年我国开始招收工程硕士生以前尤为突出,到目前为止尚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具体说来,现有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存在着以下一些弊端。

    1. 培养目标不明确。

    我们知道,工程类研究生既和其他类型的研究生有共同点,又有不同点。他们应该直接面对社会经济发展主战场,是现代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二传手”和中介。因此,在培养目标上应该把他们定位在面向各具体的生产单位和企业,应该把他们培养成企业等生产单位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但是,我们过去的培养目标却不甚明了,基本上是把他们作为比本科高一层次的理论学术型人才来培养的,即使那些与生产过程联系比较紧密的专业,对工硕生的培养也是偏理论、轻实际。甚至在许多时候,一些培养单位根本就没有把工程类研究生与其他一般研究生区分开来。最后造成的局面是:经济和社会急需大量复合型、应用型人才[2] ,而我们培养的学生却只知理论不会运用,从数量上看研究生是多了,但适合企业等一线生产单位的研究生却没有增加。

    2. 课程设置不合理。

    由于培养目标不明确,因此在课程设置上没有体现出工程研究生的特色。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们的课程设置不是根据企业或生产过程的需要来安排,而是根据普通研究生的课程设置来操作的。课程设置的不合理又加剧了工程类研究生所学专业和知识不能适应企业现实生产过程的状态。

    课程设置不合理的突出表现,是研究生课程中存在着重学科体系、轻工程技术,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现代科技发展的一个特点就是学科交叉综合趋势比较突出,一项生产技术问题并不是某个单一技术就能解决的。但我们的工程研究生课程设置大多是按原有学科体系来安排的,这样造成的结果是学生学的用不上,能够用的知识又学不到或学不透。

    3. 招生分配不对路。

    以往工程类研究生的招生是按普通研究生招生方法和过程进行的,许多生源是直接从大学本科考上来的,这些学生虽然有一定的课本和理论知识,但对现实生产过程和企业面临的具体问题知之甚少。而且,现在的学生考研究生动机趋于多元化,有相当一部分人上研究生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取得高学历,为其在大城市谋职打基础,有的考研也只是为了解决其他诸如两地分居等生活问题。结果,国家投入大量资金来培养研究生,而最后根本达不到给国家经济和生产带来利益的目的。而且一些毕业生重工程科学轻工程技术,难以输送到工业企业。如1978年到1985年间,冶金系统高等学校虽已培养千余名研究生,而分配到厂矿企业者为数很少。加之分配到企业者也不安心和不适应在企业工作,以致厂矿企业对研究生“要不着、留不住、用不上”,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严重不足。全国冶金系统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技术人员仅占企业专门技术人员总数的0.25% 。据调查,至今相当多的工科重点高等院校每年毕业的研究生到企业去的只有2~5%。     

    此外,目前的研究生招生、分配制度还存在招生规模和计划统得过死、按计划经济模式进行招生和分配、招生录取方式相对单一、对毕业研究生就业统得过多等问题。最后造成供求矛盾,某些类型的优秀生源得不到充分利用,不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劳务市场的发展。

    4. 管理体制不完善。

    工程类研究生由于具有自身的特点,因此对他们也应该采取特殊的管理方式,而这种方式应该体现在招生、学习和研究等方面,而目前,绝大多数情况下并没有针对工程类研究生形成一套完备的培养体制。他们的培养模式基本上是参照普通研究生模式的。在培养中,只是学校主要负责研究生的学习、科研、论文等工作,企业没有很好地参与到这一过程中来。结果在工程类研究生培养中出现了一些怪现象,许多学生,尤其是那些直接从本科考取研究生的学生,学的是工程类专业,却从来没有实际参与过生产过程,最多就是在校期间生产实习时到工厂去过。

    除此以外,还存在着诸如高等工科院校教师队伍的不适应性、工硕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不适应性等问题。虽然国家教委有关文件[3] 明确规定“工程设计及其分析研究”可以作为工程类型硕士生学位论文的形式之一,但他们提交的学位论文仍都属于科学研究类型。

    因此,我们看到,目前研究生教育和社会需要之间存在着巨大反差,一方面我们培养了大量的研究生;另一方面企业却没有高层次技术人才;研究生分配越来越难,许多研究生因为专业“不对口”而另谋他就,而企业却急需一些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才。现在,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人才短缺状况已经得到了一定的缓解,而厂矿企业、工程建设等单位高级专门人才数量严重不足、人才结构不合理、高级技术人员年龄老化,如不尽快解决这一问题,必将阻碍国民经济的顺利发展[4] 。

二、现代社会发展需要高素质的人才。

    我国正处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要想顺利实现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在国际上具备一定的竞争力,首要任务是提高我们企业的科技水平,这就对企业提出了更高的人才要求。实际上,21世纪企业之间、国际范围内生产行业之间的竞争主要是人才竞争。我认为,作为21世纪的工程技术人员,应该符合下列要求:

    1. 复合型的知识结构和敏锐的前沿感。

    现代科技革命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知识密集型,也就是说,各项技术之间形成了越来越紧密的联系,一项技术成就往往是多种科学技术共同开发的结果,那种学机械只懂机械,学电只懂电的单一知识结构人才已被证明不适合现代社会需要。因此,这就要求工程技术人员不仅要掌握本学科发展的前沿知识,而且要具有本学科坚实基础理论和较为广博的相邻学科的知识。

    而且,现代技术与社会联系也越来越密切,这就要求即使是工程技术人才也应掌握一定的社会科学知识和经济管理知识,这样才能适应未来学科高度交叉综合发展的趋势。

    这种复合型知识结构,实际要求现代工程技术人员具备一种优良的综合素质。人的素质是一个人理论知识水平、实际应用能力、思想品德、人格特征和心理品质的综合体,一个高素质的人才自身往往就是一个多种要素合理配置的整体。再从人与外部条件的关系讲,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人是这个系统的一个要素,因此优良的知识结构就显得尤为重要。比如,当国际经济技术交流日趋频繁时,你的外语和人际交往、公关能力就成为必须。在信息网络化、数字化的今天,使用现代计算机通讯手段,如因特网等来获取信息、进行交流就成为一种高效的方式,那么你就得懂计算机网络知识。 

    总之,现代工程设计形成复杂的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甚至机器与机器(例如自动化过程)、人与机器等关系,哪一种关系处理不好都会导致某些意想不到的损失,因此,现代工程技术人员应该掌握科学的系统方法论,具有较强的管理、决策和协调能力,使自己达到能力的最佳发挥。

    当然,要求技术人员具有复合型知识结构并不是说要求他们什么都懂,事实上这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我们所说的复合型是指他所掌握的知识之间有良好的结构关系。不能象过去那样由于专业划分过细而把人的思维定向在某一固定的格式上。

    2. 创新精神和较高的实践能力。

    创新是未来企业活力之源,因此,未来的工程技术人才,特别是从事高技术领域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不但能够解决现有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问题,而且还能进行技术创新,把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转化到生产过程中去。

    我们现在常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这里存在的问题是,如果科学技术只是知识形态的东西,还不能变成现成的生产力。因此,工程技术人员应该具有从科学研究到产品开发的“长链科技创业”的能力,也应善于从国外引进先进科学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创新的“短链科技创业”。   

    创新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也包括灵活的经济头脑和竞争意识。对企业来说,对一项技术成果最终的评价标准应该是它能否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现代社会已经把科学、技术、生产等过程都纳入市场经济的范围中来了。因此,工程技术人员应该有商业头脑,在设计和生产一种产品时,一定要考虑它所带来的经济成果。这样才能使企业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住脚,企业也才有生命力。

    3.高尚的道德品质和优秀的思想素养。

现代工程技术发展中许多问题并不是纯技术问题,它涉及到社会伦理等诸多其他方面。比如,克隆人在技术上是可行的,但它必须受到伦理价值观的制约。在生产和技术发明过程中,自始至终存在着伦理问题,工程伦理学要求工程技术人员在考虑技术运用时,一定要符合人们的道德规范。尤其是科技道德规范,恩格斯指出:“每一个行业,都有各自的道德。”科技道德就是科技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是一般社会道德在科技活动中的体现,是用来调整科技工作者之间以及科技工作者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的行为规范。科技道德对科技技术的发展和技术人才的成长有重要的影响和作用。科学家克拉默说:“道德上的疏忽在科学领域里受到的惩罚比在商业界严厉得多。”科技道德关系科学工作者的科学生命,在道德上出问题,有可能落得个身败名裂,断送科学生命。人才层次越高,道德素质越重要。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在悼念居里夫人的演讲中指出:“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即使是后者,它们取决于品格的程度,也远超过通常所认为的那样。”法国著名哲学家、数学家笛卡儿说:“如果没有德行,才能越大,灾难越大。”

工程技术人员良好的道德素质,能急国家之所急,自觉地适应国家的需要,确定正确的工作方向和任务,遵循造福人类,献身科学、勇于创新、严谨求实、真诚协作的原则规范。因此,高尚的道德品质是对工程技术人员的基本要求。

三、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培养工程人才的必由之路。

    我们上面讲了现代工程技术人员应该具备的种种素质,问题是,企业所需要的这些人才从哪里来?这实际上就是我们在培养工程硕士生时必须加以考虑的问题。我认为,只有转变观念,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改变目前研究生培养中不适合社会需要的方面,才能培养出适应时代要求的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

     所谓产学研结合是指生产单位、学校和研究单位相互配合,发挥各自优势和协作优势,按企业要求培养企业需要的高层次技术人才。产学研合作教育是深化研究生教育,特别是工程硕士生教育的重要措施。《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鼓励有实践经验的优秀在职人员采取多种形式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国家教委、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在《关于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中也提出:“鼓励高等学校与科研机构和大中型企事业单位联合培养研究生”。

    产学研合作培养工程工硕生具有以下优越性:

    1. 能够调动社会,尤其是企业培养人才的积极性。

    工程硕士生是企业等单位选送的,毕业后回原单位工作,不存在人才流失的问题,因此企业对这种培养方式有很高的积极性。工程硕士生的论文选题直接来自企业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学习研究过程也就是企业生产开发过程。许多工硕生的课题还能给企业带来一定经济效益。因此,企业对这种类型学生的培养具有较高的积极性。

    据统计,从1985年至2002年,推荐学员到我校的企事业单位达200多家,涉及全国30个省市,共招收工程类型硕士生千余名。尤其是近两年,与冶金行业的大中型企业合作,每年以近两百名的规模培养和招收高层次人才,形势发展很猛。

    此外,高等学校在培养中也能从各方面得到收益。长期以来,学校教育遇到的一个难题就是经费不足,而通过培养工程研究生可以从企业筹得一定的科研经费;通过研究企业急需研究的项目,增强学校与企业的联系,使对其他类型学生的教育也能更贴近实践。

    2. 能够发挥各方综合优势,提高工硕生质量。

    企业和学校在培养人才方面有各自的特点和优势,学校理论、教育和科研力量强,而企业在生产实践、资金方面有优势。通过产学研合作,能够把它们各自的优势发挥出来。系统论告诉我们,如果一个系统中各要素能够以一种合理的方式结合起来,那系统整体功能就不是一加一简单的加和,而是能够产生比原来各要素简单相加所不具备的更大的功能。因此,产学研的合作将使工硕生得到多方面优良要素的训练,使他们在知识结构、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上得到很大提高。

    比如,1985年至2002年包头钢铁公司与各高等学校合作共培养了500多名工程硕士生,其中已毕业286名,这些毕业生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经验,他们大多已在生产、科研、技术改造以及消化引进技术等方面起到了骨干作用。公司对合作培养的工程硕士生的评价是:(1)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2)知识面宽,专业知识水平比较高;(3)善于接受新技术、新理论、新方法,对本专业的国内外发展动态比较了解;(4)外语水平比较高;(5)能比较熟练地使用计算机。他们在工作上能够独挡一面,承担重要课题,并且在较短时间内出成果,见效益。

总之,以产学研合作的方式培养工程硕士生,具有我们以前研究生教育体制所没有的优点,它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现有体制在培养工程类研究生上的不足,是研究生教育体制改革的一次重大突破。


相关话题/

  • 领限时大额优惠券,享本站正版考研考试资料!
    大额优惠券
    优惠券领取后72小时内有效,10万种最新考研考试考证类电子打印资料任你选。涵盖全国500余所院校考研专业课、200多种职业资格考试、1100多种经典教材,产品类型包含电子书、题库、全套资料以及视频,无论您是考研复习、考证刷题,还是考前冲刺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可满足您学习上的不同需求。 ...
    本站小编 Free壹佰分学习网 2022-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