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学校质量保证体系  创工程硕士优质品牌

王国荣,陈铁群,邬智,王德林 全国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网/2006-06-12

经过多年工程类型硕士研究生培养的试点,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批准设置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我国的工程硕士教育进入了规模发展时期。1997年,全国只有9所高校在34个专业领域内招收工程硕士生1525人,而到了2003年,培养学校达到168所,专业领域扩展到38个,招生人数增长到36,753人,累计招生达到125,000多人,工程硕士成为国内发展速度最快、规模最大的一种专业学位。[1]工程硕士教育规模的迅猛发展,一方面为社会培养了大批实用的工程型人才,满足了广大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对工程型人才的迫切需求;另一方面,也带来了办学条件的相对紧张,不同学校人才培养的市场竞争加剧,工、学矛盾突出,异地办学增加等问题,引起了人们对工程硕士教育质量的密切关注和高度重视。为了确保工程硕士教育质量,创工程硕士优质品牌,建立起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保证体系显得极为必要而日益迫切。

一、强化质量意识,树立正确的质量观

1.确立质量是生命的办学理念,妥善处理数量与质量、自主与自律的关系

工程硕士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其教育规律有待进一步探索,而且社会上还存在着工程硕士的质量比工学硕士低的偏见。这些突出了质量对于工程硕士教育的重要意义。我国自设立工程硕士教育专业学位以来,一直强调以质量为本,国务院学位办开展“工程硕士培养质量年”,就是为了强化培养单位的质量意识。质量对于工程硕士教育的根本性意义在以下两个方面得到了充分体现。

从数量与质量的关系来看,二者是相互依存、辩证统一的。一方面,数量是质量的基础,没有数量就没有质量。从总体上来说,工程硕士教育质量的衡量标准是培养出来的工程硕士毕业生对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满足状况,没有足够数量的毕业生,就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对大批工程型人才的需求,自然也就谈不上高质量。另一方面,质量是数量的根本,没有质量,数量也就失去了其社会意义,成为一种资源的浪费。各培养单位应充分认识到数量与质量的这种辩证统一关系,在确定本单位工程硕士教育的发展规模时,既要注重数量,注重效益,更要注重质量,妥善处理工程硕士招生规模与培养质量的关系。

从自主办学与自律办学的关系来看,一方面,工程硕士教育是一种市场化程度很高的教育,直接面向企业的实际需要,为满足企业需求的多样性,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学校在工程硕士教育方面应该自主办学。[2]另一方面,当高校成为面向社会、面向市场自主办学的主体之后,市场竞争机制就成为高校工程硕士教育的根本调节机制。高校为了在竞争中获取更多的教育市场份额,就必须建立起自律机制,不断保证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赢得社会的认可和赞誉。自主办学和自律办学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互为补充、相互促进的,它们的共同点和根本出发点就是为了保证和提高工程硕士教育的质量。近年来,国务院学位办按照上述思路,在工程硕士教育中不断给办学单位放权:2001年,联考后不统一划定录取分数,由各培养单位自主招生;2002年,对招生质量好,办学自律强的学校实行自定招生规模、自定招生领域的办法。实践证明,这不但没有引起“失控”,反而调动了学校的积极性,增强了学校的责任感。正如有的学者指出,下放办学自主权,给了各个学校一个更大的舞台,一个宽松的空间。各个学校根据社会的需求,根据自身的办学实力和发展目标,把各校的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办出特色,办出水平。

2.抓住工程硕士教育的本质,树立正确的质量观

工程硕士教育在招生对象、培养方式、课程体系、论文标准、管理方式以及毕业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等方面都与工学硕士教育有着很大的不同,依据这些特性进行人才培养是高校保证工程硕士教育质量的根本举措。《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指出:“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是与工程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性学位,它与工学硕士学位处于同一层次,但类型不同,各有侧重。” 二者有着不同的质量内涵,“传统的工学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研究型、学术型人才,而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培养实用型、复合型人才。评价工学硕士质量的主要标准是看其论文有无新观点、新方法,侧重其学术研究水准,而评价工程硕士更多地要看他们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能力。”[3] 换句话说,工程硕士教育质量的本质属性是适应性。“市场经济下工程硕士的质量则应是‘适应性’质量”,“市场暗含和确立了质量标准,只有不断适应社会和市场的需求,才是工程硕士质量的本质”。[4] 具体而言,工程硕士教育质量的标准主要体现在复合型、实用型、创新型与创业型等几个方面,“评价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质量标准主要在实用性方面,即针对企业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技术创新能力以及创业能力,具体在企业里就表现为创造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5] 对工程硕士教育规律形成正确认识,树立起正确的工程硕士教育质量观,这是高校工程硕士教育质量保证的现实基础和根本前提。

二、实行全过程的质量控制,确保培养质量

在遵循工程硕士教育规律的基础上,实行全过程的质量控制,将质量意识贯穿到招生、培养、学位论文、学位授予等工程硕士教育的全过程,是保证质量的重要环节。

1.严把入口关,确保生源质量,是提高培养质量的前提

工程硕士的招生对象主要是获得学士学位后具有三年以上工程实践经验的优秀在职人员。为保证生源的质量,需要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一是加大宣传力度,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工程硕士教育是直接为企业服务的,学校要加大对企业的宣传力度,增强企业对工程硕士教育的认识,获得企业的认可与重视,调动企业推荐优秀生源的积极性,从而为工程硕士教育提供良好的生源保证。

二是加强考前辅导,提高在职人员的理论知识水平。工程硕士教育的主要对象是在职人员,他们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但在基础理论知识方面却因离开学校的时间较长,而显得水平参差不齐。因此,学校应该根据工程硕士培养的实际情况,开设相应的考前辅导班,一方面是帮助考生恢复和提高理论知识水平,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学生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上海交大在这方面有很好的经验,该校电子与通信工程领域将考前补习班办成了某种意义上的“预科”。

三是把全国联考和学校自主招生有机结合起来,严格把关。首先,要严格坚持报名所需要的各项条件;其次,要从培养需要出发,确定全国工程硕士入学资格考试(GCT考试)适合自己学校情况的录取分数线;第三,要做好招生第二阶段的综合考试和面试工作。学校要根据两个阶段的考试结果,把那些业务素质高、思想道德好、有发展潜力的企业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骨干人员招录进来。其中,应特别重视综合考试,因为这一项才能真正考察出学员的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员对事业的责任感和对工作的热情、学员的创新意识和发展潜力等,而这些正是工程型人才所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切不可让综合考试“走过场”。

四是要扩大招生范围,拓展生源。由于国民经济是多元化的,除大中型企业对工程型人才的需求外,而中小型企业、股份制企业、民营企业等对工程型人才也有着不同程度的需求。因此,学校应该扩大工程硕士教育的招生范围,拓展生源渠道,确保生源质量。一些学校既强调与大型企业合作,又注意吸收来自小型企业的社会生源,每年集中开展一次大型的工程硕士招生咨询活动,生源充足。

2.走有特色的人才培养之路,是提高培养质量的基础

(1)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

课程教学是工程硕士教育的核心环节。只有在课程设置和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有特色、有个性,才能培养出特色鲜明的工程硕士生。工程硕士教育应坚持如下基本原则:

适应性原则。这是工程硕士教育质量的“适应性”本质属性在课程领域内的具体体现,即工程硕士教育的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选择要以适应企业的实际需要(包括眼前需要和长远需要)为根本出发点,培养适应21世纪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工程型人才;

实用性原则。工程硕士教育是为企业培养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工程型人才,而且无论是学习期间还是毕业之后,工程硕士学位研究生都是处于工作实践领域,对实践能力有着特殊的要求,因此,所学东西的实用性程度就直接影响着他们能否胜任将来的工作岗位;

宽口径、复合型原则。工程硕士毕业生要求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宽广的知识结构,不仅要掌握本领域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手段,还要具有相关领域和学科的知识,特别是要具有现代管理知识和经济知识。因此,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要坚持宽口径、复合型的原则,体现多学科相互交叉、渗透、融合与综合的特点,这也是当前科学技术发展高度综合化对工程型人才所提出的具体要求;

新颖性、先进性原则。工程型人才要在实践中不断创新,改进已有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模式,更新产品设计和开发新产品、新技术。这就要求工程硕士教育所开设的课程和教学内容要具有新颖性和先进性,要重点突出本学科或相关学科的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和新工艺,能够紧跟学科领域发展的前沿。有创意、有规划的系列讲座是一种好方式。西安交大机械工程领域的十教授专题讲座收到很好的效果。

清华大学在“厚基础、博前沿、重实践”办学理念指导下,设置课程强调了工程硕士学员应该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从国民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第一线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出发,培养中突出“工程性”、“应用性”,为企业、国防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用得上、留得住的人才,成绩显著。

(2)实施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工程硕士教育采取的是一种“进校不离岗”的在职培养模式,这就决定了其教学方式不同于一般的普通全日制教育。工学矛盾是工程硕士教育中的突出问题。据一份调查显示,有77%的在读工程硕士生认为“工作忙”和“时间紧”是学习中遇到的最大问题。[6] 为适应这种情况,学校应该采取灵活适宜的教学方式,具体包括:

一是采用“集中授课、分散消化、严格考试”的教学模式。首先,在一个集中的时间内由教师集中授课,将本门课程的基本内容框架、重点难点等教授给学生;其次,学生在教师集中授课结束后,要充分利用工作之余的零散时间,并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对学过的内容进行全面的复习、实验、参阅文献、讨论、答疑等活动,以逐步达到深入理解、融会贯通;最后,要对学过的课程进行严格的考试,从出口上保证学生真正具备了从事实际工作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这种考试要针对工程硕士生的特点,在内容上要全面而有针对性,避免死记硬背,在形式上要根据课程特点,采取笔试、口试、报告、大作业等多种方式。

二是实行学分制和选修制。工程硕士生可能来自不同的企业和不同的领域,他们对知识和能力的实际需求也大不相同。除在课程设置方面保证一定的针对性外,还有给学生一定的自由选择权,尊重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因此,实行学分制和选课制,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三是采用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不断改进教学手段。有些学校已制作了一批工程硕士教学课件,并开展网上授课。这不仅使过去一些只是靠“粉笔+黑板”讲不清的问题变得直观、生动、易于理解,而且网上授课还方便学生预习,并解决了学生因工作缺课、难以补课的困难,是面授很好的补充。

另外,还要采用讨论式、启发式、研究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结合课程开展对生产实际中的问题讨论,不仅使学生学得深入,也有利于教学相长,提高教师的水平。

3.学位论文是培养质量的重要体现

学位论文是对工程硕士生所学知识和所具有的能力的一次综合检验,也是工程硕士教育质量的集中体现。

(1)在论文选题上,要立足于实际,不仅要紧密结合企业的实际需要,而且要根据学校和企业所能够提供的条件和学生自身的兴趣与能力。一般来说,工程硕士研究生的论文选题都来源于企业(特别是学生所在企业)急需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这样,学生的论文工作不仅可以纳入企业的发展,在经费上得到保障,而且也与学生本人的实际工作相结合,做到解决实际技术问题与完成学位论文两不误,既解决了学生在工学矛盾上的冲突,保证了学习时间和论文质量,也提高了论文的实用性和应用价值。

(2)在论文进展过程中,要加强中期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加以改正,不断强化质量意识。工程教育硕士生往往都是企业的技术和管理骨干,承担着繁重的工作任务,同时还有家庭的负担,这些都可能影响到论文的正常进行。学校有关管理部门应组织检查论文进展情况及学校导师与企业导师合作的情况。

(3)在论文评阅和答辩中,要坚持标准,严格把关。有的学校实行盲审制度,使评审专家在不受情面影响的情况下作出客观公正的评审,以确保论文的质量;多数学校普遍实行的预答辩制度,也是提高论文质量的一种办法。

(4)在学位授予方面,要严格评审,对于不符合要求的学生,坚决不授予学位,保证学位的质量和含金量。学位是工程硕士研究生在工程领域内的学术研究水平的集中体现和证明,也是衡量工程硕士毕业生质量的一个主要指标。各校学位委员会和学位办要按工程硕士标准严格审查和把关,以保证学位授予的质量。

三、建立专兼职结合的师资队伍  着力提高师资水平

高水平专兼职师资队伍是保证工程硕士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学校的专任教师要有高度的责任感,端正对工程硕士教学的态度,不要把工程硕士教学任务看成是额外的负担,而应付了事。不少学校非常重视工程硕士任课教师的选派。比如清华大学安排一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给工程硕士讲授《有限元分析及应用》,这位教授非常认真地备课将工程概念结合到理论教学中,并编写了新的教材和操作指南,将一门比较抽象的课程变得让学生易于理解,易于掌握,深受工程硕士生的欢迎。

要努力提高学校专任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主要途径是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联合进行课题研究,并多派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甚至可以通过职称评定制度等加以约束。例如,德国高校教师要获得工科教授资格,必须具备数年在企业工作的经验,而且德国工科高校、专业学院中的一些教授本身也在企业中任职或兼职。

在工程硕士研究生论文指导方面,双导师制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但在执行过程中既要避免论文阶段学校专任教师放任不管,全由企业导师包办;又要防止企业导师只是挂名,完全不管的两种极端。应该明确学校导师是起主导作用的,要充分发挥他们在理论知识方面的优势,在论文的选题、开题、实施方案制定、论文修改等方面给予学生有力的指导;企业导师要发挥他们在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实践经验方面的优势,既解决学生在论文过程中遇到的技术上的问题,也使得学生的论文工作得到企业的充分重视,有利于论文工作的顺利开展,因为他们往往都是在企业里担任技术领导或行政领导,有着较大的影响力。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要加强联系与交流,优势互补,共同完成对学生论文的指导。

四、加强管理  建立系统科学的管理体系

系统科学的管理体系是工程硕士教育顺利进行的根本保证,也是学校工程硕士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基本组成部分。这样的管理体系主要具有两个特点:一是系统性,二是针对性。

系统性是指要建立系统规范的管理网络,成立专门的机构,制定专门的规章制度,将责任落实到具体的机构和人。这样,不仅确保了工程硕士教育的各项管理工作都有相应的机构和人员负责,避免严重的缺位现象,而且确保了各项管理工作都能够“有法可依”、“依法运行”。在机构建设方面,有些学校在研究生院(处)下成立专业学位办公室,专门负责专业学位的招生、培养、学位等工作。还有些虽没有成立专门的机构,但有专人负责或兼管这方面工作。还有些学校成立了工程硕士指导委员会,聘请企业专家参与其中,宏观地指导学校工程硕士生的培养工作;有关学院(系)成立了相应的工程硕士指导小组,与合作企业成立工作联系小组,具体负责工程硕士生培养中的管理问题。实践证明,凡是将管理责任落实到具体机构和人的学校,工程硕士教育就能健康发展。

在制度建设方面,无论是学校还是企业,都要根据工程硕士教育的实际需要,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以规范和保障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比如,有些学校制定了从招生、培养、学位授予等全过程的管理规章制度,使教师、管理人员以及学生在日常的教学、管理、学习过程中都有章可循,以保证和提高工程硕士生的培养质量。

针对性是指工程硕士教育的管理工作不仅要遵循教育管理的一般规律,而且要针对工程硕士教育与企业息息相关的特殊规律,体现工程硕士教育的管理特色。只有如此,管理工作才能够充分发挥对工程硕士教育质量保证和提高的积极促进作用。例如,给某一企业办的工程硕士班要由企业配备专门的班主任,具体负责管理工程硕士的学习,企业也便于对工程硕士的教学情况进行监督以保证教学质量;针对工程硕士是在职工作人员,而且他们一般都是企业的技术骨干和管理骨干,一方面要教育他们摆正自己作为学生的身份,另一方面要严格上课考勤制度,否则他们可能会有视上课为走形式、敷衍应付的心理,严重影响教学效果。在这方面,天津大学建立管理信息网络系统、华中科技大学建立的信息化管理系统都很有特色;哈尔滨工业大学实行评选优秀工程硕士生的激励机制也很有影响。

五、完善自我评估体系  以评促建 

从国务院学位办到全国工程硕士专业指导委员会,再到各领域的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协作组(或各领域培养指导小组),已经开展了一些质量评估活动,这对于保证工程硕士教育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例如,全国工程硕士专业指导委员会成立了质量分析与跟踪调研小组,专门负责研究并制定了工程硕士培养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并已经在电子与通信工程领域和机械工程领域的部分培养单位开展了试评估工作,进一步完善了评估指标体系。但外部力量的作用是有限的,学校自身的努力才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最根本因素。所以,“在取得比较完善、可行的工程硕士培养质量评估指标的基础上,今后应以各领域、各培养单位的自我评估为主,方式可以是单位自查、单位间的抽查、领域内普查相结合,不搞简单的评估排序。”[7]

从微观层面上来说,各个学校要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依照评估指标体系,将工程硕士教育的自我评估工作制度化、规范化,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加以解决,不断推动工程硕士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以保证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工程硕士教育质量评估过程中要有企业人士的参与,企业的参与可以充分反映它们的需要,可以对高校的工程硕士培养质量起到积极的引导和促进作用, 企业“满意度”应该成为衡量高校工程硕士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再次,高校工程硕士教育质量评估要制度化,逐渐形成一种规范的制度。工程硕士教育质量评估要有专门人员负责,定期或随机进行,并制定明确的规章制度加以规范和保证。学校教育评估的目的已经逐渐从管理的手段转变为质量改进的工具,各校工程硕士教育质量自我评估是高校进行工程硕士教育质量保证的重要举措。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社会化、市场化已经有了较大的发展,高等教育市场调节机制也正在逐步形成,而工程硕士更是直接面向企业的需求市场,其规模在近几年也获得了迅猛发展,所以,工程硕士教育领域内的市场竞争将日益突出。各高校的工程硕士教育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胜出而获得一席之地,只有建立起较为完善而富有成效的工程硕士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确保较高的教育质量,打造出自己的工程硕士教育品牌,才能赢得生存与发展的广阔空间。

 

参考文献:

[1]全国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网.1997年至今全国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基本数据.

http://www.meng.edu.cn/htmls/ztqk/basic.jsp?basic_number=00001,2003-9

[2]顾秉林. 在第二届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http://www.meng.edu.cn/htmls/wjfg/statute_detail.jsp?wjfg_type=2&wh=040501,2004-4-23

[3]仇国芳.工程硕士培养的质量标准与评价体系.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0(2)

[4]秦荣.市场化:工程硕士质量保证的基本策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

[5]张文修 王亚杰.中国工程硕士教育的实践与发展.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36

[6]姜尔林等.工程硕士教育问题调查.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4(1)

[7]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2004年工作会议纪要.

http://www.meng.edu.cn/htmls/wjfg/statute_detail.jsp?wjfg_type=2&wh=040502,2004-05-11

 

作者简介:

王国荣: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第一届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指导委员会委员

陈铁群:华南理工大学副校长兼研究生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第二届全国工程硕士

专业学位指导委员会委员

邬  智:华南理工大学学校办公室副主任,副研究员

王德林:华南理工大学学校办公室干部

 


相关话题/

  • 领限时大额优惠券,享本站正版考研考试资料!
    大额优惠券
    优惠券领取后72小时内有效,10万种最新考研考试考证类电子打印资料任你选。涵盖全国500余所院校考研专业课、200多种职业资格考试、1100多种经典教材,产品类型包含电子书、题库、全套资料以及视频,无论您是考研复习、考证刷题,还是考前冲刺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可满足您学习上的不同需求。 ...
    本站小编 Free壹佰分学习网 2022-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