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工程硕士教育的几点思考

高述珉 姚健 朱德忠 全国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网/2006-06-12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已有不少专著或论文对工程硕士培养的经验进行了多方面的总结,论述了在各方面取得的很大成绩。本文仅从我们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探讨工程硕士教育极待深入研究和尽快解决的一些问题,以及我们的一些不成熟的思考。

一、 生源多样化的趋势

工程硕士教育从培养方式上,可以分为三种模式、三个阶段,即①以不脱产形式,在企业单独组班上课并在企业完成论文研究工作;②脱产进校完成课程部分学习,在企业进行论文研究工作;③应届本科毕业生推荐免试攻读工程硕士,在校内完成课程学习后,第二年进入工程硕士培养工作站进行论文研究工作。这三种方式中,以第一种模式为主要的、大量的。一方面是企业有巨大需求,迫切要求对企业科技和管理人员队伍进行“充电”,提高素质,促进发展。另一方面学校也有为企业服务,特别是为国有大中企业和国防部门培养人才应肩负的责任和增强学校和企业的科技合作愿望。从研究生培养要求上看,这种模式虽然可以解决企业急需的人才培养,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企业科技人才的更新换代。因为一个企业需要多种学科、多种层次的科研技术人才,以第一种模式,在一个企业也不可能长期的、批量的培养那么多硕士。现在已有一些企业,如上海宝钢、上汽集团、东风股份公司等都不采用这种培养模式,而是选用第二种模式。另外当企业有了足够的吸引力,可以招聘到优秀博士、硕士或本科生时,这种办学模式需求也会逐渐减少。

企业选送技术干部,脱产进校学习这一模式,已经成为不少企业首选。企业根据生产规划,有计划地选择骨干人才和需学专业,让其脱产进校学习,进行正规的培养和深造。这类企业,一是生产效益好的现代化的企业,二是管理是先进的。这些企业可以从社会每年招聘到各类优秀人才,这些企业需要重点培养的是观感或后备干部,从培养的效果看,这种方式对于培养质量是有保障的。

面向社会和从应届本科毕业生中招收工程硕士将会是一种趋势,工程硕士要真正成为与工学硕士平等的专业学位,从长远看,工程硕士的生源应从社会和本科应届生中招生。其原因,一是我国企业随着进入WTO,更多要求自主地技术创新,需要大批掌握高新技术的人才,应届本科毕业生和近两年毕业的学生,他们接受了更多的新知识和新技术,一旦同企业和市场结合起来,同样可以发挥更大作用。二是从一个学位制度来说,也才能真正保证培养质量,并纳入学校正规的管理体系。清华大学得到上级主管部门批准,从本科应届毕业生中推荐免试攻读工程硕士进行试点,工程硕士生进入工程硕士培养工作站(企业)从事硕士论文研究工作,到目前为止,已连续试点了五届共370人,取得较好效果。

生源多样化,使工程硕士的培养增强了活力,也带来新的矛盾和问题,需要认真总结经验,使之健康发展。这三种模式,不是截然分开的,在今后一段长时间内仍还是并存的,但笔者认为,从长远看,学位教育应放在学校进行,而在职职工的再教育,应纳入继续教育的系列。

二、 课程教育是当前工程硕士培养质量中的最薄弱环节

课程学习是工程硕士培养的重要环节,是知识再积累和知识更新的基础环节,在整个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是学校可控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环节。长期工作在企业或国防第一线的工程硕士,迫切希望通过课程学习补充新的科学知识,学习新的技术、新的方法,了解国内外本领域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学科新动态,来提高自己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如何结合工程硕士的知识结构,思维特点,设置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就尤其显得特别重要。而却在这一环节上,问题特别突出,大多数领域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课程建设不落实,也没有什么激励机制鼓励教师投入课程研究和建设,造成临时应付的局面。

笔者认为,作为硕士层次的学位教育,课程教学必须达到本专业的系统知识和技能的深度和广度要求。工程硕士之所以要深造,就是希望提高自己理论水平和掌握新的科学技术,新的研究方法,这和在校工学硕士要求是一致的,但又有明显区别,工程硕士带着企业急需解决的技术难关,自己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是有很强的学习目的。而我们在工程硕士的教学上,基本是沿用工学硕士的教材,或在原来教材的基础上做一些修补,很少有单位组织专家针对工程硕士的特点开展研究,如何从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应有的基本素质出发,选择专业基础、专业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如何保证工程硕士能掌握本专业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掌握解决工程问题的先进的技术方法和现代化手段。从已获得学位的工程硕士反映来看,对课程学习的反映较大。主要反映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授课方式采用的是单课独进,“填鸭式教学”,没有给学生吸收消化的时间。另一方面是有的课程内容与工程实践脱离或知识陈旧,学生修完该课程,觉得“吃不饱、不解渴”,收获不大。笔者认为,上述反映出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工程硕士的培养质量,因此成为工程硕士培养中最薄弱的环节,建议今后的工程硕士交流研讨会议,应该重点放在课程的建设和教学上。

三、 工程硕士的管理必须纳入学校研究生管理的正规渠道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经过短短六年的发展,已成为我国规模最大,覆盖面最广,受到社会普遍关注的专业硕士学位。数千名工程硕士通过了硕士论文答辩,获得学位,数万名工程硕士的论文工作结合企业的科研项目,很好地借助高校师资力量,为企业的技术进步,产品开发,科学管理做出贡献。目前取得这些成绩,已经得到来自社会各个方面的认同。但工程硕士的培养在不少高校仍没有解决一个“定位”问题,不少学校没有把工程硕士的教育培养工作纳入学校规划和管理渠道,而是处于“业余性质”。原因是对工程硕士缺乏正确认识,所以有的学校把工程硕士教育作为一种继续教育性质的在职教育,或只是看作一种“创收”的补充,不入主流,不纳入正规管理渠道。教师授课,导师指导论文,院系教学管理等方面不计入工作量,不纳入岗位职责,有的院系在教学管理上甚至是无人负责,或仅仅派一名退休教师管理,据笔者了解,存在这一现象为数不少。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要想得到健康发展,必须解决“定位”问题,工程硕士和其它专业学位在学校应该和工学硕士具有同等的地位,要同等对待,不能错误地定义在一种办学产业化或产业化办学的“定位”上。

四、 工程硕士的论文工作必须坚持产学研结合

目前大多工程硕士的论文题目是来自企业的,从我们学校已通过500多篇工程硕士论文看,大家普遍认为论文质量是好的,不少论文达到了较高水平,甚至超过在校工学硕士生的论文水平,并获得优秀论文称号。但是论文中存在的问题仍较突出,一是指导困难和指导不力,学生在企业做课题,人地两处,校内导师与学生当面指导的时间非常少,而能够指导工程硕士论文的导师又是校内科研、教学的骨干,负担已经很重,加之工程硕士的课题又不是做导师的课题,纯属业余指导性质,因而导师投入明显不足。二是校内导师与企业导师沟通困难,学生得不到及时指导。实践证明,如果工程硕士的选题是结合学校与企业的合作项目,或导师与企业的合作课题,效果最佳,可以充分调动企业、导师和学生三个方面的积极性,在指导、配合、经费等等问题都可以较好协商解决,因为这样可以达到双赢,因此必须坚持产学研紧密结合,工程硕士的论文工作就有了坚实的基础。可以做出具有创造性的优秀论文。三是能够担负起指导工程硕士论文的导师队伍逐渐减少,有着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导师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退休,而年轻导师又缺乏工程实践经验。企业导师同样也缺乏,有的企业一名导师负责指导多名研究生,或在本企业找不到学生从事自己课题方向的导师等等。所以尽快建立一支工程硕士指导教师队伍,也是我们面临解决的问题。

五、 工程硕士工程硕士生培养必须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评估办法

    这几年工程硕士生培养规模迅速扩大,到2001年,已有123所学校共计招收工程硕士生25000人。2002年,工程硕士生招生规模还将会有较大发展。随着规模的扩大,培养质量成为社会关注的视点,也成为教育界担心的焦点。一个基本共识是:工程硕士生的培养质量是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但到目前为止,全国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尚没有一个切实可行的培养质量评估体系。随着自主办学、自律办学,以及招生规模招生录取权的下放,培养质量监督与评估的意义与作用大大增强了。因此,必须建立起从申请新增单位考察与认定、招生、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教学、论文质量、学位授予到毕业跟踪与企业反馈信息等全方位的质量监督体系。今后应充分发挥各专业领域协作组的作用,并针对建立这个质量监督体系、以及如何发挥各专业领域协作组的作用等问题加强研究。建议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处领导下的评估小组,以便于通盘考虑,集中领导,加强协作,展开研究,确保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健康、持续地快速发展。


相关话题/

  • 领限时大额优惠券,享本站正版考研考试资料!
    大额优惠券
    优惠券领取后72小时内有效,10万种最新考研考试考证类电子打印资料任你选。涵盖全国500余所院校考研专业课、200多种职业资格考试、1100多种经典教材,产品类型包含电子书、题库、全套资料以及视频,无论您是考研复习、考证刷题,还是考前冲刺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可满足您学习上的不同需求。 ...
    本站小编 Free壹佰分学习网 2022-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