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工程硕士教育关键要提升科技竞争力

. 科学网科学时报社/2006-06-12

    设立专业学位是对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完善,是从不同层次、不同侧面来培养我们需要的各类人才。工程硕士是我国目前发展规模较大的专业学位。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工程硕士的培养对提升我国科技竞争力有什么影响?工程硕士培养模式应当是什么样?为此,记者采访了清华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长陈皓明教授。  

    工程硕士与国家科技竞争力  

    记者:1997年至2004年,我国工程硕士专业学生累计达12万多人,其中有3万名学生已获得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总体看来,我国工程硕士教育的发展势头良好。您在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方面有非常丰富的工作经验,您对工程硕士教育的未来发展有什么看法?

    陈皓明:20年来,我国研究生教育取得了重大进展,这是每位从事研究生工作的教育者都认同的。20年前,我们的规模非常小,现在每年硕士生招生30万人,博士生去年招5万人。这样的发展速度,不仅在中国,在世界历史上都是空前的。同时,学科发展也很快,逐渐形成了一个学科齐全的、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体系,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但是任何事情都有两个方面,如果不看到发展中的问题,不做预案,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偏离我们发展的方向。对此,我还是颇有危机感的。

    尽管培养规模很大,但人才培养和国家需求是否真正衔接,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实际上很多需要人才的部门并没有得到人才的补充,而有些部门对人才的使用是一种浪费,或者说高学历低就。在工业战线上,很多地方缺乏人才。到今年年底,我国加入WTO就要3年了。回顾一下与工程技术人员密切相关的工业战线,国家的竞争力提高了还是降低了?科技竞争力是提高了还是降低了?虽然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取得了很大成就,是世界瞩目并公认的,每年以将近9%的速度在发展。但是,如果大家关注一下中国在国际上国家竞争力的排名,或者科技竞争力的排名,就会发现这几年来我国的位次在震荡,有时进、有时退,总体上来讲,在一条水平线上徘徊,这是一个很奇怪的现象。  

    为什么我们各方面都在发展,但是最主要的国家竞争力没有发展?实际上,国家竞争力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而是多项指标的综合。如果按照管理学体系来考虑,它有250多项指标;而科技竞争力有30多项指标。在科技竞争力的某些方面,我国还占绝对优势,比如从事科技工作人员的总数在世界上占绝对优势,工程师有1000多万人。但是国家科技竞争力并没有提高。实际上,我国的企业竞争力在世界上的排序也很靠后。其中,合格工程师的数目、关键高新技术人才的数目,在世界上排序非常靠后。所以,工程技术企业的竞争力不够,大大拖住了国家发展。  

    竞争力从何处来?就是要靠人才培养。如果我们不能在人才培养上取得突破,那么中国现代化的难度就特别大。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培养的人才能不能满足中国这样一个宏伟的蓝图?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这里不仅是技术问题,还牵涉到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我们培养的是一代新人,他们的经历,他们成长的社会环境,他们追求的目标都和原先有了很大的不同。按照原来的模式来培养不见得完全能适应。  

    所以在人才培养这方面,我们还处于摸索阶段,更不要说我们从1997年以后刚刚开始的工程硕士人才培养。我觉得首先要用战略的眼光看到我们的任务、前景,但最重要的是脚踏实地一步步建设工程硕士的培养方向、培养基本条件和教师队伍。  

    技术竞争或者高技术竞争是永远存在的。学生在大学里的时间有限,可是以后工作要持续30~40年,由于竞争非常激烈,所以一个人在工作以后应该不断为自身充电。知识是不断进化的,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知识更新非常快,技术发展也非常快。可以想象,在校学生数和工程技术人员相比,前者是少数,因为后者是累积的,我个人觉得工程硕士教育办好了,办得有声誉了,大家都觉得它有用了,生源是非常之大的,我们的工作量非常之大,而且社会的需求也非常之大。  

    记者:工程硕士培养对我国核心竞争力或者科技竞争力的提高有什么作用?  

    陈皓明:我就从科技竞争力或高新技术企业竞争力来讲,因为国家核心竞争力涉及200多个指标,一下子说不清。科技竞争力或者高新技术企业竞争力也包括各种不同的因素,如怎么策划市场等,我主要讲一下技术层面的。  

    我们缺的是什么?缺的是产品发展的技术自主产权,就是我们自己独创的东西,能够在世界上站得住脚的东西太少。现在很多大行业的核心技术没有掌握在我们手里。我国高新技术的出口产品总额逐年上涨,但很多高新产品的核心技术不在我们手里。有人说我们的高新技术是空心的,只有一层壳。达到全面小康社会的标准要以总产值翻两番来考虑,光靠投资每年要增长10%左右。这样的投资量中国承受不了,也没有那么多外企。所以必须靠我们自己发展技术,发展核心竞争能力,这就必须有创新,必须作出一些适合于社会发展需求、人民发展需求、国家安全需求的东西,这些东西如果要完全引进,那就是没有竞争力。很多东西也根本不能引进。比如信息安全,不管人员和技术都引进不了,必须自己干,这牵扯到国家命脉。这种东西如果没有人去干就不可能做成,而这种人还不是一般的人,不仅需要为国家、为事业献身的精神,因为一个人不见得能做得出来;还要有高度的技术素质,才能做得成。如何培养这种人才就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个非常迫切的问题。  

    21世纪,各国在军事、经济、技术上的竞争,不是趋于缓和,而是日益剧烈。以前我们比较朴素的愿望是,进入WTO以后,关税壁垒取消了,中国的优势产品能出口了,行吗?不行。表面上是给了你进入WTO的机会,但是又用技术标准卡住了你。所以全球经济一体化不是那么容易的,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讲,没有竞争力,只能被别人一体化。高层次技术人才需求量是很大的,不是一般的引进人才的需求,而是创造新知识的人才,创造新技术的人才,工程硕士教育实际上就是要为企业培养这样的人才。  

    但绝不是说工学硕士教育不能培养出这样的人才,而是一只鸟的两个翅膀。工学硕士也能培养这样的人才。但对企业来讲,近期来讲,工程硕士已经在这个企业里面,学了就能用了。而工学硕士,一般来说,即使是拿了硕士学位,拿了博士学位,也还没有构成所谓的人才。实际上学校培养出去的都是人才的毛坯,他还需要实践的锻炼才能够适应工作岗位,这就需要2~3年时间。所以说两条腿,一条腿都不能偏废,一个是在职人员的提高,一个是在校人员的培养。二者是相辅相成,相互联结的。设立专业学位是我国教育体制的完善,从不同层次,不同侧面上来培养我们需要的人才。  

    工程与工学:培养方式走向分化  

    记者:工程硕士是我国设立的专业学位之一,和工学硕士教育相比,它的培养模式有什么特点?  
        
    陈皓明:从第一、第二届5000人左右,发展到现在每年报考人数近60000,今年报名66795人,实际参加考试56671人。在各个专业学位中,工程硕士教育算比较大的规模。经过努力,我们已经有了初步构架,规模达到一定程度,培养点达到180个,但是回过头来想一想,我们是不是已经有了人才培养的正确途径和方式?我个人认为还没有。今后要走的路还很长,还要坚持改革和创新的指导思想。  
        
    工程硕士的生源和工学硕士很不一样。工学硕士的生源绝大部分是应届毕业生,将来可能继续搞研究,做博士;可能到各个研究所或学校去做学术方研究或工作。但工程硕士的学生大多来自生产第一线,目前规定要有几年以上的工龄。他们具有一些应届毕业生所没有的特点。  

    首先,工学硕士培养是比较学术性系统化的,是围绕学科要求来进行的。但是一个具体的工程问题,不是一个具体的学科和技能所能解决得了的,常常是多学科综合才能解决得了的。所以在考虑工程硕士培养的时候,其知识面的覆盖应该宽于工学硕士。当然在工程硕士学制上已经考虑了这一点,所以我们讲的是某一个领域,而不是某一个专业。  

    其次,工程硕士更重视应用方面的知识和技术,更注意知识的实用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不刻意追求知识的逻辑。由于处于一种非常激烈的竞争态势,尤其是中国加入WTO以后,企业生存很重要的条件就是产品比别人有优势。这就要求技术人员对世界上技术发展的趋势和最新的技术成果有比较透彻和全面的了解。对工程硕士来讲,由于他们已经离开学校几年,他们在这方面的迫切性和要求就更强烈了。这是从知识层面来看。  

    再次,从学生本身的素质和结构来看,更是有很多特殊的地方。由于工程硕士有了很多实践经验,所以他们对实际问题的理解高于应届生,他们求知的目的性和欲望更加强烈。如果还拿工学硕士的标准去要求他们,他们就会不适应,教学组织、教学内容和方式方法都应该和他们的情况结合。  

    所以在工程硕士培养和工学硕士培养上,应该逐渐有比较大的分化,以使他们更加适应将来就业的前景。  

    记者:工程硕士的知识面要宽于工学硕士,这一点怎么体现?怎么实现?  

    陈皓明:这有相当的难度。因为我们的教师实际上是一支队伍。学校里不大可能既有工程硕士的教师队伍又有工学硕士的教师队伍,这一点做不到。这就要求教师队伍有进一步学习和提高的过程,让他们对工程的东西有更多了解。  

    要求跨领域,在管理组织方面就要注意到不能单纯让这个学科的教师去教那个工程领域的课,可以充分利用学校是多学科的特点来进行有效组合。比如信息类工程硕士,如果按照工学硕士的培养模式,就是围绕信息科学,但是对信息类的工程硕士来讲,可能很具体。假设学生来自建筑行业,他们需要计算机应用技能,这时候一方面主要组织计算机或信息类的教师来教授一些课程,一方面可以吸取学校里其他学科的教师来给他们补充前沿知识,比如CAD设计等。现在的大学一般都是多科性的,虽然都是按照学科来组织和发展的,但在管理这些资源的时候,可以有意识地把它们组合起来,满足某一领域或某一方面的需求,这是可以做得到的,所以教育管理部门要有这样的意识。  

    我个人感觉,工程硕士是脱胎于工学硕士的,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适合于工程硕士的教学内容、课件和方法。这一点是迫在眉睫的。因为我们面对的对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怎样取长补短?怎样在教育中充分体现他们的需求?怎样体现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要求?我觉得这在工程硕士培养中还很不够。  

    行之有效的培养体系      

    记者:既然目前还没有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适合工程硕士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您认为应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陈皓明:这个问题的解决不是那么容易的。首先,一个学校、一个教育系统最关键的是教师,教师是教育的基石。现在的教师,中青年一代的实践经验比较少。拿一些发达国家的情况来比较能说明问题。工程教育做得比较好的是德国,德国的教师很多都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我和亚琛大学一位搞焊接的教师谈过,他从学校毕业后在造船厂工作17年,当工程师,然后回到学校当教授。他在造船厂里的工作主要是焊接,所以他的焊接经验非常丰富。这样有实践经验的教师去教学生,他能让学生很容易了解实际情况是怎么回事。如果光从书本上知道怎么焊接,从实验室拿把焊枪焊一会儿,跟真正的焊出一条船来,其经验差别是很大的。在德国,一般都要有一定的实践经验才能当教师,工科系统不留应届毕业生做教师,这种体制保证了这一点。所以我国教师对工程硕士的培养,特别是强调应用性时,还有欠缺。  

    其次,工程硕士教育初创没有几年,1997年到现在,很多招生的学校连一届毕业生都没有。教育是长周期的,今年培养的学生是否合格,是否起作用,两三年看不出来,大概要5~10年能初见端倪,到10~15年才能确定当初培养的学生水平怎么样。教育,要经过多次的周期性的轮换,然后不断取得感觉和经验才能成功。为什么学校讲传统?学校的传统就是多年沉淀出来的结果。对工程硕士这种以应用为背景的高层次技术人才的培养,我们还缺乏经验,包括课程的设置、课程内容的选择,培养过程最后的衡量、评估标准,都没有完整的东西。  

    再次,工程硕士学位在社会上的声誉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虽然我们强调它和工学硕士同层次、同水平,但是人家要看,就要好几年才能看出来。所以社会上的认可还没有达到一定程度。工程硕士这个专业学位要真正做到想象的目标还有相当的时间和距离。这也符合发展规律,不能说今天想做一件事情马上就能做成,这是天方夜谭。  

    记者:您刚才提到了培养质量评估标准,对工程硕士培养来说,应该构建什么样的评估机制?  

    陈皓明:现在评估的体系、理念还没有完全形成,但是我们正在做这件事情,所以在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里,设置了质量分析与跟踪调研小组、工程领域培养指导小组,就是希望在这方面能够有所突破。  

    经过20年的研究生教育,工学硕士已经有了相应的评估方式方法,但是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不一样,培养方式不一样,它往往不是校内全日制的培养方式,所以它的质量衡量,比如学术论文的评估标准,还没有统一的看法。常常会拿着工程硕士的学位论文说“水平不够”,评估者是从什么角度衡量问题呢?他就看发表文章的档次够不够,或者发表文章数够不够。但恰恰不能光以发表文章来衡量工程硕士,而要看能不能解决实际问题,能不能根据单位的实际需求找出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方法,最后解决问题。这是衡量工程硕士一个很重要的标准。  

    工学硕士常常是导师拟定题目,然后根据国际上的发展动向提出一个新东西来做,往往还是纸上谈兵的多。但工程硕士不是这样,很多问题是工学硕士教育中不会碰到的。比如单位要引进一条生产线,其中有很多从来没接触过的技术,他就要去消化它,他就要搞明白这些技术在我们目前的环境当中怎么发挥出来。这些都是很能说明能力的问题。这种问题拿到我们现在的学位委员会去讨论,他们会觉得这是我们的学位标准吗?他就会打问号。所以工程硕士学位衡量标准需要补充和完善。  

    但是怎么衡量一个人?不能以统一的标准来衡量一个人,这是教学上犯忌的东西。但是我们常常不自觉地这样做。这个人论文多,水平就高,其实不是。你常常会发现学校里认为的好学生出去以后,工作很长时间以后不行,因为他的才能在这个工作岗位上发挥不出来,他不适合这个岗位。所以,我觉得工程硕士的评估标准、评估理念、评估方法和方式都要进一步的研究和发展。


相关话题/

  • 领限时大额优惠券,享本站正版考研考试资料!
    大额优惠券
    优惠券领取后72小时内有效,10万种最新考研考试考证类电子打印资料任你选。涵盖全国500余所院校考研专业课、200多种职业资格考试、1100多种经典教材,产品类型包含电子书、题库、全套资料以及视频,无论您是考研复习、考证刷题,还是考前冲刺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可满足您学习上的不同需求。 ...
    本站小编 Free壹佰分学习网 2022-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