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西综考研基础问答训练(四)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6-06-25

何为突触后抑制?请简述其分类及生理意义。

 

  [参考答案]

 

  突触后抑制:它是由抑制性中间神经元的活动引起的一种抑制,即抑制性中间神经元与后继的神经元构成抑制性突触。这种抑制的形成是由于其突触后膜产生超 极化,出现抑制性突触后电位,而使突触后神经元呈现抑制状态。因此,突触后抑制又称为超极化抑制。一个兴奋性神经元不能直接引起其他神经元产生突触后抑 制,它必须首先兴奋一个抑制性中间神经元,通过它转而抑制其他神经元。突触后抑制在中枢内普遍存在。分类及意义:突触后抑制可分为侧枝性抑制和回返性抑 制。侧枝性抑制是指感觉传入纤维进入脊髓后,一方面直接兴奋某一中枢的神经元,另一方面发出侧枝兴奋另一个抑制性中间神经元,通过抑制性神经元的活动来抑 制另一中枢的神经元,通过这种抑制使不同中枢之间的活动协调起来。回返性抑制是指当某一中枢神经元兴奋时,其传出冲动沿轴突外传,同时又经轴突侧枝兴奋一 个抑制性中间神经元,该神经元回返作用于原来的神经元,抑制原发动兴奋的神经元即同一轴突的其他神经元。这是一种负反馈抑制形式,它使神经元的活动能及时 终止,促使同一中枢的许多神经元之间活动的协调。

 

  比较兴奋性突触与抑制性突触传递原理的异同?

 

  答:突触传递类似神经肌肉接头处的信息传递,是一种“电—化学—电”的过程;是突触前膜释放兴奋性或抑制性递质引起突触后膜产生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EPSP)或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的过程。(化学性突触的传递:当动作电位扩布到突触前神经末梢时,使膜对Ca2+通透性增加,Ca2+进入突 触小体。进入膜内的Ca2+可以促进突触小泡向前膜移动,有利于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如果突触前膜释放的是兴奋性递质,他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提高了突触 后膜对Na+,K+等离子的通透性(以Na+为主),从而导致突触后膜产生EPSP。当EPSP的幅值达到一定值时,可引起突触后神经元兴奋,如果突触前 膜释放的是抑制性递质,它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提高了突触后膜对Cl-和(或)K+的通透性,主要是Cl-,导致突触后膜超极化,发生IPSP,降低了突 触后神经元的兴奋性,呈现抑制效应。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中发挥生理效应后,通过灭活酶的作用而失活,或由突触前膜摄取和进入血液途径终止其作用,保证了突 出传递的灵活性。)

1.EPSP是突触前膜释放兴奋性递质,作用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引起细胞膜对Na+、K+等离子的通透性增加(主要是Na+),导致Na+内流,出现局部去极化电位。

 

  2.IPSP是突触前膜释放抑制性递质(抑制性中间神经元释放的递质),导致突触后膜主要对Cl-通透性增加,Cl-内流产生局部超极化电位。

 

  特点:(1)突触前膜释放递质是Ca2+内流引发的;(2)递质是以囊泡的形式以出胞作用的方式释放出来的;(3)EPSP和IPSP都是局部电位,而不是动作电位;(4)EPSP和IPSP都是突触后膜离子通透性变化所致,与突触前膜无关。

 

  试比较兴奋性与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的作用和产生原理。

 

  答:突触前神经元的活动经突触引起突触后神经元活动的过程称突触传递,一般包括电—化学—电三个环节。突触前神经元的兴奋传到其轴突分支末端时,使突 触前膜对Ca2+的通透性增加,Ca2+内流,促使突触小泡移向突触前膜,并与之融合,小泡破裂释放出递质,经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相应受体结合,引起突触 后神经元活动的改变。如果突触前膜释放的是兴奋性递质将促使突触后膜提高对Na+、K+、Cl-,特别是对Na+的通透性,主要使Na+内流,从而引起局 部去极化,此称为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当这种局部电位达到一定阈值时,即可激发突触后神经元的扩布性兴奋。当突触前膜释放抑制性递质时,则提高 突触后膜对K+、Cl-,特别是对Cl-的通透性,主要使Cl-内流,引起局部超极化,此称为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突触后膜的超极化,使突触后 神经元呈现抑制效应。根据突触前神经元活动对突触后神经元功能活动影响的不同,突触又可分为兴奋性突触和抑制性突触两类。


相关话题/西综

  • 领限时大额优惠券,享本站正版考研考试资料!
    大额优惠券
    优惠券领取后72小时内有效,10万种最新考研考试考证类电子打印资料任你选。涵盖全国500余所院校考研专业课、200多种职业资格考试、1100多种经典教材,产品类型包含电子书、题库、全套资料以及视频,无论您是考研复习、考证刷题,还是考前冲刺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可满足您学习上的不同需求。 ...
    本站小编 Free壹佰分学习网 2022-09-19
  • 2017年西综考研基础问答训练(五)
    举例说明神经递质的合成、释放和失活过程。   [参考答案]   以乙酰胆碱为例   (1)递质的合成:在神经元胞浆内的胆碱乙酰转移酶,以胆碱和乙酰辅酶A为原料催化合成乙酰胆碱,然后由小泡摄取形成囊泡,储存递质。   (2)递质的释放:突触前神经元的兴奋传到其轴突分支末端时,使突触前膜对Ca2+的通透性增加,Ca2+内流,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6-06-25
  • 2017年西综考研基础问答训练(六)
    神经元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有哪些?   [参考答案]   (1)突触连接:神经元之间互相接触并传递信息的部位,称为突触。根据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与其他神经元的细胞体或突起互相接触的部位不同,把突触分为轴 突胞体突触、轴突-树突突触、轴突轴突突触3类。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构成。突触前神经元轴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6-06-25
  • 2017年西综考研基础问答训练(七)
    肾小管和集合管是怎样分泌NH3的?它和H+的分泌有什么关系?   [参考答案]   尿中有些成分是由肾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分泌或排泄到管腔中去的。由小管上皮细胞经过新陈代谢,将所产生的物质送人管腔的过程,称为分泌;由小管上皮细胞直接将血浆中的某些物质送入管腔的过程,称为排泄。   (1)氢离子的分泌氢离子来源于血液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6-06-25
  • 2017年西综考研基础问答训练(八)
    试述影响静脉回流的因素?   [参考答案]   单位时间内的静脉回心血量取决于外周静脉压和中心静脉压的差,以及静脉对血流的阻力。故凡能影响外周静脉压、中心静脉压、静脉阻力的因素,都能影响静脉回心血量。主要有:   (1)体循环平均充盈压:血管系统内血液充盈程度越高,静脉回心血量就越多。当血量增多或容量血管收缩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6-06-25
  • 2017年西综考研基础问答训练(九)
    试述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参考答案]   (1)每搏输出量:当每搏输出量增加时,收缩压必然升高,舒张压力亦将升高,但是舒张压增加的幅度不如收缩压大。这是因为收缩压增高使动脉中血液迅速 向外周流动,到舒张期末动脉中存留的血液量虽然比每搏输出量增加以前有所提高,但不如收缩压提高的明显。这样由于收缩压提高明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6-06-25
  • 2017年西综考研基础问答训练(十)
    简述乙酰胆碱作为外周神经递质,它的分布、相应的受体和作用。   [参考答案]   所有自主神经节前纤维、大多数副交感节后纤维,少数交感节后纤维(引起汗腺分泌和骨骼肌血管舒张的舒血管纤维)以及支配骨骼肌的纤维,都属于胆碱能纤维。   大多数副交感节后纤维,少数交感节后纤维(引起汗腺分泌和骨骼肌血管舒张的舒血管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6-06-25
  • 2017年西综考研基础问答训练(十一)
    何谓神经递质?确定神经递质的基本条件有哪些?   [参考答案]   神经递质是指神经末梢释放的特殊化学物质,它能作用于支配的神经元或效应细胞膜上的受体,从而完成信息传递功能。一个化学物质被确认为神经递质,应符 合下列条件:(1)在突触前神经元内具有合成递质的前体物质和合成酶系,能够合成这一递质。(2)递质储存于突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6-06-25
  • 2017年西综考研基础问答训练(十二)
    量出汗而饮水过少时,尿液有何变化?其机制如何?   答:   血管升压素释放的调节: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和循环血量减少是引起血管升压素释放的有效刺激。(1)血浆晶体渗透压的改变:下丘脑视上核及其周围区域存 在着对渗透压变动特别敏感的细胞,称为渗透压感受器。当人体失水时(如大量出汗、呕吐、腹泻等),血浆晶体渗透压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6-06-25
  • 2017年西综考研基础问答训练(十三)
    大量饮用清水后尿量有什么变化?为什么?   [参考答案]   正常人一次饮用1000mL清水后,约过半个小时,尿量就开始增加,到第一小时末,尿量可达最高值;随后尿量减少,2~3小时后尿量恢复到原来水平。 这是因为大量饮清水后,血液被稀释,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引起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使肾对水的重吸收减弱,尿液稀释,尿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6-06-25
  • 2017年西综考研基础问答训练(十四)
    长期糖皮质类激素时为什么不能突然停药?   [参考答案]   由于血中糖皮质激素浓度升高能抑制下丘脑和腺垂体分泌CRH和ACTH,临床长期大剂量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疾病时,可引起病人的肾上腺皮质萎缩。若突 然停药,将造成急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故在治疗过程中应定期加用ACTH,以防止肾上腺皮质萎缩;停止用药时,应逐渐减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6-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