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研究生入学考试《针灸学》考点精要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5-04-09

2016年研究生入学考试《针灸学》考点精要
 
第一章 腧穴总论
一、腧穴的分类
分类
是否定位
是否定名
是否归经
主病特点
十四经穴
(共361个)
归属十二经脉及任、毒二脉
主治本经病证
奇穴
未列入十四经系统的“经外奇穴”
对某些病证有特殊的治疗作用
阿是穴
多治局部病变
2008-72“以痛为腧”的穴位
二、腧穴的治疗作用
治疗作用
主治特点
举例
近治作用
2007-67十四经穴、奇穴和阿是穴都具有的主治功用
①睛明、承泣、四白、瞳子髎各穴,均能治疗眼病;②耳门、听宫、听会、翳风诸穴,皆能治疗耳病;③中脘、建里、梁门诸穴,皆能治疗胃病。
远治作用
十四经腧穴主治作用的基本规律,尤其是十二经脉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腧穴
①合谷穴,能治疗手腕部病证,又治颈部和头面部病证,还可治外感病的发热;
②足三里穴,能治下肢病证,还可调整消化系统的功能,对人体防卫、免疫也具有很大的作用
特殊作用
双向调节作用
①天枢穴,既止泻,又治便秘;
②内关穴,可治心动过缓和心动过速
特异性作用
①大椎穴退热;②2009-76艾灸至阴穴矫正胎位;
③阑尾穴治疗阑尾炎
三、腧穴的主治规律
十四经穴分经主治规律
经脉类别
经名
本经主治特点
二经相同主治
三经相同主治
手三阴经
手太阴经
肺、喉病
 
胸部病
手厥阴经
心、胃病
神志病
手少阴经
心病
手三阳经
手阳明经
前头、鼻、口、齿病
 
咽喉病,热病
手少阳经
侧头、胁肋病
目病、耳病
手太阳经
后头、肩胛病,神志病
足三阳经
足阳明经
前头、口齿、咽喉病,胃肠病
目病、神志病、热病
足少阳经
侧头、耳病、胁肋病
足太阳经
后头、背腰病(背俞并治脏腑病)
足三阴经
足太阴经
脾胃病
前阴病,妇科病
足厥阴经
肝病
足少阴经
肾病、肺病、咽喉病
任督二脉
任脉
回阳,固脱,有强壮作用
神志病、脏腑病、妇科病
督脉
中风、昏迷、热病、头面病
四、腧穴的定位方法
常用骨度分寸表
部位
起止点
折寸
头面部
前发际正中至后发际正中
12
眉间(印堂)至前发际正中
3
第7颈椎棘突下(大椎)至后发际正中
3
眉间(印堂)至后发际正中第7颈椎棘突下(大椎)
18
前额两发角(头维)之间
9
而后两乳突(完骨)之间
9
胸腹胁肋部
胸骨上窝(天突)至胸剑联合中点(歧骨)
9
胸剑联合中点(歧骨)至脐中
8
脐中至耻骨联合上缘(曲骨)
5
两乳头之间
8
腋窝顶点至第11肋游离端(章门)
12
背腰部
肩胛骨内缘(近脊柱侧点)至后正中线
3
肩峰缘至后正中线
8
上肢部
腋前、后纹头至肘横纹(平肘尖)
9
肘横纹(平肘尖)至腕掌(背)侧横纹
12
下肢部
耻骨联合上缘至股骨内上髁上缘
18
胫骨内侧髁下方至内踝尖
13
股骨大转子至腘横纹
19
腘横纹至外踝尖
16
第二章 经络腧穴各论
手太阴肺经 常用腧穴的定位、主治
腧穴名
特定穴
定位
主治
(zhōng)()
肺之募穴
前正中线旁开6寸,平第1肋间隙处
①解剖位置:咳嗽、气喘、胸满痛等肺部病证;
②循行所过:肩背痛
(chǐ)()
合穴
2010-180尺泽与孔最二穴相距:5寸。
①解剖位置:肘臂挛痛;②脏腑属络:咳嗽、气喘、咯血等肺系实热病证;急性吐泻等肠胃病;
③循行所过:咽喉肿痛;④特殊主治:小儿惊风中暑。
(kǒng)(zuì)
郄穴
尺泽穴与太渊穴连线上,腕横纹上7寸处
①解剖位置:肘臂挛痛;
②脏腑属络:咳嗽、气喘、咯血等肺系病证;
③循行所过:咽喉肿痛;④特殊主治:痔疾
(liè)(quē)
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任脉)
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
①脏腑属络:咳嗽、气喘、外感等肺系病证;
②循行所过:咽喉肿痛、头痛、齿痛、项强、口眼斜(“头项寻列缺”)
(tài)(yuān)
输穴;原穴;八会穴脉会
2008-180位于腕横纹上的腧穴有:①太渊;②大陵;③神门。
①解剖位置:腕臂痛;
②脏腑属络:咳嗽、气喘、咳血、胸痛等肺系疾患;
③循行所过:咽喉肿痛;④特殊主治:无脉症。
()()
荥穴
第1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处
①解剖位置:鱼际疼痛;
②脏腑属络:咳嗽、咯血等肺系热性病证;
③循行所过:咽喉肿痛、失音;
④特殊主治:发热;小儿疳积。
(shǎo)(shāng)
井穴
拇指桡侧指甲根角旁0.1寸
①解剖位置:指肿、麻木;②脏腑属络:咳嗽;
③循行所过:咽喉肿痛、鼻衄;
④特殊主治:高热、昏迷、癫狂。
 
手阳明大肠经 常用腧穴的定位、主治
腧穴名
特定穴
定位
主治
(shāng)(yáng)
井穴
食指末节桡侧,指甲根角旁0.1寸
①循行所过:齿痛、咽喉肿痛等五官疾患;
②特殊治疗:热病、昏迷等热证、急症
()()
原穴
手背第1、2掌骨之间,第2掌骨桡侧重点处
2007-70合谷、阴郄、复溜都可以治疗的病证是:汗证
①脏腑属络:腹痛、便秘等肠腑病;
②循行所过:头痛、目赤肿痛、鼻衄、齿痛、牙关紧闭、口眼斜、耳聋、痄腮、咽喉肿痛;(“面口合谷收”)
③特殊主治:发热恶寒等外感病证,汗证(热病无汗或多汗);经闭、滞产;针麻止痛。
(piān)()
络穴
屈肘,在阳溪穴与曲池穴连线上,腕横纹上3寸处
①循行所过:耳鸣、鼻衄等五官疾患;手臂酸痛;
②特殊治疗:腹部胀满;水肿。
()(chí)
合穴
2010-76在肘横纹外侧端,屈肘,位于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①循行所过:手臂痹痛、上肢不遂;
②脏腑属络:腹痛、吐泻等肠胃病;
③循行所过:咽喉肿痛、齿痛、目赤肿痛等五官热性病;
④特殊主治:瘰疬、瘾疹、湿疹等皮肤病;热病;高血压;癫狂。
(jiān)()
 
臂外展或平举时,肩部出现两个凹陷,当肩峰前下方凹陷处
①解剖位置:肩臂挛痛、上肢不遂;
②特殊主治:瘾疹、瘰疬。
(yíng)(xiāng)
 
鼻翼外缘中点旁开约0.5寸,当鼻唇沟中
①解剖位置:鼻塞、鼽衄、口;
②特殊主治:胆道蛔虫症。
 
足阳明胃经 常用腧穴的定位、主治
腧穴名
特定穴
定位
主治
(chéng)()
 
2007-150位于瞳孔直下,属于足阳明胃经的腧穴是:①承泣;②四白;③巨髎;④地仓。
解剖位置:近视、迎风流泪、夜盲、眼睑瞤动等目疾;口眼斜,面痉。
【操作】2007-104针刺操作时应注意轻、慢、压。
()(cāng)
 
口角旁月0.4寸,上直对瞳孔
解剖位置:口、流涎、三叉神经痛等局部病证。
(jiá)(chē)
 
下颌角前上方一横指凹陷中,咀嚼时咬肌隆起最高点处
解剖位置:口、齿痛、颊肿。
(xià)(guān)
 
2011-77位于面部颧弓下缘中央与下颌切迹之间凹陷中。
解剖位置:耳聋、耳鸣、聤耳等耳疾;齿痛、三叉神经痛、口眼斜等面口病证。
(tóu)(wéi)
 
额角发际直上0.5寸,头正中线旁4.5寸
解剖位置:头痛、目眩、目痛等头目病证。
(liáng)(mén)
 
脐上4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2010-180梁门和天枢二穴相距:4寸。
脏腑属络:胃痛、呕吐、食欲不振、腹胀、泄泻等。
【操作】过饱、肝肿大者禁针。
(tiān)(shū)
大肠之募穴
2009-74天枢穴的定位是:脐旁2寸
解剖位置:腹胀肠鸣、绕脐痛;
特殊主治:便秘,泄泻,痢疾;月经不调,癥瘕等妇科疾患
(liáng)(qiū)
郄穴
髌骨外上缘2寸
解剖位置:膝肿痛、下肢不遂;
脏腑属络:急性胃痛;循行所过:乳痈、乳痛。
()()
 
髌韧带外侧凹陷中。又名外膝眼
解剖位置:膝痛、下肢麻痹、屈伸不利。
()(sān)()
合穴
胃下合穴
犊鼻穴下3寸,胫骨前嵴外一横指处
解剖位置:下肢痿痹;脏腑属络:胃痛、呕吐、噎膈;腹胀、泄泻、痢疾、便秘等胃肠病;循行所过:乳痈;特殊主治:虚劳羸瘦,为强壮保健要穴;癫狂等神志病。
2010-179足三里的主治病证:①噎膈;②乳痈;③虚劳;④癫狂
(shàng)()()
大肠下合穴
犊鼻穴下6寸,足三里穴下3寸
解剖位置:下肢痿痹;
循行所过:肠鸣、腹痛、腹泻、便秘、肠痈等胃肠病。
(tiáo)(kǒu)
2011-179定位于外踝上8寸水平线的有:①条口;②丰隆。
2009-113条口穴取穴宜用:骨度分寸定位法。犊鼻穴下8寸。
解剖位置:下肢痿痹,转筋;
循行所过:脘腹疼痛;
特殊主治:肩臂痛;
(fēng)(lóng)
络穴
外踝尖上8寸,条口穴外1寸,胫骨前嵴外2横指处
解剖位置:下肢痿痹;脏腑属络:腹胀、便秘等胃肠病;特殊主治:头痛,眩晕、痰多咳嗽、水肿、癫狂痫等因痰致病者(祛痰要穴)。
(jiě)()
经穴
足背踝关节横纹中央凹陷处,当拇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
解剖位置:下肢痿痹、踝关节病、足下垂等下肢、踝关节疾患;
特殊主治:头痛,眩晕;癫狂;腹胀,便秘。
(nèi)(tíng)
荥穴
足背第2、3趾间缝纹端
解剖位置:足背肿痛,跖趾关节痛;
脏腑属络:胃痛吐酸、腹胀、泻痢、便秘等肠胃病;
循行所过:齿痛、咽喉肿痛、鼻衄等五官热性病证;
特殊主治:热病。
()(duì)
井穴
第2趾外侧趾甲根角旁约0.1寸
循行所过:鼻衄、齿痛、咽喉肿痛等实热性五官病证;特殊主治:热病;多梦、癫狂等神志病。
 
足太阴脾经 常用腧穴的定位、主治
腧穴名
特定穴
定位
主治
(yǐn)(bái)
井穴
足大趾内侧趾甲角旁约0.1寸
脏腑属络:腹胀、暴泻;
特殊主治:便血、尿血等慢性出血;月经过多、崩漏等妇科病;癫狂、多梦;惊风。(止血要穴,治崩漏效穴)
(tài)(bái)
输穴;原穴
第1跖骨小头后缘,赤白肉际凹陷处
脏腑属络:胃痛、腹胀、肠鸣、泄泻、便秘等脾胃病;特殊主治:体重节痛
(gōng)(sūn)
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冲脉)
第一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赤白肉际处
脏腑属络:胃痛、呕吐;腹痛、泄泻、痢疾等胃肠腑病;特殊主治:逆气里急、气上冲心(奔豚气)等冲脉病证;心烦失眠、狂证等神志病证。
(sān)(yīn)(jiāo)
足太阴、少阴、厥阴经交会穴
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后面缘
解剖位置:下肢痿痹;脏腑属络:肠鸣腹胀、泄泻等脾胃虚弱证;循行所过:月经不调、带下、阴挺、不孕、滞产等妇科病证;遗精、阳痿、遗尿、疝气等生殖泌尿系统疾患;特殊主治:阴虚诸证、心悸、失眠、高血压。
(有“健脾化湿”功效)
2010-74常用于治疗下肢疼痛、不寐的腧穴是:三阴交。
()()
郄穴
阴陵泉穴下3寸
2011-73 / 2010-180
阴陵泉与地机二穴相距:3寸。
脏腑属络:腹痛、泄泻等脾胃病;
特殊主治:小便不利、水肿等脾不运化水湿病证;痛经、崩漏、月经不调等妇科病。有健脾理血之功。
(有“健脾化湿”功效)
(yīn)(líng)(quán)
合穴
胫骨内侧髁下方凹陷处
解剖位置:膝痛;
脏腑属络:腹胀、泄泻、水肿、黄疸、小便不利或失禁等脾不运化水湿病证。健脾化湿要穴。
(有“健脾化湿”功效)
(xuè)(hǎi)
 
髌骨内上缘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
特殊主治:月经不调、崩漏、经闭等月经病;瘾疹、湿疹、丹毒等血热性皮肤病。治血证要穴。
()(bāo)
脾之大络
侧胸部腋中线上,当第6肋间隙处
解剖位置:气喘、胸胁痛;
特殊主治:全身疼痛、四肢无力、岔气。
 
手少阴心经 常用腧穴的定位、主治
腧穴名
特定穴
定位
主治
(shǎo)(hǎi)
合穴
当肘横纹内侧端与肱骨内上髁连线的中点
解剖位置:肘臂挛痛;脏腑属络:心痛、癔病等心、神志病;循行所过:头项痛、腋胁部痛;特殊主治:瘰疬。
(tōng)()
络穴
2011-73神门与通里二穴相距:1寸。
2008-116腕横纹上1寸,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
解剖位置:腕臂痛;
脏腑属络:心悸、怔忡;
特殊主治:舌强不语,暴喑。
(yīn)()
郄穴
腕横纹上0.5寸,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
脏腑属络:心痛、惊悸等心病;
特殊主治:骨蒸盗汗;吐血,衄血。
2007-70合谷、阴郄、复溜都可以治疗的病证是:汗证。
(shén)(mén)
输穴;原穴
2008-180位于腕横纹上的腧穴有:①太渊;②大陵;③神门。
脏腑属络:心痛、心烦、惊悸怔忡;健忘失眠、癫狂痫;循行所过:胸胁痛;
特殊主治:高血压。
(shǎo)()
荥穴
握拳时当小指与无名指指端之间
解剖位置:小指挛痛;脏腑属络:心悸、胸痛;
特殊主治:阴痒,阴痛;痈疡。
(shǎo)(chōng)
井穴
小指桡侧指甲根角旁0.1寸
脏腑属络:心悸、心痛、癫狂等心神病;
循行所过:胸胁痛;特殊主治:昏迷;热病。
 
手太阳小肠经 常用腧穴的定位、主治
腧穴名
特定穴
定位
主治
(shǎo)()
井穴
小指尺侧指甲根角旁0.1寸
循行所过:头痛、目翳、咽喉肿痛等头面五官病证;
特殊主治:乳痈、乳汁少等乳病;昏迷;热病。
(hòu)()
输穴;八脉交会穴(通于督脉)
微握拳,第5掌指关节后尺侧,远侧掌横纹头赤白肉际处
解剖位置:手指及肘臂挛痛;循行所过:耳聋、目赤;特殊主治:头项强痛、腰背痛;癫狂痫;疟疾。
(yǎng)(lǎo)
郄穴
以掌向胸,当尺骨茎突桡侧骨缝凹陷中
循行所过:肩、背、肘、臂酸痛;
特殊主治:目视不明;(保健要穴)
(xiǎo)(hǎi)
合穴
屈肘,当尺骨鹰嘴与肱骨内上髁之间凹陷处
解剖位置:肘臂疼痛;
脏腑属络:癫痫(小肠与心相表里)
(tiān)(zōng)
 
肩胛骨冈下窝中央凹陷处,约当肩胛冈下缘与肩胛下角之间的1/3折点处取穴
解剖位置:肩胛疼痛、气喘。
(quán)(liáo)
 
目外眦直下,颧骨下缘凹陷处
解剖位置:口眼斜、眼睑瞤动、齿痛、三叉神经痛等面部病证
(tīng)(gōng)
 
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的后缘,张口呈凹陷处
解剖位置:耳鸣、耳聋、聤耳;齿痛。
2008-74耳门、听宫、听会从上到下的归经顺序是:
三焦经、小肠经、胆经。
 
 
 
足太阳膀胱经 常用腧穴的定位、主治
腧穴名
特定穴
定位
主治
(jīng)(míng)
 
目内眦旁0.1寸
解剖位置:目赤肿痛、流泪、视物不明、目眩、近视、夜盲、色盲;特殊主治:急性腰扭伤,坐骨神经痛;心动过速、心悸、怔忡。
攒竹(cuanzhú)
 
眉头凹陷中,约在目内眦直上
解剖位置:头痛,眉棱骨痛;口眼斜、目视不明、流泪、目赤肿痛、眼睑瞤动、眼睑下垂等目疾;
特殊主治:呃逆。2008-77治疗呃逆,应首选:攒竹。
(tiān)(zhù)
 
后发际正中直上0.5寸(哑门穴),旁开1.3寸,斜方肌外缘凹陷中
解剖位置:后头痛、项强、肩背腰痛;癫狂痫;
循行所过:鼻塞;
特殊主治:热病。
(fēng)(mén)
 
第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解剖位置:项强,胸背痛;
特殊主治:伤风、咳嗽、发热、头痛等外感病。【斜刺】
(fèi)(shu)
肺之背俞穴
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特殊主治:咳嗽、气喘、鼻塞、咯血等肺疾;骨蒸潮热、盗汗等阴虚病证。
(xīn)(shu)
心之背俞穴
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解剖位置:咳嗽、吐血;特殊主治:健忘、心痛、惊悸、失眠、癫痫等心与神志病变;盗汗,遗精。【斜刺】
()(shu)
八会穴血会
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解剖位置:气喘、咳嗽、呕吐、呃逆、吐血等上逆之证;特殊主治:贫血;瘾疹,皮肤瘙痒;潮热、盗汗。
(gān)(shu)
肝之背俞穴
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解剖位置:脊背痛;
特殊主治:胁痛、黄疸等肝胆病证;目赤、目视不明、夜盲、迎风流泪等目疾;癫狂痫。【斜刺】
(dǎn)(shu)
胆之背俞穴
第10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特殊主治:黄疸、口苦、胁痛等肝胆病证;肺痨,潮热。【斜刺】
()(shu)
脾之背俞穴
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解剖位置:背痛;特殊主治:腹胀、呕吐、腹泻、痢疾、便血、水肿等脾胃肠腑病。【斜刺】
(wèi)(shu)
胃之背俞穴
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特殊主治:胃脘痛、呕吐、腹胀、肠鸣等胃疾。【斜刺】
(shèn)(shu)
肾之背俞穴
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特殊主治:头晕、耳鸣、耳聋、水肿、腰痛等肾虚病证;遗尿、遗精、阳痿、早泄、不育等生殖泌尿系统疾患;月经不调、带下、不孕等妇科病证。【直刺】
()(cháng)(shu)
大肠背俞穴
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解剖位置:腰腿痛;
特殊主治:腹胀、腹泻、便秘等胃肠病证。【直刺】
(páng)(guāng)(shu)
膀胱背俞穴
第2骶椎棘突下,旁开1.5寸,平第2骶后孔
解剖位置:腰脊强痛;
特殊主治:小便不利、遗尿;腹泻、便秘。【直刺】
()(liáo)
 
第2骶后孔中,约当髂后上棘下与后正中线之间
解剖位置:月经不调、痛经、带下;疝气;遗精;
脏腑属络:小便不利;特殊主治:腰痛,下肢痿痹。
(wěi)(zhōng)
合穴
膀胱下合穴
腘横纹中点
解剖位置:下肢痿痹;脏腑属络:小便不利,遗尿;
循行所过:腰痛(“腰背委中求”);
特殊主治:腹痛,急性吐泻;丹毒。
(zhì)(shì)
 
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3寸。2010-180命门与志室二穴相距:3寸。
解剖位置:腰脊强痛;脏腑属络:小便不利、水肿;
特殊主治:遗精、阳痿等肾虚病证(志室又名精宫,可固精收涩)。
(zhì)(biān)
 
平第4骶后孔,骶正中嵴旁开3寸
解剖位置:腰骶痛、下肢痿痹;脏腑属络:小便不利;特殊主治:便秘、痔疾;阴痛。
(chéng)(shān)
 
委中穴与昆仑穴连线之中点
解剖位置:腰腿拘急疼痛;
特殊主治:便秘、痔疾。
(fēi)(yáng)
络穴
2011-179昆仑(外踝)直上7寸,承山穴外下方1寸处
解剖位置:腰腿疼痛;
循行所过:头痛,目眩;
特殊主治:痔疾。
(kūn)(lún)
经穴
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解剖位置:脚跟、足踝肿痛;
循行所过:腰骶疼痛、后头痛、项强;
特殊主治:癫痫;难产。
2011-74头痛项强取昆仑属:远部取穴。
(shēn)(mài)
八脉交会穴(通于阳跷脉)
2010-115外踝直下方凹陷中
解剖位置:踝关节疼痛;
循行所过:头痛、眩晕、腰腿酸痛;
特殊主治:癫狂痫、失眠。
(zhì)(yīn)
井穴
足小趾外侧趾甲根角旁0.1寸
循行所过:头痛,目痛;鼻塞,鼻衄;
特殊主治:胎位不正,难产。
 
足少阴肾经 常用腧穴的定位、主治
腧穴名
特定穴
定位
主治
(yǒng)(quán)
井穴
足趾跖屈时,约当足底(去趾)前1/3凹陷处
解剖位置:足心热;脏腑属络:大便难,小便不利;
循行所过:咯血、咽喉肿痛、喉痹等肺系病证;
特殊主治:昏厥、中暑、小儿惊风、癫狂痫等急症及神志病证;头痛、目眩、失眠;奔豚气。
(tài)()
输穴;原穴
2010-116太溪穴的定位是: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解剖位置:下肢厥冷;脏腑属络:小便频数;
循行所过:咳嗽、气喘等肺疾;腰脊痛;
特殊主治:头痛、目眩、失眠、健忘、遗精、阳痿等肾虚证;消渴,便秘;月经不调;咽喉肿痛、齿痛、耳鸣、耳聋等阴虚性五关病证。
(zhào)(hǎi)
八脉交会穴(通于阴跷脉)
内踝高点正下缘凹陷处
脏腑属络:小便频数、癃闭、便秘;
循行所过:月经不调、带下、阴挺等妇科病;咽喉干痛、目赤肿痛等五官热性病;
特殊主治:失眠;癫痫。
2010-177可治疗便秘的是:①照海?;②天枢;③支沟。
()(liū)
经穴
2011-73照海与复溜二穴相距:近似3寸。
2007-73复溜穴直上、平阴陵泉的骨度分寸为:11寸。
太溪穴上2寸,当跟腱的前缘
解剖位置:下肢痿痹;
循行所过:腰脊强痛;
特殊主治:水肿、汗证(无汗或多汗)等津液输布失调疾患;腹胀、腹泻等胃肠疾患。
2007-70合谷、阴郄、复溜都可以治疗的病证是:汗证
(huāng)(shu)
 
脐旁0.5寸
解剖位置:腹痛、腹胀、腹泻、便秘等胃肠病证;
特殊主治:月经不调;疝气。
 
手厥阴心包经 常用腧穴的定位、主治
腧穴名
特定穴
定位
主治
()()
合穴
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尺侧缘
解剖位置:肘臂挛痛;脏腑属络:心痛、心悸;胃痛、呕血、呕吐等热性胃疾(注:胃属三焦中的中焦,三焦与心包互为表里);特殊主治:暑热病。
()(mén)
郄穴
腕横纹上5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键间
脏腑属络:急性心痛、心悸;癫痫;
特殊主治:咯血、呕血、衄血等热性出血证;疔疮。
(jiān)使(shǐ)
经穴
腕横纹上3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键间
脏腑属络:心痛、心悸;癫痫;胃痛、呕吐等热性胃病;特殊主治:热病,疟疾。
(nèi)(guān)
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阴维脉)
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键间
解剖位置:肘臂挛痛;脏腑属络:心痛、心悸、胸闷;失眠、郁证、癫痫;胃痛、呕吐、呃逆;
特殊主治:中风偏瘫;眩晕证,如晕车、晕船。
2007-147能治疗胃痛的有:①中脘;②内关;③梁丘;④胃俞。
()(líng)
输穴;原穴
腕横纹中央,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键之间
解剖位置:臂、手挛痛;脏腑属络:心痛,心悸;喜笑悲恐、癫狂等神志病;胃痛、呕吐、口臭;
循行所过:胸胁痛。
(láo)(gōng)
荥穴
第2、3掌骨中间,握拳,中指尖下是穴
解剖位置:鹅掌风;脏腑属络:心痛;癫狂痫;
特殊主治:中风昏迷、中暑等急症;口疮,口臭。
(zhōng)(chōng)
井穴
中指尖端的中央
特殊主治:中风昏迷、舌强不语、中暑、昏厥、小儿惊风等急症
 
手少阳三焦经 常用腧穴的定位、主治
腧穴名
特定穴
定位
主治
(guān)(chōng)
井穴
无名指尺侧指甲根角旁0.1寸
循行所过:头痛、目赤、耳聋、咽喉肿痛等头面五官病;特殊主治:热病、昏厥、中暑。
(zhōng)(zhǔ)
输穴
手背,第4、5掌骨小头后缘之间凹陷中
解剖位置:手指不能屈伸;循行所过:头痛、目赤咽喉肿痛等头面五官病证;肩背肘臂酸痛;
特殊主治:耳鸣、耳聋(治耳疾要穴);热病。
(wài)(guān)
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阳维脉)
腕背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正中间
循行所过:头痛、目赤肿痛、耳鸣、耳聋;胁肋痛;上肢痿痹;特殊主治:热病;瘰疬。
(zhī)(gōu)
经穴
2008-115腕背横纹上3寸,尺骨与桡骨正中间
循行所过:耳鸣、耳聋;胁肋痛;
特殊主治:便秘(治便秘效穴);暴喑;瘰疬;热病。
2010-177可治疗便秘的是:①照海?;②天枢;③支沟。
(jiān)(liáo)
 
肩髃穴后寸许凹陷中
解剖位置:肩臂挛痛不遂
()(fēng)
 
乳突前下方与下颌角之间的凹陷中
解剖位置:耳鸣、耳聋;口眼斜、牙关紧闭、齿痛、颊肿;瘰疬。
(jiǎo)(sūn)
 
折耳郭向前当耳尖直上入发际处
解剖位置:头痛、项强;
循行所过:目赤肿痛,目翳;齿痛,颊肿。
()(zhú)(kōng)
 
眉梢的凹陷处
解剖位置:头痛、目赤肿痛、眼睑瞤动;
特殊主治:癫痫;齿痛。
足少阳胆经 常用腧穴的定位、主治
腧穴名
特定穴
定位
主治
(tóng)()(liáo)
 
目外眦外侧约0.5寸,眶骨外缘凹陷中
解剖位置:头痛;目赤肿痛、目翳。
(shuai)()
 
耳尖直上,入发际1.5寸
解剖位置:偏头痛,眩晕;特殊主治:小儿急、慢惊风。
(tóu)(lín)()
 
目正视,瞳孔直上入前发际0.5寸,神庭与头维连线的中点
解剖位置:头痛;
循行所过:目眩、流泪、目翳;鼻塞,鼻渊;
特殊主治:小儿惊痫。
(fēng)(chí)
 
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平风府穴
解剖位置:颈项强痛;特殊主治:感冒、鼻塞、鼽衄、目赤肿痛、口眼斜等外风所致的病证;头痛、眩晕、中风、癫痫、耳鸣、耳聋等内风所致的病证。
(jiān)(jǐng)
 
大椎穴与肩峰连线的中点
解剖位置:颈项强痛,肩背疼痛,上肢不遂;
特殊主治:难产、乳痈、乳汁不下等妇产科及乳房疾患;瘰疬。
()(yuè)
胆之募穴
乳头直下,第7肋间隙
解剖位置:胁肋疼痛;
脏腑属络:黄疸;呕吐、吐酸、呃逆等肝胆犯胃病证。
(huán)(tiào)
 
侧卧屈股,当股骨大转子高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1/3与内2/3交点处
解剖位置:腰腿疾患;特殊主治:风疹。
(fēng)(shì)
 
大腿外侧正中,腘横纹上7寸。垂手直立时,中指尖下是穴
解剖位置:下肢疾患;特殊主治:遍身瘙痒。
(yáng)(líng)(quán)
合穴;胆下合穴;八会穴之筋会
2009-114阳陵泉取穴宜用:体表标志定位法。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中
解剖位置:下肢、膝关节疾患;
脏腑属络:黄疸、口苦、呕吐、吐酸等肝胆犯胃病证;循行所过:胁痛;
特殊主治:小儿惊风。
(guāng)(míng)
络穴
外踝高点上5寸,腓骨前缘
解剖位置:下肢痿痹;
特殊主治:目痛、夜盲、近视、目花等目疾;胸乳胀痛。
(xuán)(zhōng)
(绝骨)
八会穴之
髓会
外踝高点上3寸,腓骨前缘
解剖位置:下肢痿痹;
循行所过:胸胁胀痛;颈项强痛;
特殊主治:痴呆、中风等髓海不足证。
(qiū)()
原穴
外踝前下方,趾长伸肌腱的外侧凹陷中
解剖位置:外踝肿痛;足内翻,足下垂;循行所过:颈项痛、腋下肿、胸胁痛;目赤肿痛、目翳等目疾。
()(lín)()
输穴;八脉交会穴(通于带脉)
第4跖趾关节的后方,足小指伸肌腱的外侧
解剖位置:足跗疼痛;
循行所过:偏头痛、目赤肿痛、胁肋疼痛;
特殊主治:月经不调,乳痈;瘰疬。
(xiá)()
荥穴
足背,第4、5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纹头上凹陷处
解剖位置:胁肋疼痛、膝股痛、足跗肿痛等痛证;
循行所过:头痛、眩晕、颊肿、耳鸣、耳聋、目赤肿痛等头面五官病证;特殊主治:惊悸;乳痈;热病。
()(qiào)(yīn)
井穴
第4趾外侧趾甲根角旁0.1寸
解剖位置:足跗肿痛;
循行所过:头痛、目赤肿痛、耳聋、咽喉肿痛等头面五官实热病证;胁痛。
足厥阴肝经 常用腧穴的定位、主治
腧穴名
特定穴
定位
主治
()(dūn)
井穴
足大趾外侧指甲根角旁约0.1寸
循行所过:疝气,少腹痛;遗尿、癃闭、五淋、尿血等泌尿系统病证;月经不调、崩漏、阴缩、阴中痛、阴挺等月经病及前阴病证;特殊主治:癫痫,善寐。
(xing)(jiān)
荥穴
足背,当第1、2趾间的趾蹼缘上方纹头处
循行所过:中风、癫痫、头痛、目眩、目赤肿痛、青盲、口歪等肝经风热头目病证;月经不调、痛经、闭经、崩漏、带下等妇科经带病证;阴中痛、疝气;遗尿、癃闭、五淋等泌尿系病证;胸胁满痛。
(tài)(chōng)
输穴;原穴
足背,第1、2趾骨结合部之前凹陷中
解剖位置:下肢痿痹,足跗肿痛;脏腑属络:黄疸、胁痛、腹胀、呕逆等肝胃病证;循行所过:头痛、眩晕、耳鸣、目赤肿痛、口歪、咽痛及中风、癫狂病、小儿惊风等肝经风热病证;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崩漏、带下等妇科经带病证;癃闭,遗尿。
(li)(gōu)
络穴
2011-179内踝尖上5寸,胫骨内侧面的中央
解剖位置:下肢痿痹;循行所过:小便不利,遗尿;疝气,睾丸肿痛;月经不调、带下。
(qu)(quán)
合穴
屈膝,当膝内侧横纹头上方,半腱肌、半膜肌止端前缘凹陷中
解剖位置:膝髌肿痛,下肢痿痹;
特殊主治:月经不调、痛经、带下、阴挺、阴痒、产后腹痛等妇科病证;遗精,阳痿,疝气;小便不利。
(zhāng)(mén)
脾之募穴;八会穴之
脏会
第11肋游离端下际
解剖位置:胁痛;脏腑属络:黄疸、痞块(肝脾肿大)等肝脾病证;特殊主治:腹痛、腹胀、肠鸣、腹泻、呕吐等胃肠病证。
()(mén)
肝之募穴
2008-73期门位于乳头直下:第6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
解剖位置:胸胁胀痛、乳痈;脏腑属络:呕吐、吐酸、呃逆、腹胀、腹泻等肝胃病证;特殊主治:奔豚气。
 
督 脉 常用腧穴的定位、主治
腧穴名
特定穴
定位
主治
(yāo)(yáng)(guān)
 
后正中线,第4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腰骶痛,下肢痿痹;月经不调、带下;遗精、阳痿。
(mìng)(mén)
 
后正中线,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温阳要穴。腰脊强痛,下肢痿痹;遗精、阳痿、不育等男性肾阳不足病证;月经不调、带下、痛经、不孕等妇科病;小腹冷痛,腹泻。
(zhì)(yáng)
 
后正中线,第7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解剖位置:腰背疼痛,脊强;
特殊主治:黄疸、胸胁胀满等肝胆病证;咳嗽、气喘。
()(zhuī)
督脉与手足六阳经交会穴
后正中线,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项强,脊痛;热病、疟疾、恶寒发热、咳嗽、气喘等外感病证;骨蒸潮热;癫狂痫证、小儿惊风等神志病证;风疹,痤疮。
2007-71大椎、曲池及十宣都可治疗的病证是:热病。
()(mén)
 
后发际正中直上0.5寸,第1颈椎下
癫狂痫;头痛项强;暴喑,舌强不语。
【操作】2008-79用毫针刺风府穴(或哑门穴)的正确操作室:正坐位,头微前倾,向下颌方向缓慢刺入0.5-1寸。
(fēng)()
 
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
祛风要穴。中风、癫狂痫、癔病等内风为患神志病证;头痛、眩晕、颈项强痛、咽喉肿痛、失音、目痛、鼻衄等内、外风为患病证。
(bǎi)(huì)
 
后发际正中直上7寸
头痛、眩晕、耳鸣等头面病证;中风、癫狂、不寐等神志病;脱肛、阴挺、胃下垂、肾下垂等下陷性病证。
【2010-77平刺】
(shén)(tíng)
 
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
癫痫、失眠、惊悸等神志病;头痛、眩晕、目赤、鼻渊等头面五官病证。
(shuǐ)(gōu)
(人中)
 
在人中沟的上1/3与下2/3交点处
昏迷、中风、中暑、呼吸衰竭等急危重症,为急救要穴;癔症、癫狂痫、急慢惊风等神志病;鼻塞、口歪、齿痛等面鼻口病证;闪挫腰痛。
 
任 脉 常用腧穴的定位、主治
腧穴名
特定穴
定位
主治
(zhōng)()
膀胱募穴;任脉与足三阴经交会穴
前正中线,脐下4寸
遗尿、小便不利等泌尿系病证;
遗精、阳痿、不育等男科病;
月经不调、崩漏带下、阴挺、不孕等妇科病。
(guān)(yuán)
小肠募穴;任脉与足三阴经交会穴
前正中线,脐下3寸
保健要穴。
中风脱证、虚劳冷惫、羸瘦无力等元气虚损病证;
腹泻、痢疾、脱肛、便血等肠腑病证;
少腹疼痛,疝气;五淋、尿血、尿频等泌尿系病证;
遗精、阳痿、早泄、白浊等男科病;
月经不调、崩漏带下、阴挺、胞衣不下等妇科病。
()(hǎi)
肓之原穴
前正中线,脐下1.5寸
保健要穴。
虚脱、形体羸瘦、脏器衰惫、乏力等气虚病证;
水谷不化、绕脐疼痛、腹泻、痢疾、便秘等肠腑病证;小便不利、遗尿等泌尿系病证;
遗精、阳痿、疝气等男科病;
月经不调、崩漏带下、阴挺、胞衣不下等妇科病。
(shén)(què)
 
脐窝中央
虚脱、中风脱证等元阳暴脱;腹痛、腹胀、腹泻、痢疾、便秘、脱肛等肠腑病证;水肿,小便不利。
(zhōng)(wǎn)
胃之募穴;八会穴之
腑会
前正中线,脐上4寸
胃痛、呕吐、吞酸;腹胀、泄泻;黄疸;癫狂,脏躁
2007-147能治疗胃痛的有:①中脘;②内关;③梁丘;④胃俞。
(dan)(zhōng)
心包募穴;八会穴之
气会
前正中线上,平第4肋间隙;或两乳头连线与前正中线的交点处
咳嗽、气喘、胸闷、心痛、噎膈、呃逆等胸中气机不畅的病证;产后乳少、乳痈、乳癖等胸乳病证。
(tiān)()
 
胸骨上窝正中
解剖位置:咳嗽、哮喘、胸痛、咽喉肿痛、暴喑等肺系病证;特殊主治:瘿气、梅核气、噎膈等气机不畅病证。
(lián)(quán)
 
微仰头,在喉结上方,舌骨体上缘的中点处
舌下肿痛、舌缓流涎、舌强不语、暴喑、吞咽苦难。
 
 
△常用奇穴 常用腧穴的定位、主治
部位
腧穴名
定位
主治
头颈部
()(shén)(cōng)
百会前后左右各1寸,共4穴
头痛、眩晕、失眠、健忘、癫痫等神志病;目疾。
(yìn)(táng)
两眉头连线的中点
痴呆、痫证、失眠、健忘等神志病证;头痛,眩晕;鼻衄,鼻渊;小儿惊风,产后血晕,子痫。
(tài)(yáng)
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1寸处凹陷中
头痛;目疾;面瘫。
背部
(dìng)(chuǎn)
第7颈椎棘突下(大椎穴)旁开0.5寸
哮喘,咳嗽;肩背痛,落枕。
(jiá)()
(华佗夹脊)
背腰部,第1胸椎至第5腰椎棘突下两侧,后正中线旁开0.5寸,一侧17穴,左右共34穴
上胸部的穴位:治疗心肺、上肢疾病;
下胸部的穴位:治疗胃肠疾病;
腰部的穴位:治疗腰腹及下肢疾病。
(wèi)(wǎn)(xià)(shu)
背部,第8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胃痛,腹痛,胸胁痛;消渴。
(yāo)(yǎn)
背部,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3.5寸凹陷中
腰痛;月经不调,带下;虚劳。
上肢
(shí)(xuān)
手十指尖端,距指甲游离缘0.1寸(指寸),左右共10穴
昏迷;癫痫;高热,咽喉肿痛;手指麻木。
()(xié)
手背各指缝中的赤白肉际处,左右共8穴
手背肿痛,手指麻木;烦热,目痛;毒蛇咬伤。
(wài)(láo)(gōng)
左手背侧,第2、第3掌骨间,掌指关节后约0.5寸处
落枕,手臂肿痛;脐风。
下肢
()(yǎn)
屈膝,在髌韧带两侧凹陷处。在内侧的称内膝眼,在外侧的称外膝眼(即犊鼻穴)
膝痛,腿痛;脚气。
(dǎn)(náng)(xué)
在小腿外侧上部,当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阳陵泉)直下2寸
急慢性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症;下肢痿痹
(lán)(wěi)(xué)
在小腿前侧上部,当犊鼻穴下5寸,胫骨前缘旁开1横指。足三里穴下约2寸处
急慢性阑尾炎;消化不良;下肢痿痹。
 
 
 
 
 
 
 
第三章 刺灸法各论
 

一、消毒
1、针具器械消毒:
(1)高压蒸汽灭菌法;
(2)药液浸泡消毒法;
(3)煮沸消毒法。
2、医者手指消毒。
3、针刺部位消毒。
4、治疗室内的消毒。
 
二、体位的选择
1、仰卧位
2、侧卧位
3、俯卧位
4、仰靠坐位
5、俯伏坐位
6、侧伏坐位
※对初诊、精神紧张或年老、体弱、病重的患者,则都应采取卧位。
2007-75同时针刺中脘、章门、内关、足三里、三阴交穴时,宜选择的体位是:仰卧位。
 
三、进针法
1、单手进针法:较短的毫针。
2、双手进针法:
(1)指切进针法:短针。
(2)夹持进针法:长针。
(3)舒张进针法:皮肤松弛部位。
(4)提捏进针法:皮肉浅薄部位,如印堂穴。
2007-102长针针刺宜选:夹持进针法。
2007-103皮肤松弛处针刺宜选:舒张进针法。
3、针管进针法:儿童和惧针者。
 
四、针刺的角度和深度
1、角度:
(1)直刺:90°角,适用于大部分腧穴。
(2)斜刺:45°角,适用于肌肉较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于直刺、深刺的腧穴。
(3)平刺:15°角,适用于皮薄肉少部位的腧穴,如头部。
2、深度:
(1)体质:身体瘦弱→浅刺;身强体肥→深刺。
(2)年龄:老幼→浅刺;中青年→深刺。
(3)病情:阳证、新病→浅刺;阴证、久病→深刺。
(4)部位:头面、胸背、皮薄肉少处→浅刺;四肢、臀、腹、肌肉丰满处→深刺。
2009-77针灸治疗面瘫初期,面部腧穴宜采用的刺法是:浅刺、轻刺激。
 
五、行针手法
1、基本手法
(1)提插法
(2)捻转法
2007-100针刺印堂穴,行针宜用:捻转法。
2007-101针刺环跳穴,行针宜用:提插法。
2、辅助手法
(1)循 法
文本框: 适用于:不宜大角度捻转的腧穴(2)弹 法
文本框: 适用于:肌肉丰厚部位的腧穴(3)刮 法
(4)飞 法→
文本框: 适用于:较为浅表部位的腧穴(5)摇 法
(6)震颤法
2007-148针刺的辅助手法有:①弹法;②摇法;③震颤法。
 
六、得气的表现
1、患者:针刺部位有酸胀、麻重,热、凉、痒、痛、抽搐、蚁行;少数可有循经性肌肤瞤动、震颤,或皮疹带、红白线状现象。
2、医者:刺手可感针下沉紧、涩滞或针体颤动。
2011-177针刺得气的表现有:①针刺部位的酸胀、重麻感;②针刺部位热、凉感;③循经性肌肉震颤;④针体颤动。
 
七、单式补泻手法
1、捻转补泻:得气后,捻转角度小、用力轻、频率慢、操作时间短,为“补法”,也有以左转时角度大,用力重者为“补法”,反之为“泻法”。
2、提插补泻:得气后,先浅后深,重插轻提,提插幅度小,频率慢,操作时间短,为“补法”,反之为“泻法”。
2009-119提插补泻法中的补法操作是:先浅后深,重插轻提。
2009-120提插补泻法中的泻法操作是:先深后浅,轻插重提。
3、疾徐补泻:徐徐刺入、少捻转、疾速出针者为“补法”,反之为“泻法”。
4、迎随补泻:针尖顺着经脉循行方向刺入为“补法”,反之为“泻法”。
5、呼吸补泻:病人吸气时出针为“补法”,反之为“泻法”。
6、开阖补泻:出针后迅速揉按针孔为“补法”,反之为“泻法”。
7、平补平泻:得气后均匀地提插、捻转后即出针。
2011-178下列单式补泻手法中,属于补法的有:
①得气后,捻转角度小,用力轻,频率慢,操作时间短;②徐徐刺入,少捻转,疾速出针;③针尖顺着经脉循行方向刺入。
2009-176属于针刺单式补泻手法的是:①提插补泻;②徐疾补泻;③迎随补泻。
 
八、异常情况的处理
1、晕针:立即停止针刺,将针全部起出。
2、滞针:若病人精神紧张,可稍延留针时间,或在附近再刺一针;若行针不当或单向捻转而致,可向相反方向捻针,并用刮法、弹法。
3、血肿:可先冷敷止血,再热敷或局部轻揉按。
 
九、针刺的注意事项
1、患者在过度饥饿、过度疲劳、精神紧张时,不宜立即进行针刺。
2009-175下列情况中,不宜立刻进行针刺的是:①过度饥饿;②过度疲劳;③精神紧张。
2、妇女怀孕三月者,不宜针刺小腹部。怀孕三月以上者,腹部、腰骶部也不宜针刺。三阴交、合谷、昆仑、至阴等穴,在怀孕期间禁刺,月经期,除调经外均禁刺。
3、小儿囟门未合时,头顶部腧穴不宜针刺。
4、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止,不宜针刺。
5、皮肤感染、溃疡、瘢痕或肿瘤,不宜针刺。
6、胸、胁、腰、背脏腑所居之处,不宜直刺、深刺。肝、脾肿大、肺气肿更应注意。
7、眼区和项部风府、哑门及脊椎部,要注意角度,不宜大幅度提插、捻转和长时间留针。
8、尿潴留者针刺小腹部位时,应掌握针刺方向、角度、深度等。

 
十、灸法的种类及其适应证
常用灸法
分类
适应证
艾灸
艾炷灸
直接灸
瘢痕灸
治疗哮喘、肺痨、瘰疬等慢性顽疾
无瘢痕灸
治疗一般虚寒性疾患
间接灸
隔姜灸
治疗因寒邪而致的呕吐、腹痛、腹泻以及风寒痹痛等病证。有温胃止呕、散寒止痛的作用
隔蒜灸
治疗瘰疬、肺痨及初起的肿疡等病证,有清热解毒、杀虫等作用
隔盐灸
治疗伤寒阴证或吐泻并作、中风脱证等病证,有回阳、救逆、固脱之力
隔附子饼灸
治疗命门火衰而致的阳痿、早泄或疮疡久溃不敛等病证,有温补肾阳等作用
艾条灸
(艾卷灸)
悬起灸
温和灸
多用于灸治慢性病
雀啄灸
多用于灸治急性病
回旋灸
实按灸
太乙针灸
治疗风寒湿痹、顽麻、痿弱无力、半身不遂等病证
雷火针灸
温针灸
【操作】2010-79温针灸的正确操作方法是:针刺得气后,将艾绒捏在针尾上施灸。
适用于既需要留针,而又适宜用艾灸的病证
温灸器灸
适宜小儿、妇女及畏惧灸治者
其他灸法
灯火灸
具有疏风解表、行气化痰、清神止搐等作用,多用于治疗小儿痄腮、小儿脐风合胃痛、腹痛、痧胀等病证
天灸
白芥子灸
治疗关节痹痛、口眼斜,或配合其他药物治疗哮喘等症
蒜泥灸
敷涌泉穴治疗咯血、衄血,敷合谷穴治疗扁桃体炎,敷鱼际穴治疗喉痹等
斑蝥灸
可治疗癣痒
2009-177属于艾灸的是:①瘢痕灸;②隔盐灸;③温灸盒灸。
 

十一、灸法的作用
    1、温经散寒:寒凝血滞、经络痹阻所引起的寒湿痹痛、痛经、经闭、胃脘痛、寒疝腹痛、泄泻、痢疾等。
2、扶阳固脱:脱证和中气不足、阳气下陷而引起的遗尿、脱肛、阴挺、崩漏、带下、久泻、痰饮等。
3、消瘀散结:气血凝滞所引起的乳痈、瘰疬、瘿瘤等。
4、防病保健
 
十二、罐的吸附方法
    1、火吸法
(1)闪火法
(2)投火法
(3)滴酒法
(4)贴棉法
2007-149属于拔罐法中的火吸法的有:①闪火法;②滴酒法;③贴棉法。
2、水吸法
3、抽气吸法
 
十三、拔罐方法
    1、留罐法:适用于一般疾病。
2、走罐法:适用于脊背、腰臀、大腿等部位。
3、闪罐法:多用于局部皮肤麻木、疼痛或功能减退等疾患,尤其适用于不宜留罐的患者,如小儿、年轻女性的面部。
2008-120治疗皮肤麻木,应首选的拔罐法是:闪罐法。
4、刺血拔罐法(三棱针):多用于治疗丹毒、扭伤、乳痈等。
2008-119治疗丹毒,应首选的拔罐法是:刺络拔罐法。
5、留针拔罐法
 
十四、三棱针法的操作方法、适应范围
    1、操作方法
(1)点刺法:多用于指、趾末端的十宣、十二井穴和耳尖及头面的攒竹、上星、太阳等穴。
2011-118三棱针点刺法常取的腧穴是:大椎、少商。
(2)散刺法:多用于局部瘀血、血肿或水肿、顽癣等。
(3)刺络法(可加拔罐):多用于曲泽、委中等穴,治疗急性吐泻、中暑、发热等。
2011-117三棱针刺络法常取的腧穴是:曲泽、委中。
(4)挑刺法:常用于肩周炎、胃痛、颈椎病、失眠、支气管哮喘、血管神经性头痛等。
2008-179属于三棱针刺法的有:①散刺法;②刺络拔罐法;③挑刺法。
2、适应范围:各种实证、热证、瘀血、疼痛等均可应用。较常用于某些急症和慢性病,如昏厥、高热、中暑、中风闭证、咽喉肿痛、目赤肿痛、顽癣、痈疖初起、扭挫伤、疳证、痔疮、顽痹、头痛、丹毒、指(趾)麻木等。
2011-175三棱针法的适应病证有:①痤疮;②丹毒;③中暑。
 
十五、皮肤针法的操作方法、适应范围
    1、操作方法【叩刺法】
(1)叩刺部位
①循经叩刺:常用于项背腰骶部的督脉、足太阳膀胱经及四肢肘膝以下经络,可治疗相应的脏腑经络疾病。
②穴位叩刺:常用于各种特定穴、华佗夹脊穴、阿是穴等。
③局部叩刺:如扭伤后局部的瘀肿疼痛及顽癣等,可在局部进行围刺或散刺。
(2)刺激强度与程度
①轻刺:适用于头面部、老弱妇女患者,以及病属虚证、久病者。
②重刺:适用于压痛点、背部、臀部、年轻体壮患者,以及病属实证、新病者。
③中刺:适用于一般部位,以及一般患者。
2009-77针灸治疗面瘫初期,面部腧穴宜采用的刺法是:浅刺、轻刺激。
2、适应范围:近视、视神经萎缩、急性扁桃体炎、感冒、咳嗽、慢性胃肠病、便秘、头痛、失眠、腰痛、皮神经炎、斑秃、痛经等。

 
第四章 治疗总论
 

一、针灸治疗原则
1、补虚泻实
(1)虚则补之,陷下则灸之
“虚则补之”:①有关经脉的“背俞穴”、“原穴”施行补法;②偏补性能的腧穴:关元、气海、命门、肾俞等。
“陷下则灸之”:如阴挺(子宫脱垂)灸百会、气海、关元等。
2008-113阴挺的针灸治疗原则是:陷下则灸之。
(2)实则泻之,菀陈则除之
“实则泻之”:①捻转、提插、开阖等泻法;②偏泻性能的腧穴:十宣穴、水沟、素髎、丰隆、血海等。
“菀陈则除之”:①三棱针点刺出血,如闪挫扭伤、丹毒等;②病情较重者,可点刺出血后加拔火罐;③腱鞘囊肿、小儿疳积的点刺放液。
2、清热温寒
(1)热则疾之:指热性病证的治疗原则是浅刺疾出或点刺出血,手法宜轻快,不留针或针用泻法,以清泻热毒。如,风热感冒→大椎、曲池、合谷、外关;咽喉肿痛→少商。
2009-179实热证的针灸治疗原则是:①实则泻之;②热则疾之。
(2)寒则留之:指寒性病证的治疗原则是深刺而久留针,以达温经散寒的目的。如寒邪在表留于经络者→艾灸法;若寒邪在里,凝滞脏腑→针刺应深而久留,或配合“烧山火”,或加艾灸、温针灸。
2008-114痛痹的针灸治疗原则是:寒则留之。
3、治病求本
(1)急则治标:①高热抽搐→先针刺大椎、水沟、合谷、太冲等;②昏迷→先针刺水沟;③中风出现小便潴留→先刺中极、水道、秩边。
(2)缓则治本:肾阳虚引起的五更泄,泄泻是“标”,肾阳不足是“本”→灸气海、关元、命门、肾俞。
(3)标本同治:体虚感冒,益气治“本”,解表治“标”→补足三里、关元,泻合谷、风池、列缺等。
4、三因制宜
(1)因时制宜:①春夏宜浅刺,秋冬宜深刺;②子午流注针法的创立;③精神疾患应在春季发作前治疗;④乳腺增生在经前1周治疗。
(2)因地制宜:①寒冷的地区→多用温灸,应用壮数较多;②温热地区→应用灸法较少。
(3)因人制宜:①妇女→冲脉(血海)、任脉;②体质虚弱、皮肤薄嫩、对针刺敏感→手法宜轻;③体质强壮、皮肤粗厚、针感较迟钝→手法可重。
 
二、针灸治疗作用
1、疏通经络
2、调和阴阳:①中风后足内翻→补阳经泻阴经,以平衡阴阳;②阳跷、阴跷主眼睑开合,失眠→补阴跷(照海)泻阳跷(申脉);多寐→补阳跷(申脉)泻阴跷(照海)。
3、扶正祛邪
 
三、针灸处方的选穴原则
1、近部选穴(腧穴局部治疗作用的体现):
①巅顶痛取百会;②胃痛取中脘;③面瘫局部取颊车、地仓、颧髎,近部取风池。
2、远部选穴(“经络所过,主治所及”治疗规律的体现):
①胃痛选胃经的足三里;②上牙痛选胃经的内庭;③下牙痛选大肠经的合谷。
2011-74属于远部取穴的是:头项强痛取昆仑。
3、辩证对症选穴
(1)辨证选穴(根据病因病机):
①对发热、多汗、盗汗、虚脱、抽风、昏迷等呈现全身症状的病证,应采用辩证选穴。如肾阴不足导致的虚热选肾俞、太溪;肝阳化风导致的抽风选太冲、行间等。②对于病变部位明显的疾病,辨证选穴也是治病求本原则的体现。如风火牙痛选风池、外关,胃火牙痛选内庭、二间,肾虚牙痛选太溪、行间。
(2)对症选穴(腧穴特殊治疗作用):
①哮喘选定喘穴;②虫证选百虫窝;③腰痛选腰痛点;④落枕选外劳宫;⑤崩漏选断红穴。
2010-175肝气犯胃型胃痛取太冲所依据的取穴原则是:①循经选穴;②远部选穴;③辨证选穴。
 
四、常用配穴方法
1、按经脉配穴法
(1)本经配穴法:
①胆经郁热而致的少阳头痛,可近取胆经的率谷、风池,远取本经荥穴侠溪;②胃火循经上扰导致的牙痛,可近取胃经的颊车,远取该经荥穴内庭。
2011-113偏头痛取风池、侠溪,其配穴方法是:本经配穴法。
(2)表里经配穴法:
①风热袭肺导致的感冒咳嗽,可选肺经的尺泽和大肠经的曲池、合谷;②邪在肾,则病骨痛,阴痹……取之涌泉、昆仑;③主客原络配穴法是特殊实例。
2011-114骨痹疼痛取涌泉、昆仑,其配穴方法是:表里经配穴法。
2009-178感冒后出现腹泻,治疗取太渊、偏历穴,其配穴法是:①表里经配穴法;②主客原络配穴法。
2007-178属于表里经配穴的是:上巨虚、太白。
(3)同名经配穴法:
①阳明头痛取手阳明经的合谷配足阳明经的内庭;②落枕取手太阳经的后溪配足太阳经的昆仑。
2010-78属于同名经配穴的是:①耳鸣取中渚、足临泣;②头痛取外关、阳陵泉;③牙痛取合谷、内庭。
2、按部位配穴法
(1)上下配穴法:
①胃脘痛可上取内关,下取足三里;②阴挺(子宫脱垂)可上取百会,下取三阴交;③肾阴不足导致的咽喉肿痛,可上取曲池或鱼际,下取太溪或照海;④八脉交会穴的配对应用也属本配穴法。
(2)前后配穴法(常用于治疗脏腑疾患):
①膀胱疾患,前取水道或中极,后取膀胱俞或秩边;②肺病前取华盖、中府,后取肺俞;③俞穴、募穴配合应用也属于本配穴法的典型实例。
2011-78属于俞募配穴的是:①肺俞、中府;②胃俞、中脘;③膀胱俞、中极。
2008-176属于前后配穴的有:①中极、次髎;②中脘、胃俞;③中脘、膈俞;④天枢、命门。
(3)左右配穴法:
①胃痛可选取双侧足三里、梁丘等;②左侧偏头痛,可选同侧的太阳、头维和对侧的外关、足临泣;③左侧面瘫可选同侧的太阳、颊车、地仓和对侧的合谷。
 

 
五、五输穴的概念和应用
1、概念:十二经脉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的5个特定腧穴,即“井、荥、输、经、合”,简称“五输”。2007-169阴经、阳经的井穴,其五行属性是:阴井木、阳井金。
阴经五输穴表
经脉名称
井(木)
荥(火)
输(土)
经(金)
合(水)
手太阴肺经
少商
鱼际
太渊
经渠
尺泽
手厥阴心包经
中冲
劳宫
大陵
间使
曲泽
手少阴心经
少冲
少府
神门
灵道
少海
足太阴脾经
隐白
大都
太白
商丘
阴陵泉
足厥阴肝经
大墩
行间
太冲
中封
曲泉
足少阴肾经
涌泉
然谷
太溪
复溜
阴谷
 
阳经五输穴表
经脉名称
井(金)
荥(水)
输(木)
经(火)
合(土)
手阳明大肠经
商阳
二间
三间
阳溪
曲池
手少阳三焦经
关冲
液门
中渚
支沟
天井
手太阳小肠经
少泽
前谷
后溪
阳谷
小海
足阳明胃经
厉兑
内庭
陷谷
解溪
足三里
足少阳胆经
足窍阴
侠溪
足临泣
阳辅
阳陵泉
足太阳膀胱经
至阴
足通谷
束骨
昆仑
委中
 

2、临床应用
(1)按五输穴主病特点选用:①荥输治外经;②井→脏,荥→色,输→时甚,经→音,血、胃→合;③《难经·六十八难》:“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井穴多用于急救,荥穴主要治疗热证。
(2)按五行生克关系选用:“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子母补泻取穴法。①本经子母补泻法;②他经子母补泻法。
(3)按时选用:①“春刺井,夏刺荥,季夏刺输,秋刺经,冬刺合”;②子午流注针法。
 
六、原穴、络穴的概念和应用
1、概念:
(1)原穴:12个,阴经以输为原,阳经之原穴位于五输穴中的输穴之后。
(2)络穴:15个,十二经脉 + 任脉、督脉、脾之大络。
2、临床应用
(1)原穴→相关脏腑病,协助诊断。
(2)络穴→表里两经同病(扩大经脉的主治范围)。
(3)主客原络配穴法:把先病经脉的原穴和后病的相表里的经脉络穴相配合的方法,是表里经配穴法的典型实例。

 
十二经脉原穴与络穴表
经脉
原穴
络穴
经脉
原穴
络穴
手太阴肺经
太渊
列缺
手阳明大肠经
合谷
偏历
手厥阴心包经
大陵
内关
手少阳三焦经
阳池
外关
手少阴心经
神门
通里
手太阳小肠经
腕骨
支正
足太阴脾经
太白
公孙
足阳明胃经
冲阳
丰隆
足厥阴肝经
太冲
蠡沟
足少阳胆经
丘墟
光明
足少阴肾经
太溪
大钟
足太阳膀胱经
京骨
飞扬
 
 
七、背俞穴、募穴的应用
1、募穴→腑病(阳病),背俞穴→脏病(阴病)。
2、俞募配穴法,是前后配穴法的典型实例。
 
六脏六腑背俞穴与募穴表
六脏
背俞穴
募穴
六腑
背俞穴
募穴
肺俞
中府
大肠
大肠俞
天枢
心包
厥阴俞
膻中
三焦
三焦俞
石门
心俞
巨阙
小肠
小肠俞
关元
脾俞
章门
胃俞
中脘
肝俞
期门
胆俞
日月
肾俞
京门
膀胱
膀胱俞
中极
 
八、八脉交会穴的应用
    按时取穴的灵龟八法和飞腾八法是以八脉交会穴为基础的。
八脉交会穴及主治表
穴名
主治
相配合主治
公孙
冲脉病证
心、胸、胃疾病
内关
阴维脉病证
后溪
督脉病证
目内眦、颈项、耳、肩部疾病
申脉
阳跷脉病证
足临泣
带脉病证
目锐眦、耳后、颊、颈、肩部疾病
外关
阳维脉病证
列缺
任脉病证
肺系、咽喉、胸膈疾病
照海
阴跷脉病证
 
九、八会穴归经表
八会穴及归经表
八会穴
腧穴
归经
八会穴
腧穴
归经
脏会
章门
足厥阴肝经
腑会
中脘
任脉
气会
膻中
任脉
血会
膈俞
足太阳膀胱经
筋会
阳陵泉
足少阳胆经
脉会
太渊
手太阴肺经
骨会
大杼
足太阳膀胱经
髓会
绝骨(悬钟)
足少阳胆经
 
十、郄穴的概念和应用
1、概念:16个,除胃经的梁丘之外,都分布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
2、应用:治疗急性、疼痛性病症首选的腧穴。脏腑疾患在相应的郄穴上出现疼痛或压痛,助于诊断。
十六经脉郄穴表
经脉
郄穴
经脉
郄穴
手太阴肺经
孔最
手阳明大肠经
温溜
手厥阴心包经
郄门
手少阳三焦经
会宗
手少阴心经
阴郄
手太阳小肠经
养老
足太阴脾经
地机
足阳明胃经
梁丘
足厥阴肝经
中都
足少阳胆经
外丘
足少阴肾经
水泉
足太阳膀胱经
金门
阴维脉
筑宾
阳维脉
阳交
阴跷脉
交信
阳跷脉
跗阳
 
十一、下合穴的概念和应用
    1、概念:六腑之气下合于下肢足三阳经的腧穴。
    2、应用:“合治内腑”,主要治疗六腑相关疾病。
下合穴及归经表
六腑
下合穴
归经
六腑
下合穴
归经
足三里
足阳明胃经
阳陵泉
足少阳胆经
大肠
上巨虚
膀胱
委中
足太阳膀胱经
小肠
下巨虚
三焦
委阳
 
2011-173下列特定穴可治疗脏腑病证:①井穴;②背俞穴;③募穴;④原穴。
 
 
 
 
 
 
 
 
 
 
 
 
 
 
第五章 治疗各论—内、外、妇、儿、急症各科部分病证针灸治疗表
病证
辩证
主穴
配穴
真题例证
头痛
外感头痛
百会、风池、太阳、列缺
太阳(天柱、后溪、申脉);
少阳(率谷、外关、足临泣);
阳明(印堂、攒竹、合谷、内庭);
厥阴(四神聪、内关、太冲);
风寒(风门);风热(曲池、大椎);
风湿(阴陵泉)
2009-180 针刺治疗外感少阳经头痛,宜选的腧穴是:①太阳、风池;
②率谷、足临泣。
 
★头痛和眩晕都会用的穴位是:百会、风池。
内伤头痛实证
百会、风池、头维
肝阳(太冲、太溪、侠溪);
痰浊(太阳、丰隆、阴陵泉);
瘀血(阿是穴、膈俞、血海、内关);
内伤头痛虚证
百会、风池、足三里
血虚(三阴交、肝俞、脾俞);
肾虚(太溪、肾俞、悬钟)
面痛
 
攒竹、四白、下关、地仓、合谷、风池
 
 
落枕
 
外劳宫、阿是穴、肩井、后溪、悬钟
 
2009-79 针灸治疗落枕,循经远部取穴首选:①后溪;②悬钟。
漏肩风
 
肩髃、肩髎、肩贞、肩前、阿是穴
手太阳经证(后溪);
手阳明经证(合谷);
手少阳经证(外关);
外邪内侵(合谷、风池);
气滞血瘀(内关、膈俞);
气血虚弱(足三里、气海)
 
腰痛
 
阿是穴、大肠俞、委中
寒湿腰痛(腰阳关);
瘀血腰痛(膈俞);
肾虚腰痛(肾俞、命门、志室);
 
坐骨
神经痛
 
大肠俞、腰夹脊、环跳、委中、阳陵泉、悬钟、丘墟
 
2007-171 治疗坐骨神经痛主选:足太阳、足少阳经穴。
痹证
 
阿是穴、局部经穴
行痹(膈俞、血海);
痛痹(肾俞、关元);
着痹(阴陵泉、足三里);
热痹(大椎、曲池)
2011-176治疗热痹除局部取穴外,还宜配用的穴位有:①大椎;②曲池。
面瘫
 
攒竹、鱼腰、阳白、四白、颧髎、颊车、地仓、合谷、昆仑
风寒证(风池);风热证(曲池);
恢复期(足三里);人中沟歪斜(水沟);鼻唇沟浅(迎香);
2009-79 针灸治疗面瘫初期,面部腧穴宜采用的刺法是:浅刺、轻刺激。
痿证
 
上肢:肩髃、曲池、合谷、颈胸部夹脊穴
下肢:髀关、伏兔、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腰部夹脊穴
肺热伤津(尺泽、肺俞);
湿热袭络(阴陵泉、大椎、内庭);
脾胃虚弱(太白、中脘、关元);
肝肾亏损(太溪、肾俞、肝俞);
上肢肌肉萎缩(手阳明经排刺);
下肢肌肉萎缩(足阳明经排刺)
 
 
 
★治痿独取阳明
 
 
 
中风
中经络
内关、水沟、三阴交、极泉、尺泽、委中
★中风、痫证、郁证、虚脱、抽搐都会用的穴位:内关和水沟。
2007-172 治疗中风中脏腑的主穴是:①内关;②水沟。
2008-78 选取水沟、十二井穴、合谷、太冲、内关穴,针刺用泻法,主治的病证是:中风闭证。
中脏腑
内关、水沟
闭证(十二井穴、太冲、合谷);
脱证(关元、气海、神阙)
眩晕
实证
风池、百会、内关、太冲
肝阳上亢(行间、侠溪、太溪);
痰湿中阻(头维、丰隆、阴陵泉、中脘)
2009-80 针灸治疗肝阳上亢眩晕,宜首选的腧穴是:肝、胆经穴。
★头痛和眩晕都会用的穴位是:百会、风池。
虚证
风池、百会、肝俞、肾俞、足三里
气血两虚(气海、脾俞、胃俞);
肾精亏虚(太溪、悬钟、三阴交)
痫病
发作期
内关、水沟、百会、后溪、涌泉
 
★中风、痫证、郁证、虚脱、抽搐都会用的穴位:内关和水沟。
间歇期
印堂、鸠尾、间使、丰隆、太冲
 
不寐
 
照海、申脉、神门、印堂、四神聪、安眠
【操作】
①重证者,四神聪可留针过夜;
②照海用补法,申脉用泻法;
③阴、阳跷脉主睡眠。
 
郁证
 
水沟、内关、神门、太冲
 
★中风、痫证、郁证、虚脱、抽搐都会用的穴位:内关和水沟。
心悸
 
内关、郄门、神门、厥阴俞、巨阙
巨阙—心之募穴
 
感冒
 
列缺、合谷、大椎、太阳、风池
风寒感冒(大椎行灸法);
风热感冒(大椎行刺络拔罐);
风池—足少阳经与阳维脉的交会穴(阳维为病苦寒热)
★感冒与外感咳嗽都用的穴位是:列缺和合谷。
咳嗽
外感
列缺、合谷、肺俞
 
★感冒与外感咳嗽都用的穴位是:列缺和合谷。
内伤
太渊、三阴交、肺俞
 
 
哮喘
实证
列缺、尺泽、膻中、肺俞、定喘
★治疗感冒、咳嗽、哮喘都用到的穴位是:列缺(都和肺有关)
2008-177 采用“穴位贴敷法”治疗哮喘的常用穴有:
①膻中;②大椎;③肺俞;④膏肓;⑤定喘。
虚证
肺俞、膏肓、肾俞、定喘、太渊、太溪、足三里
 
呕吐
 
内关、足三里、中脘
“内关”重在“止呕”
 
 
胃痛
 
足三里、内关、中脘
“足三里”重在“止痛”
2007-147 能治疗胃痛的腧穴有:①中脘;②胃俞;③内关;④梁丘。
腹痛
 
足三里、中脘、天枢、三阴交、太冲
“肚腹三里留”
2007-174 治疗腹痛,宜首选:①足三里;②中脘;③天枢。
泄泻
急性
天枢、阴陵泉、上巨虚、水分
 
2011-119治疗急性泄泻,宜选用的穴位是:天枢、阴陵泉。
慢性
天枢、足三里、神阙、公孙
 
2011-120治疗慢性泄泻,宜选用的穴位是:天枢、足三里、神阙。
便秘
 
天枢、支沟、水道、归来、丰隆
“支沟”→治便秘效穴
2010-177 可治疗便秘的腧穴是:①照海;②天枢;③支沟。
癃闭
实证
秩边、中极、膀胱俞、阴陵泉、三阴交
 
2007-173 治疗癃闭,针刺中极穴宜采用:向下平刺。
虚证
秩边、关元、脾俞、肾俞、三焦俞
 
月经
不调
经早
关元、三阴交、血海
关元、三阴交是治月经不调的基础穴
2008-178以关元、三阴交为主方可以治疗的病证有:①月经不调;②崩漏;③闭经。
经迟
气海、三阴交、归来
 
经乱
关元、三阴交、肝俞
 
痛经
实证
三阴交、中极、次髎
散寒止痛
 
虚证
三阴交、足三里、气海
补益气血,调养冲任
 
经闭
血枯经闭
关元、足三里、归来
 
2007-180 针灸治疗寒凝血滞的经闭,可用:①毫针泻法;②艾灸法
血滞经闭
中极、三阴交、归来
 
崩漏
实证
关元、公孙、三阴交、隐白
 
隐白—治崩漏效穴
 
2010-117 治疗肾阴虚型崩漏,宜用的腧穴是:①然谷;②太溪
2010-118 治疗肾阳虚型崩漏,宜用的腧穴是:①肾俞;②命门
虚证
气海、三阴交、足三里
 
绝经前后诸证
 
气海、三阴交、肝俞、脾俞、肾俞
★治疗月经不调、痛经、闭经、崩漏、绝经前后诸证等月经病都会用到的穴位是:三阴交。
 
阴挺
 
百会、气海、维道、子宫
子宫—治阴挺效穴
 
带下病
 
带脉、中极、白环俞、阴陵泉
 
 
遗尿
 
关元、中极、膀胱俞、三阴交
 
 
瘾疹
 
曲池、合谷、血海、膈俞、委中
①疏风:曲池、合谷。
②理血:血海、膈俞、委中。
2010-176 患者,女,30岁。1周前四肢部突发风团,高起皮肤,边界清楚,瘙痒甚,时隐时现,伴有便秘,舌苔黄腻,脉滑数。宜以下治疗:①取手阳明、足太阴经穴为主;②以曲池、合谷、血海、膈俞为主穴;③耳针治疗可选取的穴位是神门、内分泌、肺。
蛇串疮
 
局部阿是穴、夹脊
2007-179 治疗蛇串疮可采用的针刺方法有:
①局部围刺;②皮肤针叩刺后加艾灸;③三棱针点刺后加拔罐;
④毫针泻法。
痄腮
 
翳风、颊车、外关、合谷、关冲
“风车二关合”
 
乳痈
 
足三里、梁丘、期门、内关、肩井
肩井—治乳痈经效穴
 
扭伤
 
腰部:阿是穴、肾俞、腰痛点(奇穴)、委中
踝部:阿是穴、申脉、丘墟、解溪
膝部:阿是穴、膝眼、膝阳关、梁丘
肩部:阿是穴、肩髃、肩髎、肩贞
肘部:阿是穴、曲池、小海、天井
腕部:阿是穴、阳溪、阳池、阳谷
髋部:阿是穴、环跳、秩边、承扶
 
目赤
肿痛
 
合谷、太冲、风池、睛明、太阳
 
2007-170 目赤肿痛的毫针刺法宜选用:泻法。
耳聋
耳鸣
实证
翳风、听会、侠溪、中渚
 
 
虚证
太溪、照海、听宫
 
★耳鸣、耳聋的虚证和咽喉肿痛的阴虚证,都用到的穴位是:太溪、照海。
鼻渊
 
列缺、合谷、迎香、印堂、风池
迎香—治鼻病效穴
 
牙痛
 
合谷、颊车、下关
合谷—治牙痛要穴
 
 
咽喉
肿痛
实热证
少商、合谷、尺泽、内庭、关冲
 
2011-79患者咽部轻微肿痛,兼见口干咽燥,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数。治疗宜选得穴位是:太溪、照海、鱼际、三阴交。
阴虚证
太溪、照海、鱼际
 
晕厥
 
水沟、中冲、涌泉、足三里
虚证者(气海、关元、百会)
实证者(合谷、太冲)
三个中心点(水沟、中冲、涌泉)+ 足三里
虚脱
 
素髎、水沟、内关
神志昏迷(中冲、涌泉)
肢冷脉微(关元、神阙、百会)
★中风、痫证、郁证、虚脱、抽搐都会用的穴位:内关和水沟。
高热
 
大椎、十二井、十宣、曲池、合谷
【操作】大椎刺络拔罐放血,十宣、井穴点刺出血。
★高热的主穴均是泄热的常用效穴
 
抽搐
 
水沟、内关、合谷、太冲
合谷、太冲—开四关,息风止痉首选
★中风、痫证、郁证、虚脱、抽搐都会用的穴位:内关和水沟。
心绞痛
 
内关、阴郄、膻中
 
2010-80 治疗心绞痛的主穴是:①膻中;②内关;③阴郄
胆绞痛
急性
胆囊炎
胆石症
 
胆囊穴、阳陵泉、日月、胆俞、肝俞、期门
 
2007-168 针灸治疗胆囊炎的主穴是:胆囊穴、日月、阳陵泉、胆俞。
胆道
蛔虫症
 
胆囊穴、阳陵泉、日月、迎香、四白、鸠尾
呕吐(内关、足三里)
★胆绞痛与胆道蛔虫症都用到的穴位是:胆囊穴、阳陵泉、日月。
肾绞痛
 
肾俞、三焦俞、关元、阴陵泉、三阴交
 
 
 
 


相关话题/针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