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败从来不会致命——我的考研经历与心得

陆佳杉  新浪教育 /2005-06-22

“论事易,作事难;作事易,成事难” (苏轼《荐诚禅院五百罗汉记》), 用这句名言形容考研,我想是再恰当不过了。
    2005年3月26日成都商报载,有女子家庭困难,顶着压力辞职来蓉考研。第一年英语差2分,第二年总分差4分,今年只差1分;上线未遂,万念俱灰,轻生念头有之;这个报道真给了我震撼教育,她报考的学校专业与我完全相同!如果换我,又当如何?
    与之相比,05考研我一举成功,应当说是所谓的幸运儿。
    在此,以己之长,论人之短,是不是多多少少有点“马后炮”兼自鸣得意的嫌疑?幸甚,我上线不多,中不溜丢。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所以下文不是想传授什么经验,只不过是写写个人考研的经历而已。
              (一)
    似乎知道“考研”这个词汇以来,它在我心目中就等同于“insurmountable task”了。家里的第一本考研英语参考书,是LP(my wife)买回来准备她考的,时间应是2004年的七八月份。偶然翻了翻,发现自己居然还是可以读懂一些阅读。LP见此情形,趁热打铁,一个劲地怂恿我试试。恰此时,雅典奥运绚丽开张,原本就心虚的我顺势找了个借口:“奥运会四年一次,研究生年年可考,不着急,看了奥运会再说!”
    9月初,与一位大学恩师在一起,他第n+1次敦促我应当考研。耳提面命,不假思索慨然答:“正有此意,英语单词已背了一遍了。”可实际上呢,大学毕业近十载,我早已刀枪入库马放南山,纵有伏案读书时,那也绝对读的是闲书。牛吹出去了,不干也不行了。当然,没有想到的是,这次与老师的会面带给我许多……始是惊喜,继是失望,终是悟出一个亘古不变的道理!
    9月17日,去川大买了招生目录上指定的9本新闻传播学专业参考书。数学成绩历来奇臭无比的我用卷尺证明这些书摞起来厚约15厘米。此前一些日子,陆陆续续买了高等教育出版社的英语和政治《考试大纲》、《考试分析》、《考试参考书》。LP参考网上说法,还帮我买来谢振元的《英语词汇》、张锦芯的《英语真题》、吴永麟的《100篇精读》、王若平的《万能作文》,张俊芳林代昭的《政治800题》、《应试宝典》。英语政治书累积起来也有38厘米厚。专业课与公共课参考书立在书桌上,颇有洋洋大观之感。它们加起来的厚度0.53米,恰如我一步之遥。我想,迈过书籍累积的一小步,人生或许前进的就是一大步吧。只是这一小步远非走路那么轻松,更不可能一步登天!
    苏东坡的老爹苏洵也说了:“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管仲论》),具体从那一天开始的考研复习,我已记不清了,反正考研生活开始了。
              (二)
    黑漆漆的封面上,一只白蚂蚁正爬行在《风雨考研路》这本书上。它讲述着一个个考研成功者自己的故事。LP买了来,用意明显,旨在砥砺我尚不坚强的斗志。刚翻到第二篇文章,立马被丢翻了。那位仁兄说“我每天只需要睡六个小时,而其余的时间,我的头脑都是高度清醒的。这是一种高效运转的最佳学习状态。”哇哇,不光打死我,就是再加上打死他,我也做不到如此状态。后面的文章简直没敢细看,倒不是别人的故事不精彩,只是有感于对比会是一种残酷的美。
    我所在的单位正经历着旷日持久的合而不并、改而不革,这让我有足够的可能去实现体制内的偷懒。30%的精力付出,让我觉得挺对得起那份不高的薪水。如果业余时间坚持自学,这怎么说也让自己求得心理的平衡。于是,上班溜号变得无懈可击变得堂而皇之。但是,考研毕竟不是我唯一的选项。掐指算来,上午1小时,下午2小时,晚上4小时,这就是我可供利用的复习时间,其余时间还得到班应卯,应付冗务。每每遇上在单位上无所事事又不能走的时候,心里想着那一堆等待披阅的考研书,就一个字——急!
    可话分两头,真正抽空回了家,也未必做到分秒必争。譬如下午回家,进了书房,撑死看上半小时的书,倦意便渐渐袭来。令我纳闷的是,由于单位没有条件,我早已养成不睡午觉的习惯。不承想,看考研书竟有如此催眠效果。这下倒好,去睡吧,觉得自己在浪费时间,因为我每晚睡眠是保证了八小时以上的,况且时至冬天,似乎也没有午休的说法呀;但是不睡呢,比睡还要糟糕,强撑着看书的效率极其低下,晚上也随之瞌睡连连。后来,我决定——听其自然,睡!不在睡眠中养精蓄锐,就在睡眠中“统统死定”!自我解嘲曰:只有休息好才能学习好!
    独守空房,寂寞难耐。从我家望出去,近处是高压电线下的绿化带,远处是成都一所重点中学,更远处是影影绰绰高高低低的楼房。十月以降,日子从舒适怡人的秋天慢慢步入阴冷干燥的冬季,尽管还有成片的绿色,但我发现中学操场边的银杏书正慢慢变黄……而我极不喜欢这座城市的冬天,多是灰蒙蒙的阴天,让人心绪变得压抑惆怅。枯坐台前,没有老师可讨教,没有同学可交流,我觉得仿佛与世隔绝了。
    后来,我学会了自我调节。当我读书间歇,我不再去关心天空的颜色,而是醉心于欣赏操场上中学生们的青春朝气。他们的笑声荡漾在耳边,他们的身影晃动在眼前,于是,我盼望着,等考试结束的那一天,我一定也要去奔跑跳跃一把。
    晚上,我没有刻意戒掉“爱看新闻”的爱好!笑兮兮的本土新闻,紧绷绷的央视新闻,吃晚饭时我都捎带着把它们通通吃掉。八点一到进书房,于无声处苦读书。味同嚼蜡的政治、悄无声息的英语,一页页被翻过,一行行被勾过……我没有制订学习计划,通过每单元结束时标注日期,我明显感觉到,随着时间的推移,每一本书完整看一遍的时间越来越长,似乎问题也越来越多,心里变得越来越没有底!笔筒里越来越多墨水告罄的签字笔,似乎也在问我,这样的复习真的就能去参加考研吗?
             (三)
    11月12日,小雨纷纷,寒风微起,我去川大现场确认报名信息。人没有想象的多,只在照相时排了一下队,偌大一个体育馆显得空荡荡的。出口处有一告示,说准考证自己12月10日后网上打印,不用盖章。联想到现场确认文凭都不看一下,不禁心生疑惑,研究生报名怎么这么简单呀?会不会有枪手代考的漏洞存在呀?
    出体育馆,有学生模样的人在散发考研辅导班的材料,我来者不拒,接了一大堆广告。我知道看书的辛苦,也体味发传单者站在凄风苦雨中被拒的尴尬。回家研究研究,那些印着政治和英语考研大师大头贴的招生广告写得活色生香,仿佛不去听课的话想考上研门都没有。这显然又给我徒添烦恼,到底去不去报上几个辅导班呀?
    还在我没有想清楚的时候,另一噩耗传来——川大明令取消任何形式的专业课辅导班。
    根据坊间和网上的传说,考研如果没有联系上导师,往往也是白忙活。我赶紧联系我大学的那位老师,期望得到内部人士的指点。老师带我去了川大,见到了一位感觉很关键的老师。除了寒暄客气之外,我毫无斩获。唯一得到的信息是,川大的出题一改往年做法,不再由几个相关老师一起出题,而是由一名老师负责出题。这位老师还与学院,学院再与学校签订了保密协议,甭说谁漏题谁掉饭碗,甚至透露一下重点可能性也没有。
    11月21日晚上,万籁俱寂,我因为失望而失眠了。因为,此前老师告诉我,只管看公共课,这没有谁帮得了忙。专业课,内部点拨一样,突击突击就没有问题了。而今,话犹在耳,却是计划没有变化快。没有看过一遍专业书,想想还有两个月就考试了,时间还来得及吗?曾经也翻了翻那九本专业书,枯燥的理论,干瘪的史实,复杂的实务,别说记光看着就头大了!
    然而,人终究是要面对现实的。新的一天依然来临,我一边用冷水使劲地洗脸,一边想着我该怎么办。突然,我对着镜子里的自己放声大笑,怎么这么一个道理都没有想明白——没捞到“神来之笔”这何尝又不是一件好事?如果真如那位老师所言,则大家都是处在一个完全公平的起跑线上呀!所谓“自助者天助”,这永远是天下公理;完全寄希望于别人的帮助,本身也只能说明自己脑袋进水了!
    冲着窗外冷冷的天,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气,重新心平气和地坐了下来。在网上搜来了03、04年的专业课考题,我发誓要在这些考题里找到玄机,找到重点。短短数小时,我搞懂了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区别,虽然两者参考书一致,然而重点和难点显然有所不同。看书的方法无它,那就是硬着头皮一篇篇地看下去;囫囵吞枣也罢,生吞活剥也罢,时间已不容许我想入非非了。一个月过去,所有专业书跑了一遍,我不再想“古登堡”是不是城堡、“拟态环境”是否属于网络、麦克卢汉当没当过美国佬……
    专业书不枯燥不是专业书,但真正读进去了,做到触类旁通也就不觉得难了。12月以后,为了求证专业书上的一些观点,我干脆买来了埃墨里爷俩写的《美国新闻史》、熊澄宇的《西方新闻传播学经典名著选读》、方汉奇的《〈大公报〉百年史》《中国新闻学之最》、李希光的《畸变的媒体》、顾潜的《中西方新闻传播》,甚至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等书籍。这些书未必仔细看了,但它们确实开阔了学术视野,起到了举一反三的功效,事后证明在考试中也是不无裨益的。
             (四)
    进入复习的关键阶段,单位人事改革开始了。头头脑脑们为了自己的位置,削尖了脑袋往上钻。而这显然至少在情绪上影响到了我们这些黎明百姓,患得患失在同事间俨然成了一种流行病。好在改革改到上层便告无疾而终,终于没有波及我等底层人物。也有一次,叫我们拿出节目整合的方案,于是一干人马拉到了郊外。难得的冬日阳光下,人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可我却心不在蔫,一方面因为绝对保密中的考研事,一方面却因为担心在配套改革没到位的情况下,美丽的方案是不是有点异想天开?
    年底年初又不得不去参加了几场婚礼,朋友圈子里认为我复习太晚的声音也越来越多。这时候,已到了该做做题的阶段,政治和英语时好时坏,专业课全是网上找来的题目,各个大学侧重点大不一样,主观题做了更是没有答案可寻。心情随着做题情况好与坏跌宕起伏,信心在坚定和绝望中左右摇摆。
    有的时候,看书看累了,出去倒水的功夫,也会瞄上几眼LP正看着的电视剧。我自己都会纳闷,韩剧《人鱼小姐》怎么这么吸引人呵!要在以前,我一定会对这婆婆妈妈的电视剧嗤之以鼻。看几分钟的电视剧竟成了一种诱惑,这让我怀疑我有没有毅力坚持到底,甚至考研真的就如此重要么?越是这样想,越觉得后悔自己为什么不从年初就开始着手复习,及至后来,我开始怀疑自己有没有能力考研了!
    怀疑归怀疑,复习归复习,箭在弦上,不得不发!1月21、22日的初试并没有因为我的迟疑而放慢了到来的脚步!最后几天,翻到每一页书都觉得有考点没有记牢。干脆把书一合,豁了出去—— 权当是“蓄芳待来年”的一次热身吧!
            (五)
    1月21日清晨,川大东区三教,人头攒动。这时候我想,现场报名那天体育馆的冷清一定是一个偶然。经历了一个寒冬的洗礼,我相信不会有“枪手”愿意经历那番“痛彻骨”的复习之旅的。毕竟,研究生考试不是四、六级那样的单科考试,高昂的精力付出和低下的成功几率,恐怕没有人做这样的买卖吧!
    进到08考室,除了一个考生看起来与我年龄相仿,其余的看起来都像是八十年代生人。当我来到自己座位的时候,坐我前排的女生迅速用文具盒之类的东西挡住了她的准考证。看来她在模范地遵守考试纪律,可我压根没有窥视她个人隐私的打算呵。拉倒吧,小女生!
    开考了,依然重复着原来求学时老掉牙的情景——有的题正好复习到了,有的题明明估计要考却没有答好,有的题压根看着就傻眼,而大多数的题只能按部就班搜肠刮肚地答下去了……
    尽管有所准备地穿上了毛皮鞋,但脚底还是冷得不行。可能出于同样的原因,小女生老抖动着身子。可怜桌椅相连,我在后排写字写得打架。在我依法提请监考老师向她表达抗议之后不久,小女生交卷了,令人刮目相看的是她不是做不起而是做完了提前交卷。我呢,至少还有四分之一的题没有答。那一瞬间,我有理由相信她抖动身子要么出于习惯,要么就是出于得意了。
    一连四科,前排的小女生全部提前交卷。当然,应届生们也不是个个厉害,好几位总是在监考老师的厉斥中才姗姗停笔,我的同桌考了一两门就消失了。这一切,似乎充分表明什么叫着差距,而我不知道自己能否在这帮小孩中突出重围。
    22日下午,成都冬日放晴。干掉最后一门专业课,我步出了考场,外面依然寒冷,然而我有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这种感觉来自于长久压抑后的释放,也来自于我对于考研神秘感的破除。晚上,与大学老师通了电话,除了谢谢他的帮助,我说:“如果需要我明年再考一次的话,我相信一定能考上!”
             (六)
    回首过去五个月的备考时间,我充满了感动。
    这是我大学毕业以后第一次有那么持久的读书经历。不能说以前的光阴都是虚度的,但至少以前流连在碟片与杂志之间的生活是不够充实的。不必说用上考研这么多的时间来读书,但每天做到两三小时读书那也将贮藏起人生的一笔巨大财富。
    有一段时间,LP出差了,家里只剩下我一个人,我的世界就是台灯下那一片书桌。冷清使我想起这个屋子下,有另外一个人相伴的温暖;冷清令我想起在小县城的父母兄姐,他们陆续知道我考研的打算也相继为我加油;冷清有时也让我思绪万千,想起驻扎在我记忆中的故乡山水。也可以说,这些孤灯下的思念,长长短短,让我收获了不一样的亲情。
    3月6日,我得到令自己满意的分数,最担心考砸的英语也考了66分。
    3月20日,川大复试分数线划出。在找花了眼之后,我终于在网上公布的硕士复试生名册中寻到了自己的名字。
    4月1日,我再次来到了川大。参加复试,源自《红楼梦》和东南亚海啸的文科基础和时事政治考题没有吞噬掉我一腔求学热情,而面试老师真诚的笑容更让我读到了成功的希望。
    复试的三天,常有在文科楼等候的时候。站在走廊上,望着身旁三三两两窃窃私语的考友,我想起了商报上那个只差1分的女子。据一位保送生说,她原本已经在04级跟读,如果这次考上她就可以直接读研二了。但谁也不知道,谁也不必关心,此时窗外绿树吐青生机盎然的校园里是否还有她踯躅的身影?看到我们这些来参加复试的人,她又会生出什么样的感叹呢?
    从头年备考到次年研究生入学,少说也得经过一年以上的时间。从拿到初录资格到最终入学,也有四五个月之久,似乎这也是留给考生们写回忆录的时间。总结总结吧,我原来是“一不四没有”——不认为我一定考得上,没有参加一个辅导班,没有少睡一个懒觉,没有减掉一斤体重,没有因为榜上有名而觉得自己是根了不起的葱。
    我始终认为,研友素有互相叫难的优良传统,在研究生统考这架庞大机器之下,每年都有人前仆后继,困难也变得像流水线一样严丝合缝了。当我写下拙文时,我想说的是,若论成功与否,得看你个人的基础,得看你自己的目标。如果你的起点是中学水平,不难也难;如果你的目标是考头几名,同样不难也难。而每个人无论成功的经验还是失败教训,都不具有随意克隆的意义,路还得自己一步一步地走。
   “失败从来不会致命,成功永远不会终结”,在我大学买的第一本原版英文书扉页,我记着这样一句话。我不记得这是谁说的,但肯定是当时自己特别有感触才郑重记下的。或许,它就是我复习考研时有意无意实践着的信条,写在这里,自勉自警

相关话题/

  • 领限时大额优惠券,享本站正版考研考试资料!
    大额优惠券
    优惠券领取后72小时内有效,10万种最新考研考试考证类电子打印资料任你选。涵盖全国500余所院校考研专业课、200多种职业资格考试、1100多种经典教材,产品类型包含电子书、题库、全套资料以及视频,无论您是考研复习、考证刷题,还是考前冲刺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可满足您学习上的不同需求。 ...
    本站小编 Free壹佰分学习网 2022-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