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政治试卷解析(文科):多选题

新浪考试 /2008-05-06

  二、下列每题的选项中,至少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少选、多选、错选,该题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30分)

  16. 1999年,中美两国就中国加入WTO达成了“双赢”的协议,它将对两国经济产生深远影响。这在辩证法上的启事是

  A. 矛盾的双方在相互斗争中获得发展

  B. 矛盾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某种发展为条件

  C. 矛盾的一方克服另一方使自身获得发展

  D. 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发展

  E. 矛盾双方可以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

  【答案】ABDE ★★

  【命题探究】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内容,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是:对立统一规律。

  【选项辨析】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和趋势。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分离、相互排斥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矛盾的相对的同一性和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事物发展的动力。1999年,中美经过马拉松式的长期谈判,终于就中国加入WTO达成双赢的协议,这既是中美两国相互斗争的结果,也是双方相互妥协互惠的结果。因为,虽然中美上方有着自己各自的利益,但双方加强经济等领域的合作交流,对双方的发展都有利。每一方可以借鉴吸收对方有意的东西和成果来促进自己的发展。因此选项C只强调了双方矛盾的斗争性,而没有提到同一性,故不正确。A、B、D、E符合要求,是正确答案。

  【相关知识点链接】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又称矛盾规律,矛盾是辩证法的核心概念。矛盾是指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对立和统一及其关系。简言之,矛盾即对立统一。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和趋势。它包含两层意思: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即矛盾双方互为存在的条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矛盾双方相互渗透以及相互转化的趋势。这种包含着向自己对立面转化的相互贯通性,最深刻地体现了对立面之间的内在的统一性。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分离、相互排斥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一方面,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因为矛盾的同一是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的,是包含差别和对立的同一。同一性要受斗争性的制约,矛盾双方的共存要靠斗争来维持,矛盾双方的转化要靠斗争来实现。另一方面,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斗争性要受同一性的制约,同一性规定和制约着斗争的形式、规模和范围。矛盾的相对的同一性和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事物发展的动力。

  【提示与点拨】考生应注意,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防止片面性。结合具体事例进行哲学辩证法的分析考查是以后出题的一个方向。

  17. 下列事物中,属于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范畴的有

  A. 人们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

  B. 人们在实践活动所利用的自然资源

  C. 人们在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

  D. 人们实践活动所创造的生产力

  E. 规范人们实践活动的法律制度

  【答案】ABD ★★

  【命题探究】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内容,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选项辨析】社会存在包括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和物质生活条件,主要指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其中包括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活动本身,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所利用的自然资源,和人们在实践活动过程中所创造的生产力。选项C人们在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是指在生产力基础上形成的社会关系。选项E规范人们的实践活动的法律制度属于政治上层建筑范畴 ,不属于社会存在。所以这两项都不选。

  【相关知识点链接】社会意识是和社会存在相对应的哲学范畴。社会存在包括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和物质生活条件,主要指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社会意识则总括了人的一切意识要素和观念形态以及人类社会的全部精神现象及其过程。在社会意识诸形式中,那些反映经济基础并为经济基础服务的,称为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这是意识形态的本质。其具体表现是:①意识形态根源于社会存在,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是具体的,抽象的意识形态是不存在的;②意识形态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而发展,意识形态是历史的,永恒不变的意识形态是不存在的;③在阶级社会里,意识形态具有阶级性,超阶级的意识形态是不存在的;④在一个社会里,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是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因为在经济上和政治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在思想上、精神上也必然占统治地位。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的原理,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提示与点拨】此题注意区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各自包含的内容。C和E项属于唯物主义的社会意识的范畴,考试要注意辨别。

  18. 资本家经营的畜牧场中的种牛,属于

  A. 不变资本

  B. 可变资本

  C. 固定资本

  D. 流动资本

  E. 生产资本

  【答案】ACE ★★★

  【命题探究】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内容,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是对资本几种分类的理解。

  【选项辨析】生产资本既可以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又可以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这两种划分的依据和意义是完全不同的。首先,划分的依据不同。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是依据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所起的不同作用。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划分则是依据资本的不同部分的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其次,划分的目的不同。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划分,是为了揭示出可变资本是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并据此分析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而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划分,则是为了揭示生产资本不同部分对资本周转速度的影响,进而揭示资本周转速度对预付资本量和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资本家经营的畜牧场中的种牛可以多次使用,所以属于固定资本。根据它在剩余价值中的作用,属于不变资本。根据循环中的职能形式,其属于生产资本。所以A、C、E是正确答案。此题中的可变资本是劳动力。流动资本的十五形式是劳动对象和劳动力,所以B、D两项不选。

  【相关知识点链接】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是对生产资本的不同构成部分的一种划分。它以生产资本不同部分在资本运动中的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为划分依据。①固定资本是指以厂房建筑、机器设备等劳动资料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本。这部分资本一经投入生产过程,便以实物形式全部发挥作用,供生产过程多次使用,并始终保持其实物形式不变,而它们的价值则按每次生产过程中它们的损耗程度逐渐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并随着产品的销售逐渐周转回来。②流动资本是指以原料、燃料和辅助材料等劳动对象以及劳动力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本。劳动对象一经投入生产过程,便全部消耗掉,它们的价值随之全部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并随着产品的销售而全部收回。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划分则是依据资本的不同部分的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固定资本的价值是按照其磨损程度逐渐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

  【提示与点拨】此题要根据定义严格区分两种资本的划分方式,防止几种概念混在一起。尤其是对于这样举出一个具体的物质形式的事例更应有正确的认识。

  19. 1999年全球互连网上贸易额达1450亿美元,2000年将达2000-4000亿美元。电子商务的发展,对加快资本周转速度起着重要作用,体现在缩短

  A. 资本由货币资本转化为生产资本的时间

  B. 资本由商品资本转化为货币资本的时间

  C. 原材料的储备时间

  D. 劳动者加工劳动对象的时间

  E. 生产过程中自然力作用于劳动对象的时间

  答案ABC ★★★★

  【命题探究】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的内容,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是:资本周转速度与周转时间的关系。

  【选项辨析】资本周转速度(快慢)与资本周转时间(长短)成反比,与资本周转次数(多少)成正比。资本的周转时间由资本的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之和构成。此题中指的是互联网上的贸易额即购买和销售的数额,加快资本周转速度的重要作用体现在缩短了资本的流通时间,所以A、B项是正确选项。电子商务可以对生产时间中的部分环节有影响,可以缩短原材料的储备时间,但不能因电子商务而缩短劳动者加工劳动对象的时间和生产过程中自然力作用于劳动对象的时间,缩短前者的时间主要靠科技的发展等因素,后者则靠气候环境和科技成果应用后提供的先进手段、设备等,所以选项C正确,D、E两项不正确。即答案为A、B、C。

  【相关知识点链接】资本的周转时间,是产业资本从预付一定形式的资本开始,经过资本的循环运动,实现了价值的增殖,然后重新回到原来的资本形式为止所经历的时间。资本的周转时间由资本的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之和构成。生产时间是资本处于生产领域的时间,它包括:劳动期间,即劳动者为完成某种制成品所需要的连续工作日数;自然力对劳动对象独立发生作用的时间;生产资料储备时间。生产时间的长短主要取决于生产技术水平和生产组织管理状况等。流通时间是资本处于流通领域的时间,它包括: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采购时间和商品的销售时间。流通时间的长短主要取决于生产地点距离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的远近、交通运输条件的好坏以及市场供求状况等。资本的周转次数是指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资本所经历的周期循环的次数。资本周转的速度可以用资本周转时间的长短和资本周转次数的多少宋表示。资本周转速度(快慢)与资本周转时间(长短)成反比,与资本周转次数(多少)成正比。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有两个:一是资本周转时间的长短或资本周转次数的多少;二是生产资本的构成,即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生产资本中固定资本占的比重大,整个资本周转速度就慢,相反流动资本占的比重大,整个资本的周转速度就快。

  【提示与点拨】此题关键要理解资本的周转速度和资本周转时间之间的相互对应关系。资本的周转速度和周转时间问题是历年考查的一个重点内容。

  20. 土地所有者从租种他的优等地的农业资本家那里获得的地租是农产品的

  A. 市场价格与成本价格的差额

  B. 生产价格与成本价格的差额

  C. 个别生产价格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

  D. 价值与生产价格的差额

  E. 价值与平均利润的差额

  【答案】CD ★★★

  【命题探究】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的内容,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是:资本主义地租及其本质。

  【选项辨析】资本主义地租是资本主义土地所有者凭借其土地所有权取得的一种剥削收入。资本主义地租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它的本质是农业资本家获得的超过平均利润以上的那部分剩余价值(超额利润),C选项个别生产价格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正确。因为土地私有权的垄断,排斥和阻碍了资本的自由流动,使农业部门中的超额利润不参加利润的平均化过程,留在农业部门形成绝对地租。由此,D选项也正确。A项表明租种优等地的农业资本家有利润可得,选项B指的是能获得平均利润,选项E是生产农产平均成本和超额利润,都不符合题意要求,所以不选。

  【相关知识点链接】土地所有权本身在生产过程中不执行任何职能,对地租的占有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资本主义地租是资本主义土地所有者凭借其土地所有权取得的一种剥削收入。资本主义地租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它的本质是农业资本家获得的超过平均利润以上的那部分剩余价值(超额利润)。农业资本家因为租用了土地所有者的土地,而把这部分超额利润交给土地所有者,便成为地租。资本主义地租体现了土地所有者、农业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三者之间的关系,体现了土地所有者和农业资本家瓜分剩余价值,共同剥削农业雇佣工人的关系。资本主义地租根据它产生的原因和条件的不同,区分为两种基本形式: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①级差地租。它是指与土地等级不同相联系的地租形式。级差地租实质上是由于优等地和中等地生产的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由劣等地生产条件所决定的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而形成的超额利润。②绝对地租。它是指由于土地私有权的存在,租用任何土地(包括劣等地在内)都必须缴纳的地租。绝对地租实质上是农产品价值超过社会生产价格以上的那部分超额利润。

  【提示与点拨】考生此题要注意对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的理解,这是政治经济学原理中的难点内容。

  21. 我国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成功经验主要有

  A. 在土地改革基础上,不失时机地引导个体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

  B. 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的原则

  C. 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农村集体经济体制

  D. 在有条件的地区推广农业生产责任制

  E. 采取从互助组到初级合作社到高级合作社的逐步过渡形式

  【答案】ABE ★★

  【命题探究】本题考查“毛泽东思想概论”的内容,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中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

  【选项辨析】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特点和经验是:第一,采取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逐步把个体农民引导到互助合作的道路;第二,结合中国农业的特点和农民的习惯,创造了由互助组到具有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社,再到完全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社的过渡形式;第三,在合作化过程中,实行了正确的阶级政策;对待富农经济,采取了由限制富农剥削到逐步消灭富农经济的政策,把消灭剥削阶级同改造剥削者结合起来。所以答案是A、B、E。C项的“三级所有,队为基础”这是60年代才有的政策。D项的农业生产责任制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才正式提出的。所以C 、D两项不符合题意。

  【相关知识点链接】1953年,中共中央先后发布《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和《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揭开了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序幕。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特点和经验是:第一,采取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逐步把个体农民引导到互助合作的道路;第二,结合中国农业的特点和农民的习惯,创造了由互助组到具有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社,再到完全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社的过渡形式;第三,在合作化过程中,实行了正确的阶级政策;对待富农经济,采取了由限制富农剥削到逐步消灭富农经济的政策,把消灭剥削阶级同改造剥削者结合起来。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列主义关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的运用和发展;进一步巩固了工农业联盟,孤立了城市资本主义,五亿农民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了由个体所有制向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的转变;我国经济结构和政治状况发生了深刻变化,促进了整个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事业的发展。

  【提示与点拨】此题要注意区分新中国成立后不同时期的农业政策,包括五十年代、六十年代和改革开放以后三个时期。以后还有可能考查对后两个时期内容的掌握和理解。

  22.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内涵包括

  A. 市场经济是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

  B. 市场经济不具有社会制度的属性

  C. 市场调节可以与计划调节相结合

  D. 市场经济更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E. 市场经济可以与公有制相结合

  【答案】ABCDE ★★

  【命题探究】本题考查“邓小平理论概论”的内容,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基本内涵。

  【选项辨析】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涵包括:第一,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是区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标志,它们不属于社会基本制度的范畴,而是资源配置的不同方式。第二,社会主义实行市场经济是为了更有效地发展社会生产力,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第三,计划和市场都是调节经济的手段,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由此可知,A、B、C、D、E选项或是直接陈述,或是间接推出,都符合题意要求。

  【相关知识点链接】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产物,是以市场为基础性手段进行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可以实行市场经济的理论,具有深刻而丰富的内涵,其要点是:第一,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是区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标志,它们不属于社会基本制度的范畴,而是资源配置的不同方式。不能把计划经济与社会主义划等号,把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划等号,资本主义可以搞市场经济,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第二,社会主义实行市场经济是为了更有效地发展社会生产力,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市场经济的运行原则,更符合社会化大生产和经济利益多元化的发展要求。实践证明,社会主义搞市场经济更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第三,计划和市场都是调节经济的手段,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要把计划和市场有机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两种调节手段的长处。计划与市场两种手段相结合的范围、程度和形式,在不同时期和不同领域可以有所不同。

  【提示与点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内涵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不仅要掌握其含义,而且要深入理解内在意思,这是邓小平理论中经常考查的内容。

  23. 邓小平指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这一论断的含义是指

  A. 改革与第一次革命具有相同的内容

  B. 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C. 改革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

  D. 改革引起社会生活各方面的深刻变化

  E. 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

  【答案】BCDE ★★★

  【命题探究】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内容,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是对邓小平“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的理解”。

  【选项辨析】改革之所以是第二次革命,是因为改革是对旧体制的根本性的变革,而不是对原有体制细枝末节的修补,改革要实现的是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转变。其次,改革涉及到经济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内容的全面变革,社会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社会活动的各个环节,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科技体制、教育体制等各个方面都面临着重大的改革。社会的每一方面都不能离开改革。再次,改革深刻地引起了每一个人的社会生活、利益格局以及思想观念的变化。改革冲击着人们传统思想和观念,引起人们生活方式、利益关系和相互关系的巨大变化。所以,B、C、D、E是正确选项。由于与传统的革命相比较,改革不适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意义上的政治大革命,所以A项不是正确选项。

  【相关知识点链接】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相对于我们党领导的第一次革命来说的。第一次革命是我们党领导的推翻三座大山,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革命。改革之所以成为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因为:第一,从改革的性质和目的来看,它同革命一样,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第二,从社会发展的动力看,改革同革命一样,都是特定社会历史阶段发展的直接动力。第三,从改革的特点看,它同革命一样,具有根本性、广泛性和深刻性。首先,改革是对旧体制的根本性的变革,而不是对原有体制细枝末节的修补,改革要实现的是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转变。其次,改革涉及到经济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内容的全面变革,社会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社会活动的各个环节,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科技体制、教育体制等各个方面都面临着重大的改革。社会的每一方面都不能离开改革。再次,改革深刻地引起了每一个人的社会生活、利益格局以及思想观念的变化。改革冲击着人们传统思想和观念,引起人们生活方式、利益关系和相互关系的巨大变化。因此,就改革的这一深刻性来说,完全可以说是一场深刻的革命。

  【提示与点拨】考生要注意改革与革命而这的联系和区别。“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还有可能作为辨析题来考查。

  24. 邓小平理论之所以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因为邓小平理论

  A. 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B. 提出了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C. 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

  D. 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

  E. 形成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

  【答案】ACDE ★★

  【命题探究】本题考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的内容,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是: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选项辨析】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因为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邓小平理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邓小平理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对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成败,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发达国家的态势和矛盾,进行正确分析,做出了新的科学判断;邓小平理论形成了新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根据党的十五大报告邓小平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主要有四个方面,即ACDE都是正确选项。因为邓小平理论和马克思主义在世界观上和方法论上是一脉相承的,所以B项不正确。

  【相关知识点链接】马克思主义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科学理论,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这一命题,指出了邓小平理论两个互相联系的方面:一方面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另一方面邓小平理论是在当代中国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之所以能够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因为:第一,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第二,邓小平理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第三,邓小平理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对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成败,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发达国家的态势和矛盾,进行正确分析,做出了新的科学判断。第四,总起来说,邓小平理论形成了新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

  【提示与点拨】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但在世界观和方法论上是一脉相承的。此题还可作为简答或辨析题形式来考查。

  25. 下列选项中,反映冷战后南北关系新变化的有

  A. 南北关系中的政治问题日益突出

  B. 环保问题成为南北关系中的新问题

  C. 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主张趋于一致

  D. 区域集团内部的南北关系已经取代全球性南北关系

  E. 资本流动出现了从南方国家向北方国家的回流

  【答案】ABE ★★★

  【命题探究】本题考查“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的内容,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是:冷战后的南北关系。

  【选项辨析】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南北关系出现了不同以往的新变化,表现在:第一,南北关系中的政治问题日益突出。第二,南北经济矛盾依然存在,但出现了与冷战时期不同的特点。第三.南北对话与合作关系加强。北方国家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开始重视加强南北合作。故选项A、B、E是正确选项。D项不正确,因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虽然区域集团内部的南北关系加强,但不能说取代了全球性的南北关系。虽然南北在是否需要建立国际新秩序问题上有所共识,当年仍分歧很大,因此C项不正确。

  【相关知识点链接】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关系即南北关系。冷战后南北关系出现了不同以往的变化,表现在:第一,南北关系中的政治问题日益突出。冷战时期,东西关系威胁着世界和平,和平问题成为世界政治的头等大事,南北关系中的政治问题处于次要地位。冷战后,发达国家将安全、军控的重点由前苏联和东欧国家转向发展中国家,从而使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政治领域的矛盾突出出来。第二,南北经济矛盾依然存在,但出现了与冷战时期不同的特点。南方国家关于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斗争已经从经济领域扩展到国际经济、政治领域。债务问题已成为南北关系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北方国家和一些国际金融机构纷纷采取措施以缓解债务危机。国际资金流向出现了从南方国家向北方国家回流的变化,使南方国家更加缺少发展资金,并承受着来自北方债权国的沉重压力。南北贸易摩擦增加,环保问题成为南北关系中的一个突出的新问题。第三,南北对话与合作关系加强。北方国家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开始重视加强南北合作。

  【提示与点拨】考生要注意冷战结束后,南北关系相对于以往的新变化。此外考生对相对应的东西关系也应掌握。

  26. 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欧国家谋求独立自主,联合自强的主要表现有

  A. 法国奉行戴高乐主义

  B. 联邦德国推行“新东方政策”

  C. 欧安会达成《赫尔辛基最后文件》

  D. 洛美协定的签定

  E. 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条约的签定

  【答案】ABCD ★★

  【命题探究】本题考查“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的内容,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是:西欧国家的外交政策。

  【选项辨析】20世纪60—70年代西欧国家寻求独立自主、联合自强,其最突出的表现例证是法国的戴高乐主义、联邦德国的“新东方政策”和欧共体的洛美协定等,所以A、B、D是正确选项。1973年举行的“欧洲安全与合作会议”谈判达成了《欧洲安全与合作会议最后文件》,简称《赫尔辛基最后文件》。所以,C项也是正确选项。E 项的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条约的签订在1993年,所有E项不选 。

  【相关知识点链接】 20世纪50年代追随美国反苏反共。当时欧洲国家在经济上和军事上离不开美国的帮助,因此,在外交政策上唯美国马首是瞻,在一系列重大国际问题上,英法等国完全站在美国一边。20世纪60—70年代寻求独立自主、联合自强。法国的戴高乐主义、联邦德国的“新东方政策”和欧共体的洛美协定是最突出的例证。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西欧一体化进程加快。1991年底马约条约的签订,确立了经济与货币联盟、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司法与社会政策合作三大支柱,使欧洲一体化跃上了一个新台阶。当前,欧盟正积极争取成为世界的重要一极。为此采取的主要措施有:积极使欧盟东扩;推进南下战略;实施“新亚洲战略”;改善和发展对华关系;谋求与美国建立新型的、平等的伙伴关系;对俄罗斯奉行“既合作又防范”的政策。

  【提示与点拨】此题中,考生关键要弄清欧洲国家独立自主、联合自强在不同时期的典型代表事件。对于六七十年代和近年的关系不要混淆。

  27. 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强调,制定“十五”计划并顺利实现“十五”计划规定的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奋斗目标,必须

  A. 把发展作为主题

  B. 把结构调整作为主线

  C. 把机构改革作为紧迫任务

  D. 把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作为动力

  E. 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

  【答案】ABDE ★★

  【命题探究】本题考查“形势与政策”的内容,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是: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五”计划。

  【选项辨析】十五届五中全会的公报和《建议》的内容都明确指出,制定“十五”计划并顺利实现上述计划目标,必须把发展作为主题,把结构调整作为主吸纳,把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作为动力,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的出发点。因此,ABDE是正确选项,C项是干扰项。

  【相关知识点链接】 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是在世纪之交我国即将胜利完成“九五”计划,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的历史时刻召开的。全会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全面分析了新世纪之初我国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十五届五中全会的公报和《建议》的内容都明确指出,制定“十五”计划并顺利实现上述计划目标,必须把发展作为主题,把结构调整作为主吸纳,把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作为动力,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的出发点。

  【提示与点拨】考生要注意当年党和国家重要会议内容的掌握和理解。

  28. 2000年2月,江泽民同志在广东视察时,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论断,指出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

  A. 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B. 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

  C. 先进科学技术的进步趋势

  D. 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E. 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答案】ADE ★

  【命题探究】本题考查“形势与政策”的内容,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选项辨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容,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所以,A、D、E是正确答案。

  【相关知识点链接】2000年2月21日到2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在广东考察工作期间指出,只要我们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忠实的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忠实的代表最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党就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永远得到全国各族人民的拥护。5月,他在江苏、浙江、上海考察工作时,又强调指出,必须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加强党的建设,进一步提高执政水平和领导水平。2001年7月1日召开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的大会上,江泽民的讲话全面系统阐述了“三个代表”的科学内涵。

  【提示与点拨】考生要对重要指示点记忆清楚、掌握牢固。

  29. 在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期间,五个常任理事国首脑举行会晤,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提出,要使联合国和安理会在重大国际问题上发挥积极作用,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应遵循以下原则

  A. 相互尊重,平等相待

  B. 履行义务,维护权威

  C. 扩大共识,求同存异

  D. 加强沟通,密切协调

  E. 顾全大局,促进合作

  【答案】ACDE ★★★

  【命题探究】本题考查当年“形势与政策”的内容,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是:2000年9月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

  【选项辨析】2000年9月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上,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提出了在新形势下五个常任理事国应遵循的四项原则:相互尊重、平等相待,扩大共识、求同存异,将强沟通、密切协商,顾全大局、促进合作。所以答案是ACDE,B项是干扰项。

  【相关知识点链接】2000年9月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在纽约召开,共有160个国家的首脑参加,这次会议的主题是如何加强联合国的作用。由于9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出现了试图削弱联合国安理会地位和作用的倾向,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在大会上提出了在新形势下五个常任理事国应遵循的四项原则:相互尊重、平等相待,扩大共识、求同存异,将强沟通、密切协商,顾全大局、促进合作。

  【提示与点拨】准确记忆当年形势与政策的重要内容。

  30. 2000年6月,朝鲜与韩国最高领导人实现了历史性会晤。会晤取得的共识有

  A. 应由朝鲜民族自主地解决朝鲜统一问题

  B. 致力解决离散家庭团聚等问题

  C. 加强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

  D. 尽快举行当局之间的对话

  E. 用联邦制的方式解决国家统一问题

  【答案】ABCD ★★★

  【命题探究】本题考查当年“形势与政策”的内容,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是:重大国际时事 。

  【选项辨析】2000年6月,朝鲜与韩国最高领导人会晤取得的共识有:应由朝鲜民族自主的解决朝鲜统一问题;致力于解决离散家庭团聚等问题;加强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尽快举行当局之间的对话。所以ABCD是正确选项。E用联邦制的办法解决国家统一问题不是双方达成的共识。

  【相关知识点链接】 2000年6月,朝鲜与韩国最高领导人实现了历史性会晤。这是南北双方冲破55年的对立和隔阂实行的历史性会谈。会晤取得的共识有:应由朝鲜民族自主的解决朝鲜统一问题;致力于解决离散家庭团聚等问题;加强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尽快举行当局之间的对话。

  【提示与点拨】准确记忆当年形势与政策的重要内容。

   


相关话题/

  • 领限时大额优惠券,享本站正版考研考试资料!
    大额优惠券
    优惠券领取后72小时内有效,10万种最新考研考试考证类电子打印资料任你选。涵盖全国500余所院校考研专业课、200多种职业资格考试、1100多种经典教材,产品类型包含电子书、题库、全套资料以及视频,无论您是考研复习、考证刷题,还是考前冲刺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可满足您学习上的不同需求。 ...
    本站小编 Free壹佰分学习网 2022-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