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政治试卷解析(文科):单选题

新浪考试 /2008-05-06

  200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试卷及解析(文科)

  一、下列每题的选项中,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每小题1分,共15分)

  1. 只要知道自然界一切组成部分的相对位置和全部作用,一亿年以前的情况和一亿年以后的状况都可以精确无误地演算出来,因为未来的一切早就在宇宙诞生时便已完全被确定了。”这是

  A. 唯心主义决定论的观点

  B. 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C. 非决定论的观点

  D. 机械决定论的观点

  【答案】D ★★

  【命题探究】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内容,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是:事物发展的规律性、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

  【选项辨析】唯物辩证法认为,规律是事物内部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规律这一范畴揭示的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客观的联系。必然性和偶然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题中引用的18世纪法国数学家、天文学家拉普拉斯的观点,他认为根据宇宙诞生时的情况,就可以精确无误的推算出一亿年以前的情况和一亿年以后的状况,未来含在过去之中,过去既定了未来的必然趋势,这否定了必然性的作用,是典型的机械决定论的观点。所以选项D为正确答案。

  【相关知识点链接】规律是事物内部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规律这一范畴揭示的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客观的联系。必然性和偶然性是揭示客观事物发生、发展和灭亡的不同趋势的一对范畴。必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发生的、确定不移的趋势;偶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并非确定发生的,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不确定趋势。必然性和偶然性是有区别的:它们产生和形成的原因不同,必然性产生于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偶然性产生于非根本矛盾和外部条件;它们的表现形式不同,必然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比较稳定、时空上比较确定,是同类事物普遍具有的发展趋势,偶然性则是不稳定的、暂时的、不确定的,是事物发展中的个别表现;它们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必然性在事物发展中居于支配地位,决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偶然性居于从属地位,对发展的必然过程起促进或延缓作用,使发展的确定趋势带有一定的特点和偏差。其次,必然性和偶然性又是统一的。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并为自己开辟道路;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受必然性的支配,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提示与点拨】此题中考生应切实弄清决定论与非决定论、辩证决定论与机械决定论的区别。结合一些典型的、有代表性的观点让考生进行辨别分析是近年命题的一个趋势。

  2. 人类创造的自然语言和人工语言

  A. 是人类的主观意识

  B. 既非物质,也非意识

  C. 是人类意识的物质外壳

  D. 是意识的客观内容

  【答案】C ★

  【命题探究】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内容,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是:意识的起源和本质问题。

  【选项辨析】从意识的起源来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高度发展的产物。意识既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也是人类社会的直接产物。意识是人类所特有的反映形式,它包括感知、思维以及情感、意志等全部心理活动。作为人脑的机能,意识是在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基础上进行的精神活动。所谓第一信号系统是指那种接受外部的具体刺激而引起的条件反射;第二信号系统也就是信号的信号——语言和文字系统。劳动实践活动促进了人的交往及语言、符号的产生和发展,使人的认识活动获得了不同于生物遗传的社会遗传方式。所以,不管是随着人类的产生和发展而形成的自然语言,还是后来产生和形成的人工语言,都是人类意识的物质外壳。因此,A、B、D三项没有多大的干扰,考生只要能把握上述的基本原理,就能很快选出答案为C项。

  【相关知识点链接】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识论从意识与物质的关系上科学地揭示了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全面地论证了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和能动性。首先,从意识的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高度发展的产物,既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又是社会的直接产物。 意识是人类所特有的反映形式,它包括感知、思维以及情感、意志等全部心理活动。意识不仅是自然界的产物,而且是社会的产物。意识起源问题的科学解决,揭示了物质对于意识的根源性,意识对于物质的派生性,从意识的起源方面论证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证明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这一基本原理的正确性。其次,从意识的本质看,意识是物质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不是物质本身。从物质器官看,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作为人脑的机能,意识是在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基础上进行的精神活动。所谓第一信号系统是指那种接受外部的具体刺激而引起的条件反射;第二信号系统也就是信号的信号——语言和文字系统。劳动实践活动促进了人的交往及语言、符号的产生和发展,使人的认识活动获得了不同于生物遗传的社会遗传方式。

  【提示与点拨】本题题干中要注意自然语言和人工语言的区别,不管是自然语言还是人工语言,都具有语言的本质——人类意识的物质外壳和交流思想的工具。

  3. 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的实质是

  A. 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B. 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C. 物质资料再生产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D. 物质资料再生产与劳动力再生产的统一

  【答案】C ★★

  【命题探究】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的内容,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是: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实质。

  【选项辨析】资本主义再生产,既是物质资料的生产,又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生产,它的实质是产品(物质资料)再生产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所以,正确答案是C 项。选项A 指的是商品生产的实质,选项B 指的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实质,都是就资本主义生产的过程而言,属表象的东西,都非实质。选项D指的是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的一部分内容,而不是指全部的内容,因此也不符合题干要求。不管是物质资料的再生产还是劳动力的再生产,都是为了资本家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这是资本家的执政目的和企图。

  【相关知识点链接】资本主义生产是以雇佣劳动为基础,以获取剩余价值为目的的生产。其生产过程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另一方面是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殖过程。资本主义的劳动过程,是资本家消费他所购买的劳动力的过程,具有两个重要特点:一是劳动力的支配使用权已属于资本家,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二是劳动产品全部归属于资本家。任何商品生产过程都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在劳动过程中,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在价值形成过程中,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不仅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同时是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殖过程。价值形成过程是价值增殖过程的基础。价值形成过程既是活劳动所创造新价值的过程,又是物化劳动即生产资料的旧价值的转移过程。这两重过程是以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为基础的。价值增殖过程则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这一定点,就是工人用于再生产自己劳动力价值的时间。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特征就是使工人整个的劳动时间超过这个一定点,使价值形成过程转化为价值增殖过程,成为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提示与点拨】本题中,考生要注意区分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中的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

  4. 某棉纺厂因棉花价格上涨而增加了资本的垫支,它影响该厂的

  A. 资本技术构成

  B. 资本价值构成

  C. 资本物质构成

  D. 资本有机构成

  【答案】B ★

  【命题探究】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的内容,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是:影响资本价值构成的因素。

  【选项辨析】资本的构成从物质形式和价值形式两个方面考查。从物质形式上看,资本由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构成,两者的比例由生产的技术水平决定。另一方面,从价值形式上看,资本由一定数量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构成,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间的比例,叫做资本的价值构成。由生产技术水平决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量的比例,叫做资本的技术构成,所以,选项A与C都不正确。本题中价值构成的变化,是由棉花价格上涨引起的,而不是由生产关系变化引起的,不反映资本技术构成的变化,所以选项D也不正确。由此判断,正确答案是B项。

  【相关知识点链接】为了深入研究资本积累对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马克思创造性地提出资本有机构成范畴。资本的构成可以从物质形式和价值形式两个方面考查。从物质形式上看,资本由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构成,两者的比例由生产的技术水平决定。这种由生产技术水平决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量的比例,叫做资本的技术构成。另一方面,从价值形式上看,资本由一定数量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构成,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间的比例,叫做资本的价值构成。资本的技术构成和价值构成之间存在着内在的有机联系,一般情况下,资本技术构成的变化会引起价值构成的变化,而资本价值构成的变化又大体上反映技术构成的变化。马克思把这种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且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做资本的有机构成,通常用c:v表示。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有机构成有不断提高的趋势,表现为全部资本中不变资本所占的比重增大,可变资本的比重减少。

  【提示与点拨】此题关键要弄清资本的物质构成和价值构成二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资本的价值构成问题是历年考查的一个重点内容。

  5. 考察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

  A. 价值如何增殖

  B. 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形成

  C. 剩余价值的实现

  D. 社会总产品的实现

  【答案】D ★★

  【命题探究】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的内容,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是: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

  【选项辨析】考查社会资本的再生产,必须以社会总资本的为出发点。社会总资本的运动,就是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从社会总产品出发来研究社会总资本再生产,其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即社会总产品各个组成部分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替换)问题。因此 ,只有D项符合。选项A价值如何增值和选项B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形成是资本生产过程中要考查的核心问题。选项C剩余价值的实现是资本在流通过程要考查的问题,故也不符合题干要求。因此A、B、C 项都可以排除。

  【相关知识点链接】社会总资本的运动,就是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从社会总产品出发来研究社会总资本再生产,其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即社会总产品各个组成部分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替换)问题。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是指社会总产品各个组成部分的价值,如何通过商品的出售以货币形式收回,用以补偿生产过程中消耗的预付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并获得剩余价值,从而能继续预付资本进行再生产。实物补偿或称实物替换,是指社会总产品价值实现为货币形式后,通过流通领域顺利买进再生产所必需的各种物质资料,包括资本家需要的生产资料以及资本家与工人都需要的消费资料。只有当社会总产品完成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社会总资本再生产才能顺利进行。所以,社会总资本运行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

  【提示与点拨】此题中,考生关键要对社会总资本再生产核心问题有正确的认知。考生除了知道社会总资本的核心问题外,还要对其具体的实现过程有清晰的了解。

  6. 一般情况下,获利水平低于平均利润率的资本是

  A. 产业资本

  B. 商业资本

  C. 银行资本

  D. 借贷资本

  【答案】D ★★

  【命题探究】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的内容,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是:借贷资本与利息。

  【选项辨析】因为资本有机构成和资本周转的不同,各部门的利润率不同,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家,为了获得更高的利润率,不断地将资本从利润率低的部门转到利润率高的部门,从而引起了供求关系和产品价格的相应变化,使不同部门的利润率趋于一致,形成平均利润率在资本的各种形式中,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和银行资本都是职能资本,获得平均利润。借贷资本是所有权资本,获得的利息是平均利润的一部分,所以A产业资本和B商业资本和C项银行资本都不低于平均利润,都不符合题意的要求,正切答案是D项。

  【相关知识点链接】借贷资本是为了获得利息而暂时转让给职能资本家(产业资业、商业资本)使用的货币资本。在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中,一方面某些资本家会产生大量的暂时闲置的货币资本,像固定资本未更新前的折旧费、闲置待用的流动资本、尚未投入扩大再生产的积累等,另一方面再生产过程中某些资本家又急需要补充货币资本,这样便产生了借贷关系,暂时闲置的货币资本就成为借贷资本。借贷资本是从职能资本中分离出来的一种独立的资本形式,它具有自己的特征:第一,借贷资本是一种作为商品的资本,即商品资本。第二,借贷资本是作为一种所有权资本,即财产资本而与职能资本相对立。第三,借贷资本具有不同于职能资本的特殊运动形式,表现为G—G',似乎不经过任何的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货币本身可以产生出更多的货币来,成为一种最具资本拜物教性质的资本。

  利息是职能资本家为取得资本使用权而付给借贷资本家所有者的平均利润的一部分,是剩余价值的特殊转化形式。职能资本家使用借贷资本获得的平均利润要分割成两个部分:一部分采取企业利润的形式为职能资本家所有,另一部分采取利息的形式付给借贷资本的所有者,作为出让资本使用权的报酬。实质上,利息既是借贷资本家和职能资本家共同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的体现,又是借贷资本家和职能资本家之间共同瓜分剩余价值的关系的体现。

  【提示与点拨】考生在此题中关键要区别借贷资本与其他几种职能形式资本的区别和联系,尤其是它们与平均利润的关系是近几年考查的一个热点问题。

  7. 导致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两面性的决定因素,是它天生的

  A. 软弱性

  B. 动摇性

  C. 妥协性

  D. 不彻底性

  【答案】A ★★

  【命题探究】本题考查“毛泽东思想概论”的内容,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中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选项辨析】民族资产阶级是带有两重性的阶级,既有革命性又有妥协性的一面。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在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的官僚资本主义的多重挤压下艰难发展起来。由于其发展的不充分性,导致了他在政治上的软弱性,这种软弱性是天生的,是“从娘肚子里带出来的老毛病”。正是这种天生的软弱性导致其两面性的特点,既有革命性又有妥协性的一面。所以正确答案选A项。其他选项都是由A项衍生出来的特性,不正确。

  【相关知识点链接】中国资产阶级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依附于帝国主义的大资产阶级(即买办资产阶级),另一部分是既有革命要求又有动摇的民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是带有两重性的阶级。他们一方面受帝国主义的压迫和封建主义的束缚,同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有矛盾,因而是革命的力量之一;另一方面,他们在经济上和政治上的软弱性,同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并未完全断绝经济上的联系,所以没有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勇气。民族资产阶级的这种两重性,决定了他们在一定时期和一定程度上能够参加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可以成为革命的一种力量;但在某一特定时期,又有跟在买办大资产阶级后面,作为反革命的助手的危险。因此,对他们要采取慎重的政策,即实行又团结又斗争的政策。

  【提示与点拨】此题关键要注意题干中的“天生的”要求,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是历年考查的重点,考生还要注意此知识点结合辨析形式的考查。

  8.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是

  A. 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B.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C. 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D. 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答案】C ★

  【命题探究】本题考查“邓小平理论概论”的内容,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是: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

  【选项辨析】1980年1月1 6日,邓小平在《目前形势和任务》的讲话中明确指出:“我们将持四项基本原则,就是坚持社会主义,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坚持党的领导。这四个坚持的核心,是坚持党的领导”(见《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266页)。所以,此题的正确选项是C项。

  【相关知识点链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核心是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根本保证。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保证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正确方向。只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够保证现代化建设事业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才能保证中国现代化的成功。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保证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断取得进步。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创造一个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和社会环境。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正确处理各种复杂的社会矛盾,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有效地组织和领导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

  【提示与点拨】此题考查对课本知识点的准确记忆,考生要抓住其中的“核心”二字。四项基本原则是考生应当牢固掌握的一个基本知识点。

  9. 我国现阶段存在按劳动力价值分配的方式,其重要原因之一是存在着

  A. 私营经济

  B. 个体经济

  C. 集体经济

  D. 股份合作制经济

  【答案】A ★★

  【命题探究】本题考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的内容,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是: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观点。

  【选项辨析】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的状况决定了我们必须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经济制度。私营经济是以生产资料的私人所有,以雇佣劳动为特征,以牟取利润为生产经营目的的私有制经济。按劳分配是反映在外资经济和私营经济企业中工作的劳动者得到的工资收入,在这些经济中,劳动者同企业是雇佣关系。所以,A项是正确答案。个体经济是以劳动者及其家庭成员的劳动为基础的,他们的收入属于劳动收入。集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实行按劳分配。股份合作者经济是兼有股份制和合作制特点的一种公有制实现形式,属集体经济,在分配方式上实行按劳分配和按股分红。所以,B、C、D 项不符合题意要求。

  【相关知识点链接】在社会主义社会,个人收入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项基本原理。社会主义社会个人收入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是由其客观经济条件决定的。把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参与分配结合起来,是我国现阶段个人的收入分配制度的一大特点,是由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结合所决定的。按劳分配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联系在一起,按要素分配是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关系在经济上的实现。除了按劳分配外,还存在以下主要的分配方式:个体劳动者和农村专业户的个人收入,按劳动力价值分配的方式、经营收入、资产收益,按资本取得的收入。党的十五大提出在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前提下,要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这是分配理论上的重大突破,也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提示与点拨】此题要弄清现存集中分配表现形式的原因,尤其是存在着的非公有制形式。此外,考生还要弄清各种所有制形式在我国现阶段所占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

  10. 要和平、求合作、促发展已经成为时代的主流。但是,冷战思维依然存在。冷战思维的实质是

  A. 恢复国际经济政治旧秩序

  B. 瓦解对方政治制度、意识形态,争夺世界政治控制权

  C. 把民族利益放在第一位

  D. 加强军事同盟,强化国际干预

  【答案】B ★★★

  【命题探究】本题考查“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的内容,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是:美国冷战思维的本质。

  【选项辨析】所谓冷战思维,是以美国、苏联争霸世界为中心,以两大阵营、两大集团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诸方面全面对抗为基础的一种战略思维模式。这种思维产生和盛行于冷战时期。其目的在于瓦解对方的政治制度、意识形态,以争夺世界政治的控制权。所以,B项为正确答案。A 项中“恢复”二字显然不对;C项把民族利益放在第一位并不是冷战思维的表现,更不是其实质;D项加强军事同盟,强化国际干预知识冷战思维的表现,不是实质。所以,A、C、D显然都是干扰项,不符合题意。

  【相关知识点链接】时代主题问题是世界经济政治的重大问题。当今时代,和平与发展不仅是世界存在的最重要的问题,而且还反映了世界形势的基本特征,同时,当今世界存在着的许多全球性问题,如局部战争问题、粮食与人口问题、能源问题、生态环境问题等等,其解决的出路也在于促进和平与发展。因此,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有些国家不顾和平与发展已成为时代主题,仍按冷战思维去观察世界,思考问题,制定政策,处理国际事务,从而影响世界的和平与稳定。所谓冷战思维,就是以美国、苏联争霸世界为中心,以两大阵营、两大集团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诸方面全面对抗为基础的一种战略思维模式。这种思维产生和盛行于冷战时期。其目的在于瓦解对方的政治制度、意识形态,以争夺世界政治的控制权。为了维护国家独立主权、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维护按本国国情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必须继续反对国际关系中的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为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新秩序而作出不懈的努力。

  【提示与点拨】此题中,考生要注意理解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和当今世界仍存在着冷战思维的关系。考生要对当今世界和平和发展的主题有一个正确而清醒的认识。

  11. 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发动了对朝鲜的全面战争,这期间它所推行的全球战略是

  A. 两个半战争战略

  B. 有限推回战略

  C. 世界秩序战略

  D. 遏制战略

  【答案】D ★★

  【命题探究】本题考查“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的内容,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是:美国全球战略的演变。

  【选项辨析】1945年,杜鲁门上台后,视苏联和社会主义国家为美国称霸世界的重大障碍,制定以反苏反共为中心的遏制战略。基本内容是:第一,确定大西洋政策,以欧洲为重点,同苏联全面对抗。实行马歇尔计划,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重新武装联邦德国等,是其所采取的主要战略步骤。第二,在中国支持蒋介石打内战,新中国成立后,对中国实行政治上孤立、军事上包围、经济上封锁的敌视政策。扶植日本,缔结《美日安全条约》。第三,在亚、非、拉地区推行“第4点计划”,以援助为名扶植亲美独裁政权,搞新殖民主义。镇压民族解放运动,扮演“世界宪兵”角色。杜鲁门主义是美国战后对外政策的转折点。整个冷战时期,美国各届政府的对外政策基本没有离开遏制苏联这一基础。因此,D项是正确答案。A、B、C项是其他几个阶段的对外战略。

  【相关知识点链接】战后美国全球战略的首要目标是称霸世界,是维护和扩大美国在世界的霸权地位。随着国际形势和美国实力的变化,美国各届政府的对外战略常有变化,其间有张有弛,但称霸世界的目标始终没有变。(1)战后初期到20世纪60年代末,是美国在全球扩张的阶段。它以强大的军事、经济力量为后盾,妄图称霸世界,具有鲜明的进攻性、侵略性。其典型是杜鲁门主义。(2)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末,是美国全球战略调整的阶段。此时美国在世界上的霸权地位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不得不对实施战略目标的手段和方法作出必要的调整。(3)20世纪80年代初至80年代末,是美国全球战略新发展的阶段。里根时期(1981—1989年)。(4)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是确立冷战后全球战略的阶段。1992年克林顿竞选总统成功,但在一段较长时间内没有提出明确的对外战略。

  【提示与点拨】此题要结合几个不同时期的历史背景,分清美国的不同对外全球战略。此外,考生对美国不同时期所采取的全球策略的原因要有清醒的认识。

  12. 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最初是用于处理

  A. 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

  B. 同民族主义国家的关系

  C. 同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

  D. 同一切国家的关系

  【答案】B ★

  【命题探究】本题考查“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的内容,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是:中国处理对外关系的基本原则。

  【选项辨析】新中国建立初期,中国坚持“站在社会主义一边”、“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方针,积极争取国际社会的承认。首先是争取到了社会主义国家的承认,并与之建立于外交关系。1953年12月,周恩来在接见印度政府代表团时,第一次阐述了五项原则的设想。1954年6月,中印、中缅双方总理先后在联合声明中正式倡议将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一般国际关系的原则。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最初是用以处理同民族主义国家关系的。因此,B 项是正确答案。A、C、D选项是干扰项。

  【相关知识点链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领导人在新中国成立后不久,根据当时中国所处的国际国内环境,在列宁和平共处思想的基础上首先提出来的。1953年12月,周恩来在接见印度政府代表团时,第一次阐述了五项原则的设想。1954年6月,中印、中缅双方总理先后在联合声明中正式倡议将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一般国际关系的原则。1954年8月,周恩来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会议上的外交报告中,第一次把这五项原则称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从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新中国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最初是用以处理同民族主义国家关系的。1956年波匈事件后,中国又将它用以处理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纷纷同中国建交,也都接受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80年代,中国更加强调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普遍性。今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已成为公认的国际关系的普遍原则。

  【提示与点拨】此题考查考生对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提出的背景的了解和认识,是对课本基本知识点的正确记忆,所以考生尤其要注意新中国提出的外交政策的历史背景。

  13. 下列国际组织中,以协助成员国稳定汇率、平衡外汇收支为主要宗旨的是

  A. 世界贸易组织

  B. 国际清算组织

  C.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D. 世界银行

  【答案】C ★★

  【命题探究】本题考查“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的内容,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是:主要世界经济组织。

  【选项辨析】世界贸易组织(前身为关税及贸易总协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是世界三大经济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它是政府间国际金融组织,1945年12月成立。1947年11月成为联合国专门机构,在经营上实行独立运行。它的宗旨是:为会员国在国际货币问题上进行磋商与合作提供必要的机构,促进国际的合作;促进国际贸易的均衡发展;促进各国汇率的稳定;为经营性交易建立一个多边支付和汇兑制度;为会员国融通资金;争取减轻各成员国国际收支的不平衡。故C项为正确选项,A、B、D三项为干扰项。

  【相关知识点链接】在当代世界经济中,主要世界经济组织,如世界贸易组织(前身为关税及贸易总协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以及某些区域性经济组织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世界贸易组织。世界贸易组织成立于1995年1月1日。它的前身是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简称关贸总协定,是一个关于关税和贸易准则的多边国际协定。关贸总协定的宗旨是:通过实施普遍的最惠国待遇,削减乃至取消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促进自由贸易,以便充分利用各国资源,扩大商品的生产和交换,从而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就业,以及提高生活水平。国际贸币基金组织。它是政府间国际金融组织,1945年12月成立。1947年11月成为联合国专门机构,在经营上实行独立运行。它的宗旨是:为会员国在国际货币问题上进行磋商与合作提供必要的机构,促进国际的合作;促进国际贸易的均衡发展;促进各国汇率的稳定;为经营性交易建立一个多边支付和汇兑制度;为会员国融通资金;争取减轻各成员国国际收支的不平衡。世界银行(又称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它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紧密配合、互相联系的国际金融机构。它的宗旨是:对用于生产目的的投资提供便利,以协助会员国的复兴和开发;通过保证或参与的方式促进私人对外投资;鼓励开发生产资源,促进国际贸易平衡发展,以维持国际收支平衡;与其他国际贷款相配合,提供贷款保证。

  【提示与点拨】此题考查世界三大经济组织的宗旨,要注意知识点的记忆和区分。此外,对于其他重要国际组织的宗旨也可能成为以后考查的重点。

  14. 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实现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一项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是

  A. 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

  B. 合理调整生产力布局

  C. 加强人口和资源管理

  D. 重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答案】A ★★

  【命题探究】本题考查“形式与政策”的内容,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是: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

  【选项辨析】2000年 10月11日,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提出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把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作为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一项覆盖现代化建设作为全局的战略举措。因此正确答案是A项,B、C、D三项不符合题意,是干扰项。

  【相关知识点链接】2000年 10月11日,为期三天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五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闭幕。会议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是在世纪之交我国即将胜利完成“九五”计划,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的历史时刻召开的。全会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全面分析了新世纪之初我国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建议》提出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把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作为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一项覆盖现代化建设作为全局的战略举措。

  【提示与点拨】考生尤其要注意对当年党和国家重要会议内容的关注,并要与以前相区别联系。

  15. 2000年2月1日,美国众议院不顾中国政府的强烈抗议,通过了旨在加强美台军事关系、阻挠中国统一的

  A. 与台湾关系法

  B. 加强台湾安全法

  C. 共同防御条约

  D. 战区导弹防御计划

  【答案】B ★

  【命题探究】本题考查“形式与政策”的内容,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是:中美关系。

  【选项辨析】2000年,美国政府通过了阻挠中国统一的《加强台湾安全法》,接着美国国会批准了对话永久正常贸易法案,这是当年中美关系发生的两件大事。所以,B项是正确答案。A项中的与台湾关系法是美国与台湾当局1979年签订的。C项的共同防御条约是美台1954年签订的。D项战区导弹防御计划是由克林顿政府提出的。因此A、C、D选项都不合题意。

  【相关知识点链接】 2000年2月1日,美国众议院不顾中国政府的抗议,通过旨在加强美台军事关系以阻挠中国统一的《加强台湾安全法》。这种行为严重干预了中国的内战,侵犯了中国的主权,遭到了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的坚决反对,要求美国政府立即停止和取消这种挑衅行为。

  【提示与点拨】中美关系是中国对外关系中最重要的,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的核心问题,尤其需要关注。

   


相关话题/

  • 领限时大额优惠券,享本站正版考研考试资料!
    大额优惠券
    优惠券领取后72小时内有效,10万种最新考研考试考证类电子打印资料任你选。涵盖全国500余所院校考研专业课、200多种职业资格考试、1100多种经典教材,产品类型包含电子书、题库、全套资料以及视频,无论您是考研复习、考证刷题,还是考前冲刺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可满足您学习上的不同需求。 ...
    本站小编 Free壹佰分学习网 2022-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