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政治试卷解析(文科):单选题

新浪考试 /2008-05-06

  200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试卷及解析(文科)

  一、 下列每题的选中,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请在答案纸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每小题1分,共16分)

  1. 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这一命题表明意识对物质具有

  A. 决定性

  B. 预见性

  C. 能动性

  D. 主动性

  【答案】C ★★

  【命题探究】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辩证唯物论部分内容,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是:意识的能动作用。

  【选项辨析】“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这句话是列宁关于意识能动作用的著名科学论断。列宁还讲道:“世界不会满足人,人决定以自己的行动来改变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承认物质对意识具有决定性作用的前提下,同时又坚持意识具有巨大的能动性。所以正确答案是C项。选项A是典型的唯心主义观点,选项B是能动性的具体表现之一,选项D也是能动性的具体表现之一,他们都不能准备概括出列宁的这句话的本质内容,所以是错误的。

  【相关知识点链接】意识的能动性,是指意识能动地反映世界和指导实践,通过实践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⑴意识反映世界是自觉的有目的的反映,具有目的性和自觉性。⑵意识不仅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不仅能反映现存事物,而且能追溯过去、推测未来,创造一个理想的或幻想的世界,具有能动创造性。(这是意识能动性的突出表现)⑶意识可以通过“思维操作”实现对客观事物的超前的、观念的改造,指导并通过实践把理想变成现实,从而改变、创造世界。这就是列宁所说的:“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此外,意识还能控制人体的生理活动。

  【提示与点拨】在解答此题时,必须审题仔细。有的考生如果单纯地从字面上理解“人的意识……创造客观世界”,可能会选出错误的A项唯心主义观点。由于选项B、D是能动性的两个具体表现,所以考生也可能误选这两项。

  2. 相信“意念移物”,甚至相信可以用意念来直接改变物质结构,就是信奉

  A. 主张精神主宰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唯心论

  B. 主张精神是脱离人脑独立存在的客观唯心论

  C. 认为人的思想是特殊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

  D. 认为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实践唯物主义

  【答案】A ★★

  【命题探究】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内容,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基本观点及其主要形态。

  【选项辨析】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认为哲学派别按照对思维和存在何为第一性问题的回答可以分为两个派别:唯物主义阵营认为,物质和客观存在是第一性的,物质决定意识。唯心主义阵营认为,意识和精神为第一性的,意识决定物质。“意念移物”中的“意念”是属于主观主义范畴,很明显命题中是强调意识和精神的决定作用,所以属于唯心主义派别。但是唯心主义又分为两个分支,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主观感觉、意识、信念、意志等是世界的本原,是第一性的;而客观唯心主义认为:某种脱离人的、脱离了物质的客观精神是世界的本原,是第一性的。而意念是人的主观感觉,则题干的命题属于主观唯心主义分支,夸大利意识的能动作用,所以正确答案是A项。

  【相关知识点链接】(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个方面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学中的两个基本派别,它们只能在哲学意义上,即在回答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何者是第一性上使用,而不能在别的意义上使用。唯物主义是主张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的哲学;唯心主义是断言精神是世界的本原,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哲学。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两个专门的哲学术语有着特定的含义和确定的标准,不能随意乱用,也不能另立标准,否则会造成混乱。(2)唯心主义的基本类型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把主观精神(人的感觉、经验、观念、意志等)作为唯一真实的存在和世界的本原,客观事物以至整个物质世界都是这种主观精神的产物。其荒谬之处在于它必然导致认为只有自我才是唯一存在的“唯我论”。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脱离任何个人的精神(理、理念、宇宙精神、绝对观念等)变为独立的存在,并把它作为世界的本原和万物的创造者。其荒谬之处在于以哲学化的方式承认“宗教创世说”,其所谓的客观精神不过是上帝的别名。

  【提示与点拨】考生如果对唯心主义的分支比较模糊很容易选择B项。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观点的区分考查是考生应当掌握的基础性的知识。

  3. 大众心理影响经济走势,能正确解释这一现象的观点是

  A.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决定作用

  B. 社会心理可以左右社会发展方向

  C. 只有正确的社会意识才能影响社会发展

  D. 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答案】D ★

  【命题探究】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内容,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相互关系。

  【选项辨析】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大众心理”是与人的日常生活相联系的一种低水平的社会心理,具有不系统性、随意性、自发性等特点,属于社会意识范畴;“经济走势”属于社会存在范畴。大众心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经济走势,即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所以正确答案是D项。A项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决定作用,这是违背马克思主义的观点。B项社会心理会左右社会发展方向,更是唯心主义观点。C项不符合题意,而且必须指出的是,正确的或错误的社会意识都会影响社会发展。

  【相关知识点链接】意识形态根源于社会存在,但它一经产生,便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并具有特殊的功能。表现在:第一,意识形态的变化发展同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不一定完全同步。第二,意识形态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第三,意识形态对社会经济结构以及政治结构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是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这种反作用就在于,它把不同集团、阶级,尤其是统治阶级的利益要求内化为人的思想、情感、意志,以支配人们的行动,从而影响社会的经济结构和政治结构。意识形态能动的反作用集中体现在意识形态维护或批判现实社会、调控社会和人的活动这两大功能上。

  【提示与点拨】本题也可用排除法逐项排除。

  4. 马克思在研究商品时,之所以考察商品的使用价值,因为使用价值是

  A. 构成财富的物质内容

  B. 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条件

  C. 满足人们需要的物质实体

  D. 商品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答案】D ★★

  【命题探究】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内容,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是:商品的使用价值、价值和交换价值之间的关系。

  【选项辨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研究使用价值是为了更好的研究商品的价值,为了更好的研究各种不同使用价值的东西之间的可以交换的介质,任何商品之间都包含着一种相同的东西,即价值,一种使用价值与另一种使用价值的交换的量的关系或者比例就是使用价值。这是为什么各种不同的商品之间能够交换的原因,所以使用价值是商品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故正确答案是D项。A、B、C项都是指的商品使用价值本身的一些特性,没有体现出考查使用价值的原因。

  【相关知识点链接】(1)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使用价值是物品的效用,即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使用价值是由物品的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等自然属性决定。一种物品往往具有多种多样的自然属性,能够满足人们多方面的需要。这种多方面的使用价值,往往是随着人们的生产实践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被发现和加以利用的。使用价值是商品必须具备的一个首要因素,没有使用价值的物品没人需要它,不能成为商品。但作为商品的使用价值必须是为了满足别人需要的使用价值,必须是为交换而生产的使用价值。政治经济学研究商品使用价值的着眼点不在使用价值本身,而在于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商品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2)商品不仅具有使用价值,而且具有交换价值,即它能够用于交换别的商品并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数量上的关系或比例。不同商品之所以能够相互比较,并按一定比例进行交换,是由于不同使用价值的商品中都凝结了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这种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因此,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则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交换价值是由价值决定的。商品的二因素,从表面上看是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在本质上则是使用价值和价值。

  5.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是因为剩余价值被看作是生产商品中所

  A. 耗费的可变资本的增加额

  B. 预付的不变资本的增加额

  C. 预付的全部资本的增加额

  D. 耗费的全部资本的增加额

  【答案】C ★★★

  【命题探究】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内容,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是:利润的含义。

  【选项辨析】资本主义生产的商品的价值是有三部分组成,即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不变资本实质是在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中价值的数量没有增加的部分,比如:机器、厂房、原燃料等等。可变资本却是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价值的数量增大的那部分,比如:劳动力。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被资本家看成生产商品的成本,这样商品的剩余价值就被看成是所预付成本的增加值,此时剩余价值就转化成了利润,从而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所以正确答案是C项。其他三项不合题意。

  【相关知识点链接】在资本主义的现实经济活动中,资本和剩余价值都是以各种具体形式存在和运行的。资本主义企业生产的商品价值包括三个部分: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剩余价值。用公式表示就是:w=c+v+m。其中c是消耗掉的生产资料价值,通过工人的具体劳动转移过来的价值;v+m代表活劳动创造的新价值。商品价值的这三部分,是生产商品实际耗费的劳动量。但是对资本家来说,生产上耗费的只是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只计算生产商品所耗费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和,叫做商品的生产成本或成本价格。在资本家看来,剩余价值不只是他耗费的资本的增加额,而且是他的全部预付资本的增加额。全部预付资本,不仅包括所耗费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而且包括在生产中使用但暂时还没有消耗掉,还没有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那部分不变资本。当剩余价值被看作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时,剩余价值就转化为利润。由此,商品价值就等于成本价格加利润。

  利润和剩余价值本来是同一个东西,所不同的是,剩余价值是对可变资本而言,利润是对全部预付资本而言。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利润这种形式歪曲了剩余价值的来源,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剩余价值率就转化为利润率。利润率是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利润率和剩余价值率是同一个剩余价值量与不同资本数量的对比得出的不同比率。剩余价值率揭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利润率表示全部预付资本的增殖程度,而且在量上总是小于剩余价值率,从而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程度。

  【提示与点拨】本题较难。考生要着重理解“剩余价值如何转化为利润”这个知识点。部分考生容易选择D项,全部预付资本和全部耗费的资本不是一个概念,只有当剩余价值成了全部预付资本的增加值时,剩余价值才转化成利润。

  6.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从根本上说是

  A. 国内市场竞争的结果

  B. 国际竞争激化的结果

  C. 垄断统治加强的结果

  D. 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矛盾发展的结果

  【答案】D ★★

  【命题探究】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内容,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原因。

  【选项辨析】资本主义随着科技革命的发展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进步,生产和资本的社会化程度也不断得到提高。由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存在,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出现了一些尖锐的社会矛盾,经济危机频繁爆发,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等等,这些社会问题的出现不是单个资本能够解决的问题,客观上要求更大的资本或者国家为这些资本获得高额利润服务,于是国家资本主义诞生了。从根本上说,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矛盾发展的结果。所以正确答案是D项。

  【相关知识点链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其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不断发展和深化。随着科技革命的发展,生产和资本社会化程度日益提高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关系的矛盾尖锐化起来,并由此引发一系列矛盾。这些矛盾仅由私人垄断资本无法解决,迫使垄断资本与国家政权相结合,要凭借国家的力量加以缓解。由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引发的一系列矛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新科技革命推动下出现的航天、海洋开发、核能等新兴部门和企业的开发,需要巨额投资,风险大、周期长,私人垄断资本往往力量不够也不愿承担,需要国家直接投资或资助。②经济现代化要求发展现代化的公共基础设施、交通通信,要求保护环境,要求加强基础教育、发展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研究。而这些部门和事业的发展,投资回报率低、回收期长,私人垄断资本不愿承担,需要由国家统一组织兴办。③生产高度社会化,部门、地区之间联系更密切,要求经济协调发展,克服“市场失灵”,必须借助国家力量干预经济,进行必要的调节。④科技发展,经济结构调整,失业问题增加;资本剥削程度提高,贫富分化严重,国内阶级矛盾尖锐,需要国家采取措施增加就业,改善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以缓和阶级矛盾。⑤生产社会化的发展,使市场问题、克服生产过剩、遏制危机的频繁发生更加突出,垄断资本迫切需要借助国家力量,采取多种措施(扩大政府采购、出口信贷、出口补贴等)来开拓、扩大国内外市场。可见,私人垄断资本与国家政权的结合,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和在经济生活中取得支配地位,正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加剧的必然结果,也是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进一步调整。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私人垄断资本和国家政权相结合的垄断资本主义。它的发展大体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开始形成的时期。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建立国营铁路、邮政、电话等基础性设施,国家举办储金局、专卖事业等。第二阶段,第一次世界大战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初期,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不稳定发展期。这个阶段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带有为适应战争需要和反危机应急措施的特殊性,国家给生产军需品的私人垄断组织以津贴、优惠贷款,美国执行罗斯福的“新政”,干预经济生活、反危机等。第三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至现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获得广泛而迅速的发展。在国家与私人垄断资本相结合的基本形式有:国家与私人垄断资本融为一体(国家直接掌握国有企业垄断资本);国家与私人垄断资本在企业内部结合(国家与私人共有的垄断资本);国家与私人垄断资本在企业外部的结合(国家对私人垄断企业运行的干预和调节)。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经济生活中起着主导作用,成为第二次大战后垄断资本主义的一个显著特征。

  【提示与点拨】A、B、C选项只是促使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因素,不是根本原因。

  7. 土地革命战争后期,中国共产党确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的会议是

  A. 古田会议

  B. 遵义会议

  C. 直罗镇会议

  D. 瓦窑堡会议

  【答案】D ★

  【命题探究】本题考查“毛泽东思想”的内容,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的确立。

  【选项辨析】此题考查抗日民众统一战线策略的确立。A项古田会议是1929年解决在农村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党的军队的思想建设和军队建设问题。B项遵义会议主要解决党的组织问题和军事问题。C项直罗镇会议主要解决红军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的军事问题。D项瓦窑堡会议主要解决抗日民主统一战线问题。

  【相关知识点链接】九一八事变以后,民族矛盾日益加深,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态度开始发生变化。1935年12月在瓦窑堡召开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毛泽东分析了当时国内政治形势和阶级关系的变化,阐述了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和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可能的分化,强调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彻底解决了联合民族资产阶级的问题。

  1935年12月,党在陕北瓦窑堡召开政治局会议,通过《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它应该大量吸收工人、雇农入党,形成党内的工人骨干;同时,中国共产党又是全民族的先锋队,因此一切愿意为着共产党的主张而奋斗的人,不问他们的阶级出身如何,都可以加入共产党。这就纠正了在党的组织发展问题上长期存在的“左”倾关门主义错误。此后,党的队伍不断扩大,并始终保持了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和中华民族先锋队的性质。

  【提示与点拨】此题只要看清题意一般情况下都是正确的。

  8. 中国共产党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当前阶段的中心任务是

  A. 消灭国民党反动派残余力量

  B. 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

  C. 在新解放区完成土地制度的改革

  D. 合理调整现有工商业

  【答案】B ★

  【命题探究】本题考查“毛泽东思想”的内容,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是:党的七届三中全会的内容。

  【选项辨析】中国成立初期,国内状况是一穷二白。1950年6月,召开了中共中央七届三中全会,毛泽东在会上作了《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基本好转而奋斗》和《不要四面出击》两个报告,毛泽东明确指出当前我们的中心任务是用三年作用的时间争取实现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为争取国家的财政经济状况好转必须三个条件:土地改革的完成,现有工商业的合理调整和国家机构所需经费大量节减。所以答案是B项。

  【相关知识点链接】

  【提示与点拨】C、D项是完成中心任务所必需的条件。

  9.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是

  A. 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现代企业制度

  B. 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调节机制

  C. 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D. 完善的宏观经济调控体系

  【答案】A ★★

  【命题探究】本题考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容,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是: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模式。

  【选项辨析】1993年11月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议》明确指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现代企业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他是明确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宪法性的文件,无法更改。其他项完全错误。

  【相关知识点链接】十四大根据邓小平关于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精辟论断,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使我们在计划与市场关系问题上的认识有了新的重大突破。由此确立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为实现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必须积极推进经济体制的整体改革,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主要由以下几方面构成:①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现代企业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发展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②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必须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③建立健全宏观经济调控体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有健全的宏观调控体系。这既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和现代市场经济的特征,又是弥补市场调节缺陷的需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和加强宏观调控,都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要求,二者缺一不可。我国正处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过程中,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是现实而紧迫的任务。④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这部分内容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中论述,这里不再展开分析。⑤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

  【提示与点拨】个别考生容易选择C项,市场经济体系是市场经济体制的构成部分,但不是基础。

  10. 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

  A.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B.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C.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D. “三个有利于”标准

  【答案】B ★

  【命题探究】本题考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容,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哲学基础。

  【选项辨析】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是我党把马列主义和我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同时也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结果,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所以答案是B项。A项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C项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政治保障, D项“三个有利于标准”是判断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

  【相关知识点链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这条思想路线贯穿于改革开放的全过程,体现在邓小平理论内容的各个方面和邓小平所作出的每一项重大决策中。党的这一思想路线在实践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强调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看作一个整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

  11.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其根本目的在于

  A. 保证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B. 依法打击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的敌对分子,维护社会稳定

  C. 维护宪法和法律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权威

  D. 确保国家各项工作有法可依,依法行政

  【答案】A ★★

  【命题探究】本题考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容,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是: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选项辨析】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也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所坚持的基本方针。依法治国就是将社会主义民主的内容,将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实践过程中所取得的正确认识、理论和方针、政策逐步变成制度,形成一套比较完备的具体形式和具体制度,并作出相应的法律规定,使之制度化、法律化。依法治国有三个要点:第一,依法治国的主体是党领导下的人民群众,也就是党领导人民实行依法治国。第二,依法治国的客体是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依法治国就是要保证对所有这些事业、事务的管理工作都要依法进行。第三,依法治国所依的法,最重要的是宪法和法律。我国宪法和法律体现了党的主张和人民利益、人民意志的统一。依法治国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保证。民主同法治是密不可分的。民主政治的建设不能离开法治。人民的民主权力和基本权利、国家政治生活的民主制度和运作程序、经济生活的民主化、社会生活的民主自治等,都需要有法制加以确认、规范和通过严格执法加以保障。任何违反法律的所谓民主,都会对社会秩序和他人的民主权利造成损害,必然危害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所以答案是A。其他三个选项都是依法治国的内容。

  【相关知识点链接】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对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法治与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二者缺一不可,也不可偏废。法治属于政治建设、属于政治文明,德治属于思想建设、属于精神文明。二者范畴不同,但其地位和功能都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应该始终注意把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

  【提示与点拨】其他三项是干扰项,本题要结合依法治国和民主政治建设的关系。

  12. 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政治基础是

  A. 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都必须在宪法规定的范围内进行活动

  B. 遵循“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

  C.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D. 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民主党派是参政党

  【答案】C ★

  【命题探究】本题考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容,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选项辨析】我国实行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一种新型的政治制度。它不是西方的一党制和多党制,是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通力合作的政治制度。四项基本原则是我国的立国之本,它规定了我国要走的社会主义道路,政治经济制度,领导者和指导思想等重大原则问题,决定我国国家性质和发展方向,关系着全国人民的利益和命运。所以答案是C项,其他三项都是这种新型政党关系的原则、方针和特点。本题问的是政治基础,所以其他三个是错误的。

  【相关知识点链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根本不同于资产阶级国家的多党制、两党制。我们的多党合作是一种社会主义的新型政党关系。它具有如下主要特点:第一,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同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的亲密友党,是参政党。它们不是在野党,更不是反对党。第二,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政治基础,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共同的任务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指引下,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统一祖国、振兴中华而奋斗。第三,各民主党派都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执行。各民主党派的许多领导人和成员担任了中央和地方各级政权机关和行政部门的领导职务,或被选为各级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第四,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活动准则。各民主党派都受到宪法的保护,享有宪法规定范围内的政治自由、组织独立和法律上的平等地位。历史表明,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在实践上是行之有效的。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相结合的一个创造,是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它对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巩固扩大爱国统一战线,发扬社会主义民主,促进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任务,具有重要意义。

  【提示与点拨】此题关键是政治基础,认清是政治基础一般不会出错。

  13. 1989年美国布什政府提出了超越遏制战略,其核心内容是

  A. 放弃对苏联的军事遏制,停止核军备竞赛

  B. 扩大自由国家大家庭,把苏联势力推回本土

  C. 以实力为后盾,加强对第三世界的渗透

  D. 把苏联和东欧国家纳入西方社会体系

  【答案】D ★★

  【命题探究】本题考查“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的内容,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里布什政府的全球战略。

  【选项辨析】布什政府在美国历史上是一位颇有影响的政府,布什时期正是冷战时期,美国的全球战略也因布什的上台发生了改变。1989年5月12日,布什在德萨斯州农业和机械大学发表了题为《苏联的变化》的演讲,第一次提出了“超越遏制战略”。“超越遏制”战略即在不放弃对苏联的军事遏制的前提下,抓住苏联、东欧改革的时机,以经济为诱饵,采取多种手段,促使这些国家改变政策和体制,并逐步融入西方的政治经济体系。较之以前的“遏制战略”,“超越遏制”战略的目标更大,空间更广,手段更多。正是在这一时期,苏联经历了社会动荡和全面危机,最终解体。所以答案选D。A项是干扰项,况且美国从没有放弃过对苏联进行军事遏制和对苏联的和平演变。B、C都是与本题不相干的干扰项。

  【相关知识点链接】布什时期(1989—1993年)。布什的总统任期跨越了冷战前后两个时期,美国的全球战略有了很大变化。第一,针对80年代末苏联、东欧的新情况,提出了“超越遏制”战略。“超越遏制”战略即在不放弃对苏联的军事遏制的前提下,抓住苏联、东欧改革的时机,以经济为诱饵,采取多种手段,促使这些国家改变政策和体制,并逐步融人西方的政治经济体系。较之以前的“遏制战略”,“超越遏制”战略的目标更大,空间更广,手段更多。正是在这一时期,苏联经历了社会动荡和全面危机,最终解体。第二,推出新大西洋主义,这是美国处理与欧洲、大洋洲两岸关系的新原则与新构想。即在北约、欧共体、欧安会等现有体制基础上通过调整改造,以加强欧洲与美国的合作,保证美国在欧洲的利益和领导地位不变。第三,对第三世界采取更加灵活务实的作法,加强防范地区危机对美国利益的损害,1991年实施“沙漠风暴”计划,打击伊拉克。第四,对中国,维持中美关系的基本框架,同时又诱压中国进行“和平演变”。第五,倡导“世界新秩序”,实质是美国领导下按美国价值观改造整个世界。

  杜鲁门时期(1945—1953年)。杜鲁门上台后,视苏联和社会主义国家为美国称霸世界的重大障碍,制定以反苏反共为中心的遏制战略。基本内容是:第一,确定大西洋政策,以欧洲为重点,同苏联全面对抗。实行马歇尔计划,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重新武装联邦德国等,是其所采取的主要战略步骤。第二,在中国支持蒋介石打内战,新中国成立后,对中国实行政治上孤立、军事上包围、经济上封锁的敌视政策。扶植日本,缔结《美日安全条约》。第三,在亚、非、拉地区推行“第4点计划”,以援助为名扶植亲美独裁政权,搞新殖民主义。镇压民族解放运动,扮演“世界宪兵”角色。杜鲁门主义是美国战后对外政策的转折点。整个冷战时期,美国各届政府的对外政策基本没有离开遏制苏联这一基础。

  艾森豪威尔时期(1953—1961年)。朝鲜战争后美国调整了它的全球战略。一是提出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解放战略”,企图用战争以外的手段,把社会主义国家纳入西方“自由世界”,军事上提出“大规模报复战略”和“战争边缘政策”,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讹诈。二是在亚、非、拉加紧全面扩张,先后提出“多米诺骨牌理论”和“艾森豪威尔主义”,在印度支那和中东地区大肆渗透。

  肯尼迪、约翰逊时期(1961—1969年)。进入60年代,肯尼迪上台,提出“一手拿箭、一手拿橄榄枝”的“和平战略”,实质是运用和平与战争的反革命两手策略,在社会主义国家搞和平演变,在亚、非、拉地区搞新殖民主义。具体内容是:第一,同苏联既对抗又对话,一面同苏联继续展开激烈的军备竞赛,大规模扩充核力量,并针对苏联、中国,在军事上提出“两个半战争”的战略,在柏林危机和古巴导弹危机时与苏进行激烈的较量。另一面又同苏联签订了部分禁止核试验和防止核扩散条约,鼓吹缓和。在缓和的幌子下,对苏联东欧国家进行广泛的渗透,促其演变。第二,在亚、非、拉地区,实行“恩威并用”的政策,既搞附有条件的援助,又在古巴进行武装颠覆,在越南发动特种战争。约翰逊继任总统后,把越南的特种战争发展为局部战争。

  【提示与点拨】关键分清遏制战略与超越遏制战略的区别和联系。

  14. 当前维护世界和平的根本途径是

  A. 实行有效裁军和军控

  B. 发挥联合国的维和作用

  C. 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D. 加强国际干预

  【答案】C ★

  【命题探究】本题考查“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的内容,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是:当今时代主题的和平问题。

  【选项辨析】维护世界和平,防止世界战争的途径很多,但是根本途径是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是破坏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胁,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在当今社会又有新的表现,仍然是当今世界最主要的威胁。A项实行有效裁军和军控和B项发挥联合国的国维和作用,只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具体手段,不是根本途径,D项是根本错误的。

  【相关知识点链接】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并不是说当今世界已经是完全和平与发展的世界了。实际上,至今和平与发展这两大课题一个都没有解决。这是因为:(1)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仍然威胁着世界的和平与稳定。恐怖主义、贫困、环境恶化等非传统安全问题更趋突出。(2)世界一些地区还存在战争和动乱。(3)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不平衡更加严重,南北发展差距越来越大。(4)关系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全球性问题日益突出。(5)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旧秩序还未得到根本改变

  【提示与点拨】关键是区分根本途径和其它途径。

  15. 1969年联邦德国政府提出的“新东方政策”的主要内容是

  A. 改善同苏联、东欧国家的关系

  B. 加强同日本的经济合作关系

  C. 调整同中东国家的关系

  D. 发展同亚太地区发展中国家的关系

  【答案】A ★

  【命题探究】本题考查“当代世界经济和政治”的内容,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是:西欧国家的对外关系。

  【选项辨析】“新东方政策”是1969年前西德勃兰特政府上台后推行的一条旨在与苏联、东欧缓和的外交政策。主要内容是:放弃主张东西方对立的“哈尔斯坦主义”,宣布在加强与西方合作的同时,争取达成与东方的谅解;承认战后欧洲各国的现有边界,改善与苏联、东欧的关系;承认东德是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表示愿意实现两德关系的正常化,并表示以和平方式谋求德国的统一。戴高乐和勃兰特的成就在于集中概括地反映了西欧要求独立发展的政治倾向。所以正确答案是A项。

  【相关知识点链接】战后西欧对外政策。战后西欧对外政策的发展经历了几个主要阶段:20世纪50年代追随美国反苏反共。当时欧洲国家在经济上和军事上离不开美国的帮助,因此,在外交政策上唯美国马首是瞻,在一系列重大国际问题上,英法等国完全站在美国一边。20世纪60—70年代寻求独立自主、联合自强。法国的戴高乐主义、联邦德国的“新东方政策”和欧共体的洛美协定是最突出的例证。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西欧一体化进程加快。1991年底马约的签订,确立了经济与货币联盟、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司法与社会政策合作三大支柱,使欧洲一体化跃上了一个新台阶。当前,欧盟正积极争取成为世界的重要一极。为此采取的主要措施有:积极使欧盟东扩;推进南下战略;实施“新亚洲战略”;改善和发展对华关系;谋求与美国建立新型的、平等的伙伴关系;对俄罗斯奉行“既合作又防范”的政策。

  【提示与点拨】新东方的理解应该是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而不是日本,中欧等国家。

  16. 1999年10月,国家立法机构拒绝批准由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的有核国家是

  A. 英国

  B. 美国

  C. 俄罗斯

  D. 法国

  【答案】B ★

  【命题探究】本题考查“时事政治的记忆和掌握”的内容。

  【选项辨析】《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是联合国大会1996年9月10日通过的,但是只有得到所有签约国的批准,条约才能生效。5个核大国立法机构对此条约的态度至关重要。到1999年10月,英国、法国立法机关已经批准此条约,俄罗斯立法机关当时尚未讨论对该条约的态度,2000年4月21日俄罗斯杜马批准了该条约。10月份重申打算批准该条约。1999年10月13日美国参议院以51:18票的投票结果拒绝批准该条约,这在当时震惊了全世界。所以正确答案是B。

  【相关知识点链接】美国仍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力求维护和加强在国际事务中的主导地位和作用。克林顿执政时期提出的“一个目标”(美国领导地位)、“三个支柱”(经济、安全、民主)的对外战略总构想,实行全球民主化的所谓“扩展战略”,以及“同时打赢两场地区性战争”的军事战略方针,表明了美国在冷战后的战略,实质是要以经济实力为后盾,以军事实力为依托,以“民主”“人权”为旗帜,对外实现“领导世界”的称霸野心。北约东扩和“日美防卫合作指针”的出台,是实施其战略的重大步骤。布什上台以来,奉行“单边主义”外交政策,采取退出“反导条约”等一系列措施,目的依然在于实现“领导世界”的称霸野心。这既引起了世界各种力量对多极化的强烈要求,也使多极化趋势出现曲折。

  【提示与点拨】部分考生易选C项,当时俄罗斯还没有通过对该条约的批准,但是绝对没有拒绝通过该条约。考生应对重大国际时事多加关心。

   


相关话题/

  • 领限时大额优惠券,享本站正版考研考试资料!
    大额优惠券
    优惠券领取后72小时内有效,10万种最新考研考试考证类电子打印资料任你选。涵盖全国500余所院校考研专业课、200多种职业资格考试、1100多种经典教材,产品类型包含电子书、题库、全套资料以及视频,无论您是考研复习、考证刷题,还是考前冲刺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可满足您学习上的不同需求。 ...
    本站小编 Free壹佰分学习网 2022-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