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政治试卷解析(理科):材料题

新浪考试 /2008-05-06

  六、材料题(共2题,每题10分,共20分)结合所学知识或原理分析材料并回答问题。将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

  35. 以下是有关我国所有制结构问题的材料:

  材料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所有制结构变化的情况:

  在工业经济领域(以产值计算),国有经济由1978年的78%下降到1997年的26.5%,集体经济由21.8%上升到40.5%,非公有制经济由0.2%上升到33%。在商业领域(以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计算),国内商业由1978年的54.6%下降为1997年的24.3%,集体商业由43.3%下降到18.2%,非公有制经济由2.1%上升为57.5%。

  1997年,在工业总产值中,公有制经济占67%,个体工商业占15.9%。到1997年底,个体工商业固定资产投资达3426.8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13.5%;私营企业96万户,从业人员1399万人。1979~1997年,外商实际投资2201亿美元。

  材料2: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有关所有制结构条文的修改情况:

1982年宪法

1988年宪法修正案

1999年宪法修正案

第六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消灭人剥削人的制度,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

 

第六条修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消人剥削人的制度,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第十一条:“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城乡劳动者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的合法权利和利益。”“国家通过行政管理,指导、帮助和监督个体经济。”

第十一条增加规定:“国家允许私营经济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存在和发展。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国家保护私营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对私营经济实行引导、监督和管理。”

第十一条修改为:“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的合法权利和利益。国家对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实行引导、监督和管理。”

  材料3:

  最新统计数据表明,1999年上半年浙江省国内生产总值2264亿元,增长10.1%,其中国有工业和年销售收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1-7月总产值的综合增长速度同比为16.4%,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当月增速同比也达到14.5%,非国有企业的当月同比增速超过25%。该省省长说:“没有多种所有制的共同发展,就不能有浙江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目前浙江省的“共同发展”所形成的所有制结构是:国家、集体、个体私营、“三资”的比重是11.5 %、40.3%、42.5%、5.7%。

  ——摘自1999年10月10日《光明日报》

  请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材料1,说明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变化及其原因。

  (2)结合材料1与2,说明我国宪法修改的理论依据。

  (3)分析材料2,指出我国宪法第六条修改前后所保留的共同内容及其原因。

  (4)结合材料2与3,说明我国宪法修改的现实意义。

  【答案】①经济2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所有制结构已由原来的几乎是清一色的公有制转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其原因是我国原有单一的所有制结构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我们遵循着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客观规律,对其进行了改革,以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3分)

  ②材料1反映了我国经济基础的变化,材料2反映了作为我国政治上层建筑重要组成部分的宪法的修改。其理论依据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并服务于经济基础的客观规律。(2分)

  ③保留的共同内容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消灭人剥削人的制度,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其原因是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我国的宪法必须反映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根本性质。

  ④我国宪法的修改把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客观事实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上升为国家意志,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级经济关系的改革和发展提供根本的法律保证,从而极大地调动了全国人民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各种所有制形式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3分)

  【命题探究】这道试题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历史唯物论部分,考查的知识点是社会基本矛盾的原理,包括唯物史观关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规律。

  【要点解析】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一切社会的基本矛盾。社会基本矛盾是贯穿于人类社会始终的,决定着其他社会矛盾的存在和发展,规定着人类社会的性质,并推动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根本矛盾。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及其意义,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及其意义。这些基本原理,考生应该比较熟悉,而且材料的内容及其导语都十分明确,这道试题是没有什么难度的。再次证明材料题不会很难的,但是便于联系实际,是这种题型的可取之处。

  【相关知识点链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的两个方面,二者是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

  一方面,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在生产方式中,生产力是其物质内容,它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而生产关系则是相对稳定的,所以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表现在:首先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形式,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当一种生产关系还能适应生产力发展时,它是不会灭亡的;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时,必然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另一方面,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在生产方式中,生产关系是生产力赖以存在的社会形式,它体现着人们的经济利益,影响人们在生产中的主动性、积极性,从而影响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能动反作用表现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时,对生产力的发展起积极的促进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时,对生产力的发展则起消极的阻碍作用;当不变更生产关系,生产力就不能继续发展时,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表现得尤为突出。因此,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优越的标准,在于这种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是适合还是不适合,是促进还是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不能离开生产力的状况,孤立地、抽象地看待生产关系。

  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中,首先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具体表现在:①经济基础的需要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上层建筑是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而建立起来的。经济基础是根源,上层建筑是派生物,是经济基础的政治和思想表现形态。②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不同性质的经济基础一定会产生不同性质的上层建筑。由于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决定经济基础的性质,因而它必然在上层建筑领域也占统治地位,并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③经济基础的变化发展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发展及其方向。经济基础变化了,上层建筑也要随之改变;经济基础不仅推动上层建筑的变化发展,而且也决定上层建筑变化发展的方向。

  其次,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集中表现在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从服务的方向上看,上层建筑一方面保护和促进自己的经济基础巩固和发展,另一方面排除反对自己的对立物;从服务的方式上看,上层建筑通过对社会生活的控制和调节来为经济基础服务,调控的手段有法律、经济、思想等手段;从服务的效果上看,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有两种情况,它既可以起促进作用,也可以起阻碍作用。

  【提示与点拨】考生在做题时,尤其要注意那些看起来无关紧要的句子,它们往往透漏了好多信息,使回答问题的关键和切入点。

  36.下面是一组关于统一战线的材料:

  材料1:

  国民党虽然有许多缺点与错误,然终为中国惟一革命的民主派,自然算是民主的联合战线中重要分子。

  反对帝国主义的联合战线:以工人农民及小资产阶级革命的党派或分子为主力军,向一切帝国主义者加以攻击;同时亦可联合半民族运动的党派,向一派帝国主义者作战。

  ——摘自1922年11月《中国共产党对于目前实际问题之计划》

  材料2:

  完成中国的民族解放及资产阶级民权革命之任务,现在已经完全放到工农运动身上,只有工农的民权独裁,才能履行这一任务;只有工农的民权独裁与国际帝国主义、封建地主阶级以及一切资产阶级直接斗争,——“民族”资产阶级亦在其中——如此,方能履行这一任务。

  ——摘自1927年8月21日《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任务与策略的议决案》

  组织各色各种的反对帝国主义的公开组织,或者参加一切已经存在的反帝组织而夺取他们的领导。经过这些组织正确实行反帝运动中的下层统一战线,和吸收广大的小资产阶级的阶层参加斗争。

  ——摘自1931年9月22日《中央关于日本帝国主义强占满洲事变的决议》

  材料3:

  党的策略路线,是在发动、团结与组织全中国全民族一切革命力量去反对当前主要敌人——日本帝国主义与卖国贼头子蒋介石。

  只有最广泛的反日民族统一战线(下层的与上层的),才能战胜帝国主义与其走狗蒋介石。

  ——摘自1935年12月25日《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

  材料4:

  在日本帝国主义继续进攻,全国民族革命运动继续发展的条件下,国民党中央军全部或其大部有参加抗日的可能。我们的总方针应是逼蒋抗日。一方面继续揭破他们的每一退让、妥协,丧权辱国的言论与行动,另一方面要向他们提议与要求建立抗日的统一战线,订立抗日的协定。

  ——摘自1936年9月1日《中央关于逼蒋抗日问题的指示》

  材料5:

  根据于资产阶级及国民党内部的开始向着抗日救国方向的变化,本党从一九二六年八月即发表了“致国民党书”,提出了为“统一的民主共和国”而斗争的总目标。在这一总目标下,我们主张“联蒋抗日”与“国共合作”。

  西安事变发生后,本党本此方针,调解双方冲突,使内战得以避免,和平获得最后的胜利。本党对于联合全民族一致抗日的忠诚,至此才为全国各界所了解。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无疑的是全中国民族的胜利,也是本党新政策的胜利。

  ——摘自1937年4月15日《中央委员会告全党同志书》

  请回答:

  (1)阅读材料1和2,指出“下层统一战线”与“联合战线”相比其构成有何变化?说明这一变化的主客观原因。

  (2)比较材料2、3、4、5,指出党的策略有何变化?

  (3)根据材料3、4、5,说明党的统一战线政策发生重大转变的客观依据。

  (4)结合上述材料,指出为什么党在不同历史时期都十分重视统一战线问题?

  答案: 土地革命战争初期的下层统一战线不包括民族资产阶级。因为大革命失败后民族资产阶级脱离了革命;党内存在“左”倾错误,把资产阶级看作了革命对象。(3分)

  ①纯的下层统一战线到实行上、下层结合的广泛的统一战线政策;由反蒋抗日到逼蒋抗日;由逼蒋抗日到联蒋抗日。(2分)

  ②日本扩大侵华战争,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国社会阶级关系发生变化,不仅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要求抗日,而且国民党内部发生了分化,英美派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也有参加抗日的可能。(3分)

  ③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集中力量反对最主要的敌人,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则,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策略路线。实践证明,统一战线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个重要法宝。(2分)

  【命题探究】这是一道综合题,它主要考查“毛泽东思想概论”中的几章内容,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是从党的创建到1935年瓦窑堡会议期间,党的统一战线策略,政策调整的情况及其调整的原因。

  【要点解析】本题考查从党的创建到1935年瓦窑堡会议期间,党的统一战线策略,政策调整的情况及其调整的原因。本题和1998年文科革命史的材料题基本上是一样的。只要抓住中国共产党不同时期对民族资产阶级不同的统战政策及其随主要矛盾的变化就可以了,最后归结到新考试大纲中“统一战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基本策略路线”,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是中国共产党的三大法宝之一就可以了。

  材料1和材料2,分别是有关联合战线和下层统一战线的,要求通过比较指出这两次统一战线子阿构成上的变化和原因。构成的变化通过认真阅读就可以找出。材料3、4、5,则是1935年华北事变后中国共产党有关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文件。通过与材料2的对比、分析指出其策略的变化。第3问,需对华北事变后由于日本的加紧扩大侵略所引起的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和阶级关系的变化,有一个完整和准确的把握。第4文,则要求在前三问得基础上进行提升总结,要求对统一战线在中国革命中的极端重要性有更深刻的认识,认识到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的一个重要的法宝。

  【相关知识点链接】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进程中不同时期包括的阶级、阶层及其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党在统一战线问题上曾经出现过的左或右的错误倾向。

  【提示与点拨】本题和1998年文科革命史的材料题基本上是一样的。只要抓住中国共产党不同时期对民族资产阶级不同的统战政策及其随主要矛盾的变化就可以了每个问题都可以变换成选择题来考查。

   


相关话题/

  • 领限时大额优惠券,享本站正版考研考试资料!
    大额优惠券
    优惠券领取后72小时内有效,10万种最新考研考试考证类电子打印资料任你选。涵盖全国500余所院校考研专业课、200多种职业资格考试、1100多种经典教材,产品类型包含电子书、题库、全套资料以及视频,无论您是考研复习、考证刷题,还是考前冲刺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可满足您学习上的不同需求。 ...
    本站小编 Free壹佰分学习网 2022-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