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考研政治选择题押题统计(图文)

本站小编 考研加油站/2018-12-12

使用说明:

考研帮对肖秀荣、蒋中挺、米鹏等模卷,共396道选择题进行统计分析,将各考点按照所押知识点出现的频次进行排序,直击最热考点。

★★★★★代表这个知识点出现次数超过15次,★★★★代表这个知识点出现次数在10-15次左右,★★★代表这个知识点出现次数在7-10次左右,★★代表这个知识点出现次数在4-7次左右,这么全、这么细的知识点梳理,此时不看更待何时!

一、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 押题统计:肖秀荣*13、蒋中挺*9、米鹏*9
1商品二因素
(1)使用价值是商品的有用性,通过交换满足他人需要,体现商品的自然属性;是构成财富的物质内容。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 物质承担者。
(2)交换价值是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交换的量的关系比例,决定商品比例的不是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是价值。
(3)价值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本质上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生产关系。
2劳动二重性
(1)商品的二因素是由劳动二重性决定的。劳动二重性不是两次劳动,而是同一劳动过程的两方面。
(2)生产商品的劳动,一方面是具体劳动,形成使用价值,另一方面是抽象劳动,创造价值。
(3)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3货币
货币的本质:一般等价物。(货币是价值形式发展的完成形式)
货币的基本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4价值规律
(1)价值规律内容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的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
(2)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商品的价格围绕价值自发波动。
(3)价值规律在商品经济中的作用,主要有三个方面:价值规律自发配置社会经济资源;价值规律自发地刺激生产力发展;价值规律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分配。
5资本原始积累
资本积累:剩余价值资本化,叫做资本积累。
资本积累的本质资本家不断利用无偿占有的工人创造剩余价值,来扩大自己的资金规模,进一步扩大和加强对工人的剥削和统治。
资本积累的源泉剩余价值
6资本有机构成
资本的技术构成:由生产技术水平决定的生产资料劳动力之间的量的比例。
资本的价值构成:从价值形式上,资本构成的不变资本可变资本之间的比例。
资本的有机构成: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的价值构成。
7剩余价值
(1)剩余价值:

A.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B.实质:是由雇佣工人所创造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本质上体现了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C.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的比率,反映了资本家对工人剥削的程度。

(2)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3)平均利润率社会剩余价值总量同全社会预付总资本的比率(剩余价值总量/预付资本总量)
(4)生产自动化对价值、剩余价值的影响: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生产自动化是资本家获取超额剩余价值的手段,而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仍然是这种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5)基本概念区分:A.绝对剩余价值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在必要劳动时间既定的条件下,工作日越长或提高劳动强度都会增加剩余价值。B.相对剩余价值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所生产的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以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条件。C.超额剩余价值商品个别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差额,由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而获得。
8资本周转
(1)影响资本周转快慢的关键因素资本周转时间和生产资本中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构成。
(2)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及其实现条件:

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即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

社会总产品又叫社会价值,包括转移价值C、必要劳动价值V和剩余价值M三个部分。

社会再生产的实现,要求生产中所消耗的资本在价值上得到补偿,同时要求实际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得到实物的替换,这在客观上要求两大部类内部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和两大部类之间标尺一定的比例关系【对追加生产资料的需求、对追加消费资料的需求】。

9经济危机
(1)实质生产相对过剩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
(2)根本原因

一是无限生产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要求相对缩小的矛盾;

二是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3)社会资本再生产呈现周期性的特点,一般包括危机萧条复苏高涨
10资本主义政治制度
(1)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包括资本主义的民主法治、政权组织形式、选举制度、政党制度。
(2)政治制度的本质

为资产阶级服务,是服从于资产阶级进行统治和压迫需要的政治工具。

(3)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局限性

一是资本主义的民主是金钱操纵下的民主,实际是资产阶级精英统治下的民主

二是法律名义上的平等掩盖着事实上的不平等,资本主义社会平等的权利是建立在私有制和资本特权的基础上的,资本主义法律的实质是将这种不平等合法化。

二、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押题统计:肖秀荣*9、蒋中挺*9、米鹏*4
1法律的本质
生产方式是决定法律的本质、内容和发展方向的根本因素。
2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特征
(1)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现了党的主张人民意志的统一。
(2)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具有科学性先进性
(3)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保障
3宪法的地位
宪法至上地位主要体现在其特有的作用、效力和内容等方面。
(1)我国宪法是国家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
(2)我国宪法是国家各项制度和法律法规的总依据。宪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居于统帅地位。
(3)我国宪法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我国宪法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4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
党的领导原则;人民主权原则;尊重和保障人员原则;社会主义法治原则;民主集中制原则。
5我国的实体法律部门(宪法相关法、刑法)
(1)宪法相关法宪法相关法是与宪法相配套、直接保障宪法实施和国家政权运作等方面的法律规范,调整国家政治关系,主要包括国家机构的产生、组织、职权和基本工作原则方面的法律,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国家安全、国家标志象征方面的法律,保障公民基本政治权利方面的法律。
(2)刑法刑法是规定犯罪与刑罚的法律规范,是公民与犯罪分子作斗争的有力武器。我国刑法的目的是惩罚犯罪,保护人民,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保障国家安全。我国刑法规定了罪刑法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罪刑相适应等基本原则。
6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1)内容

完备的法律法规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制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

(2)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格局

“科学立法(龙头环节)、严格执法、公正司法(生命线)、全民守法”其中:

公正司法,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是司法活动最高的价值追求。公正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

7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性质和方向,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成就和经验的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法治领域的具体体现,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正确道路
(1)坚持党的领导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是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具体体现在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上。

(2)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力量源泉,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依法治国的基本原则

依法治国的根本目的是实现人民幸福、尊重和保障人权。

(3)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要求
(4)坚持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相结合

A.正确认识法治和德治的地位

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依法治国是基本方略,法治具有根本性、决定性和统一性。

德治是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

B.正确认识法治和德治的作用

法治发挥作用要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

德治发挥作用要通过人民的内心信念、传统习俗、社会舆论等进行道德教化。

C.正确认识法治和德治的实现途径

法治主要依靠制定和实施法律规范的形式来推进和实施。

德治主要依靠培育和弘扬道德等途径来推进和实施

D.推动法治和德治的相互促进

强化道德对法治的支撑作用;把道德要求贯彻到法制建设中;运用法治手段解决道德领域突出问题。

(5)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8法治思维
(1)法治思维的含义与特征

含义:法治思维是一种正当思维、规范性思维、最可靠的逻辑思维、科学思维。

法治思维与人治思维:

依据不同:法治以国家法律为基本依据;人治则是以个人能力和德行治国理政。

方式不同:法治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人治按照个人意志和感情进行治理。

价值不同:法治强调集中社会大众的意志来进行决策和判断,人治是少数个人集权专断。

标准不同:法治思维以法律为最高权威;人治奉领导者个人的意志为最高权威。

(2)法治思维的基本内容

法律至上:法律的普遍适用性、优先适用性、不可违抗性。

权力制约:权力由法定、有权必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受追究。

公平正义: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救济公平。

人权保障:宪法保障、立法保障、行政保护和司法保障。

正当程序:合法性、中立性、参与性、公开性、时限性等基本特征。

(3)培养法治思维

学习法律知识;掌握法律方法;参与法律实践;养成守法习惯;守住法律底线。

9法律权威
法律权威是指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力、影响力和公信力。
(1)影响法律权威的四个因素法律在国家和社会治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法律本身的科学程度;法律在实践中的实施程度;法律被社会成员尊崇或信仰的程度。
(2)尊重法律权威的基本要求信仰法律、遵守法律、服从法律、维护法律。
10法律规定的基本权利
政治权利、人身权利、财产权利、社会经济权利、宗教信仰及文化权利。
11修宪的必要性
我国宪法是治国理政的总章程,必质体现和人民事业的历进步,必须随着党的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面不断完善,宪法法只有不断适应新形势、吸纳新经验,确认新成果,才能具有持久生命力。
宪法修改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这次修完是党中央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和战略高度作出的重大决策,也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举措,为更好低发挥完法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重大作用,需要对宪法作出适当的修改,把党和人民在实践中取得的重大理论创新,实践创断,制度创断成果上升为宪法规定。
12最新修宪内容
通过本次宪法修改,党的十九大确定的重大理论观点和重大方针政策,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成就新经验新要求,包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代化国,实现中华民伟大复兴、中国产觉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倡导社会主义心价值观,确立宪法宣誓制度、完善国家主席任期制度,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等载入国家根本法。

相关话题/押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