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点总结

海天教育 /2011-12-02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一、马克思主义含义

  1、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学说是关于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①马克思主义创立的标志:1848年出版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

  ②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2、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3、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发展的。

  4、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统一。

  第二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

  一、世界观与哲学的基本问题

  1、世界观与哲学的基本问题

  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只有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才是哲学。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2、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关系的问题。

  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依据。

  3、哲学又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①可知论:主张世界是可以认识的,包括唯物主义可知论和唯心主义可知论。

  ②不可知论:主张世界是不可以认识的,只有少数唯心论是不可知论。

  4、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①辩证法是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待世界,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和发展变化的,变化的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②形而上学是用孤立、静止的观点看待世界,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孤立存在的,是静止不变的。形而上学否认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③辩证法的三种基本历史形态:朴素辩证法、唯心主义辩证法,马克思主义辩证法。

  ④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科学。

  客观辩证法:是指自然界、人类社会本身固有的辩证运动规律。主观辩证法:亦称“思维辩证法”。唯物辩证法认为:客观辩证法是第一性的,主观辩证法是第二性的。

  6、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为划分哲学中的基本派别确定了科学的标准。

  二、马克思主义物质观极其理论意义

  1、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及其意义

  列宁的物质概念是:“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在于:

  ①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的一元论。

  ②坚持了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和可知论,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③坚持把物质当作客观实在性,坚持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统一性。

  2、意识的起源和本质

  ①意识的产生、本质和能动作用

  第一,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第二,意识又是社会的直接产物。劳动促进了人脑的形成,并产生了语言。

  ②从意识的本质看,意识是物质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是人脑对物质的反映,意识在形式上是主观的,在内容上是客观的。

  ③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意识反映世界具有目的性、计划性和主动创造性;意识指导人们的行动,能动地改造世界。

  3、物质运动,运动和静止

  ①物质与运动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的根本的方式。运动和物质不可分割:物质离不开运动。

  ②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第一,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运动和静止是相互统一、相互包含的,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第二,物质是在时间(一维性)和空间(三维性)中运动的。

  ③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

  第一,时间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具有一维性或不可逆性的特点。空间指运动物质的广延性,具有三维性特点。

  第二,物质运动是客观的,所以时空也是客观的。

  第三,时空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

  第四,时空既是无限的,又是有限的。时空的无限性是指物质世界在时间上的无始无终、空间上的无边无际。时空有限性是指任何一个具体事物的存在时间上是有始有终、空间上有边有际。

  辩证唯物主义时空观,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反对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时空观。

  4、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

  ①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②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物质的活动。

  ③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物质性。

  5、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①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

  ②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由人类实践和科学的发展来证明的。

  ③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三、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

  1、实践的本质含义

  ①实践是指人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对象性活动。其基本的特征是:第一,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第二,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体现了自觉的能动性。第三,实践是社会历史的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 

  ②实践的基本特征: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③实践的基本形式:生产实践;处理和变革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

  2、实践是人的存在的基本方式

  ①实践是人类生存的前提,是人的生命之根、立命之本。

  ②实践是人类同动物的根本区别。

  ③实践是人的本质即社会关系总和的基础。

  3、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分化与统一。

  自然界是独立于人的活动之外的客观世界,其运动变化是自发的。

  人类社会是人们在特定的物质资料生产基础上相互交往,共同活动形成的各种关系的有机系统。人类社会与人的活动不可分离,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对象化。

  4、人与自然的关系

  自从人类产生以后,自然界在人的实践活动中以新的形式,延续自己的存在和发展。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一个具有自身特殊发展规律的部分。

  通过劳动实践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他们的和谐统一,是人类必须面对永恒的主题。当今世界出现的生态、环境、人口、资源等全球危机问题,实际上也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严重失衡。

  5、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

  社会生活是对人们各种社会活动的总称,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第二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二节  世界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联系观

  1、联系的内含和特点

  ①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联系的特点: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条件性。

  ②系统的含义:系统是指事物由两上以上的相互联系的要素所构成(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的特点: 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开放性

  ③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具有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的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2、事物普遍联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用联系的理论解释 :五个统筹、社会全面发展、强调统一,反对分裂,以及分析当前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全球化等理论。

  3、联系和发展密切联系、不可分割

  ①联系引起运动,运动体现联系

  ②运动作为物质的固有属性是指事物的一般变化和过程,标志事物变动的动态过程。变化是指:运动的多样性,运动的不同过程、状态、趋向等。

  ③发展是指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上升性、前进性的变化。

  4、发展的实质:

  发展的实质是新生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①新事物是指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旧事物是指丧失了存在的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事物。

  ②新事物必然要战胜旧事物。新事物符合客观世界发展的规律,因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5、发展与过程

  ①一切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转化为其他事物的历史,都有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②事物的发展过程是指物质运动在时间上和空间的的运动,是事物及其事物矛盾存在和发展的形式。

  二、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1、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2.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的原理

  ①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和趋势;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之间相互分离、相互排斥的性质和趋势。

  ②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原理方法论的原理

  ①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不仅揭示了事物联系的实在内容,而且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着的对立面又斗争、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发展。

  ②同一性的作用是:矛盾的一方可以利用另一方的发展使自己获得发展;矛盾双方可以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斗争性的作用是:斗争推动矛盾双方力量对比发生变化,造成事物的量变;斗争促使矛盾双方地位或性质转化,实现事物的质变。

  ③矛盾推动事物的发展,说明事物发展的的根本原因不在事物的外部,而在事物内部的矛盾。内因(事物内部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外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的原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①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处处有矛盾),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时时有矛盾)。

  ②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③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统一的原理,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各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依据。

  5、矛盾分析方法

  ①根本矛盾贯穿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规定着事物的性质。主要矛盾是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②矛盾力量的不平衡性要求我们把唯物辩证法的两点论和重点论结合起来。两点论就是要同时看到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和非主要方面的辩证关系。重点论就是在看到两个方面的同时,必须分清主次,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矛盾分析的方法告诉我们,“两点论”与“重点论”必须相结。

  三、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肯定和否定及其关系

  1、事物存在的质、量、度

  ①质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规定性,事物质的规定性是由事物内部性所决定的。

  ②量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

  ③度是事物保痔自己质的量的范围、幅度和限度。认识度才能确切地把握事物的质,掌握适度原则是做好工作的必要条件。

  2、事物发展中的量变和质变及其辨证关系

  ①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或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

  ②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向量变转化,质变体现和巩固量变的成果,并为新的量变开拓道路。      


相关话题/马克思主义 基本原理 知识点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