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考研政治考前点播: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海文教育 /2014-01-12

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及其伟大意义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宣告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已经到来,中国历史由此开辟了一个新纪元。 

  第一,帝国主义列强压迫中国、奴役中国人民的历史从此结束。第二,本国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统治的历史从此结束,长期以来受尽压迫和欺凌的广大中国人民在政治上翻了身,第一次成为新社会、新国家的主人。第三,军阀割据、战乱频仍、匪患不断的历史从此结束,国家基本统一,民族团结,社会政治局面趋向稳定,各族人民开始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第四,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创造了条件。第五,中国共产党成为全国范围内的执政党。

  总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基本的胜利,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社会在全国范围内的建立。这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伟大胜利。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的第一项历史任务,即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任务基本完成了;这就为实现第二项历史任务,即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创造了前提,开辟了道路。

  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建立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阶段。党领导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目的,“是要建立以中国无产阶级为首领的中国各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社会”,“然后,再使之发展到第二阶段,以建立中国社会主义的社会”。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

  我国社会进入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新民主主义社会特征:

  (1)在政治上,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政治制度;

  (2)在经济上,实行国营经济领导下的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制度;

  (3)在文化上,发展以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新民主主义五种经济成分中,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是个体经济向社会主义集体经济过渡的形式,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是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向国营经济过渡的形式,所以,主要的是三种,即社会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和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其中,个体经济是处于十字路口的经济,它既可以被引导着走向社会主义,也可以自发地走向资本主义。

  这样,三种基本的经济成分及与之相应的三种基本的阶级力量(工人阶级、农民及其他小资产阶级、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就集中地表现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矛盾。

  1949年3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决议分析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状况和基本矛盾,认为中国还存在着两种基本的矛盾:国际上是新中国同帝国主义的矛盾,国内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具有过渡性的社会形态,不是独立的社会形态。

  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非社会主义因素仍有很大的比重,社会主义因素和非社会主义因素彼此斗争着,但是社会主义因素不论在经济上和政治上都已经占据领导地位,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发展前途是向社会主义过渡。

  三、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

  新生的共和国面临着两大任务:

  一是继续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遗留任务,彻底解决中国人民同三大敌人的矛盾;二是动员人民努力医治战争创伤,恢复破败的国民经济。

  1950年6月召开的中共七届三中全会,确定了当时全党和全国人民的中心任务是要在三年左右的时间内,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按照中共七届三中全会的精神,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着重抓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建立了在全国范围内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人民政权,在新解放区进行土改。土改中对待富农的政策,由解放战争时期征收富农多余土地财产的政策改变为保存富农经济的政策。

  第二,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没收官僚资本,在企业内部开展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建立起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领导地位。

  第三,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第四,加强党的自身建设。

  1951年底到1952年10月,中国共产党在党政军机关开展“三反”运动。这一运动是以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为核心的一场大规模的群众性政治运动,旨在惩治腐败,拒腐防变,保持党的先进性,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为了配合“三反”运动,1952年初,在全国大中城市,开展了打击不法资本家的行贿、偷税漏税、盗骗国家财产、偷工减料、盗窃经济情报等不法行为的大规模的群众性政治运动,即“五反”运动。

  四、开始采取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步骤

  新中国成立后的最初三年,在着重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的同时,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实际上也已经开始实行了。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没收官僚资本,确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官僚资本是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主体。没收官僚资本归人民的国家所有,这些企业成为新中国成立初期国营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没收官僚资本,具有两重性质:从反对外国帝国主义的附庸——中国的买办资产阶级的意义上看,它具有民主革命的性质;从反对中国的大资产阶级的意义上看,它又具有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通过没收官僚资本,确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领导地位,为全面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第二,开始将资本主义纳入国家资本主义轨道。

  第三,引导个体农民在土地改革后逐步走上互助合作的道路。

选择社会主义道路

  一、工业化的任务和发展道路

  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着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两项根本性的历史任务。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第一项历史任务的基本实现。随着民主革命遗留任务的完成和国民经济的恢复,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即为实现第二项历史任务而奋斗,被突出地提上了党和国家的议事日程。

  1.提出国家工业化的任务

  2.选择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

  3.近代以来的历史表明,资本主义工业化的道路在中国是走不通的。其原因在于:

  (1)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产生以来,由于受到外国垄断资本的压迫和本国封建生产关系的束缚,始终处于举步维艰的境地。

  (2)独立以后的中国如果不搞社会主义,而走资本主义道路,就难以取得真正意义上的经济独立,而成为外国垄断资本的加工厂和单纯的廉价原料、廉价劳动力的供应地。

  (3)在帝国主义时代,中国通过走资本主义道路实现现代化的历史机遇已经失去了。

  (4)由于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促进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的优越性,通过社会主义道路实现国家工业化,这是最好的选择。

  二、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1952年9月24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上提出,我们要在“十年到十五年基本上完成社会主义,不是十年以后才过渡到社会主义”。这种认识上的改变,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随着民主革命遗留任务的彻底完成,国内的阶级关系和主要矛盾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另一方面,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初步发展,中国社会的经济成分(即生产关系)发生了重要变化。在公私经济比例的变化上,国营经济在上升,私营经济在下降。这说明,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在实际上已经开始了。

  正是从以上两个方面变化了的实际情况出发,1953年12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发布《为动员一切力量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斗争——关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对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作了完整表述: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当时,对这条总路线的内容有过一种通俗的解释:“好比一只鸟,它要有一个主体,这就是发展社会主义工业;它又要有一双翅膀,这就是对农业、手工业和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就是说,主要任务是实现国家工业化,而为了实现国家工业化,就必须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全面确立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

  三、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必要性和条件

  国民经济恢复任务完成以后,之所以要着力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是因为具备了以下条件:

  第一,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力量相对来说比较强大,它是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主要基础。

  第二,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弱小,发展困难,不可能成为中国工业起飞的基础。

  第三,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保证工业发展、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一个必要条件。

  第四,当时的国际环境也促使中国选择社会主义。新中国成立以后,长期受到美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上、外交上和军事上的严密封锁和遏制。

有中国特点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

  一、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一方面要求把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作为全党、全国人民面前的基本任务,另一方面又要求通过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以利于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现。

  1953年新中国开始实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156项工程为中心的“一五”计划的建设;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保证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水平。计划规定,5年内国家用于建设的投资总额为766.4亿元,折合黄金7亿两。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

  “一五”期间,在苏联的援助下,中国着重建设了一大批基础性的重点工程,为国家的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坚实基础。鞍山、包头、武汉三大钢铁基地的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到1956年,中国在工业建设上接连实现了具有历史意义的许多项零的突破,如第一座生产载重汽车的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建成投产,第一座制造机床的沈阳机床厂建成投产,第一座大批量生产电子管的北京电子管厂建成投产,第一座制造飞机的沈阳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通车,从此铁路贯通中国南北。青藏、康藏、新藏公路建成通车,沟通了西藏和内地的联系。限额以上的项目,平均每天都有一个项目开工或竣工。这些建设成就,极大地加强和壮大了国营经济的领导力量,为顺利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奠定了强大的物质基础。

  1956年我国提前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规定的任务。国内生产总值从1952年“一五”计划实施前的679亿元,跃升到1957年的1068亿元。财政收入从1952年的183.7亿元增长到1957年的310.2亿元。这一期间的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也有大幅度提高。

  二、农业、手工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

  1.农业合作化任务的提出

  土地改革后,一方面,农村的生产迅速发展了,农民的生活也有了明显的改善;另一方面,农村中的贫富分化也开始了。针对这种情况,中国共产党采取积极领导的方针,教育、推动和帮助农民走互助合作的道路。

  2.农业合作化的基本方针

  引导农民走向社会主义的几种过渡性经济组织形式:

  第一是互助组,这具有社会主义的萌芽;第二是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这具有半社会主义的性质;第三是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这具有社会主义的性质。

  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基本原则和方针是,在新中国的条件下,可以走先合作化,后机械化的道路。实行积极发展、稳步前进、逐步过渡的方针;农业互助合作的发展,要坚持自愿和互利的原则,采取典型示范、逐步推广的方法。

  3.农业合作化的发展和基本完成

  通过农业合作化运动,中国农村完成了从几千年的分散个体劳动向集体所有、集体经营的历史性转变。这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社会变革和社会进步。

  在推进手工业合作化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采取的是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

  手工业合作化的组织形式:手工业生产合作小组、手工业供销合作社、手工业生产合作社,步骤是从供销入手,由小到大,由低到高,逐步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和生产改造。  

  三、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赎买政策的实施

  对资本主义工商企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就是要把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成为社会主义性质的企业,并对民族资产阶级实行赎买政策。

  由于民族资产阶级在社会主义时期仍然具有两面性。他们既有剥削工人取得利润的一面,又有拥护宪法、愿意接受社会主义改造的一面。采取这样的政策,既可以在一定时期利用资本主义工商业在增加产品供应、扩大商品流通、维持工人就业、为国家提供税收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又有利于争取民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并减少他们接受社会主义改造的阻力。

  对资本主义的改造采取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它有初级形式和高级形式的区别。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有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等,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就是公私合营。

  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全面确立及其意义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这表明我国已经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得到了全面的确立。

  (1)社会主义改造是在生产关系方面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一场伟大的变革,它对生产力的发展直接起到了促进作用。

  (2)在全面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期间,全国经济发展比较快,经济效益比较好,市场繁荣,物价稳定,人民生活显著改善。

  (3)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使社会生产力从旧的生产关系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为中国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基础,开辟了道路。

  2007年召开的中共十七大强调指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相关话题/社会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