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师范大学885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考研笔记(含考试大纲)(3)

本站小编 福瑞考研网/2017-03-19


16.语言和言语的关系: 区别---语言是全社会约定俗成的完整的符号系统,它对个体的言语行为起制约和规范作用。言语即社会成员个体对语言的运用及其成果。语言是社会性的而言语是个人性的,语言是潜在性的,而言语是显在性的;语言是重规则的而言语是重运用的。  联系---语言离不开言语,任何一种语言都必须通过人们的言语活动发挥其交际工具的作用,都须从言语中汲取新的要素不断发展。言语也离不开语言,任何个体只有借助语言只中的语音、词汇、语法,才能够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并由此接受别人的言语活动的影响。
17.初中语文课程目标:
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
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
3).培育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
4).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
5).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
18.高中语文课程的五方面目标:(12---1)
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
19.语文课程标准:是语文课程的总体设计,从整体上规定了语文课程的性质及其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规范和确定语文课程目标、内容范围和教学顺序。
20.语文课程目标的特性:基础性、综合性、全面性、多元性、实践性。
•基础性:基础性是指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基本态度和基本方法。
1)能使学生的语文学习从基础走向提高;2)能使学生的语文学习从现在通向未来。
•综合性:
1)工具性目标和人文性目标的和谐一致;
2)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思维训练和协调一致。(在综合中突出重点,在重点中追求综合,这是实现语文课程目标的基本要求,也是现实目标的保证。)
•全面性:
1)面向全体学生;
2)全面提高学生(知识、能力、创造精神和情感态度、价值观;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综合活动能力)。
•多元性:
1)语文课程结构的多元化导致目标的的多元化;
2)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倡导,导致思维的多元化。
•实践性: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实践。普通高中语文课标则要求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实践和注重应用。
21.语文课程目标(语文教育目标):以国家教育部颁布的语文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的形式规定。它客观反应语文教育规律,预示着语文教育发展方向,是语文学科编选教材,确定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和手段,设计教学程序及安排教学组织形式等一系列教育活动的主要依据,也是检查、评价语文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
意义:
•对于语文教材编写者:它为语文教材的设计,确定了内容区域、难易程度以及前后教学阶段的继承关系,为语文教学的内容、层次和内部关系勾画了蓝图。它也是检验和评价语文教材的重要标准。
•对于语文教师:它是教师施教的依据。教师正确理解和把握课程目标具有现行的前提的意义。
•对于学生:它是学习的指南。
•对于学校和社会:是学校、家长和社会评价教学质量的准绳。
依据:社会需要、客观条件、主观认识、历史经验和外国经验
22.语文教育目标的分类和表述:
语文教育目标的分类:
1)普遍性目标:是对课程进行总括性和原则性规范与指导的目标,表现为直接适用于语文学科的教育宗旨和教育目的。
2)行为性目标:是以构建语文教育行为结果的方式对语文教育进行规范与指导的目标,表现为语文教育的任务指标、运行方式和操作程序等。
3)生成性目标:是对语文教育实践过程活动情境进行表征的目标,表现为构设的语文教育实践情境和过程,以及对语文教育实践结果的周全性表述。
4)表现性目标:是周全地表征语文教育的实践结果而生成的目标。
语文教育目标的表征方式:
1)表现要素,即语文教育实践结果,包括通过语文教育学生获得的实际发展以及发展的外化行为,也包括语文教育的其他实践结果。
2)条件要素:即获取既定语文教育实践结果所需的各种因素和相关背景。
3)标准要素:即赋予语文教育实践活动的具体要求以及检测语文教育实践结果的尺度或准则。
语文教育目标表述应遵循的原则:周全性、准确性、清晰性、诠释性。
23.语文课程标准与语文教学大纲的联系和区别(10---2):
联系:两者都曾是语文学科教学的指导性文件,两者具有明显的继承关系,大纲对语文学科的性质、地位、教学目的、要求、原则、内容、方法等都有精要的规定,是编制和使用语文教材的依据和总纲,对语文教学各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和示范作用,而课程标准是规范语文课程的指导性文件,是从整体上对语文课程目标进行总体设计,规定语文课程目标、内容范围、顺序,是语文教师的工作指南,也是编写语文教材和评估考试命题的依据。
区别:
1)在教学目的上,大纲大部分是对教学内容及教学中应注意问题的叙述,课程标准是对学生在某一学段之后各方面学习结果行为的描述。
2)在内涵上,大纲是传统教学理论的产物,主张以教学为核心通下课程,把课程看作是语文教学的内容,课程标准则是站在以课程统整教学的大课程观角度来定位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关系,强调学习者的个人经验、体验和注重过程本身的价值,以及教师、学生、教材、环境等多因素的整合。
3)在教学指向上,语文教学大纲针对的是课堂教学而言,课程标准倾向开放的课堂。
4)在教学评价上,大纲对学习要达到的结果主要在具体教学要求中反应,没有对过程的描述,而课程标准则侧重结果的评价变为注重过程的评价。
24.语文课程标准的框架(以《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为例)
•前言。
集中阐明教育改革的背景、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地位、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语文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同时对语文课程价值功能进行定性描述,对语文课程领域改的基本理论进行阐述,对课程标准设计思路进行详细说明。
•课程目标。
1)确立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标体现。2)课程目标的设计思路是九年一贯整体设计的,尽可能体现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
3)纵向结构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横向结构是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
•实施建议。包括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教学建议、评价建议四个方面的内容。
•附录。
25.语文课程标准的特点:
1)语文课程本体意识的觉醒;
2)语文课程现代意识的凸现(表现在根据时代需要对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提出一些要求。更新教学内容,注重关心当代文化的发展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3)语文教学评价观的改变(表现在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加强形成性评价。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加强定性评价。教师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的互相评价相结合,加强学生的自评和互评,吸收家长参与评价。);
4)语文课程所具有的的包容和适应。
26.谈谈你对语文课程实践性的理解。(11---3)
1)语文课程的实践性即 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2)语文教师语文教学过程中应当体现语文课程的实践性,通过识字和写字、阅读、写字、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的培养,转变教育理念,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使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引导学生走出课本,走出课程,走进社会、社区,为语文实践创造机会,并在实际生活中培养积累感性材料,搜集、发现、处理信息的能力,在实践中丰富自己的知识,扩展自己的视野,将科学、系统的语文知识同社会实践相结合,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提升学生的交际能力、综合性学习的能力,陶冶自己的情操,在实践中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充分利用校内资源、社区资源等构件开放的课程体系,使学生在语文实践中认识到语文学习的重要性,主动学习,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三章  语文课程资源
1.语文课程资源(10---1、11---1):是指能够转化为语文课程和服务于语文课程的各种因素和条件的总称。广义的课程资源是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编制过程中可资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包括教材以及学校、家庭和社会中所有有助于提高学生素质的各种资源。狭义的概念仅指形成课程资源的直接来源。
2.1)(分类)校内语文课程资源:是指校内的各种与语文教学活动密切相关的资源,比如教师和学生、图书馆、阅览室等。它是学生语文学习最基本。最便利的资源。
校外语文课程资源:是指社区、自然界和学生家庭中可资利用的语文教学的资源。比如纪念馆、博物馆、文物古迹等。
2)(功能)素材性语文课程资源:是指直接作用于语文课程,并且能够成为语文课程的素材或来源的那些资源,包括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及培养目标等各种因素。
条件性语文课程资源:是指那些间接作用于语文课程的资源,他们并不是学生学习和掌握的直接对象,但却影响着学生语文学习和掌握的效果,是学生语文学习的条件,包括人力、物力、场地、媒介、设备、环境等因素。
3)(呈现方式)文本性语文课程资源:是指以文本形式存在的语文课程资源,如语文教材及教辅用书、工具书等。
人力性语文课程资源:(12---1)是指以语文教师为主,包括各科教师、学生、家长、社会人士等在内的人的资源。
媒体性语文课程资源:是指语文学习所借助的媒体,如电影、电视、网络等。
活动性语文课程资源:是指校内外开展的各种语文活动,如学校社团活动、社会调查、语文夏令营活动等。
4)(存在方式)显性语文课程资源:是指看得见,摸得着,可直接运用于语文教学活动的课程资源。如教材、图书、网络等。
隐性语文课程资源:是指以潜在的方式对语文教学活动施加影响的课程资源,具有间接性和隐蔽性的特点,不能构成语文教学的直接内容,但对语文教学的质量起着持久的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2.语文课程资源的筛选机制:
1)教育筛子: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要有利于实现教育目标,体现社会发展需要。2)学习筛子:即课程资源与学生语文学习的内容、条件相一致,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发展需求。
3)语文筛子:即课程资源要与语文教学的目标和内容相适应,使学生的语文学习充实而有序,利于语文素质的提高。
3.语文课程资源利用的原则:1)优先性原则;2)适应性原则;3)和谐性原则;
4.中学语文课程资源利用的策略:1)信息捕捉;2)价值辨识;3)资源利用:读取、链接、重组。
5.语文课程资源开发的领域:
1)学校资源:教材资源(语文教材仍然是语文教学主要的凭借和重要的载体,是语文学习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资源、学生资源、校本资源(主要指学校的历史文化、学校的环境设施以及学校开展的各种与语文学习相关的活动)
2)社区资源
3)家庭资源
4)自然资源
5)网络资源
6.制约课程资源开发的因素:社会发展水平与需要;学生发展水平与需要;学校、社区的资源条件;教师的观念、素质与风格

相关话题/课程与教学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