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史考研笔记(2)

本站小编 网络资源/2015-07-22


3.总结封建社会的地方行政制度和组织管理制度:
①地方行政制度:
秦国——县制;秦朝——郡县制;汉初——郡县、封国并行; 东汉——州郡县;元朝——行省制度。注意分封制、郡县制和行省制的比较;
②地方的组织管理制度:
西汉——编户制度(控制和剥削农民的租赋制度);北宋——保甲制度(“寓兵与农”、兵民一体的社会组织制度);;辽——“藩汉分治”(因俗而治,实质仍然是阶级压迫);金——猛安谋克制(兵农合一的基本社会组织);后金——八旗制度(军政合一、兵民合一的社会组织制度)。
三、中国古代的选管制度与重视人才选拔的历史经验。
(一)主体线索梳理
1.重要的选官制度
①原始社会:禅让制——按才能举荐; ②奴隶社会:分封制——按军功可世袭。 ③封建社会:战国时期逐渐废除“世卿世禄”局面,商鞅变法——按军功授爵;秦朝由皇帝任免——按政绩;两汉时期的察举制(包括察举、征辟两种主要途径)——按“孝廉”(注重选拔符合封建伦理道德的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按“门第”;隋到清科举制——按成绩;(隋朝开创了科举制度,后经唐朝完善,沿用于宋元,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实行八股取士,科举制衰落,直至1905年清末新政被废除,科举制成为中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选官制度,历时1300余年。)
③重要的选官制度——科举制   隋文帝废“九品中正制”,开始采取分科考试办法选拔官吏;隋炀帝时,始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朝贞观年间增加了考试科目,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创设武举和殿试;开元年间,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科举地位;北宋科举试分为乡试、省试、会试三级,考试科目逐渐减少,进士成为主要科目,考试实行糊名法;增加录取名额。王安石改革科举,废明经,设明法科,进士考经义和时务策;明清实行八股取士。
2.古代重视人才选拔的突出事例 ①春秋战国:各诸侯国为了在争霸中占有优势,非常重视人才选拔。如齐桓公重用管仲,确立了中原的霸主地位;秦孝公重用商鞅,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②唐朝:唐太宗重用贤相房玄龄、杜如晦,名将李靖等,重用谏臣魏征,调整统治政策,出现“贞观之治”。武则天破格用人和发展科举制度,实行自荐官制度,任用名相狄仁杰、姚崇等,使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唐玄宗前期选贤任能,选拔德才兼备、年富力强的姚崇、宋璟等人为相,出现“开元盛世”。开元以后用人失当,任李林甫、杨国忠为相,酿成“安史之乱”。 ③北宋: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使政府的财政收入大为增加,各地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不少的荒地辟为良田,军事实力也有所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就转了积贫积弱的局面。
(三)重点问题延展
1.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作用与评价  (1)利在于:开放考试,吸收了不少寒士进入政权,有益于扩大和巩固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改变了封建社会前期豪门士族把持朝政的局面;广大庶族地主通过科举入仕做官,给封建政权注入了生机与活力;选拔官吏从此有了文化知识水平的客观依据,有利于形成高素质的文官队伍;读书一考试—做官三者联系,把权、位与学识结合起来,营造了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传统和刻苦勤奋读书的氛围;促进了文学的繁荣,如唐以诗赋取士,促进了唐诗繁荣。弊在于:明清实行八股取士,从内容到形式严重束缚应考者,使许多知识分子不讲求实际学问,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八股取士所带来的脱离实际的学风,对学术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消极的影响;清末科举制度严重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是导致近代中国自然科学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科举制度不利于知识创新,更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2)经验教训:①人才是国家的宝贵财富。②完善考试制度,有利于人才选拔;③要用德才兼备敢言直谏者;④任人唯亲、姑息养奸则危害严重。⑤我们要树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正确观念。
(3)联系现实:我国当前推行的考试改革体现了组织和发展教育事业的国家职能。我国的考试改革要始终坚持有助于高等学校选拔人才,有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有助于高等学校扩大办学自主权的原则。这是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必然要求。
2.注意各朝代对各级官吏监察机构的设置:
秦朝——御史大夫(兼管);西汉——刺史(专管);东汉——州牧(权力扩大);北宋——通判;元朝——御史台;明朝——厂卫制度。
四、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兴修的重大工程及其社会价值。
(一)主体线索梳理
1.历代兴修的水利工程(注意新教材增加和删掉的水利工程) ①春秋战国:楚相孙叔敖在淮水修的芍陂、秦国蜀守李冰在岷江修的都江堰、水工郑国在泾渭水系修的郑国渠、漳水上的西门豹渠和吴王夫差开凿的人工运河——邗沟。 ②秦朝:在今广西兴安开通了沟通湘水和离水的灵渠。是世界现存的古老人工运河之一。 ③两汉:农田水利地区特色明显。A黄河流域以营建灌溉渠系为主,著名工程有漕渠、六辅渠、白渠、龙首渠等。(加上郑国渠关中地区水利工程可简单记忆为“三横两纵”)B江淮、江汉之间以修治天然陂池为主,著名工程有六门陂。C东南以排水筑堤,变湿淤之地为良田为主,著名工程有鉴湖等。D西北主要利用雪水或地下水,修筑特殊的水利工程一坎儿井。 ④隋唐:开通大运河有利于农田灌溉。唐朝引漕渠开新潭——广通渠,设专官管理水利事业,各地修建了不少水利工程,江南兴建和修复的水利工程,大大超过了六朝的总和。 ⑤元朝:开凿会通河(山东东平到临清)、通惠河(通州到大都)。设大司农司负责农田水利。
2.古代开挖的运河 ①邗沟——开挖于春秋时期的吴国,沟通长江与淮河水系。 ②灵渠——开挖于秦朝,秦始皇伐南越时,由史禄负责兴修,沟通了湘水和离水。这条运河连接了向北流的湘江和向南流的漓江,使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之间沟通,以后历代又曾多次修缮利用,是世界现存古老人工运河之一。 ③隋朝大运河——开挖于605年,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以东都洛阳为中心,东北通到涿郡,东南到余杭。由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组成,全长四五千里。贯穿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流经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六省。成为当时南北交通运输的大动脉。 ④元朝大运河——开凿了从山东东平到临清的会通河。后来又开凿了从通州到大都的通惠河。这就使原有的运河连接起来,北到大都,南抵杭州,全长三千多里。
3.历代王朝重视农业基础建设兴修水利工程的实例。 ①西汉:汉武帝、汉明帝亲王黄河工地视察; ②北魏:孝文帝下令有水田之处,都要通渠灌溉; ③隋朝:隋炀帝兴修大运河; ④北宋:王安石提出实行“农田水利法”,鼓励兴修水利。
4.古代著名的建筑工程 ①赵州桥——隋朝工匠李春设计建造,是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②万里长城——从战国到明朝,历代都修建长城。最重要的是秦长城,西起临洮到辽东;明长城西起嘉峪关,东到鸭绿江。 ③隋唐长安城和洛阳城——唐长安城的布局和特点:布局整齐,街道宽阔。城内有坊、有市,市坊分开。 ④明清北京城——1417年明政府开始营建北京,1421年正式迁都北京。布局有三重,从里到外依次是宫城、皇城和京城。特点:突出皇权。
(二)重点问题延展
1.大运河带给我们的启示 ①在中国历史上,许多运河都是局部统一时期的历史产物。地区性运河的出现,对不同时期分裂政权的作用和影响是巨大的。 ②把分裂时期凿成的这些运河改造为发挥全国效益的大运河的一部分,没有统一的国家是不可能的。大运河效益发挥的程度直接影响着唐、宋、明、清统一王朝政权的兴衰。 ③运河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大运河的开凿是中华民族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果,是在对自然地理环境深刻认识的基础上,千百万人民辛勤劳动的结果。它集中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在水利水运、建筑、测量等工程领域的科学成就、智慧和创造。 ④运河与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我国东部平原气候干燥、雨量不均匀,各自然河流的冲积扇镶嵌交叠,地面起伏,给运河保持载船的水量带来困难。没有闸门和牵引,许多河段无是无法通行的,限制了船行速度和运河的承载量,历代统治者必须投人大量的人力物力,不时疏浚,漕运给社会财富带来极大浪费。运河与农田水利灌溉相互争水。京杭大运河的堤岸阻碍运河以西地区的排水,使运西地区常遭受洪涝之灾,土壤逐渐盐渍化。⑤古为今用。古代服从于帝王的巡游征战或南粮北调的运河,历史上的运河传递的绝不仅仅是物质的文明,也不单单是文化的交融,更重要的是运河把人类社会发展的脉搏及时传给了与它息息相关的人民,而这一点对当今的现代化社会也是有所启迪的。新世纪的 “南水北调工程”,大运河也许会重新焕发出青春。 ⑥运河上游的直沽和与长江交汇处的扬州。元朝在金直沽寨的基础上建立直沽镇,它是漕运和海运的交汇处,明朝1404建天津卫,天津历史上的重要大事应放在近代史中重点复习。隋唐时期,扬州成为全国最繁华的工商业城市,手工业特产是铜镜(82页图),商业是江南物产的集散地,有繁华的夜市,经济地位超过了长安和洛阳,有“天下之盛,扬为首”的说法。
2.如何评价长城这份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略)
3.古代对黄河的治理。①我国封建社会以农立国,而农业的发展又只能依赖于增加生产资料,即扩大耕地面积。这样作为封建统治的中心区域,黄河流域地表资源遭到过度开发水土流失严重,河水泥沙含量过高,下游地势平坦,形成淤泥,阻塞河床后,必然出现改道。②黄河流域多次出现分裂战争,尤其是民族间的战争,造成河堤失修,也是出现改道的重要原因。③长江流域大规模的开发较晚,江南地区的开发是东晋南朝以后的事,所以地表植被的自然生态保存较好。再加上沿线的湖泊和众多的支流,都可以调节干流流量和流速。这就是长江没有出现过改道的重要历史原因。
五、中国古代的人口迁移与我国现实的基本国情。
(一)主体线索梳理
1.中国古代的人口 ①秦朝时全国人口约2000多万。 ②两汉期间发展到约6000万左右。 ③元朝发展到8000多万。 ④从康熙初年到鸦片战争爆发前的178年中,我国人口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人口总数连闯四关。1684年达到1亿,1762年突破2亿,1790年朝月3亿,1834年超过4亿。
2.中国古代人口的流向 ①向中原迁:由人口稀少的荒漠草原向黄河流域迁移。如:“五胡”内迁、女真、蒙古人的南下。有利于民族融合。 ②向江南迁:由人口众多的黄河流域迁向人口稀少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如西晋“永嘉之乱”后、唐朝“安史之乱”后、北宋“靖康之变”后,中原人民流落江南。有利于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③向边疆迁:大多由政府组织军民迁移,从事戍守、开发、屯田等。有利于边疆地区的开发和防御。 ④华人外流:我国古代有很多人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到海外谋生、居住,形成华人外流。如唐朝有人随海上丝绸之路下南洋,明朝郑和下西洋后去南洋的人更多。有利于南洋地区的开发和先进文化的传播。 ⑤外族内流:在长期的中外经济文化交往过程中,不少外国人来华经商定居,形成外族内流。如唐朝时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到我国居住经商,元朝时形成的新的民族“回族”。
3.古代的经济重心南移
①经济重心转移的过程:古代对南方的开发比较早,但直到三国时期,都处于初步开发阶段,从魏晋开始,北方处于战乱状态,南方相对安定,北方移民的涌入,统治者的重视,相对优越的地理环境,大大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南北朝时期,南方经济发展迅速,南北经济趋向平衡。隋朝统一后,随着北方经济的恢复,北方仍是全国经济的重心,但北方的某些方面也依赖于南方的补充,大运河的开凿就是这一形势的体现。唐中期安史之乱后,北方经济受到严重破坏,经济重心开始南移。五代十国时期,南方相对安定,全国的经济重心继续南移。北宋灭亡之后,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南宋时期,南方经济迅速发展,江浙地区长期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南方经济领先北方的格局最终形成。

相关话题/古代史

  • 领限时大额优惠券,享本站正版考研考试资料!
    大额优惠券
    优惠券领取后72小时内有效,10万种最新考研考试考证类电子打印资料任你选。涵盖全国500余所院校考研专业课、200多种职业资格考试、1100多种经典教材,产品类型包含电子书、题库、全套资料以及视频,无论您是考研复习、考证刷题,还是考前冲刺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可满足您学习上的不同需求。 ...
    本站小编 Free壹佰分学习网 2022-09-19
  •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 官渡之战 是曹操和袁绍为争夺对黄河中下游的统治权而进行的一场有决定意义的战争。袁绍于公元199年灭了公孙瓒,地跨青、冀、并、幽四州,势力很强。他想以消灭公孙瓒之余威,率兵南下,一举消灭曹操,进而黄河中下游地区全部纳在他的统治之下。袁绍以精兵十万,劲骑万余匹,南渡黄河。袁绍虽兵多粮足,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5-06-28
  • 历史学-中国古代史考研笔记
    专题一、我国古代赋税制度 一、我国古代主要赋税制度的类型: ① 以人丁为主要征收标准的赋税制度:编户制度、租调制、租庸调制等 ② 以土地和财产为主要征收标准的赋税制度:初税亩、两税法、方田均税法、一条鞭法、地丁银等 ③ 征收货币的赋税制度:募役法、一条鞭法、摊丁入亩等 二、赋税制度的发展演变: ①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5-05-20
  • 2015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古代史历史学综合专业课完整回忆版
    2015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古代史历史学综合专业课完整回忆版 一、名词解释 7个 各10分 7 x 10 = 70 1.土断 2.台谏合一 3.隆庆和议 4.内务府 5、局外旁观论 6、宪法编查局 7、法币改革 二、史料分析 (共60分) 史料一(30分).史料出自《四库全书总目》,是关于吴兢所著 贞观政要 的写作、评价、注释的 1.举出材料中吴兢所担任的官职及其所属的部门 2.贞观故事是什么?在两唐书中有记载么? 3.贞观政要的成书时间?怎样推导出来的? 4.列举文中提到的贞观政要的著录之作,以及作注释者。 这个题最不需要背。。给出的史料中全有答案。 史料二(30分)。魏源关于鸦片战争的看法及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的一篇材料 1.该文作者是谁?写作 ...
    中国人民大学 2015-02-23
  • 2013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复习经验
    又到了考研复习即将进入白热化的阶段回想起去年这个时候的艰苦奋斗,感受良多。当时也是无数篇考研成功经验贴陪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4-08-07
  • 中国古代史专业研究生招生单位
    学科门类:06 历史学 一级学科:0601 历史学专业名称:060106 中国古代史北京: (10001)北京大学 (10002)中国人民大学 (1 ...
    考研论坛 免费考研论坛 2010-06-15
  • 2011中国古代史考研复习重难点知识全攻略
    考生在考研复习的过程中总是难免会遇到一些自己不清楚的问题,有些同学可能会感到比较苦恼,甚至影响自己的复习效率。为了帮助考 ...
    海文教育 2010-06-12
  • 2011考研历史学重难点:世界古代史
      考生在考研复习的过程中总是难免会遇到一些自己不清楚的问题,有些同学可能会感到比较苦恼,甚至影响自己的复习效率。因此, ...
    海文教育 2010-06-11
  • 2011年历史学考研指导系列一:中国古代史复习方法
    2011年历史学考研指导系列一:中国古代史复习方法 “考研成功系于专业课”,这句话道出了专业课在考研中的重要地位。其一,是因 ...
    博仁历史学 2010-06-09
  • 2010考研历史学大纲解析之中国古代史出题重点
      2010年历史学考试大纲里中国古代史总结出了八大部分:分别为:一。中国历史的开端;二。夏商西周;三。春秋战国;四。秦汉; ...
    万学海文 2009-09-01
  • 2010考研历史学大纲解析之世界古代史出题重点
      1、联系近三年真题分析世界古代史出题方向  世界古代中世纪史在考试中所占比例为20%,也就是60分。世界古代史实际上包含世 ...
    万学海文 2009-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