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史冲刺笔记(精编版)(古代文学史)(3)

免费考研网/2009-04-04

第六章 散文(一)
一、《新青年》“随感录”作家群
(1)1918年4月《新青年》第4卷4号开始设立“随感录”栏目,专门发表杂文。此后有诸多报刊仿效开设同类栏目,使杂文承担了社会批评与文明批评的任务,成为最早显示白话文艺术特质的文体之一。《新青年》随感录作者大都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鲁迅是其中主要作家。“随感录”杂文大都是论战批判色彩浓厚的急就章,必须联系当时特定的时代氛围来阅读。同时,应初步了解“随感录”对后起的“语丝”派等散文诸流派的影响。
二、周作人与“言志派”散文
(2)周作人思想比较复杂,“五四”时期就有所谓“叛徒”(反抗者)与“隐士”(超离现实者)的两重性格,但他又是现代散文的大家,对他这方面的历史地位应充分肯定。一是要了解其散文观。他紧早从西方引入“美文”的概念,并提倡抒发个人情性的“言志”小品文。二要了解周作人小品的艺术特质,即多作闲谈体,借鉴明人小品与外国随笔的笔调,形成自然隽永,冲淡平和的风格,或者可用“闲适”两个字来概括。应精读其《喝茶》、《乌篷船》、《故乡的野菜》等作品,留意自己原初的阅读感觉,注重其耐人咀嚼的那种“涩味”与“简单味”,并分析产生其“味”的因素(如文体、语言、节奏、趣味,等等)。当然,也需看到周作人散文有所谓“中年心态”的落寂与颓唐一面。应了解周作人于抗争的小品之外,又分出闲适的一脉散文来,在文学史上有其一定影响。如俞平伯、冯文炳(废名),都是这一派散文家。
三、冰心、朱自清和“文学研究会”作家散文
(3)冰心与朱自清的散文也应作为评析的重点。要了解“五四”时期“冰心体”散文容易引起青年读者共鸣与模仿的原因。对其如何将文言文、白话文与西文调和成典雅、凝练、明丽的文学语言,应多加细析。朱自清的散文多选入中学语言语文课本,考察其如何在20年代就被看做是娴熟使用白话文创作的典范。对其散文中常见的那种温柔敦厚的气质,以及有时难免着意为文的缺失,也应有所讨论。此外,对“用赤子之心”写作的丰子恺,受英国随笔影响甚大的梁遇春,以及报告文学的先行者瞿秋白,都应有大致的了解。
四、郁达夫和“创造社”作家散文
(4)郁达夫散文带有“自叙传”特点。读他的散文,应侧重领略其才情及其坦率自然的写法,不但在传统散文中少见,在新文学中也很独特。可以重温第三章有关郁达夫小说的评述,这会加深对郁达夫自剖式散文的理解,因为其小说与散文界限不明显,而基色却是相同的。
五、“语丝”派和“现代评论”派的散文
(5)由“语丝”派所生成的“语丝”体散文,其特色主要是作文明批评与社会批评,且“任意而谈,无所顾忌”。应看重其文体创造方面的贡献及后来的分化与影响。而“现代评论”派散文在思想取向上不像“语丝”派那样具有批判性,文体方面的影响也不及前者。对徐志摩“浓得化不开”的自由而华丽的散文,以及陈西滢的“闲话”式幽默散文,亦应有知识性的了解。

第七章 戏剧(一)
一、文明新戏:中国现代话剧的萌2、 芽与诞生
本节追溯中国话剧艺术的源头,作为知识性的了解,应注意如下几点:话剧是舶来品;最早对中国现代话剧艺术进行自觉探讨与试验创造的,是春柳社;最初出现的有别于传统戏曲的新的戏剧形式是“文明新戏”;1910年底建立的第一个职业性的新剧团体是任天知等人发起的“进化团”,以配合宣传辛亥革命为职志,演出所谓“天知派新剧”;1914年以后,以上海为中心形成了以“职业化”和“商业性”为特色的“文明新戏”演出风气,但不久终因艺术上的粗糙而失去了观众。
二、“五四”新文化运动与“建设西洋式新剧”的战略选择
本节主要介绍“五四”前后如何催生话剧,应理解小标题所标示的“战略选择”的含义,并抓住有关新旧剧论争的几个要点,即:《新青年》发动“旧剧评议”,对传统旧戏发动猛烈的攻击,并希望建设“西洋式的新剧”;以《新青年》的“易卜生专号”为发端,形成译介为中心,提倡“国剧运动”,通过整理传统旧剧去建立新剧。对“旧剧评议”的偏激和“国剧运动”的保守,应放到历史的与学理的两个层面去评析,不宜简单褒贬。
三、业余的、非营业性的“爱美剧”与“小剧场运动”的倡导
这一节介绍话剧艺术由早期的理论倡导转入建设与实践的阶段,标志是1921年民众戏剧社与上海戏剧协社的成立。两个团体都倾向于“写实的社会剧”和面向民众的戏剧艺术,并产生了自己的剧作家。30年代初,还出现“爱美剧”和“小剧场运动”的提倡。这主要是针对文明新戏职业化与商业化引起的弊端,而形成的学生业余演剧的高潮。而这些演剧活动在艺术实践上又多采取“小剧场”形式,使话剧走向正规化与专门化。对“爱美剧”与“小剧场运动”应有知识性的了解。
四、“小剧场”培育的田汉、丁西林等话剧文学的开创者及其创作
这一节是本章重点。首先应从话剧文学角度了解“社会问题剧”的最初成果。其次,掌握田汉早期剧作所在地具有的唯美主义与社会批判的两类主题,及其“诗人写剧”的浪漫主义特征。而重点可放在对丁西林独幕话剧艺术的评析上。分析丁西林话剧应注意理解几点:一是发掘生活中的喜剧因素,并转化为剧作中的喜剧趣味。二是其独幕剧的戏剧冲突基本模式。三是智慧与幽默的戏剧语言。可以结合对《一只马蜂》、《压迫》或《酒后》等作品的细致评论来理解上述概括。

第八章 文学思潮与运动(二)
一、30年代文艺运动发展的基本线索
(1)应大致了解第二个十年,即通常所说的30年代文学发展的总体特征:一是文学思潮的空前政治化,二是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在文坛上起决定性的作用,三是左翼文学与自由主义及其他多种倾向的文学彼此对立竞争,又共同丰富这一时期的创作。此外,对本时期多种文学思潮的兴发竞存情况,也要有知识性的了解。
二、革命文学论争和以“左联”为核心的无产阶段文学思潮
(2)首先应了解1928年由创造社和太阳社倡导的“革命文学”基本主张,其所受苏联“革命文学”基本主张,其所受苏联“拉普”等外来思潮的影响,其对鲁迅等“五四”资深作家的批评,以及鲁迅等人对“革命文学”倡导者“左”的思潮的反批评。应了解双方主要的观点,并结合历史状况做出评判。其次,应了解“左联”的历史贡献及其在“左倾机械论影响下的缺失。贡献方面包括译介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推进文艺大众化运动,探讨创作方法,等等。对“左联”存在的缺失,一般归纳为思想理论上的教条主义和组织上的宗派主义与关门主义,应放到大的历史背景下去评价。
(3)本节还涉及对前苏联传入的“唯物辩证法创作方法”的评价,以及对“左联”批判“文艺自由论”和“第三种文学论”的再思考,是重点与难点。应注意考察这些现象的历史缘由,理清“左”倾机械论的影响,不作简单的褒贬。有关“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口号的传入,也应作为重要的文学史现象来认识,因为这个口号和相关的创作方法对后来有巨大的影响。
三、自由主义作家文艺及两大文艺思潮的对立
(4)先要对“两大文艺思潮”对立的基本情况有所了解: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潮在自由主义文艺思潮论争的过程中,在不断克服自身的左倾幼稚病的过程中,成为影响巨大的文学主潮。而自由主义文艺思潮在理论和创作上也有不也忽视的实绩,并对主流派文学起到某种补充的纠偏作用。可以把朱光潜的代表性观点作为重点评析对象,一方面看到其超离现实、不合时代需求的缺失,另一方面又看到其毕竟比较重视艺术创作的某些规律。
(5)有关30年代两种文艺思潮的对立,还应了解左翼作家与新月派、《论语》派和“京派”的论争。与新月派论争的焦点是人性论和天才论。应理解鲁迅对梁实秋批评的历史理由与着眼点,以及鲁迅是如何坚持与“左右”两种倾向做斗角的。同时,也要了解梁实秋对左翼文坛的批评所包含的某些合理性。有关左翼对“京派”的批评,也应注意到其主要是在政治层面进行的,未能从“不合时宜”的论说中剥离出某些合理成分。此外,对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指导下的文学批评(如冯雪峰、茅盾的批评),与自由主义的文学批评(如刘西渭、沈从文的批评)各自基本的立场与模式,也应有常识性的了解。
四、文学创作的潮流与趋向
(6)把握这一时期整个文坛的趋向,应关注左翼、京派与海派三大派别(潮流)之间的对峙与互相渗透。三派各有不同景观,却又可以找到共同的时代特征。这表现为三方面,即:题材与表现角度的开拓,中长篇小说成为收获最丰的体裁,注重典型环境与典型性格的塑造,以及心理刻画的重视,等等。这里只要求对基本趋向有轮廓性的了解,而且尽可能将这种概评与如下几章对具体作家作品的评析结合起来。
第九章 茅盾
一、开创新的文学范式
(1)理解茅盾如何在小说领域建立了全新的“革命现实主义文学模式”,应注意这几方面,即:历史性的巨大内容,宏伟的史诗性结构,客观的叙述,以及时代典型的创造。而这一切,又都与写作中的理性指导分不开。也可以用“社会剖小说”来概括茅盾所开创的这一类型创作,以区分其不同于其他流派的特质。还应当注意茅盾所具有的“社会科学家气质”,如何使其创作充分适应30年代社会生活内容的变化,并大大提高了小说反映广阔社会生活的可能性。近年来学术界有轻易否定茅盾小说创作的贡献与地位,学习中不妨思考与讨论这些不同的意见,但应注意将茅盾放到30年代的历史环境中,并从文学史的角度去评析其在当时提供了什么新的东西。
二、茅盾的小说成就
(2)首先应理解茅盾小说的史诗性特征,即注重题材与主题紧贴时代的变迁,自觉追求“巨大的思想深度”与“广阔的历史内容”。可以将茅盾主要的长篇联系在一起来考察,这样会发现他几乎提供了一部20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的“编年史”。茅盾注重以社会斗争为故事的轴心,并常以历史代言者的姿态进入创作,表现出强烈的政治性。
(3)茅盾长篇小说注重从复杂的社会关系及其变化中来展现人物性格和命运,追求对人物行为、情感、心理的多面性和立体化的描写。这一特征,可以举《子夜》中的主人公吴荪甫置于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和经济关系中去刻画;二是如何写出吴荪甫复杂性格。要注意分析这个“新人”形象所包含的深刻的社会内容,以及其悲剧性命运可能引起读者同情的那些“悲壮性”的因素。此为难点,可以引发对“典型环境”中“典型性格”的塑造,以及悲剧理论的理解。同时,对茅盾小说如何创造民族资本家与时代新女性这两类人物形象系列,也应有所了解。


相关话题/

  • 领限时大额优惠券,享本站正版考研考试资料!
    大额优惠券
    优惠券领取后72小时内有效,10万种最新考研考试考证类电子打印资料任你选。涵盖全国500余所院校考研专业课、200多种职业资格考试、1100多种经典教材,产品类型包含电子书、题库、全套资料以及视频,无论您是考研复习、考证刷题,还是考前冲刺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可满足您学习上的不同需求。 ...
    本站小编 Free壹佰分学习网 2022-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