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课堂笔记社会主义部分(五)

  来自免费考研网每个热心网友无偿提供,你难道不贡献一下你的资料/2005-03-12

第七讲 产业结构理论
提纲:
1.理论的主要内容

2.产业的分类

3.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

一、理论所涉及的主要内容

研究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演变的特点及其规律,考察产业结构不变化与经济发展过程的内在联系,在此基础上体现出相应的政策含义。

1、研究在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各个产业之间在量上的比例关系。结构不合理首先反映在各产业在量上的比例关系不合理。

2、研究各产业之间在质上的逻辑联系,即在分工基础上,各产业间的前后关联关系,经济运行过程中,表面松散的各企业之间有其内部的逻辑联系,这种联系可在投入一产出表中直观的表现出来,主导产业是在特定的经济时期中,前项和后项的系数关联很高的产业,它是具有很大发展前途的产业。

3、考察不业结构高度与经济发展阶段的互动关系。

产业结构高度化: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随着经济发展的过程,所达到的阶段和层次,包括新技术的应用,各产业产业能力的不断提高,产业之间的更新换代。

产业结构高度化的一个标志:第一产业下降,第二、三产业占有生产要素和产出能力增加。

研究的目的:(1)对现实中的产业结构及其演变过程提供一种理论分析解释;

(2)对产业结构的调整提供政策含义。


二、产业的分类:

可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对象的不同选择不同分类方法。

马克思:1)生产生产资料的产业;2)生产消费资料的产业。

过去计划体制下计算工农业生产部门,分为工业和农业部门。

(1)现在通行的分类法:三次产业分类法:

1931年费希尔《安全与进步》从人类经济发展史研究产业分类,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分为三阶段:1)第一阶段的农业,以牧业为主;2)第二阶段以工业的大规模发展的标准;3)第三阶段以资本和劳动大量投入到非物质生产部门为显著特征。

三次产业分类法:1)农业和畜牧业,特点是直接利用自然资源,第一次产业(即第一产业)。

2)第二次产业,主要是工业产业,特点是对自然资源进行加工和再加工;

3)服务业,第三次产业,特点是并不提供有形的物体,满足人们物质资料需求以外的各类服务消费需要。

第一产业包括种植业和畜牧业,狩猎业,林业,渔业,即广义的农业,国际经济基础为统一标准规定的。

第二产业包括制造业,采掘业,矿业,建筑业,公共事业(煤气,电力,自来水);

第三产业包括运输业,通讯业,仓库业,批发和零售商业,金融业,房地产业及国防、政府、个人服务业等等。

(二)除了这种方法外的另一种分类法:按照生产要素的集中度划分:

1、劳动密集型产业:在所投入的生产要素中劳动占有突出比重(纺织,服务)。

2、资本密集型产业:在所投入的生产要素中资本占有相对大的严重的产业一般的重工业,钢铁、汽车、机器制造。

3、技术密集型产业:在所投入的生产要素中技术(科技)相对大的严重的产业如北大方正,科技一条街。

三、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

1、从产值的部门构成来看。

库兹茨*纳尔对57个非计划国家进行考察:

发现:1)随着人均国民收入上升,第一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是明显¯ 趋势;

2)人均国民收入­ ,促使第二产业比重呈快速­趋势。

3)第三产业随着国民收入­ 而不断­。

2、从劳动力的部门构成:

17世纪古典经济学家威廉·配第,高收入部门会吸引大量劳动力,低收入部门劳动力转移。

20世代克拉克,发现一些规律,证明政策只有根据的克拉克一配第处理的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提高,劳动力合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在工业的基本完成后,劳动力会从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

得出经济发展总趋势:劳动力人数在第一产业中就业比率下降,在第二、第三产业中就业比重不断­ 。

解释了劳动力的分配与经济发展状况,产业部门不同的关系,一般的,劳动力的配比与产生在GDP中的比重变化只同向的,但二者的时间和速率是不一致的。

1)在工业化初期农业部门占用劳动力的下降趋势远慢于它在产值在GDP中的下降速度;

2)在实现了工业化之后,服务行业中就业人数占劳动力的比重的上升速度快于服务行业创造的产值在GDP中比例的提高速度。

微观经济学信奉市场,不研究结构。

产业结构理论既不属于宏观经济学,也不属于微观经济学,恒量一个国家是否发达,可看第三产业所占比例的大小。

3、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变动趋势

1)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转变为以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再转变成以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

我国的出口多为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多为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

2)根据工业发达国家在不同发展阶段。

在工业发展初期,工业部门主要是纺织,食物,皮草,采掘,木材及木材制品等。

在工业发展中期,工业部门主要是机械,运输设备,冶金和金属材料等。

在工业发展后期,工业部门主要是电子,信息产业,生物技术等高新技术含量高下部门。

3)各个产业的产量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例变化。

四、对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的理论解释

为什么随着人均国民收入的­ ,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产量占比例上升。

1.收入弹性原因(需求价格变化),收入弹性:在价格不变的条件下,对某类产品需求的增长率与人均国民收入的增长率的比值。

人们的需求受两方面影响:可支配收入与边际消费倾向,随收­ ,边际消费倾向递减,恩格尔定律(恩格尔系数):(德国学者)收入越低的家庭,消费结构中用于吃方面的消费支出比便越大,随着收入的增长,消费中用于吃的规模的绝对量­ ,但在家庭总支出中所占比例下降。人们的要求:生存、享受、发展。

收入水平变化,带动需求变化,(恩格尔系数¯ ,表明工业水平­),同时必然带动产业结构变化。

2.用劳动生产率的变化来解释:

各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该产业所实现的国民收入占全部国民收入的比率/该产业所吸收劳动力占全部劳动力的比例

技术水平高,劳动生产率高,劳动力和资本向劳动生产率高的部门转移。

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量 单位商品包含的劳动量 衡量劳动生产率

霍夫曼系数=生产资料净产值/消费资料净产值 解释工业部门内部由技术革命所引起的变化,即每一次工业革命都会引起工业部门内部变化,第一次工业革命以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为标志,使用在传统工业上纺织,采矿等,而机械工业主要是手工,所以传统工业和以劳动对象为主的工业占主要地位。第二个阶段以第二次技术革命为标志,只此电学、化学的快速发展为系统,随着火力发电和化学工业的发展,一方面对能源,原材料进行再加工,另一方面推动了机器制造业的发展,传统的工业部分占比重¯ ,机械业占比重­。

到工业化后期,是以电子信息,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标志。传统产业和机械业衰落,新型产业成为主体产业,人的需求分为最终需求 消费需求。

中间需求 投资需求

收入结构变化 消费结构变化 产业结构变化

劳动生产率变化 生产要素在各生产部门的流动 产业结构变化

比较收益差异,导致劳动力的转移。

投入、投入分析法,产业结构分析由瓦西里·列昂惕夫发明,根据研究者需要,将国民经济分为若干部门和产业,:

通过投入-产出表可计算出联系系数,联系度,揭示在某一经济发展阶段,某国内,一个生产部门与其它部门的关系。制定产业计划政府通过此表可调整产业结构,或做中长期政策,但制作此表困难:1)要有全面的统计资料;2)计算困难,往往通过估计。

1.中间需求比率:某个产业部门的中间需求与该产业部门总需求之比,此比率越高,则这个部门越具有原料产业的性质。

2.中间投入比率:某产业部门生产过程中所需的中间投入与总投入之比,

此比率越高,则部门对其它产业的联系越紧密。

联系:后向联系:一个部门与向它提供中间产品投入的产业部门的联系。

前向联系:一个部门与吸收它的产出作为中间产品投入的产业部门的联系。


产业结构政策:

在本世纪50年代后出现。

30年代以前,提倡市场万能,反对政府干预。

30年代,凯恩斯主义诞生,1936年出版,意味着宏观经济学的产生,两个宏观政策:1、平衡发展战略理论;2、非平衡发展战略理论。

1、认为在保持部门关系不变情况下,各产业应平衡发展,大力推进。

2、认为各部门尽管具有密切联系,但尤其对发展中国家,资源供给不足,若将有限资料平均分配,效果可能不明显,应该选择一些主导产业,做为重点发展,以此带动其它产业发展,从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在国家政策扶持下。

二战后许多国家用非平衡理论,如日本最成功。

3、选择主导产业的标准:1)收入弹性基准:随着人均国民收入­ ,对某种产品的需求增加或减少的程度(选择收入需求弹性较大的产业)。2)生产率上升率基准:某产业生产率提高程度快于其它产业的选为主导产业。上两条为日本经济学家总结所得。

资源密集状况基准和(投入、产出表基准)产业联系程度基准。

选择符合国情的资源密集型产业,选择后向,前向联系大的产业。

4.产业政策的目标:

1)通过政府产业结构政策,调整使得产业间保持大致平衡;

2)推进产业结构高度化,反映在产业结构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转化和各产业的技术水平,生产能力的提高。

3)推进产业结构高度化,推动经济发展速度,实现国民经济健康快速,平衡的发展(协调)。


相关话题/

  • 领限时大额优惠券,享本站正版考研考试资料!
    大额优惠券
    优惠券领取后72小时内有效,10万种最新考研考试考证类电子打印资料任你选。涵盖全国500余所院校考研专业课、200多种职业资格考试、1100多种经典教材,产品类型包含电子书、题库、全套资料以及视频,无论您是考研复习、考证刷题,还是考前冲刺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可满足您学习上的不同需求。 ...
    本站小编 Free壹佰分学习网 2022-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