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三多《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四版笔记(权威)(15)

周三多 免费考研网/2009-01-06


2:企业系统内部,引发创新的不协调现象
a:生产经营中的瓶颈,可能影响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或劳动积极性的发挥。
B:企业意外的成功与失败
(二) 提出构想
(三) 迅速行动
(四) 坚持不懈
二:新活动的组织
1:正确理解和扮演“管理者“角色   2:创造促进创新的组织氛围
3:制定有弹性的计划               4:正确对待失败
5:建立合理的奖惩制度
a:注意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的结合   
b:奖励不能视作“不犯错误的报酬”而应是对特殊贡献、而甚至是对希望作出特殊贡献的努力的报酬。
C:奖励制度要既能促进内部的竞争,又能保证成员间的合作。
第二十二章   企业技术创新
第一节  技术创新的内涵和贡献
一:创新与技术创造
技术创新不等于技术创造
技术创造是技术创新,但是技术创新不一定是技术创造
二:技术创新的内涵
(一) 要素创新
1:材料创新——材料创新或迟或早地会引致整个技术水平的提高
2:手段创新——生产地物质手段地改造与创新
两个方面内容:a:将先进的科学成果用于改造和革新原有的设备
              b:用更先进更经济的手段,取代陈旧落后,过时的机器设备,以使企业生产建立在更加先进的物质基础之上。
(二) 产品创新
产品创新包括:新产品的创新和老产品的改造
(三) 要素组合方式的创新——利于一定的方式将不同的生产要素加以组合。
A:生产工艺创新:生产工艺的改革和操作方法的改造
b:生产过程的时空组织。包括设备、在制品以及劳动在空间三的布置和在时间上的组合。
上述几个方面的创新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三:技术创新的贡献
技术创新一方面通过降低成本而使企业产品在市场上更具价格竞争优势,另一方面通过增加用途,完善功能,改进质量以及保证使用而使产品对消费者更具有特色吸引力,从而在整体上推动着企业竞争力不断提高
第二节  技术创新的源泉——德鲁克理论
一:意外的成功和失败
1:意外的成功——能够为企业创新提供丰富的机会,这些机会的利用要求企业投入的代价以及承担的风险相对比较小。
2:意外的失败
无论是意外的成功还是意外的失败,出现时,企业必须搞清以下几个方面
a: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        b:为什么发生了这样的变化?
c:这种变化会将企业引致何方?  D:企业应该采取何种策洛才能充分利用这种变化,成为企业的发展机会?
二:企业内外的不协调
根据产生原因的不同,可分为
1:宏观或行业经济景气状况与企业经营绩效的不协调
这种不协调反映了企业在产品的结构、原料利用、市场营销,产品特色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2:假设与实际的不协调
及时的发现假设与现实的不符,企业就可以及时地改变或调整努力的方向
3:消费者价值判断与实际的不协调
  最常见,不利影响最为严重。
三:过程改进的需要
四:行业和市场结构的变化
五:人口结构的变化
六:观念的改变
七:新知识的产生
第三节   技术创新的战略及其选择
技术创新战略是一系列选择德综合结果,一般涉及:创新的基础、创新的对象、创新的水平、创新的方式以及创新的时机等。
一:创新基础的选择
创新基础的选择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企业在何种层次上组织创新的问题:利用现有的知识,对目前的生产工艺、作业方法、产品结构进行创新
1:理论上的创新:需要企业中的有关科研人员长期地、持久地工作。可能带来结果,也可能一无所获
   企业选择此种战略风险比较大,而且需要企业长期提供资金和人力支持。
2:应用性的研究:企业利用现有的知识和技术去开发一种新产品或新技术。
   时间比较短、风险比较小,相应的对企业的竞争优势的贡献程度相对较小。
二:创新对象的选择
企业可供选择的创新对象包括:产品、工艺、生产手段等三个领域
1:产品创新:可以为消费者带来一种全新的享受,而且可以降低产品的成本。所以不仅给企业带来的是特色的形成,而且可能是成本的优势。
2:工艺创新:可以为产品质量的形成提供更加可靠的保证,加强企业的特色优势。
产品与工艺的创新主要是由企业完成的,外部一般很难替代。
3:生产手段创新:可借助外部的力量完成。由于外部厂家来实现生产手段的改造,则可能使得企业与此相关的产品创新或技术创新。
三:创新水平的选择
是在行业内相对于其他企业而言的,需要解决的是在组织企业内部的技术创新时,是采取“先发制人”的战略还是“追随他人之后”“后发制人”的策略
(一)“先发制人”的贡献
1:可给企业带来良好的声誉            2 :可使企业占据有利的市场地位
3:可使企业进入最有利的销售渠道      4:可使企业获得有利的要素来源
5:可使企业获得高额的垄断利润
(二)“先发制人”带来的问题
1:要求企业付出高额的市场开发费用   2:需求的不确定性
3:技术的不确定性
四:创新方式的选择
独立开发与联合开发
1:独立开发不仅要求企业拥有数量众多,实力雄厚的技术人员,而且要求企业能够调动足够的资金。若能获得成功,企业可在一定时期内垄断利润。
2:联合开发:可以与合作伙伴集中更多的资源条件进行更为基础性的创新研究。并可以共同承担风险。
                          第二十三章  企业组织创新
知识经济的基本特点:
1:知识要素在企业生产经营中的相对重要性大大提高。
2:生产者与最重要的生产要素的重新结合。
3:由于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知识创新和传播的速度大大加快。
根据以上特点,我们从制度结构、层级结构以及文化结构等三个层面分析知识经济对企业组织创新可能产生的影响。
第一节   企业制度创新
一:工业社会的企业制度结构特征极其原因
不同参与者是通过提供企业经营的必须的某种要素来实现他们对企业的贡献的。这些要素的相对重要性决定了要素供应者在企业活动中相对权力地位。决定了企业活动的权力与利益分配的格局,从而决定了企业制度结构的特点:稀缺资源从资本转向知识,将导致知识参与者在企业权利关系中地位的提高。
原因:工业生产过程主要是资本与劳动结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资本的所有者通过提供一定数量的资本形成一定的生产能力,集中一定的物质条件,雇用一定数量的劳动者加工和组合利用这些资源以形成一定产品。在这种背景的企业中,“知识”特别是“管理知识”虽已开始居一席之地,但主要是作为资本的附属而存在的。
二:知识经济条件下的企业制度创新
知识经济条件下的企业制度的逻辑:知识正变成为最重要的资源,企业内部的权利关系正朝向知识拥有者的方向变化,企业的制度结构正从“资本的逻辑”转向我们所称的“知识逻辑”。权力派生于知识(特别是协调知识)的供应,利益(经营成果的分配)由知识的拥有者所控制正逐渐成为后工业社会或知识社会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企业层级机构创新
一:工业社会的企业层级结构及其特征
层级结构——曾是人类组织结构的伟大创新,19世纪下半叶以后,在工业社会中开始广泛运用,目前仍是企业的主要特征。
作为工业企业的主要组织形式,层级结构曾表现出以下主要特征
1:直线指挥、分层授权    2:分工细致,权责明确    3:标准统一,关系正式
二:知识经济与企业层级结构的改造
在知识经济到来的今天,层级结构赖于成功的上述背景正在或已经发生变化。企业的结构变得“弹性化、分权化”网络组织成为了一种适应知识经济条件下得新组织结构类型。
其特征:1:它的构成是由各工作单位组成的联盟,而非严格的等级排列。
        2:企业成员在网络中的角色不是固定的,而是动态变化的。
        3:企业成员在网络结构中的权力地位不是取决于其职位,而是来自他们拥有的不同知识。
网络化的成绩组织应该是三个相互对立的特点的统一
1:集权和分权的统一    2:稳定与变化的统一    3:一元性和多元性的统一
第三节  企业文化创新
一:工业社会中企业文化的功能与特点
1:企业文化是作为企业经营的一种副产品出现的。   
2:企业文化基本上反映了企业组织的记忆
3:企业文化是作为一种辅助手段而发挥作用的       
4:企业文化是一元的
二:知识经济与企业文化创新
1:企业文化将成为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管理的重要的,甚至是主要的手段
2:企业文化将是人们自觉创造的的结果,而不是企业生产经营中的一种副产品。
3:作为人们自觉行为结果的企业文化不仅是记忆型的,而且是学习型的。
4:企业文化将在强调主导价值关与行为准则的同时允许异质价值和行为准则的存在。


相关话题/

  • 领限时大额优惠券,享本站正版考研考试资料!
    大额优惠券
    优惠券领取后72小时内有效,10万种最新考研考试考证类电子打印资料任你选。涵盖全国500余所院校考研专业课、200多种职业资格考试、1100多种经典教材,产品类型包含电子书、题库、全套资料以及视频,无论您是考研复习、考证刷题,还是考前冲刺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可满足您学习上的不同需求。 ...
    本站小编 Free壹佰分学习网 2022-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