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学考研知识点—大气部分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20-04-29

大气部分

重要程度说明:大气部分,如果不出意外的话,每个院校每年都会考的。大气的成分,气压,大气分层,主要靠背诵。大气的运动(风),行星风系,季风,局地风,小气候,极端气候等一定要理解哦。

考点1:大气的组分(这个是背的)

• ①干洁空气:是指除去大气成分里的固体杂质和水汽之外的混合气体。它是大气的主体,主要成分是氮、氧、氩、二氧化碳等,还有少量的氢、氖、氪、氙、臭氧等。从作用上看,氧气是干洁空气的主要有效成分,起到了氧化剂的作用,对生物的生存亦极为重要。氮气虽多,其作用主要只是冲淡氧气,防止氧化过快,此外可通过一定途径(雷电、固氮菌等)进入生物循环中,成为生物体内蛋白质的组成物质之一。二氧化碳主要来源于燃料的燃烧、动植物的呼吸及有机物的腐败,其含量虽不高,但作用却相当突出:它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原料之一;是吸收地面辐射的主要物质之一,在大气保温效应中意义突出。

• ②水汽:水汽是唯一能发生相变的大气成分,同时,水汽能强烈吸收和放出长波辐射;在相变过程中还能释放和吸收热量。因此,水汽在天气变化、大气能量转化过程及大气与地面的能量交换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 ③固、液体杂质:大气悬浮固体杂质和液体微粒,也可称为气溶胶粒子。除由水汽变成的水滴和冰晶外,主要是大气尘埃和其他杂质。大的水溶性气溶胶粒子最易使水气凝结,是成云致雨的重要条件。气溶胶粒子能吸收部分太阳辐射并散射辐射,从而改变大气透明度。它对太阳直接辐射的影响和增大散射辐射、大气长波逆辐射,都有可能破坏地球的辐射平衡。

• 【兰州大学2013年真题】名解题:干洁空气

• 【南京师范大学2009年真题】名解题:气溶胶

(这两个例题都是概念题哦,直接答概念就可以啦)

考点2:大气压力(这个也是背的)

• 气压:从观测高度到大气上界单位面积上铅锤空气柱的质量为大气压强。

• 气压大小取决于在水平面上的大气重量,随着高度的上升,大气柱质量减少,所以气压随高度升高而降低;随着高度升高,由于空气质点密度减小,递减率也随之减少。

• 气压随高度的实际变化与气温和气压条件有关。

• (1)在气压相同的条件下,气柱温度越高,单位气压高度差越大,气压垂直梯度越小,即暖区气压垂直梯度比冷区小。

• (2)在相同气温下,气压越高,单位气压高度差越小,气压垂直梯度越大。因此,地面高气压区,气压随海拔上升而降低的很快,上空往往出现高空低压。因此地面暖区气压常比周围低,而高空气压往往比同高度的邻区高;地面冷区气压常比周围高,而高空气压往往比周围低。

• 【兰州大学2011年真题】名解题:西伯利亚高压

答:西伯利亚高压(也称蒙古-西伯利亚高压或亚洲高压)多发生于秋分、冬至之间,冬季位于西伯利亚、蒙古地区的大范围高气压(反气旋)中心,是典型的大陆气团,由于海陆热力性质不同,冬季时,大陆降温快,海洋降温慢。亚洲是世界最大的洲,大陆性气候明显,亚洲东部紧邻太平洋,气流自太平洋流向欧亚大陆,在西伯利亚地区形成高压区。西伯利亚高压是北半球四个主要的季节性大气活动中心之一,它的存在强烈的影响了亚洲东部地区,使得该地区冬季比同纬度地区更冷。

Tips:如果你不知道西伯利亚高压是什么东东也木有关系,我们可以回答它的形成机制,名称,引起的天气现象,知道什么答什么就好啦。不过回答之前要组织好语言,让它更有逻辑性哦。

考点3:大气的垂直分层(注意对流层和每一层的特征哦)

• 按照温度和对流情况,将大气分为五层:

①对流层:是指大气与地球表面关系最为密切的圈层,是大气圈的最底层。对流层是受地面影响最大、最直接的圈层,同时它也是对地表影响最直接、对人类生产生活影响最为强烈的圈层。由于地球表面的受热不均,使该层空气产生了强烈的对流运动,云、雾、雨、雪等主要天气现象都出现在此层。又因不同纬度、不同季节对流作用的强弱不同,使对流层大气厚度随纬度和季节的不同,存在着明显的变化:低纬厚、高纬薄;夏季厚、冬季薄。

• 特征:一般情况下,气温随高度的升高和降低;空气的对流运动显著;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 ②平流层:从对流层顶以上到50-55km高度为平流层。温度随高度上升保持不变和微升,气流平稳,以水平运动为主,水汽含量较少,几乎没有天气现象。

• ③中间层:自平流层顶到80-85km左右为中间层。该层的特点是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迅速下降,并有相当强烈的空气垂直运动,故又称高空对流层。

• ④暖层:自中间层顶到800km高空为暖层,又称热层。该层中的大气物质强烈吸收太阳紫外线辐射,因此气温随高度增加而迅速升高,暖层的大气密度很小,且处于高度电离状态,因此该层又称电离层。电离层能够反射无线电波,对远距离无线电通讯具有特别重要意义。

• ⑤散逸层:暖层顶以上的大气层称为散逸层。其上界为3000km左右,是地球大气与星际空间的过渡区域,无明显边界。空气极为稀薄,温度随高度升高。地球引力很小,高速运动的分子可挣脱地球引力束缚而逃逸到宇宙空间。

• 【中山大学2017/13/10/08/05年真题】

【兰州大学2015/09/06年真题】

【南京大学地海院2016年真题】

名词解释:对流层

【南京师范大学地科院2013年真题】简答题:给出大气圈各层的名称,说明其主要特点。

【陕西师范大学旅游院2012年真题】复试题:大气的垂直分层及特点。

答案也是概念,不详说啦。

考点4:大气的热能(温室效应,地-气辐射平衡要理解)

太阳辐射:太阳是离地球最近的恒星,其表面温度约为6000K,内部温度更高,所以太阳不停地向外辐射巨大的能量。太阳辐射能主要是波长在0.4-0.76um的可见光,约占总量的50%;其次是波长大于0.76um红外辐射,约占总辐射能的43%;波长小于0.4um的紫外辐射,约占7%。相对于地球辐射而言,太阳辐射波长较短,故称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

太阳辐射强度:表示太阳辐射能强弱的物理量,即单位时间内垂直投射在单位面积上的太阳辐射能。

太阳常数:在日地距离上,大气顶界垂直于太阳光线的单位面积上每分钟的太阳辐射。

• 【陕西师范大学旅游院2013年真题】简答题啊;什么是太阳常数?

• 【南京师范大学地科院2010年真题】

• 【西北大学城环院2010年真题】

• 名解题:太阳常数。

2、大气能量及其保温效应

• 大气本身对太阳辐射直接吸收很少,而水、陆植被等下垫面却能吸收太阳辐射,并经潜热和感热转化供给大气。大气获得能量的具体结构为:

• ①对太阳辐射的直接吸收

• 大气中吸收太阳辐射的物质主要是臭氧、水汽和液态水,氮和氧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微弱。平流层以上主要是O3和O2对紫外辐射的吸收,平流层至地面主要是水汽对红外辐射的吸收;整层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带大部分位于太阳辐射波谱两端的低能区,仅占太阳辐射能的18%左右。

• ②对地面辐射的吸收

• 地表吸收了到达大气上界太阳辐射能的50%,变成热能,温度升高,而后长波(红外)向外辐射。这种辐射能量的75%~95%被大气吸收,只有少部分长波辐射能通过“大气窗”逸回宇宙空间。可见,地面是大气的第二热源。

• ③潜热输送

• 海面和陆面的水分蒸发使地面热量得以输送到大气层中。一方面水汽凝结成雨滴或雪时,放出潜热给空气;另一方面雨滴或雪降到地面不久又被蒸发,这个过程交替进行。可见,地-气间能量交换主要是通过潜热输送完成的。

• ④感热输送

• 陆面、水面温度与低层大气温度并不相等,因此地面和大气间便由感热交换而产生能量输送。

3、温室效应

• 大气获得热能后依据本身温度向外辐射,称为大气辐射。其中一部分外逸到宇宙空间,一部分向下投向地面,即为大气逆辐射。大气逆辐射的存在使地面实际损失略少于长波辐射放出的能量,地面得以保持一定的温暖程度。这种保温作用,通常称为“温室效应”。

• 【西南大学地科院,2014年真题】名解题:大气辐射

• 【武汉大学资环院,2012年真题】简答题:简述温室效应的正、负面效应。

• 【北京师范大学2011 年真题】

• 【西南大学地科院,2011年真题】

• 【西北大学城环院,2010年真题】名词解释:温室效应

• 【南京师范大学,2009年真题】名解题:大气逆辐射。

简答题可能会答到的参考答案:

• ①太阳辐射主要是短波辐射,可以透过大气射入地面,而地面增暖后以长波辐射形式向外释放热量,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增温,再通过大气逆辐射将热量还给地面,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因长波辐射而降低的温度,对地面起着保温作用,称为温室效应。

• ②温室气体,包括自然大气中固有的二氧化碳、水汽、臭氧、甲烷等成分,也包括人类活动释放的污染物质,主要有氟氯烃化合物及二氧化碳、甲烷等,他们对地-气系统的辐射收支和能量平衡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4、地-气系统的辐射平衡

• 大气和地面吸收太阳短波辐射,又依据本身的温度向外发射长波辐射,由此形成整个地-气系统与宇宙空间的能量交换。在地-气系统内部,地面与大气也不断以辐射和热量输送形式交换能量。在某一时段内物体能量收支的差值称为辐射平衡或辐射差额

• 在没有其他方式的热交换时,辐射平衡决定物体的升温与降温;辐射平衡为零时物体温度不变。把地面直到大气上界当成一个整体,其辐射能净收入就是地-气系统的辐射平衡。地-气系统辐射能净收入包括:地面吸收的太阳总辐射及整层大气吸收的太阳辐射能之和再减去大气上界向空间放射的长波辐射能。

• 【兰州大学2015年真题】简答题:根据表中数据计算简述地面、大气、地气系统的辐射平衡。并说明为什么地气系统的温度多年基本不变?

• Tips:这部分是有可能会考计算题的,我们处理这部分问题时可以把大气和地面看成一个整体,宇宙空间看成一个整体,就很好理解啦。

考点5:气温的周期性变化与分布(以背为主

• 1、气温的周期性变化

• (1)日变化

• 大气主要因吸收地面长波辐射而增温,地面辐射又取决于地表面吸收并储存的太阳辐射量。气温随太阳辐射的变化而变化。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时太阳辐射最强,但地面储存的热量传给大气需要一个过程,所以气温最高值不出现在正午,而是在午后2时前后。其后,太阳辐射逐渐减弱。地面温度和气温也逐渐下降。直到次日清晨日出前地面储存热量减至最少,所以一日之内气温最低值出现在日出前后。日出时间随纬度和季节不同,因而最低温度出现时间也不同。日出后太阳辐射加强,地面储存热量又开始增加。气温也相应逐渐回升。

• 气温日较差:一天之内,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之差。其大小与纬度、季节、地表性质、天气状况等密切相关。一般情况下,气温日较差随纬度增加而减少,夏季大于冬季,陆地大于海洋,晴天大于阴天。

• (2)年变化:除赤道地区外,地球上绝大部分地区,一年中月平均气温存在一个最高值和最低值。北半球大陆气温最高值一般出现在7月,海洋出现在8月;气温最低值出现在1月和2月。

• 【武汉大学资环院2013年真题】名解题:气温日较差。

2、世界气温的水平分布

• (1)由于太阳辐射量随纬度的变化,所以等温线分布的总趋势大致与纬圈平行。北半球1月等温线比7月等温线密集,表明冬季南北温差大,夏季南北温差小。南半球也有冬夏气温差别,但季节与北半球相反。

• (2)同纬度夏季海面气温低于陆面,冬季海面气温高于陆地,等温线发生弯曲。南半球因海洋面积较大,等温线较平直;北半球海陆分布复杂。等温线走向曲折,甚至变为封闭曲线,形成温暖或寒冷中心,亚欧大陆和北太平洋上表现得最清楚。
(3)洋流对海面气温的分布有很大影响。强大的墨西哥湾暖流使大西洋上的等温线呈NE—SW向,一月份0℃等温线在大西洋伸展到70°N附近。其他洋流系统对等温线走向也有类似的影响,但影响范围较小。
(4)近赤道地区有一个高温带,月平均气温冬夏均高于24℃,称为热赤道。热赤道平均位于5°-10°,冬季在赤道附近或南半球大陆上,夏季则北移到20°左右。

• (5)南半球无论冬夏,最低气温都出现在南极;北半球最低气温夏季出现在极地,冬季则出现在高纬大陆上。

• 3、气温的垂直分布

• 对流层大气离地面愈高,所吸收的长波辐射能便愈少。因此,在对流层范围内,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气温随高度变化的情况,用单位高度(通常取100米)气温变化值来表示,即℃/100米,称为气温垂直递减率,简称气温直减率γ。从整个对流层平均状况来看,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降低0.6℃。


由于气温受纬度、地面性质、气流运动等因素影响,对流层内的气温直减率随地点、季节、昼夜的不同而变化。在一定条件下出现下层气温反比上层低的现象。气温随高度增大而上升的现象,称为逆温。产生逆温的原因主要有三:

• (1)辐射:经常发生在晴朗无云的夜间,由于地面有效辐射很强,近地面层气温迅速下降,而高处气层降温较少,从而形成自地面开始的逆温层。
(2)平流:暖空气水平移动到冷地面或气层之上,其下层受冷地面或气层的影响而迅速降温,上层受影响较少,降温较慢,从而形成逆温。
(3)空气下沉:常发生在山地。山坡上的冷空气循山坡下沉到谷底,谷底原来的较暖空气被冷空气抬挤上升,从而出现温度的倒置现象。这样的逆温主要是在一定的地形条件下形成的,所以又称为地形逆温。

• (4)锋面逆温:

• 逆温的存在阻碍空气垂直运动,妨碍烟尘、污染物、水汽凝结物的扩散,有利于雾的形成并使能见度变坏,使大气污染更为严重。废气污染严重的工厂不宜建在闭塞的山谷,以免地形逆温引起大气污染事故。

• 【武汉大学资环院2012年真题】名解题:逆温。

• 【西南大学地科院,2010年真题】名解题:气温直减率。

• 【北京师范大学,2007年真题】简答题:逆温及其形成原因。

考点6大气湿度,蒸发与凝结(背)

1、大气湿度

• 大气从海洋、湖泊、河流以及潮湿土壤的蒸发或植物的蒸腾作用中获得水分。水分进入大气后,通过分子扩散和气流的的传递而散布于大气中,使之具有不同的潮湿度。 常用多个湿度参量表示水气含量。

①水汽压(e):大气压力是大气中各种气体压力的总和。大气中水汽所产生的那部分压力叫水汽压(e)

饱和水汽压(E):指一定体积的空气在一定温度条件下所能容纳的最大水汽量所具有的压力。饱和水汽压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饱和差:在一定温度下,饱和水气压与空气中实际水汽压之差。

②绝对湿度(a):单位容积空气所含的水气质量通常以g/cm3表示,称为绝对湿度(a)或水汽密度。不能直接测定,但可间接算出。它与水汽压有关系:

相对湿度(f):大气的实际水汽压e与同温度饱和水汽压E之比。

③露点温度:指空气在水汽含量和气压都不改变的条件下,冷却到饱和时的温度。也就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变为露珠时候的温度叫露点温度。

• 常用于测量水汽的湿度,当空气中的水汽已达到饱和时,气温与露点温度相同;当水汽未达到饱和时,气温一定高于露点温度。所以露点与气温的差值可以表示空气中的水汽距离饱和的程度。

• 【兰州大学2015年真题】

• 【兰州大学2009年真题】名解题:露点温度。

• 2、蒸发

• 蒸发:液态水转化为水汽的过程称为蒸发。

• 考虑到自然蒸发的实际情况,影响蒸发速度的主要因子有四个:水源、热源、饱和差、风速与湍流扩散强度。

• 3、凝结和凝结条件

• 凝结是发生在实际水汽压大于等于饱和水汽压的情况下,发生的过程。大气中的水汽产生凝结需要一定条件,既要使水汽达到饱和或过饱和,还必须有凝结核。

• (1)空气中水汽要达到饱和与过饱和

• 要满足这个条件,一是增加空气的水汽含量,二是使含有一定量水汽的空气冷却。

• 大气降温的四种过程:

• 绝热冷却:空气上升时,因热膨胀而冷却,可使温度迅速降低,在较短时间内引起凝结现象,形成中雨或大雨。空气上升越快冷却也越快,凝结过程也越强烈,大气中很多现象是绝热冷却的产物。

• 辐射冷却:空气本身因为向外放散热量而冷却,近地面夜间除空气本身的辐射冷却外,还受到地面辐射冷却的作用,使气温不断降低。如果水汽较充沛,就会发生凝结。辐射冷却的过程一般较缓慢,水汽凝结量不多,只能形成露、霜、雾,层状云或小雨。

• 平流冷却:较暖空气经过冷地面,由于不断把热量传给冷的地表造成空气冷却,如果暖空气与冷地表温度相差较大,暖空气温度降低至露点或露点以下时,就可能产生凝结。

• 混合冷却:温度相差较大且接近饱和的两团空气混合时,混合后气团的平均水汽压可能比混合前气团的饱和水汽压大,多余的水汽就会凝结。

• (注)蒸发面上出现蒸发(升华)还是凝结(凝华)取决于实际水汽压与饱和水汽压的关系。当e>E ,出现蒸发;e<E,则出现凝结。饱和水汽压和实际水汽压都是不断变化的,通常饱和水汽压变化更迅速和明显。因此,饱和水汽压在蒸发和凝结的相互转化中起着主要作用。

(2)凝结核

凝结核有两个作用:一是对水汽的吸附作用,二是使形成的滴粒比单纯由 水分子聚集而成的滴粒大得多。

4、水汽的凝结现象

①露与霜

• 日落后地面及近地面层空气相继冷却,温度降低。当气温降低到露点以下时,水汽即凝附于地面或地面物体上。如温度在零度以上,水汽凝结为液态成为露;温度在零度以下,水气凝结为固态,称为霜。霜通常见于冬季,露见于其他季节,尤以夏季为多。

②雾凇和雨凇

• 雾凇是一种白色固体凝结物,非冰非雪,由过冷雾滴附着于地面物体或树枝迅速冻结而成,俗称“树挂”,多出现于寒冷而湿度高的天气条件下,常见于北方。雾凇和霜形状相似但形成过程有别。霜主要形成于晴朗微风的夜晚,雾凇可在任何时间内形成。霜形成在强烈辐射冷却的水平面上,雾凇主要形成在垂直面上。

• 雨凇是形成在地面和地物迎风面上的、透明或毛玻璃状的紧密冰层,俗称“冰凌”。多半在温度为0--6℃时,由过冷却雨、毛毛雨接触物体表面形成,或经长期严寒后,雨滴降落在极冷物体表面冻结而成。雨凇可发生在水平面上,也可发生在垂直面上,并以迎风面聚集较多。

• 【南京师范大学地科院,2007年真题】名解题:雾凇

• 【西南大学地科院2010年真题】名解题:雾凇

③雾和霾

雾:在水汽充足、微风及大气层稳定的情况下,如果接近地面的空气冷却至某程度时,空气中的水汽便会凝结成细微的水滴悬浮于空中,使地面水平的能见度下将,这种天气现象称为雾。依据不同的成因,分为辐射雾、平流雾、蒸气雾、上坡雾、锋面雾。

霾:是一种天气现象,指空气中的大量极细微的干尘粒子均匀的浮游在空中,使空气浑浊,视野模糊并导致能见度恶化,如果水平能见度小于10000米时,将这种非水成物组成的气溶胶系统造成的视程障碍称为霾。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以及可吸入颗粒物,这三项是霾的主要组成,它会导致空气质量的恶化,因而是一种灾害性的天气现象。

• 二者主要区别在于能见度范围(雾的水平能见度小于1公里,霾的水平能见度小于10公里)、相对湿度(雾的相对湿度大于90%,霾的相对湿度小于80%)、日变化(雾一般午夜至清晨最易出现,霾的日变化特征不明显)。

• 【兰州大学2014年真题】名词解释:雾和霾

• 【首都师范大学地科院,2012年真题】论述题:在吉林有句俗语“夜看雾,晨看林,待到近午赏落花”。试述其地理原因,并简述该气候资源的特点。

考点7、大气降水

1、降水:从云层中降落到地面的液态和固态水,称为降水。降水是云中水滴或冰晶增大的结果。从雨滴到形成降水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雨滴下降速度超过上升气流速度;二是雨滴从云中降落到地面前不致完全被蒸发。这表明雨滴必须具有相当大的尺度才能形成降水。因此降水的形成,必须经历云滴增大为雨滴、雪花及其他降水物的过程。

2、云滴增长主要有两个过程

• ①云滴凝结(凝华)增长

• 在云的发展阶段,云体上升绝热冷却,或不断有水汽输入,使水滴周围的实际水汽压大于其饱和水汽压,云滴就会因水汽凝结或凝华而逐渐增大。当水滴和冰晶共存时,在温度相同条件下,由于冰面饱和水汽压小于水面饱和水汽压,水滴将不断蒸发变小,而冰晶则不断凝华增大,这种过程称为冰晶效应。

• ②云滴冲并增长

• 云滴下降时,个体大的降落快,个体小的降落慢,于是大云滴将“追上”小云滴,碰撞合并成更大的云滴。云滴增大,横截面积变大,下降过程中又能冲并更多的小云滴。云量越大,云滴大小愈不均匀,相互冲并增大愈迅速。

3、大气降水的主要类型:(理解)

• 降水分类方法很多,根据降水的形成原因,主要是气流上升特点,可分为以下四个基本类型。

• ①对流雨:暖季空气湿度较大,近地面气层强烈受热引起对流而形成的降水称为对流雨。这类降水多以暴雨形式出现,并伴有雷电现象,故又称为热雷雨。全球赤道带全年以对流雨为主,我国西南季风区也以热雷雨为主,但通常只见于夏季。

• ②地形雨:暖湿空气前进途中遇到较高山地阻碍而被迫抬升,绝热冷却,在达到凝结高度时便产生降水。因此,山地迎风坡常成为多雨中心;背风坡因水汽早已凝结降落且下沉增温,将发生焚风效应,降水很少,形成雨影区。世界年降水量最多的地方基本上都与地形雨有关。

• ③锋面(气旋)雨:两种物理性质不同的气团相遇,暖湿空气循交界面滑升,绝热冷却,达到凝结高度时便产生云雨。由于气团的水平范围很广,上升速度缓慢,所以锋面雨具有雨区广、持续时间长的特点。温带地区锋面雨占有主导地位。

• ④台风雨:台风是产生在热带海洋上的一种空气涡旋。台风中大量暖湿空气上升可产生强度极大的降水。台风的扰动剧烈且范围极大,半径可达数百千米。台风雨常发生于夏秋季节,有时造成灾害。

• 【中山大学2013/04年真题】

• 【兰州大学2011年真题】简答题:试用形成降水的条件来分析地球表面各气压带和风带内降水数量的总趋势。

• 【陕西师范大学旅游院2013年真题】复试题:大气降水的形成因素。

• 【西北大学城环院,2012年真题】简答题:依据大气降水的根本原因,说明大气降水的主要类型。

• 【北京师范大学2009年真题】简答题:简述大气降水过程。

• 【西南大学地科院,2009年真题】简答题:从雨滴到降水形成需要具备的条件是什么?主要的降水类型有哪些?

• 【兰州大学2006年真题】

• 【武汉大学资环院2011年真题】

• 【西北大学城环院2010年真题】名解题:降水变率。

• 【兰州大学2009年真题】名解题:温润系数

tips:这一部分我们视频讲过哦,一定要理解各种类型降水的形成机制。

考点8:大气运动(一定理解)

1、作用于空气的力

• 空气的水平运动是由所受的力决定的。作用于空气的力有:

• ①水平气压梯度力:气压分布不均匀产生气压梯度,使空气具有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的趋势。通常把存在水平气压梯度时单位质量空气所受的力,称为水平气压梯度力(G)。

• ②地转偏向力(科里奥利力):由于地球转动而使地球上运动的物体发生方向偏转的力,称为地转偏向力(A)。赤道上地转偏向力为零,两极地转偏向力最大。地转偏向力使北半球水平运动的物体向右偏转,南半球向左偏转,赤道上不偏转。

• ③惯性离心力:当空气作曲线运动时,受惯性离心力(c)作用。惯性离心力方向与空气运动方向垂直,并由曲线路径的曲率中心指向外缘。

• ④摩擦力:运动状态不同的气层之间、空气和地面之间都会产生相互作用阻碍气流的运动,这种相互作用称为摩擦力。

• 【兰州大学2006年真题】名解题:地转偏向力

2、自由大气的运动

• 自由大气中,空气运动规律比摩擦层简单。空气作直线运动时,只需考虑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空气作曲线运动时,还需考虑惯性离心力。

①地转风:指自由大气中空气作等速、直线运动。自由大气中,摩擦力可以忽略不计,起作用的主要是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当这两种力平衡时,就形成地转风。空气作直线运动时,只需考虑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地转风方向与气压场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即白贝罗风压定律:在北半球背风而立,高压在右,低压在左;相反,在南半球背风而立,低压在右,高压在左。

②梯度风:自由大气中的空气作曲线运动时,作用于空气的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惯性离心力达到平衡时的风称为梯度风。当空气作直线运动时,惯性离心力为零,梯度风转为地转风,因此地转风是梯度风的特例。

3、风随高度的变化

①地转风随高度的变化--热成风

• 水平温度分布不均导致气压梯度随高度发生变化,风也相应的随高度发生变化。由水平温度梯度引起的上下层风的向量差,称为热成风。

②摩擦层中风随高度变化:在气压梯度力不随高度变化的情况下,离地面愈远,风速愈大,风向与等压线的交角愈小。

考点9 大气环流(理解)

大气环流:是指大范围内具有一定稳定性的各种气流运行的综合现象。水平尺度可涉及某个大地区、半球甚至全球;垂直尺度有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或整个大气圈的大气环流;时间尺度有一至数日、月、季、半年、一年直至多年的平均大气环流。其主要表现形式包括全球行星风系、三圈环流、定常分布的平均槽脊和高空急流、西风带中的大型扰动、季风环流。大气环流构成全球大气运行的基本形势,是全球气候特征和大范围形势的主导因素与各种尺度的天气系统活动的背景条件。

1、全球环流

• (1)全球气压带

• 七个纬向气压带:赤道低压带、两个极地高压带和两个副极地低压带。

• 【兰州大学2010年真题】论述题:论述副热带高压带的地理范围,气候特征和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

• 【兰州大学2009年真题】简答题:论述我国温暖带的地理范围、气候特征界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

• 【北京师范大学2009年真题】简答题: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季节性变化及其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 (2)行星风系

• 行星风系是指不考虑海陆分布和地形起伏的影响地面盛行风的全球性形式。

• 行星风系主要包括三个盛行风带:信风带,西风带和极地东风带。

• 【兰州大学2010年真题】简答题:行星风系的构成。

• 【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真题】名解题:行星风系。

• (3)经向三圈环流

• 信风环流圈(Hadley环流)

• 是一个直接的热力环流圈,约占30个纬度。暖空气在热带幅合带上升,到高空向高纬输送,受地转偏向力作用,气流转向东偏转,出现高空西风。空气在副热带纬度下沉分为两支,一支流向赤道,在低纬地区形成闭合环流,即信风环流圈。

• 【兰州大学2015年真题】名解题:ITCZ

• 中纬度环流圈

• 约35°-65°地带,从高空到地面都盛行偏西风,但地面附近具有指向低纬的风速分量,上层具有指向高纬的风速分量,分别与副热带高压带下沉气流和副极地低压带上升气流相结合,因而构成一个环流圈。

• 极地环流圈

• 由副热带高压带流向极地的气流,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在中纬度地区形成偏西风。当它达到副极地低压带时,与由极地高压区吹来的偏东气流在纬度60°附近相遇形成极锋。暖空气沿极锋向极地方向下滑,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变为偏西气流,最后在极地冷却下沉,补偿极地地面流失的空气质量。于是,在纬度60°附近和极地之间构成一个闭合环流圈,称为极地环流圈。

• 【陕西师范大学旅游院2006年真题】论述题:绘图并分析全球大气环流模式。

2、季风(季风环流):季风是海陆间季风环流的简称,是在大陆和海洋间的广大地区,以一年为周期,随着季节变化而方向相反的风系,它是由大尺度的海洋和大陆间热力差异形成的大范围热力环流。夏季由海洋吹向大陆的风为夏季风;冬季由大陆吹向海洋的风为冬季风。亚洲东部的季风环流最为典型。

季风部分答题资料:

• ①大陆和海洋间的广大地区,以一年为周期、随着季节变化而方向相反的风系,称为季风。

• ②受季风影响的广大地区,冬夏气候变化明显,雨热同期。南亚和东亚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季风区。

• ③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海洋的比热容较陆地大。夏季,与陆地相比海洋是冷源,形成高压,陆地上形成低压,气流由海洋吹向陆地,即为夏季风,气温较高,海洋气团带来丰沛降水,雨热同期;冬季,陆地是冷源,海洋是热源,风从陆地吹向海洋系为冬季风,来自极地大陆气团,寒冷干燥。

• ④欧亚大陆是世界上最大的大陆,而太平洋是世界上最大的大洋,二者的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最大,因此东亚和东南亚成为世界上最著名的季风区。

2、季风(季风环流):季风是海陆间季风环流的简称,是在大陆和海洋间的广大地区,以一年为周期,随着季节变化而方向相反的风系,它是由大尺度的海洋和大陆间热力差异形成的大范围热力环流。夏季由海洋吹向大陆的风为夏季风;冬季由大陆吹向海洋的风为冬季风。亚洲东部的季风环流最为典型。

• (3)高原季风:高耸挺拔的大高原,由于它与周围自由大气的热力差异所形成的冬夏相反的盛行风系,称为高原风系,以青藏高原季风最为典型。夏季,高原作为热源,形成一个高温低压区,出现于Hadley环流相反的经向环流圈。冬季,高原地表是个冷源,为低温高压区,出现与Hadley环流相似的经向环流圈。

• 【南京大学地海院2015年真题】问答题:简述东季风的形成原因和气候的特点。

• 【陕西师范大学旅游院2013年真题】论述题:季风环流的特点和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 【西北大学城环院2012年真题】论述题:从东亚季风的成因和特点说明其对我国的影响。

• 【兰州大学2011年真题】简答题:信风、西风、极地东风和季风在成因上有何不同与联系?

• 【兰州大学2008年真题】论述题:简述季风环流的形成原因以及亚洲季风环流对我国地理环境的影响?

• 【武汉大学资环院2011年真题】简答题:简述热力季风和行星风系的形成原因,并简要分析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 【北京师范大学2010年真题】名词解释:季风

3、局地环流:由局部环境如地形起伏、地表受热不均等引起的小范围气流,称为局地环流。包括海陆风、山谷风、焚风的地方性风。

①海陆风:滨海地区白天风从海洋吹向陆地,晚间风从陆地吹向海洋,这就是海陆风环流。海陆风也由海陆热力差异引起,但影响范围局限于沿海,风向转换以一天为周期。白天陆地增温比海面快,陆地气温高于海面,因而形成热力环流。下层风由海面吹向陆地,叫海风,上层则有反向气流。夜间陆地降温快而海面降温缓慢,海面气温高于陆面,海岸和附近海面间形成与白天相反的热力环流,气流由陆地吹向海面叫陆风。陆海风的转换时间因地区和天气条件而不同,一般说来,陆风在上午转为海风13-15时海风最盛,日没以后,海风逐渐减弱并转为陆风。阴天,海风要推迟到中午前后才出现。

②山谷风:当大范围水平气压场较弱时,山区白天地面风从谷地吹向山坡;晚间地面风从山坡吹向谷地,以一日为周期的周期性风系,这就是山谷风环流。白天山坡空气比同高度的自由大气增温强烈,空气从谷地沿坡向上爬升,形成谷风;夜间由于山坡辐射冷却,冷空气沿坡下滑,从山坡流入谷地,形成山风

③焚风:气流受山地阻挡被迫抬升,迎风坡空气上升冷却,起初按干绝热直减率降温(1℃/100m),当空气湿度达到饱和状态时,水汽凝结,气温按湿绝热直减率降低(0.5~0.6℃/100m),大部分水分在迎风坡降落,气流越山后顺坡下沉,基本上按干绝热直减率增温,以致背风坡气温比迎风坡同高度气温高,从而形成相对干热的风,这就是焚风。

• 【首都师范大学资环院2012年真题】简答题:简述我国东部海陆风和季风的主要异同。

 

 

大气-气候部分

我们接着上一部分的大气天气部分继续说,气候部分呢,最重要的就是厄尔尼诺和未来天气变化的假说了。一定要掌握哦。

考点1、主要天气系统(背概念)

1、气团:指在广大区域内水平方向上温度、湿度、垂直稳定度等物理属性较均匀的大块空气团。其水平范围由数千米到数千千米,垂直范围由数千米到十余千米甚至伸展到对流层顶。

气团形成的条件:范围广阔、地表性质比较均匀的下垫面;有利于空气停滞和缓行的环流条件;地表温度和湿度状况决定了气团的大气属性。

气团变性:当气团离开源地,其物理属性逐渐改变,这种过程就成为气团变性。日常所见的气团,大多属于变性气团。

气团的类型:

①气团按其热力性质可分为冷气团和暖气团。冷、暖气团是根据气团温度与所经下垫面的温度对比来定义的。气团向比它暖的下垫面移动,称为冷气团;向比它冷的下垫面移动,称为暖气团。

②按气团的源地的地理位置和下垫面性质可分为:按气团源地分成四个基本类型:冰洋气团、极地气团、热带气团、赤道气团。按气团源地的海陆位置,又把每一基本类型分为海洋气团和大陆气团。赤道气团源地是海洋,不再分海陆型。

2、锋:是一种天气系统,指温度或密度差异很大的两个气团相遇形成的狭窄过渡区域,称为锋。通常把锋看成一个几何面,称为锋面,锋面与地面的交线称为锋线,锋面和锋线合称为锋。根据锋面两侧冷暖气团移动方向和结构可分为:冷锋、暖锋、准静止锋、锢囚锋;根据形成锋的气团源地可分为:冰洋锋、极锋、赤道锋。 (兰大)

锋面天气

①冷锋天气:冷锋是指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方向移动的锋。按推进速度的不同冷锋可分为两种:缓行冷锋和急行冷锋。冷锋过境时,会伴有偏北风加大,气压升高和温度降低等现象,有时会造成雨雪天气,夏季甚至会造成暴雨,一般情况下冷锋过境后,当地将转受冷高压控制,天气变得晴朗。冷锋在我国活动范围甚广,是我国最重要的天气系统之一。

②暖锋天气:暖锋是指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方向移动的锋。暖锋过境时,温暖湿润,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多转为云雨天气。与冷锋相对,暖锋比冷锋移动速度慢,可能会出现连续性降水或雾。我国春秋季在东北、江淮流域和渤海地区可出现暖锋。

③准静止锋天气:准静止锋是指很少移动或移动速度非常缓慢的锋。天气特征与第一型冷锋相似。受其影响,常造成大片的连阴雨天气。我国江南清明节前后细雨绵绵和江淮流域初夏时的梅雨天气都与准静止锋有关。冷锋移行受阻而停滞,也可转变成准静止锋,如昆明、南岭准静止锋。

④锢囚锋天气:锢囚锋是指锋面相遇、合并后的锋。其云系具有两种锋面的特征,锋面两侧都有降水区。由于大范围暖空气被迫上升,锋面两侧降水强度往往很大。冬春季我国东北地区多出现暖式锢囚锋,华北地区多出现冷式锢囚锋。

【兰州大学2013年真题】名解题:锋。

【兰州大学2012年真题】简答题:云南省省会——昆明被称为“春城”的自然地理原因。

【西南大学地科院2009年真题】名解题:准静止锋

3、气旋

①气旋:是由锋面上或不同密度空气分界面上发生波动形成的,占有三度空间、中心气压比四周低的水平空气涡旋。北半球气旋空气按反时针方向自外围向中心运动。 气旋的中心地带由于盛行上升气流,所以多云雨,而四周通常是容易形成干燥晴朗天气的下沉气流,台风亦是如此。根据气旋产生的地理位置,可将其分为温带气旋和热带气旋两种类型。

②温带气旋:即锋面气旋,分布于中纬度地区。主要出现在东亚、北美、地中海等地区。

③热带气旋:形成于热带海洋上的一种具有暖心结构的气旋性涡旋。中心附近平均最大风力小于8级的热带气旋称热带低压;最大风力8~9级称热带风暴,10~11级称强热带风暴,大于12级称为台风。

④反气旋:是指占有三度空间的,中心气压比四周高的大型空气涡旋。北半球反气旋区域内的空气作顺时针向外围辐射流动,南半球反气旋区域内的空气流动方向相反。根据温压结构可将其分为冷性和暖性反气旋;根据生成地区又可分为极地、温带、副热带反气旋。其范围内没有锋面,中心多出现下沉气流故天气晴好。

4、特殊的大气运动

①龙卷风:是积状云伸展出来的漏斗状的涡旋云柱,其中心气压很低,形成与积状云中强烈升降气流有关,当升降气流间的切变十分强烈时,就会发生具有水平轴的涡旋。

②热带气旋与台风

热带气旋:形成于热带海洋上的一种具有暖心结构的气旋性涡旋。中心附近平均最大风力小于8级的热带气旋称热带气压;最大风力8-9级者称热带风暴,10-11级者称强热带风暴,大于12级称为台风。

③城市上空的对流

由于“城市热岛”的存在,当大气环流较微弱时,常常引起空气在城市地区上升、郊区下沉,使得郊区和城市之间形成了一个小型的热力环流,称为城市风。

【兰州大学2010年真题】名解题:气旋

【兰州大学2004年真题】名解题:热带气旋

【安徽师范大学 旅游院2011年真题】名解题:气旋

【西南大学地科院2011年真题】名解题:气旋

【兰州大学2006年真题】名解题:反气旋

【北京师范大学2013年真题】论述题:论述热带天气系统及特征。

综合题:【西北大学城环院2013年真题】简答题:简述四种主要的天气系统及其影响下的天气特点。

考点2、气候与气候系统(背概念)

1、气候:是指某一地区多年间大气的一般状态及其变化特征。它既反应平均情况,也反应极端情况,是各种天气现象的多年综合。是大气物理特征的长期平均状态。它以稳定性高,空间尺度大,范畴广而区别于天气。时间尺度为月、季、年、数年到数百年以上。气候以冷,暖、干、湿这些特征来衡量,通常由某一时期的平均值和离差值表征。

【南京师范大学地科院 2010年真题】简答题:气候系统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一般把气候系统的特性分为哪几种?

2、试论气候系统的五个组成部分(大致看一下,答题思路)

气候系统:是指由大气圈、海洋、冰雪圈、陆面、生物圈五个部分组成,通过一系列物理过程、化学过程、生物过程相互作用,从而构成的一个耦合的系统。它具有热力学特性,例如气温、水温;具有运动学特性,包括风、洋流以及相应的垂直运动和冰块的运动;含水性,指的是空气的含水量或湿度等;还包括静力学特性,比如大气和海洋的压力和密度、空气成分等。太阳辐射是这个系统的主要能源,在太阳辐射的作用下,气候系统内部产生一系列的复杂过程,各个组成部分之间,通过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紧密的联结成一个开放系统。

一般来说,完整的气候系统由五个部分组成。

①大气圈:是气候系统的主体,也是系统最易变化和最敏感的部分。从能量角度看,大气非常脆弱。即使认为气候系统只包括表层100m深的海洋,大气的热量也只占系统总热量的3.4%。因此,大气的影响多与其动力学有关。但大气动能与气候系统的总能量相比,也几乎微不足道。所以,在气候形成与气候变化中,大气以外的其他成员如海洋、冰雪、陆面等的物理状况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②海洋:海洋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0.8%,仅100m深的表层海水,即占整个气候系统总热量的95.6%。因此可以认为海洋是气候系统的热量储存库。穿过大气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约有80%被海洋吸收,然后通过长波辐射、潜热释放及感热输送的形式传输给大气。同时,洋流把赤道地区多余的热量输送到极地,对维持地球高低纬度能量平衡起着重要作用。

③冰冻圈:包括全球的冰层和积雪,计有大陆冰盖、高山冰川、地面雪被、多年冻土海冰、湖冰和河冰。目前全球陆地约有10.6%被冰覆盖。雪被和海冰季节变化显著,而冰川和冰原的响应则缓慢得多。冰原的体积和范围要在数百年到数百万年内才有明显的变化,这种变化与海平面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他们既是气候变化的指示器,又对气候长期变化产生反馈,在地球热平衡中起着重要作用。

④陆面(岩石圈):陆面指山脉、地表岩石、沉积物、土壤等。陆地位置、高度和地形发生变化的时间尺度,在气候系统的所有组成部分中是最长的,在季节、年际以至10年尺度的气候变化中可以忽略。但是地表土壤作为大气微粒物质的重要来源之一,在气候变化中有重要作用,而土壤又会随气候和植物状况而变化。

⑤生物圈:生物圈是地球生命物质构成的圈层,包括陆地和海洋的植物,空气、海洋和陆地生活的动物,以及人类本身。生物圈的各部分变化特征时间显著不同,总的来说比较缓慢。它们不仅对气候变化敏感,也影响气候。

3、气候的形成因素

气候是复杂的自然地理现象之一,是多种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

①气候形成的辐射因子

(1)地球辐射平衡温度;

(2)地球上的天文气候:日地距离、太阳高度、日照时间

②气候形成的环流因子

(1)大气环流与热量输送和水分循环;

(2)大气环流与海温异常

③气候形成的地理因子(相对易考,记点哦)

⑴海陆分布对气候的影响。海陆的物理性质不同,对太阳辐射能的吸收与反射,热能内部交换,热容量大小以及地—气和海—气热量交换的形式等都有显著差异,致使同纬度、同季节海洋和大陆的增温与冷却显著不同,海上和陆上的气温差异明显。不仅破坏了温度的纬度地带性分布,而且影响到气压分布、大气运动方向及水分分布,使同一纬度内出现海洋性气候与大陆性气候的差异。

⑵洋流对气候的影响。洋流的热量输送对气温差异起着很大作用,至低纬度流向中高纬的暖洋流,起着增温的作用,自高纬流向低纬的洋流,起着降温的作用;其次,冷暖洋流对所经之地的降水也有较大影响,冷空气在暖洋流上经过逐渐变为暖湿海洋性气团。当空气与冷洋流接触则增加其稳定性,虽难于致雨但多雾。

⑶地形对气候的影响。地形通过海拔升高而使温度降低;其次对降水有显著影响,迎风坡降水通常大于背风坡。因此山地的水热状况具有明显垂直变化,形成垂直气侯带。

①地形对温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在对流层自由大气里,高度每上升100米,气温平均下降0.65℃。海拔越高,下降率越大,季节上夏季最大,冬季最小。

②高大山体阻碍气流运行,不利于寒潮和热浪推进,使山坡两侧温度悬殊。如秦岭两侧年均温山南比山北同高度要高一些。

③地形对降水也有显著影响。水汽含量通常随海拔增高而减少,所以面积辽阔的高原内部降水量一般较少。山地降水与高原不同,迎风坡降水量显著高于背风坡,同一坡向上,降水有着随高度而增加的趋势。但这种增加只发生在一定限度之内。同一地区山地降水量总比山下的多。

④山地水热状况具有明显垂直变化,并形成垂直气候带。山地本身还往往成为气候区域的界限,如秦岭。

【西南大学地科院,2009年真题】论述题:以中国为例,分别讨论气候影响因素对区域气候形成的作用。

【陕西师范大学旅游院2015年真题】论述题:举例说明海陆分布差异对气候和景观产生的影响。

【北京师范大学2014年真题】论述题:海陆分布对气候的影响。

【西南大学地科院2014年真题】简答题:以四川盆地为例,论述地形对区域气候的影响。

【南京师范大学地科院2012年真题】简答题:青藏高原的隆升对气候环境的类型表现在哪些方面?

【武汉大学资环院,2012年真题】简答题:简述气候形成的影响因子。

【西北大学城环院2011年真题】简答题:地形对气候有什么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及原因分析:(从三个因子出发,看一下分析思路)

1、气候变化及其原因

气候变化:经过相当一算时间的观察,在自然气候变化之外由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的改变全球大气组成所导致的气候改变。

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归纳起来大致分为两类:一类称为外部因子;一类称为内部因子。

下垫面和环绕地球的太空,称为外部因素,而内部因子主要指系统内部各组分的物理状态,他们之间有复杂的反馈作用。

(1)天文学方面的原因

①太阳辐射强度的变化。太阳辐射是地球表层系统能量的主要来源,是气候系统的能量来源,因此太阳辐射能的周期性增多或减少,必然影响到气候系统的能量变化,从而导致气候的变化。

②太阳活动的准周期性变化。太阳活动是发生在太阳面上的一系列物理过程。这些过程使太阳辐射的光谱辐射和微粒辐射发生显著变动。从而导致气候能量来源的周期性变化。

③地球轨道要素的变化。地球公转轨道偏心率、自转轴对黄道面的倾斜度及岁差均存在长周期变化。地球轨道要素的变化使不同纬度在不同季节接受的太阳辐射发生变化。通常用以解释第四纪冰期与间冰期的交替。

(2)地理学方面的原因

①地极移动与大陆漂移。地极移动使得海陆分布变化,地表热力分布、大气环流和大洋环流都有很大差别,从而形成不同时期的气候特征。

②造山运动:造山运动使得本来比较平坦的地球表面变得凹凸不平,从而增加了大气垂直方向上的扰动强度,降水增加。

③火山活动:火山爆发喷发出大量熔岩、烟尘、二氧化碳、硫化物气体以及水汽。火山灰尘进入平流层形成火山灰尘幕对中高纬度影响最大。

(3)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人类活动一方面是改变地表面貌,影响下垫面的粗糙度、反照率和水热平衡,从而引起据地气候变化。另一方面是工业革命后的200年里,由于人类的砍伐森林,盲目垦荒,加上大量燃烧化石燃料,使得温室气体在空气中的浓度不断增加,气候趋于变暖。

【首都师范大学资环院2013年真题】简答题:简述全球气候变化的特征。

【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真题】简答题:试分析气候变化的原因。

【兰州大学2010年真题】论述题:论述第四纪冰期环境的基本特征和形成原因。

【北京师范大学2010年真题】论述题:试分析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北京师范大学,2008年真题】论述题:百年来全球气候变化的特点及其原因?

考点3、厄尔尼诺现象(画一百个重点号,一定要记下来,概念,原理,对中国影响,以及我画的那个很丑很丑的环流图)

厄尔尼诺:是西班牙语“圣婴”的音译,原指每年圣诞节前后,沿厄瓜多尔和秘鲁沿岸出现的一股弱暖洋流,取代了沿岸原有冷海水的现象。现在,厄尔尼诺一词是指赤道太平洋东部海洋表层水温持续异常增温的现象(暖水事件)。

沃克环流:正常情况下赤道太平洋水温的分布为东冷西暖,在赤道东太平洋地区强烈的冷海水上翻,使得其海洋表层温度与赤道西太平洋地区的“暖地”之间形成强烈的对比。在赤道东太平洋冷水域的上空大气强烈下沉,赤道西太平洋印度尼西亚上空大气对流强烈,大气以上升为主,这样就形成一个闭合的东西向环流圈,称为沃克环流。

南方涛动:是指热带太平洋与热带印度洋之间气压变化呈反相关的振荡现象。即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比常年增高时,印度洋赤道低压就比常年降低,两者气压的变化有“翘翘板”现象,故称为南方涛动。厄尔尼诺—南方涛动事件的内在联系,是全球海气相互作用的强烈信号,所以人们常合称为“ENSO”。

拉尼娜:是西班牙语“圣女”的音译,又称“反厄尔尼诺”,是指赤道太平洋中部和东部海洋表层水温持续异常降温的现象(冷水事件)。当赤道东风和东南信风增强使东太平洋更多表层的暖海水被吹送到西太平洋,导致更多的下层冷海水补充到表层,表层海水温度因而下降,结果使太平洋东西两侧表层海水的温差加大,形成拉尼娜。

【南京师范大学 地科院2012年真题】【北京师范大学2010年真题】

名解题:厄尔尼诺

【西南大学地科院2006年真题】论述题:论述当前全球气候异常的表现及其对人类的影响。

【陕西师范大学旅游院2006年真题】简答题:什么是厄尔尼诺现象?

【西南大学地科院2014年真题】名解题:南方涛动。

【西北大学城环院,2011年真题】名词解释:厄尔尼诺与ENSO

【西南大学2006年真题】论述题:论述当前全球气候异常的表现及其对人类的影响。

【华东师范大学地科院2005年真题】名词解释:厄尔尼诺

【福建师范大学地科院2013年真题】论述题:试述气候变化的原因,以及未来气候的可能变化,说明理由。

【首都师范大学资环院2013年真题】论述题:论述气候变暖对地球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

【陕西师范大学旅游院2012年真题】复试题:论述引起气候变暖的原因及其对我国半干旱区干旱区的影响。

【兰州大学2009年真题】论述题:论述全球变暖趋势对于我国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考点4、未来气候的可能变化(这个也很容易考大题哦,为数不多可以直接背的送分题哦)

(1)变冷说

变冷说认为,到20世纪40年代为止,气候变暖期已结束,并倒转为全球变冷。其主要依据是,自20世纪40年代中期开始,特别是60年代以来,北极和近北极高纬地区气候明显变冷。70年代以来北大西洋流冰数量较前数十年也明显增多。

(2)变暖说

变暖说认为,现在正进入超间冰期,即更温暖的时期,地球的平均温度将逐渐增加,以致高纬度海冰和积雪融化,造成海面上升。主要依据是人类活动影响气候范围、程度正在扩大和日趋严重。

标准写法:

目前针对全球变暖,支持的理论其实主要来自世界各地气象部门记录的气温和降水的变化数据,将这些数据进行相关分析,发现全球温度是增高的,而后,大部分科学家们在数据面前,展开了相关性理论分析,认为近期气候变化主要表现为全球变暖。全球变暖对海洋有两方面的影响,一是使海水增温发生膨胀,造成海平面上升;二是造成极地冰川大量融化,融化的冰水进入海洋,促进海平面上升。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人为因素导致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含量的缓慢上升,但是,杨达源老师等则认为:

1、以上的世界各地气象部门记录的气温与降水的变化,一方面只是数值的波动变化而已,还谈不上是不是气候发生了变化。并且数据都有适用的范围和时期,以前的数据只能放在当时的条件下,与周围进行比较,这是不科学的。并且不是所有的时期都是有规律可循的,如果先假定了某种规律,然后为了证明这种规律,而有选择的去用数据证明,这更是不可取的。并且在人类活动影响加大的情况下,过去的所谓规律性质可能不再具有实际意义和价值。

2“全球增暖”,一方面,主要原因在于城市发展的特别快,人口增多,能源消耗增加的更多,增大了“城市热岛”效果。另一方面是城市地面硬化与城市水循环水量平衡因子的重大变化,并导致城区的辐射平衡发生重大改变。另外,是有部分城市的范围成倍扩大,把气象观测台框入城中,它所记录的数值并不能完全反映事实情况。并且世界各地气象部门记录的气温和降水的变化。也就是数值波动变化而已,还谈不上是不是气候发生了变化。

【南京大学地海院2013年真题】问答题:关于全球气候变暖相关模式。

【南京大学地海院2011年真题】问答题:某些专家“今后全球将持续变暖”说法是否有道理?能否解释当前极端气候?

【南京大学地海院2010年真题】问答题:欠发达国家关于碳减排热情高,承担多的原因。

【兰州大学2013年真题】名解题:全球变暖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人类应该如何应对全球变暖,谈谈你的看法。

【南京大学地海院2014年真题】问答题:2011年11月18日《自然》杂志述,美国研究人员搜集了从美国弗罗里达州到加拿大马尼托巴省森林中的专业气象站数据,并与设在裸露地面的气象站的数据进行对比,发现在北纬45°以北地区,森林砍伐平均气温下降约0.83摄氏度;另据计算机模型显示,在北纬35°以南地区,森林砍伐导致气温上升;在北纬35°至45°之间地区,森林砍伐对气温的影响不具有统计意义。试从温室效应、云量及反照率等方面,结合上述材料简述低纬度和高纬度森林植被对全球温度变化的可能影响。

考点5、气候带与气候型(不需要背,但是要知道每种气候的特点与分布状况)

(一)低纬度的气候类型

低纬度气候受赤道气团和热带气团控制,全年气温高,最冷月均温在15—18℃以上。影响气候的主要环流系统有热带辐合带、信风、赤道西风、热带气旋和亚热带高压。根据这些系统的季节移动,低纬度气候可分为以下五种类型。

(1)赤道多雨气候

主要分布于赤道两侧南北纬5-10°的范围内,如非洲刚果河流域、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以及亚洲的印度尼西亚等。这类气候终年受赤道低压槽控制,南北半球的信风在此辐合上升,多对流雨,盛行赤道气团。气候特征是全年高温多雨,年均温在26℃左右,降水年内分配较均匀。由于全年高温多雨,植物生长不受水分限制,适宜热带雨林发育。地带性土壤为热带雨林砖红壤。

(2)热带海洋性气候

主要分布于南北纬10°-25°信风带大陆东岸及热带海洋中的岛屿上,如非洲马达加斯加岛东岸、太平洋夏威夷群岛和澳大利亚东北部沿岸地带。这些地区均处于信风的迎风海岸,终年受热带海洋气团控制和信风影响。全年气温高,年较差比赤道多雨气候稍大;全年降水多,夏秋季节相对集中,但无明显干季。植被土壤类型与赤道多雨气候相同,为热带雨林砖红壤。(3)热带干湿季气候

亦称热带草原气候,主要分布于赤道多雨气候区外围,一般可达南北纬15°左右,也可伸至25°左右。主要分布于中南美和非洲5°~15°纬度带内。由于赤道低压带的南北移动,年内有干湿季的变化。干季受信风控制,盛行热带大陆气团,干燥少雨;雨季时受赤道低压带控制,盛行上升气流,湿润多雨。植被土壤类型为热带稀树草原红棕色土。热带稀树草原,又称为萨王纳(Savanna)

(4)热带季风气候

出现在纬度10°到回归线附近的大陆东岸,如我国台湾南部、雷州半岛和海南岛。其环流特征是热带季风发达,热带气旋活动频繁,如北半球夏季在南亚大陆上形成热低压,这里盛行西南变相信风,即夏季风,因降水量多,形成雨季;冬季大陆上发展成高压,盛行由大陆吹向海洋的东北风,即冬季风,因降水量少,形成干季。本区水汽充足,热带辐合带上升气流旺盛,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易形成热带气旋。全年气温高,年均温超过20℃,降水集中在夏季,自然植被为热带季雨林。

(5)热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

出现在副热带高压带及信风带内的大陆中心和西岸纬度15°—25°间。常年处在副热带高气压和信风的控制下,盛行热带大陆气团,气流下沉,气温高,降水极少且变率很大,地处低纬度地区,日照强烈,蒸发旺盛,加之沿岸大部分有寒流经过,加剧了干燥性。全年炎热干燥。

(二)中纬度气候

中纬度地带是热带气团和极地气团相互作用的地带,影响气候的主要环流系统有极锋、盛行西风、温带气旋和反气旋、副热带高压和热带气旋等,陆地中纬度气候带是冷、暖气流相互角逐的地区,气温、降水的季节变化和非周期性变化都很显著。中纬度带范围广,气候形成因子复杂,气候类型也多种多样。

(1)亚热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

出现在南北纬25°—35°的大陆西岸和内陆地区。如北非、南非部分地区。它也是在副热带高压下沉气流和信风带背岸风的作用下形成的。亚热带干旱气候,它是热带干旱气候向高纬度的延续,因所处纬度稍高,与热带干旱气候相比,凉季气温较低,且有气旋雨。亚热带半干旱气候,分布在亚热带干旱区外缘,夏季气温稍低,冬季降水量稍多,能维持草类生长,植被类型属于荒漠草原,土壤属于半荒漠的淡棕色土。

(2)亚热带季风气候

出现于亚热带大陆东岸,纬度25°—35°间。它是热带海洋气团与极地大陆气团交替控制地带。冬季亚洲大陆为高气压所控制,盛吹由陆地向海洋的西北风即冬季风,降水较少;夏季亚洲大陆为低气压所控制,盛吹由海洋向陆地的东南风即夏季风,降水较多。夏热冬温,四季分明,季风发达,适宜常绿阔叶林生长,自然景观表现为亚热带季风林。

(3)亚热带湿润气候

主要分布于南北纬25°—35°间的北美洲大陆东岸、澳大利亚东岸等。那里纬度、海陆位置和东亚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相似,但海陆热力差异不如东亚突出,因此未形成季风气候。气候特征与亚热带季风气候相似,但冬夏温差比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小,降水量年内分配较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均匀。冬季温带气旋活动频繁,冬雨可占年降水总量的40%。自然景观亦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相似。

(4)亚热带夏干气候(地中海气候)

出现于南北纬30°—40°之间的大陆西岸,如地中海沿岸、南非和澳大利亚南端。深受副热带高压带和西风带的季节性交替控制。夏季本区受副热带高压带的控制,以下沉气流为主,气候炎热干燥;冬季受西风带控制,盛行温带海洋气团,气旋活跃,降水较多。因此,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便成为地中海式气候的主要特征。该类型气候区主要形成常绿硬叶林带,发育着褐色土。

(5)温带海洋性气候

主要分布在南北纬40°—60°的大陆西岸,如欧洲西部、澳大利亚的东南角和新西兰等地。这些地区终年盛行西风,受温带海洋气团控制,沿岸有暖流经过。于是形成了冬暖夏凉,气温年较差小的气候特征。气旋活动频繁,全年湿润,冬雨相对较多。

(6)温带季风气候

主要分布在35°—55°N左右的亚欧大陆东岸,包括中国的华北和东北,朝鲜大部,日本北部及俄罗斯远东部分地区。冬季受温带大陆气团控制,寒冷干燥,且南北气温差别大;夏季受温带海洋气团或变性热带海洋气团影响,暖热多雨,且南北气温差别小。此外,四季分明、天气的非周期性变化显著,也是温带季风气候的主要特点。

(7)温带大陆性湿润气候

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温带海洋性气候区东侧和北美大陆100°W以东40°~60°N之间的地区。气温、降水和温带季风气候类似,但风向、风力季节变化不明显。冬季不太寒冷,冬季多雨;夏季有对流雨但不十分集中。温带海洋性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湿润气候区域中,植被在偏南地区一夏绿阔叶林为主,北部为针阔叶混交林带。

(8)温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

主要分布在35°~50°N的亚洲和北美大陆中心地带,南美阿根廷和大西洋沿岸巴塔哥尼亚。此类气候区距海遥远,深入内陆,四周又有山地、高原阻挡,湿润的海洋气流难以到达,终年盛行温带大陆气团,于是形成了冬冷夏热、干燥少雨的温带大陆性干旱与半干旱气候。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条件下植被稀疏,植被土壤类型为温带荒漠土;温带大陆性半干旱气候地带的植被土壤类型为温带草原栗钙土。

(三)高纬度气候

高纬度气候带分布在极圈附近,盛行极地气团和冰洋气团。低温无夏是该气候带的最显著特征。降水虽少,但蒸发较弱,加之冻土发育,排水不畅,自然景观无干旱型,反而有大片沼泽。

(1)副极地大陆性气候

主要出现于北半球高纬度地区,约自50°N~65°N呈连续带状分布。作为极地大陆气团的源地,终年受极地海洋气团和极地大陆气团控制。冬季漫长而严寒,至少有9个月;暖季短促。年降水量较少,并集中于夏季。植被为针叶林,沼泽分布广。

(2)极地长寒气候(苔原气候)

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北部边缘,格陵兰沿海地带和北冰洋中的若干岛屿上。全年受极地高压控制,气候严寒,全年皆冬。降水稀少,蒸发微弱,相对湿度大,沿岸带多雾。极昼极夜现象明显。植被为苔藓、地衣和小灌木等,构成苔原景观。

(3)极地冰原气候

出现于格陵兰、南极大陆冰冻高原和北冰洋中靠近北极的岛屿上。受极地高压控制,是冰洋气团和南极气团源地。全年严寒,年均气温全球最低,降水以降雪形式进行,长期积累形成冰原。

(四)高地气候

高地气候主要出现在约55°S~70°N之间的大陆高山高原地区。自山麓到山顶各气候要素发生规律性变化,表现出明显的气候垂直地带性。类似于从基带向极地的变化。各气象要素的垂直变化导致不同高度上具有不同的水热组合,从而形成不同的高地气候。

考点6、小气候(这个也容易出大题哦)

小气候概念:小气候是在较大范围气候类型基础上,受到地貌控制或下垫面性质不均,导致近地面热量、水份状况的差异,构成所谓的小气候。该气候主要的特点就是个别气候要素和个别天气现象如温度,湿度等,与背景状态有明显的差异。

小气候的研究意义:由于小气候影响的范围正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空间,研究小气候具有很大实用意义。我们还可以利用小气候知识为人类服务。

一、坡地小气候

坡地小气候的形成与坡向、坡度、坡面切割程度及坡地的物质组成有关,坡向决定着受热土壤温度与近地面气温。坡度与坡面切割程度决定着坡地表面土壤和植被的发育、地面径流和水土流失以及当地与外界的空气与水分的交换等。

二、森林小气候

森林小气候是指由森林以及林冠下灌木丛和草被等形成的一种特殊小气候。由于森林的存在和影响,在林内表现出太阳辐射减少、气温日变化缓和、空气湿度和降水量增大以及风速减小等小气候特征。此外,森林小气候还与四周气候条件、地形特征和土壤性质等有关。

三、水域小气候(常考哦,也常常结合水文部分一起考,多在水库部分出题)

小水域和海洋一样有水热力特性,只不过其影响范围小,远远不及海洋。水域气候的主要特征是:

1、由于水面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小,透射率大,水面获得的辐射能量比陆地多,而且通过传导和对流将热量储存于深层水体,起到“热汇”作用;冷却时,它又能通过水下的湍流交换和水面辐射交换及蒸发将热量送回到临近空气,起到“热源”作用。因此,水域上方气温变化缓慢。

2、水面上蒸发旺盛,空气湿度大,但由于水温升温缓慢,水域上方空气稳定,年降水量和云量都减少,雷雨云都沿水域周围移动,强雷暴(如冰雹等)过程越过水域时,强度也减弱,待越过水域一定距离后又逐渐增加。

3、水域表面平滑,空气流动时摩擦力小,因此,水域上风速一般比陆地大。水域外围常有以一天为周期的水陆风。

四、城市小气候

城市下垫面是一个人造的下垫面,其特点是人为的建筑面积占绝对优势。居民的生产、生活活动排放出大量废气和热量,在这些因素影响下,城市出现了与郊区显然不同的局地气候,称为城市气候。

城市气候特征:由于人类活动的过多增加,对局部大气污染物质的排放和下垫面性质的改变所造成的气候变化。城市气候的主要特征是“城市热岛”现象。“城市热岛”即城市内部气温比郊区高。城郊气温差称为热岛强度。城市热岛主要是由大量人为热排放造成的。

除城市热岛现象外,城市气候中还有“干岛效应”,雨岛效应等现象。由于城市上空存在大量凝结核,加上热岛效应以及城市粗糙表面的阻碍作用,气流作上升运动。因此,城市上空的云量和降水均比郊区多。一般来说,城市越大,人口密度越大,城市气候特征越明显。

【南京大学地海院2007年真题】问答题:举例说明城市小气候、山地小气候、湖滨小气候研究的实际意义。

【南京大学地海院2014年真题】问答题:现代干旱气候分布在哪些地区?试分析其原因。

【北京师范大学2009年真题】论述题:试述不同气候带的风化作用及其主要成土过程?

【兰州大学2015年真题】简答题:我国江淮地区与美国东部25—35°N的气候异同点。

【兰州大学2009年真题】论述题:比较东亚和西欧的自然环境的异同及形成原因。

【西南大学地科院2013年真题】名解题:亚热带湿润气候。

【兰州大学2011年真题】简答题:我国东北与西欧纬度基本相同,但为什么气候相差那么大?

【兰州大学2013年真题】论述题:我国西北地区存在大面积的中纬度沙漠,这不同于由于副热带高压控制下沙漠的出现,如撒哈拉沙漠;长江中下游平原所处副热带高压的位置,然而不但没有出现沙漠,反而成为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利用所学的自然地理学知识,解释上述事实。


相关话题/自然地理学

  • 领限时大额优惠券,享本站正版考研考试资料!
    大额优惠券
    优惠券领取后72小时内有效,10万种最新考研考试考证类电子打印资料任你选。涵盖全国500余所院校考研专业课、200多种职业资格考试、1100多种经典教材,产品类型包含电子书、题库、全套资料以及视频,无论您是考研复习、考证刷题,还是考前冲刺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可满足您学习上的不同需求。 ...
    本站小编 Free壹佰分学习网 2022-09-19
  • 自然地理学考研知识点—水文部分
    水文部分重要程度说明:水文部分,同样,不出意外的话每个院校每年都会考。主要考察的难题就是利用水循环,水量平衡机制,来说明某一区域污染情况,水库建设的影响等等。大家可以注意一下常考的湖泊,比如(巢湖,滇池,太湖等等),百度一下~,了解一下他们污染的原因,初试复试都有可能会考你哦。考点1:水循环(下面的都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20-04-29
  • 自然地理学考研知识点—土壤部分
    土壤写在前面的话:土壤这一节看过我视频的小可爱肯定都知道,与水文和大气比他就是小菜一碟啦,理解难度不是很大,易考大题的点:成土过程,成土因素,土壤分异规律,土壤污染等。这些一定要理解掌握哦。考点1、土壤基本概念(背)土壤概念:土壤是地球陆地表面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是一个独立的自然体 。bull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20-04-29
  • 自然地理学考研知识点—生态部分
    生态部分写在前面的话:生态部分的内容应该是气、水、土、生、地五大模块中最简单的模块了。需要理解的难点比较少,主要是背诵的内容,分值也比较小。下面我们来看。考点1、地球上的生物界(加粗部分重点看,了解即可)它采用的等级单位是界、门、纲、目、科、属、种。种又称物种,是生物分界的基本单位。种是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20-04-29
  • 2009年河海大学466自然地理学考研试题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20-03-01
  • 伍光和《自然地理学》(第4版)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
    第一部分 考研真题精选 绪 论 第1章 地 球 第2章 地 壳 第3章 大气圈与气候系统 第4章 海洋和陆地水 第5章 地 貌 第6章 土壤圈 第7章 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 第8章 自然地理综合研究第二部分 章节题库 绪 论 第1章 地 球 第2章 地 壳 第3章 大气圈与气候系统 第4章 海洋和陆地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2-25
  • 伍光和《自然地理学》(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绪 论 0.1 复习笔记 0.2 课后习题详解第1章 地 球 1.1 复习笔记 1.2 课后习题详解 1.3 名校考研题详解第2章 地 壳 2.1 复习笔记 2.2 课后习题详解 2.3 名校考研真题详解第3章 大气圈与气候系统 3.1 复习笔记 3.2 课后习题详解 3.3 名校考研真题详解第4章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2-25
  • 王建《现代自然地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
    第一部分 考研真题精选 第1篇 自然地理学与地球表层系统 第2篇 各圈层的组成、结构、运动与特征 第3篇 圈层间的相互作用 第4篇 自然地理学的应用方法、原理与实例第二部分 章节题库 第1篇 自然地理学与地球表层系统 第2篇 各圈层的组成、结构、运动与特征 第3篇 圈层间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2-25
  • 王建《现代自然地理学》(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第1篇 自然地理学与地球表层系统 第1章 自然地理学与人类环境  1.1 复习笔记  1.2 课后习题详解 第2章 地球与地球表层环境  2.1 复习笔记  2.2 课后习题详解 第3章 地球表层环境与地球表层系统  3.1 复习笔记  3.2 课后习题详解第2篇 各圈层的组成、结构、运动与特征 第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2-25
  • 2020云南师范大学自然地理学and环境考研真题
    作者: 其月目兮 时间: 2019-12-31 12:29 标题: 云南师范大学自然地理学and环境 自然地理学 一、名词解释 1太阳系 2逆温层 3霜期 4风化作用 5主要造岩矿物 6自然区划 二、简答题 1简述热带季风气候的分布和特征 2沉积岩的类型 3世界地震带分布 4简述迷雾的地理分布 5.简述河流分类的原则 6.土壤质量指标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20-01-01
  • 2019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自然地理学+地理学考博真题
    2019年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环境学院考博题 专业:自然地理学 科目:自然地理 1.人地关系的概念,特征及其与人文地理学的关系。 2.数字地球的框架内容。 3.论述长江中下游水系的变迁状况。 4.地理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中的运用 专业:地理科学概论 1.论述近5年来地理学有哪些热点与新的结论。 2.地理景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12-29
  • 最新伍光和自然地理学考研笔记
    自然地理学复习资料 绪论 地理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三类。 自然地理环境:由地球表层中无机的和有机的、静态和动态的自然界各种物质和能量组成,具有地理结构特征并受自然规律控制。 三分法: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人文地理学 三层次:统一地理学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12-20
  • 伍光和自然地理学考研笔记
    自然地理学复习资料 绪论 地理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三类。 自然地理环境:由地球表层中无机的和有机的、静态和动态的自然界各种物质和能量组成,具有地理结构特征并受自然规律控制。 三分法: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人文地理学 三层次:统一地理学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12-10
  • 西南大学2019考研初试自命题科目《自然地理学》重考的通知
    各位考生:西南大学2019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自命题科目《自然地理学》(科目代码625)试题内容泄露,为坚决维护考生合法权益,确保招生考试公平公正,依照国家有关文件精神,认定2018年12月23日上午举行的《自然地理学》(科目代码625)考试无效,对该科目组织重考。现将重考事宜通知如下:一、报到时间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5-29
  • 2019年湖北师范大学845自然地理学考研大纲
    2019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湖北师范大学自命题考试科目考试大纲(科目名称:自然地理学 科目代码:845)一、考查目标《自然地理学》是自然地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科目之一。自然地理学是地理科学的主要分支学科,是专业基础理论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地球、地质、地壳、大气和气候、海洋和陆地水、地貌、土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5-29
  • 2019年中国科学院大学835自然地理学考研初试大纲
    中国科学院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然地理学》考试大纲一、考试科目基本要求及适用范围概述自然地理学是地理科学的主要分支学科,是许多学科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地球与地质基础、大气与气候、海洋与陆地水、地貌、土壤基础与土壤地理、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综合自然地理研究。要求考生具备以下能力:对自然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