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心传授:读研究生这几年七件事很重要

新浪考试 /2011-01-16

  作者:liyucheng223

  一、       

  选择

  读博与否,个人觉得取决于自己的性格和兴趣爱好。如果自己有志于在自己研究的领域进一步发展,有所造诣,而且自己性格适合科研研究工作,那么在读研期间要多读文献,认真做好每一项工作,充分了解所研究领域,为读博做好准备。反之,如果读研是为了提高自己的文凭,找一份好的工作,那么在研究生期间就好好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真正找到自己的兴趣爱好,培养一技之长。

  二、       

  科研

  我自己的科研经验少,在这里仅仅是谈谈自己,读者不要笑话。

  本人自从开题以来,对做科研有几点理解:1.多向师兄师姐学习。科研(或者研究生论文)在大部分高校已经成为了自己导师课题的一般不分,也就是说导师是负责申请课题的,他可以不懂课题的详细研究内容。他的课题的主力军是博士和硕士。现在一个国家自然基金周期是2-3年,就是差不多由一届学生来负责的。横向课题更是如此。说深了就是学生科研,老师赚钱。在这种情况下,不能期望老师给予很多的课题指导,而师兄师姐倒是我们另一个意义上的解惑者。2.发挥自己的创新才能,多做有意义的事。现在的硕士毕业论文要求有一定的成果,博士毕业论文要求对某一领域有一定贡献,这是我自己的体会。因为在中国这种环境下,凡是指标一定能完成,任何事竟都要求有好的结果。没有见过一个失败的论文被发表,其实个人觉得失败的研究也可以发表,防止前任重蹈覆辙吗。所以目前只要做研究就必须成功,不成功也得成功,很多人“编”成功,很多人“造”成功了,又有很多人“伪”成功。做这种情况下,自己的选题一定要到位,不好高骛远。在实验研究过程,多发散思维,有的时候一个失败的实验,从另一角度看是伟大的成功(这样的例子太多太多,可惜在中国不多)。3.真正做实验才知道,实验的结果比较简单,真正的困难在实验过程。比如说,我们做TEM和EBSD,制样要比实验困难得多(我是做材料的,仅谈谈自己的实验感悟)。有些时候真的是样品、实验条件、实验设备限制了自己的思路,这跟当时科研梦想还是相差很大的。这一点都会经历,研一的应该提前了解。

  三、        兴趣

  自己和身边同学真正知道自己兴趣爱好的并不多,既然之前的十几年求学经历中没有发现。那么在决定自己毕业去向的研究生生涯中一定要解决这个问题。因为一旦毕业就意味着确定了自己而后二三十年乃至一辈子的大方向,那个时候如果没有明确兴趣爱好自己也不会随意改变自己的职业。个人觉得如果不想读博的话,尽可能往其他方面发展,甚至可以将自己的课题放在第二位,当然,这种情况下,第一位的是自己的特长兴趣爱好,因为在现今中国的研究生不多扩招,竞争压力不断增大。无论你多优秀,一定会有其他人超过你。比如,我身边就有这样的同学,花同样的时间学同样的东西,他就是比其他同学学得快记得牢,任你付出多少努力到最后可能还是不如他们。但是当你在自己的兴趣方面努力的话,你会变成事半功倍的人,原因也就不必说了。说了这么多,还要讲两点,这种兴趣只要能成为你以后职业的一部分,哪怕是打游戏也是可以的;另外,寻找这种兴趣花一个月乃至一年、三年,都是值得的,因为他只需要平常多留意多接触新事物就行,没有其他要求。不要做一辈子没有兴趣的人。

  四、        能力

  能力是积累起来的,比如读书;是锻炼出来的,比如交际;是坚持得来的,比如毅力,经验。

  读书。。。现在整天觉得自己很忙,不读书,等到工作了就知道什么叫真正的“忙”,什么叫“书到用时方恨少”。

  自己搞研究的同时不可避免跟各式各样的人打交道,实际上这是机会啊!

  无论多忙对于二十几岁的年轻人来说,毕业后的几年是最艰难的立业时期,等到有了自己的事业已经三十岁了。所以珍惜在学校了的纪念吧!对做做运动,多交些知心朋友,或者该考虑一下自己个人问题,谈一场恋爱。

  时间不会等人,等到意识到时间少了的时候,我们已经没时间做哪些现在真正该做的事了。

  我们真的该好好考虑一下自己的生活、学习和未来了。用一个时髦的词来讲,在做一个自己的职业规划,,,人生规划,,,这几年真的很重要。。。

  如果之前是从宏观方面写研究生努力的方向,那么接下来就谈谈一些微观的细节。然而,其实几乎所有的方面都是相通的,往往一开始找寻灵感和自己热情的时候是最难的,就像发文章,可能第一篇SCI要克服很多困难,但是第二篇、第三篇往往就顺理成章了。

  五、        调节

  我自身的感觉,想要一直长时间的保持自己高效的学习工作,通常是很难得。生活中总有一些琐碎的事情,时不时的来扰乱我们的情绪。这个我把它称作“莫名的烦恼”袭来。其实,我一直没有解决这个问题。拿我学英语口语来说,《情景英语每日一段》周一到周五每天雷打不动,周六周日复习两遍,两个月过去了。突然,就不想看了,有点厌倦了,但有好像是没有原因的厌倦。这种突如其来的情绪很难控制,相信大家也有过类似的经历,它有时候是其他索事影响了情绪,有时候是自我意识和情感方面出了问题,又有时候是自己觉得“累”了。无论是什么原因都跟自身的心态有关,生活中这些事情在所难免,能改变的是我们的调节自己到最佳状态的能力。我们都在努力的是自己达到最佳的工作状态,但却往往忽视了这种“调节”能力,或许可以把它称作“情商”的一种。

  首先,我们要清楚学习或者工作只是我们生命中的一部分,而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是生活,包括吃饭、睡觉、娱乐和与人交往等。因为它支撑了前者,甚至支撑了整个生命,所以是最重要的。在这个前提下,我们就可能找到了调节的关键所在。调节我们工作或学习与生活,在时间、我们所花精力等方面的关系。有些人工作狂,一周七天工作70小时以上,这时的效率往往不是很高。我以前就是这样的,包括现在,七点半起床,八点到工作室,晚上十点半或十一点回宿舍,周末也一样。这样很累,效率也不高,真的需要调节。经常这样累当然就“被生活所累了”,负面情绪也非常容易产生。还有一些人科研学习热情很高,跟同学或同事的关系却搞得一团糟,这样也会起到负面影响。总而言之,希望大家学会娱乐、学会放松、学会生活,关键是要搞好学习跟生活的关系,该休息时,就得娱乐放松。期望跟大家一起“调节”好自己的心情和心态,让它更好的为学习工作服务。

  六、        效率

  人生短短数十载,光阴如白驹过隙,从六岁开始上学,到现在已经将近二十年了。可是这二十年自己竟连怎样高效的利用时间都没有学会。我在【兴趣】中提到的那些天生聪慧的同学,他们的智商真的比我们高很多吗?这并不绝对。追其原因,是因为他们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法,他们对时间利用的效率高;是因为他们对有些事情感兴趣;是因为他们会【调节】生活的“莫名烦恼”。这几点都是相同通的。

  效率,大家一定都深有体会。我就不熬述了。我的体会有一点,自己有自己适合的方法,别人的方法学不来。

  七、        习惯

  习惯,小到我们生活的每一个细节,比如我们实验室用具的摆放,做实验的规范程度。我们浏览网页的时候,花多长时间浏览什么样的信息。它小,它可以让我们有一个舒适干净的工作环境;它大,它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一个好习惯可能是我们少做几次失败的实验,多的几个正确的结果……

  有很多励志方面的书讲,只要你能持续二十一天,每天做同一件事情,你就养成了习惯,这个叫“二十一天效应”。我试过,比如说《情景英语每日一段》,我讲了两个月了,自己到了固定的时间会像生物钟一样有个想法,或者有个提示,但这只是浅层次的,有时候就忘了看到自己的便签才会记得。同时还有很多听力口语之类的活动一起,这些也起到了一个提示作用。当然,我现在还在为继续。我要讲的是“二十一天效应”只是能形成一个浅层次的作用,会产生一点暗示作用,或者说能开个好头。真正的好习惯是不容易养成的,琐事一多起来,我们往往就今天不做等明天,明天不做等后天,一旦连天没做,这个习惯计划就失败了。那我们怎么能够养成我们所需要的好习惯呢?

  我觉得,要培养自己的好习惯,首先,真的确定自己非常需要它,或者它在自己职业生涯规划中很重要(我的是英语)。其次,自己要坚持一段时间,这段时间便签提醒自己。最后,慢慢的让它成为生活的一部分。这是最高境界,就像到时间我们要吃饭睡觉一样,就算一天不吃不睡,但是第二天必须得吃饭睡觉。到了这种境界,需要前两点,我们很需要,我们长时间做过了。

  这里我有一个习惯,跟大家共享,它真的很有用,它可以为我们提高效率。找一个便签本,每天记录自己今天最需要做的几件事(比如六件,包括玩),每天的时间首先要做完这六件事,而且每天必须完成,完不成的记为明天第一件事。六件事性质自己控制,其中,有两件可以是突发事件,比如老板的即时任务。一周或两周做一次整理,你会发现自己做了很多有价值的事情,很有成就感。这个习惯的好处有三:1每一天的都会有序的完成自己认为是很重要的事,而且会提高效率;2长时间积累感觉就像自己的日记(相信很多人没有写日记的习惯,因为很难坚持)或者科研笔记,整理之后自己会看到自己的科研轨迹、努力方向和自己的时间哪儿去了;3这个习惯可以帮助养成好多其他习惯,因为它帮我们记录每天都在做的事情,这些事情可以是为了养成其他习惯。但是,这个习惯很难养成,因为对要完成事情的把握不够,它的初期很难坚持下来。我目前正在努力当中,希望跟大家一起努力。

  本文选自浙大往事咖啡吧的新浪博客,点击查看原文


相关话题/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