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考博历年考点背诵整理(3)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20-02-27


证券市场上同样存在逆向选择问题。易于取得信息优势的机构大户、上市公司钻国内证券体制缺陷的空子,进行非法透支炒股、机构与上市公司内幕交易、操纵市场等活动,在整体上造成证券市场投机性和风险性非正常增大。另外,最近刚被取消的平均分配额度政策和地方政府的干预造成了一些整体质量不高的企业上市。更严重的是,许多上市公司将股市视为低成本筹资的场所,并未随着企业的上市而真正转换经营机制,上市后很可能将自身的问题反映到市场上。上市公司整体质量不高的情形继续下去,必然带来股市整体收益水平下降、风险水平上升。由于上述因素的存在,对不具备信息优势的一般投资者来说,要获得预期的市场收益就会承担较大的风险。这种高风险一旦为人们所认识,那些风险偏好程度高的投资者则会留在市场里,逆向选择问题就出现了。
(2)道德风险产生的原因是私人信息的存在。交易双方达成合同时信息是对称的(至少双方都认为他们掌握对方的信息),但在合同实施中,一方缺乏另一方的行动信息(或者因为取得信息成本太高),这时拥有私人信息的一方就可以利用这种信息优势从事使自身利益最大化而损害另一方利益的行为。道德风险普遍存在于以信用为基础的各种金融业务关系中,是造成金融风险的主要原因。在我国,道德风险对金融体系危害最大。原因在于:0现代企业制度特别是产权制度尚未确立,银行和企业所有权虚置,形成“内部人”控制,内部人利用信息优势可以取得收益却不承担经营风险带来的损失。
2金融体系复杂而又存在体制缺陷,国家和金融机构内部的监督成本太高。
③银企关系非市场化,银行信贷软约束与企业预算软约束并存,造成银行与企业经营行为扭曲,偏离利率最大化目标,容易形成风险。
从我国的金融体系来看,道德风险主要产生于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场参与者,并且有不同的表现形式:金融中介组织的典型代表就是银行。从国家与银行的关系来看,随着银行体制改革的深化,银行自主权加大,“逐利”的市场经济行为得到进一步的强化,加之金融创新层出不穷,金融工具日益繁多,银行业务范围不断扩大,作为所有者的国家对银行的监督成本和监督难度大大增加,银行有各种便利条件从事违规行为而不被观察到,从而造成道德风险。其主要现象有:违规炒股票或贷款炒股票;经营管理不善,特别是清理、回收贷款不利;超过行业风险敞口临界值向某一行业过度信贷;超过规定流动资金贷款余额比例提供信用;隐瞒风险状况和盈亏状况,逃避监管。这些行为造成银行亏损,影响银行信誉,危及金融体系的安全运行。
道德风险滋生的另一个典型代表便是证券市场。从证券市场看,我国证券市场由于制度缺陷大量存在违规行为,这是一系列证券价格异常波动的重要原因。证券经营机构得以违规操作的原因就在于它们事先得到政府和企业的内幕信息、国家监管制度的不到位以及技术操作的便利。证券业道德风险的表现有:机构大户操纵市场价格;券商与上市公司利用信息优势内幕交易;券商违规透支,鼓励投资者信用交易;证券公司违规从事证券回购业务,并将所得资金用于房地产、衍生工具等高风险事业。与商业银行不同,证券市场一旦出现对称信息环境,证券机构一般都可以将大部分风险转嫁给缺乏信息的中小投资者,这最终将制约证券市场的发展。
(3)信息经济学理论认为,金融中介和金融制度是为解决经济运行中交易信息的不完全和不对称而发展起来的,从这种意义上说,金融中介和金融制度也就是一种市场参与者应对不确定性(金融风险)的外部环境的制度安排。对由于信息不完全和不对称引起的金融风险的防范和化解也主要是围绕金融中介和金融制度机制设计的加强和完善,尽可能地防止和减少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发生。
①如果没有交易成本和信息的不对称,当事人之间的讨价还价会导致资源的有效配置
(即所有能创造净剩余的交易都会发生),但这个结论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一般是不成立的。因此,在不对称信息条件下,减少逆向选择带来的金融风险的办法是建立有效的信号传递机制。对于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这个目标来说,信号传递机制是指通过客观真实的市场信号传递有效的信息,使人们能用较低的成本甄别不同风险类型、不同收益水平的金融机构和企业。包括股票市场的强制性信息披露和报告制度、证券评级制度、企业和银行资信评估制度等,都是减少金融交易中信息不对称的有效方式。
②道德风险源于签约后“行动的隐藏”。减少道德风险带来的金融风险的办法是通过最优激励合同订立来建立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激励机制是指企业和银行的产权归属和利益分配制度,通过强化预算约束和经营约束,使其自利行为与减少金融风险的目标相一致。约束机制是指加强市场主体的内部风险监管机制,包括授权授信制度、信贷风险与资金交易风险管理制度,使风险指标化、数量化,按客观风险指标进行经济决策和业务监督。
在市场制度方面,应完善金融立法,严格金融执法。防范和化解信息不对称引致的金融风险还包括一系列相关措施的运用。

(2)信息不完全(或不对称)引起的市场失灵的解决方法信息非对称会导致资源配置不当,减弱市场效率,并且还会产生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
在很多情况下,市场机制并不能解决非对称信息问题。只能通过其他的一些机制来解决,特别是运用博弈论的相关知识来解决机制设计问题。
①逆向选择。逆向选择指在买卖双方信息非对称的情况下,差的商品总是将好的商品驱逐出市场;或者说拥有信息优势的一方,在交易中总是趋向于做出尽可能地有利于自己而不利于别人的选择。逆向选择的存在使得市场价格不能真实地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导致市场资源配置的低效率。一般在商品市场上卖者关于产品的质量、保险市场上投保人关于自身的情况等等都有可能产生逆向选择问题。解决逆向选择问题的方法主要有:政府对市场进行必要的干预和利用市场信号。
②道德风险。道德风险指在双方信息非对称的情况下,人们享有自己行为的收益,而将成本转嫁给别人,从而造成他人损失的可能性。道德风险的存在不仅使得处于信息劣势的一方受到损失,而且会破坏原有的市场均衡,导致资源配置的低效率。道德风险分析的应用领域主要是保险市场。解决道德风险的主要方法是风险分担。
②    委托人一代理人问题。由于信息的不完全性,委托人往往不知道代理人要采取什么行动或者即使知道代理人采取某种行动,也不能观察和测度代理人从事这一行动时的努力程度,同时两者之间存在的利益分割关系,通常会使得代理人不完全按照委托人的意图行事,济学上被称为委托一代理问题。
26,论述次优理论及其对“看不见的手”原理的冲击。(对外经贸大学2005博)
答:(1)次优理论简介
1956年,经济学家李普西和兰卡斯特总结前人的理论分析,创立了次优理论。次优理论包含的内容是:“如果在一般均衡体系中存在着某些情况,使得帕累托最优的某个条件遭到破坏,那么即使其他所有帕累托最优条件得到满足,结果也未见得是令人满意的,换句话说,假设帕累托最优所要求的一系列条件中有某些条件没有得到满足,那么,帕累托最优状态只有在清除了所有这些得不到满足的条件之后才能达到。”由于原有意义上的帕累托最优因为受到某些条件的破坏而未能实现,因而实现的某些条件被破坏后的最优结果通常冠以“次优”。相应地,上述结论也被西方经济学界称为“次优定理”或“次优理论”。次优理论的内涵是,由福利经济学提供的大多数简便而一般政策指南,如价格等于边际成本,并不符合经济现实,现实经济很可能受制于某些约束。在李普西和兰卡斯特的文章发表之前,传统的认识是,实施一种“零打碎蔽的政策”是合意的,只要在某些方面满足“帕累托条件”,而不管实际上在其他方面是否满足这些条件,结果也将是更好的。次优理论两个重要的政策含义是:
第一,否定了完全竞争模型作为微观经济政策的基础。众所周知,完全竞争模型在西方经济学中至少有两个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一,给西方经济社会的组织提供一个衡量优劣的标准;其二,被用作为微观经济政策的理论基础。完全竞争模型之所以成为西方微观经济政策的理论基础,原因在于,该模型是微观经济政策追求的目标。也就是说,如果现实和该模型之间存在着不一致的地方,那就应该通过微观经济政策来加以修正和弥补,以便使二者一致,从而使现实逼近和达到理想状态。为此,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写道:“政府往往要使用它的武器来矫正重要的市场失灵的情况。”
然而,次优理论却在理论上证明,在不能全部符合完全竞争的假设条件的情况下,执行微观经济政策未必能使现实接近理想状态。因此,完全竞争模型不能成为实行微观经济政策的理由。
第二,当经济中出现市场失灵时,并不是尽量满足帕累托最优要求的条件,而是依照某些福利目标来设计适宜的政策。现实当中,帕累托最优状态所要求的假设条件并不能全部得到满足。按照次优理论,微观经济政策实施造成的满足多条件的状态并不能比满足较少条件的状态更接近于帕累托最优状态。配置问题可以用在约束条件下求最优的方法求解。给定一定的约束条件,社会不一定追求生产的有效性,次优点不必是有效率的点。如果承认现实世界并非完美,则在经济中出现市场失灵时,适宜的微观经济政策并不是尽量满足帕累托最优所要求的条件,而是按照一定的福利目标,努力减少纠正市场失灵所造成的负效应,从而改善效率和福利水平。
(2)次优理论对“看不见的手”原理构成了巨大冲击次优理论给完全竞争模型带来了一次严重的冲击,而对完全竞争模型的论述又构成了西方微观经济学最主要的内容。因此,次优理论也可以说给西方微观经济学带来了一次同样严重的冲击。这种冲击集中在两个方面:第一,使完全竞争模型失掉了作为判别微观经济运行全竞争模型被用来作为微观经济政策的理论基础。
西方学者往往承认完全竞争可导致资源最优配置的说法系建筑在一系列不符合事实的假设之上,从而现实中是不可能出现的。然而,他们也往往宣称,完全竞争模型可以被当作为一个标准,用以判别现实状态与完全竞争的理想状态之间的差距。要想判断现实市场情况的优劣,可以把该市场和完全竞争市场的理想状态进行比较,二者的差距的大小决定现实市场的优劣。这里的差距系指存在于现实市场的条件与完全竞争市场的假设条件的差距而言。然而,次优理论却证明:在不能全部符合完全竞争的情况下,满足较多的条件的市场未必优于满足较少条件的市场。这就是说,现实与理想市场之间的差距并不能判别优劣,从而,作为判别的标准,完全竞争模型已经没有任何意义。
次优理论并不否定微观经济政策的必要性和效果,它的意义在于,人们不能把完全竞争模型当作为理论依据来论证微观经济政策的必要性和评价该政策的效果。

1,实际GDP(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4博)
答:实际GDP,即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又称“不变价国内生产总值”,是根据可比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由于它剔除了价格因素,所以比名义国内生产总值更好地反映了物量的实际增长情况。
名义GDP是指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它没有考虑通货膨胀因素。由于通货膨胀等原因,价格可能会发生强烈变化,故为方便比较而引人实际GDP的概念。实际GDP是指用从前某一年的价格作为基期价格计算出来的当年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二者之间的关系式为:实际CDP=名义GDP:GDP折算指数。
3,潜在GDP(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5博)
答:潜在CDP是指经济中实现了充分就业时所达到的GDP水平。它不是一个实际产出量。一般认为只有在充分就业时,才有可能实现潜在国内生产总值。而实际产出和潜在国内生产总值的差额,称为国内生产总值缺口。增加潜在GDP的途径是增加劳动、资本等生产要素投人,实现技术进步。
3,GDP的缺陷是什么?表现在哪些方面?当前的修正思路是什么?(西南财经大学2005博)
答:(1)西方国民收入核算通常通过GDP来衡量国民经济总产出水平,衡量经济发展的程度和居民的生活水平。但是这一指标存在以下几点缺陷:
①统计中不包括非市场交易活动,即一部分产品和劳务给漏掉了。例如,家务劳动、自给自足的生产以及个人私自交易等。

相关话题/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