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2011年考研政治经济学总结经典35题(3)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9-03-13


(4)它为满足劳动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提供绝大部分消费品,并担负着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物资交流和调节商品流通的任务,对于提高城乡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起着重要作用。
二十六、    试述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原则存在的原因。
在社会主义公有制范围内,对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原则,这是由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和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所决定的,归根到底受社会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社会主义社会中之所以存在按劳分配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1)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条件或基础。
1)所有制关系决定分配关系,消费资料的任何一种分配,都不过是生产条件本身分配的结果。生产条件的分配也就是生产资料归谁所有,即生产资料所有制。
2)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建立,劳动者成为生产资料的共同所有者,从而劳动产品也属于劳动者共同所有,产品的分配必然按照有利于劳动者的原则进行。
3)既然生产资料已不是私人财产,这就排除了任何人凭借对于生产资料的占有,无偿占有他人劳动成果的剥削关系;既然每个人能够为社会提供的只有他的劳动,那么只能依靠自己的劳动从社会领取个人消费品。
(2)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根本物质条件。
1)分配方式本质上取决于可分配的产品的数量。也就是说,分配方式除了取决于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之外,归根到底要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因为分配是对生产成果的分配,而劳动产品的多少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2)在社会主义社会,社会生产力虽然比过去有了很大发展,但还远没有达到极大发展的程度,社会产品还不能充分满足人们的需要,因而还不能实行按需分配,只能实行按劳分配。
(3)社会主义社会旧的社会分工的存在,劳动还主要是谋生手段,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1)所谓旧的分工是指劳动者还只具有片面的劳动能力,人们不得不长期甚至终生被束缚于某种职业上或固定在某一劳动岗位上。
2)由于旧的社会分工存在,一方面人们的劳动存在着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复杂劳动和简单劳动、熟练劳动和非熟练劳动的本质差别,从而能够向社会提供的劳动的质量和数量必然不相等;另一方面,劳动者还没有得到全面发展,人们的劳动还不能像未来共产主义社会那样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而仅仅是谋生手段。
3)正是由于人们必须以劳动作为取得生活消费品的谋生手段,同时各个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和劳动贡献又存在着重大差别,因而他们必然要求从社会取得的消费资料的多少应与其向社会和集体提供的劳动的质和量相适应,即实行按劳分配。只有这样,才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二十七、    试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1)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市场经济有其共性,也有其个性。从共性来看,即从市场经济所应具有的一般特征来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并不存在根本的区别。
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是:1)一切经济活动都直接或间接地处于市场关系之中,市场机制是推动生产要素流动和促进资源优化配置的基本运行机制。2)所有企业都具有进行商品生产经营所应拥有的全部权力,从而能自觉地面向市场,自主地开展生产经营活动。3)政府部门不直接干预企业生产和经营的具体事务,而是通过财政、税收、价格、金融等政策来调节和规范企业的经营活动。4)所有经营活动都按照一套法规体系来进行,整个经济运行有一个比较健全的法制基础。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同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经济为主体,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为补充,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并存,共同发展。不同经济成分还可以自愿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经营。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和其他企业都进入市场,通过平等竞争,发挥国有企业的主导作用。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运用包括市场在内的各种调节手段,既鼓励先进,促进效率,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防止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在宏观调控上,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要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通过价格杠杆和竞争机制的功能,把资源配置到效益较好的环节中去,并给企业以压力和动力,实现优胜劣汰;运用市场对各种经济信号反应比较灵敏的优点,促进生产和需求的及时协调;同时加强和改善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二十八、    试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机制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以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特征的现代企业制度;全国统一开放、城乡市场紧密结合、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相互衔接的市场体系和市场监管体制;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及相应的政府职能与政府机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这些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环节有机组合的整体,构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并与这一基本框架相适应,形成相应的法律体系。上述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内容,也就构成了我们现阶段深化改革、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要为之努力奋斗的具体目标和方向。
二十九、    试述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
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的改革方向,其基本特征是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
(1)产权关系清晰。企业的产权,是指企业资产的所有权与法人财产权;企业的产权关系,主要是指有关企业资产的各项权利和相对应的经济责任,在有关经济主体之间的界定状态及由此构成的他们之间的经济关系。而产权关系清晰,则是指企业资产的所有权与法人财产权在企业的出资者和经营者之间具有明确的界定,不存在二者之间有关企业资产权利方面界限不清的现象。与此相对应的企业出资者与经营者应承担的经济责任,也是界限明确的。
具体到现代企业制度下的国有企业来说,它的产权关系状况应该是,企业资产的所有权属于企业的出资者,即谁对企业出资,谁就拥有企业资产的所有权。企业中的国有资产所有权属于国家;企业中的非国有资产的所有权,则属于它的出资者。企业资产的法人财产权属于企业,并由作为企业法人代表的企业经营者具体行使。企业资产不管是由谁出资形成的,包括由国家出资形成的企业资产,其控制权都属于企业,并由企业的法人代表具体行使。
政府行使国有资产的所有权,必须落实到一个具体的政府部门,这不仅是为了使权利的行使者与相应的责任承担者具体化,以便于具体操作,而且是为了使国有资产所有权的委托者对其代理者的监督,具有具体的对象。过去的那种多部门行使所有权,但无人承担具体责任,监督找不到具体对象的状况,不利于所有权的有效行使和所有权委托者的基本利益。
政府代行国有资产的所有权,是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保留下来的微观经济职能,它与政府在市场经济中担负的宏观经济管理职能是完全不同的。因此,政府行使国有资产所有权职能的机构应与执行宏观经济管理职能的机构相分离,不能将它们混为一谈。
从国有企业所采取的现代企业制度的产权关系特征中可以看出,企业资产的所有权与控制权(法人财产权)分离,意味着在国有企业中建立法人财产制度,这种财产制度,实际上是企业真正具有法人地位的基础。换句话说,只有当国有企业拥有了全部企业资产的控制权,它才不仅具有了独立的行为能力,而且具有了独立的财产能力。也只有在这时,国有企业才具有了真正的法人地位。
(2)责权明确。在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的出资者已将企业资产的控制权委托给企业的经营
者代理;将其对企业经营者的监督权,委托给派驻企业的监事会代理。因此,企业的出资者直接行使的权力,只有其对企业资产的所有权。
在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资产的所有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权能:1)依据出资者投入企业的资产额,按照各个出资者相等的获益比率,取得资产收益。这是企业出资者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形式,也是企业出资者所有权最基本的权能。谁取得这种资产收益,就证明谁是企业资产所有权的行使者。2)审定企业重大经营决策,尤其是与企业资产规模变动有关的和与企业收益分配有关的重大决策。在审定企业重大决策的过程中,企业的出资者有否决权,但没有代替企业经营者决策,或强制企业经营者作出某种决策的权利。3)选择企业经营者和其监督者。由于企业的出资者必须将所有权之外的全部企业权利,均委托给企业的经营者,并且无法再干预企业的经营活动,因此,他们只能通过正确地选择企业的经营者来保证自己的利益。与此同时,由于企业的出资者必须将其监督企业经营者,以防止其损害企业出资者利益的权利,委托给企业的监事会人员,因此,他们只能通过正确地选择企业的监督者,来实施对企业经营者有效的监督。
在现代企业制度下,与企业出资者所有权相对应的经济责任,主要有两个内容:一是要按照认定的数额向企业注入资金(可以包括以价值衡量的、一定比例的无形资产);二是在企业破产时,仅以对企业的出资额为限,对企业的债务承担有限的财产责任。作为前者,是作为企业所有者行使企业资产所有权的一般条件,或者说是其一般责任;只有后者,是现代企业制度区别于其他企业制度形式的特点,即有限责任制。
在现代企业制度下,国有企业的经营者作为企业的法定代表人,具体行使企业所具有的权利,承担与这些权利相对应的责任。因此,企业的权利与责任,也就是作为企业法人代表的企业经营者的权利与责任。
在现代企业制度下,政府不仅将全部的微观经营决策权交给企业(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完全分离),而且将企业资产的控制权也交给了企业(实现所有权与法人财产权的分离。)这时,国有企业的经营者集企业经济活动的组织管理权、全部经营决策权和全部资产控制权于一体,从而满足了企业完全面向市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全部条件。与这种权利安排状况相对应的,是企业的经营者不仅要承担保证企业正常运转,提高企业经济活动的效率和为企业经济活动负担盈亏的责任,而且要为企业资产的保值增值和向企业的出资者提供资产收益承担责任。
国有企业的经营者握有企业全部的经营决策权,意味着企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怎样生产,从什么地方、以什么条件取得怎样的生产要素,向谁、以什么样的价格、提供多少产品,都由企业自主决定,不再有政府下达给企业的指令性计划。企业对于包括政府在内的所有经济主体提出的订货,均有选择承接与否的自主权。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企业自负盈亏(包括承担企业破产,职工失业,经营者被辞退的风险),形成了对企业经营者和企业经济活动的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机制;另一方面,法律为企业经营者的决策和企业的经济活动确定了可能的范围(企业只能依法经营,并依法纳税)。
国有企业的经营者掌握着企业资产的控制权,意味着他不仅可以完全自主地运用、支配和处置企业的所有资产,而且意味着包括企业的出资者在内的任何经济主体,均不能越过他去调动企业的资产,收回对企业的出资,除非企业宣布破产。
(3)政企分开。在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不再是政府机构的附属物,在企业与政府之间,不再具有行政性的关系。这时,企业作为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经济实体,完全面向市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政府不再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与此同时,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优胜劣汰。那些长期亏损,资不抵债的企业,应该依法破产,政府不再为其提供经济支持。企业与政府之间,不再存在直接干预与经济依赖的关系。同时,企业不再代替政府承担各种社会职能,改变“企业办社会”的状况。
(4)管理科学。在现代企业制度下,通过科学的企业领导体制和组织管理制度,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实行科学有效的管理,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增强企业的活力,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科学的企业领导体制和组织管理制度,包括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企业权利的委托—代理—监督体制、决策体制、经济责任制,以及有关的规章制度和机构设置。
三十、    试分析我国现阶段对国有企业实行的“抓大放小”的改革和改组战略。
(1)“抓大放小”是现阶段党中央从搞好整个国有经济的角度所提出的国有企业改革的战略方针。“抓大”是指中央集中力量抓好一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大中型企业,“放小”是指对一般的中小型国有企业采取多种形式放开搞活。
(2)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形成企业之间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才能真正合理配置资源,增强整个企业制度和企业整体的活力。搞好国有企业并不意味着要把所有国有企业都由国家保下来,国有企业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和作用,应当主要体现在它们对国民经济发展全局的控制力上。因此,在国有企业改革中必须引入兼并、破产等竞争机制。
(3)抓好一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大中型企业,就是要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对它们进行公司制、股份制改造,对国有企业实施战略性改组,以资本为纽带,通过市场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和跨国经营的企业集团,这样来增强其活力和市场竞争力。“抓大”才能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所谓“放小”,意味着要采取改组、联合、兼并、破产、租赁、承包和股份合作制等多种形式,把企业推向市场,主要靠市场竞争机制来放开搞活国有中小型企业,这也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必然要求和趋势。
(4)在实行抓大放小的国有企业改革方针时,要把改革与改组、改造,加强企业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要强调指出,“放小”并不意味着国家完全放弃对中小国有企业的所有权和相应的监督调控,而是要面向市场采取多种形式搞活中小型企业。
三十一、    简述国民收入再分配的途径。
国民收入再分配主要是通过以下四条途径进行的。
(1)国家预算。国家预算即国家的年度财政收支计划,它是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主要途径。它以预算收入的形式,把各个物质生产部门上缴的税金和利润集中起来,而后再以预算支出的形式把这部分资金分别用于经济建设、文教卫生、行政管理、国防建设、社会保障和社会储备等方面,从而实现了国民收入的再分配。
(2)银行信贷。银行信贷一方面通过信贷活动吸收存款,而后再将其贷放出去,从而在特定的时期内对表现为信贷资金的国民收入实现了再分配;另一方面通过存贷款利息的收付,对表现为利息的国民收入实现了在参与信贷活动的不同经济主体间的再分配。
(3)劳务付费。第三产业的劳动者不创造物质产品和国民收入,他们只是提供各种服务。但他们通过向被服务者收取服务费,在自己获得报酬的同时,也就实现了对国民收入的再分配。
(4)价格变动。市场价格的变动,必然会影响交换双方的实际收入,从而起到了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的作用。
三十二、    简述社会主义财政的本质与职能。
财政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府权力对一部分社会产品进行分配和再分配而形成的分配关系。社会主义财政从本质上来讲,体现的是一种“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社会主义分配关系;它不仅是社会主义国家以国家权力机构的身份,更重要的是以生产资料国有制的所有者身份,直接参与国民收入的分配,从而成为社会主义生产过程的内在因素;它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家、集体、劳动者个人三者根本利益一致的社会主义经济关系。
社会主义财政的职能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分配职能。它包括筹集资金和供应资金两个方面,涉及国家与地方、部门、企业和个人之间的一系列利益分配关系。分配职能是社会主义财政最基本的职能。(2)调节职能。即通过财政收支的变化,对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国民经济总量的平衡、国民经济结构等进行调节。(3)监督职能。指国家财政部门通过对财政收支的控制,对国民经济的运行状况进行监督和管理。
三十三、    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积累与消费的关系?
社会主义国民收入中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的关系,即积累与消费的关系,是一个重要的综合性比例关系。积累基金与消费基金的作用在根本上是一致的。积累基金主要用于发展经济,最终将使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因而代表了人民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消费基金则代表了人民的个人利益和眼前利益。但是,二者也有矛盾的一面。在国民收入总量一定的条件下,积累基金与消费基金之间便存在着量上的此消彼长的矛盾。任何一个的增加,必然要以另一个的减少为代价。这一矛盾实际上反映了生产发展和生活改善之间的矛盾,反映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矛盾。它是在劳动者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因而是可以通过正确的处理得到解决的。
要正确处理积累与消费之间的关系,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必须在生产发展和国民收入增长的基础上,兼顾积累与消费,使积累基金与消费基金都有所增长。这是处理积累与消费关系的根本原则。要兼顾两大基金的增长,而不能靠牺牲一方来增加另一方。
(2)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的比例,要同国民收入中的生产资料与消费资料的比例相适应。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是国民收入的价值形式;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则是国民收入的实物形式。国民收入的价值构成与其实物构成必须相互适应,否则,任何一方在价值构成上安排过多(或过少),必定造成其实物形态上的不足(或积压)。
(3)要正确安排积累基金内部生产性积累和非生产性积累的关系,使二者保持恰当的比例。
(4)要正确安排消费基金中社会消费基金和个人消费基金的关系,使二者也保持恰当的比例。必须使个人消费基金占有较大的比重,并控制社会消费基金的增长速度。
(5)确定合理的积累率,力求提高积累效益。积累率是积累基金在国民收入中的比率,是积累和消费比例的具体表现。积累率合理与否,一方面影响着积累与消费的关系,另一方面影响着国民经济中的其他比例关系。积累效益则是指积累基金使用的效益。必须在合理确定积累率的基础上,认真讲求积累基金的使用效益。
(6)积累基金与消费基金的总额,原则上不能超过当年国民收入的总额,不能搞对国民收入的超分配。否则,就可能导致出现财政赤字和物价上涨通货膨胀的情况,从而严重影响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和健康发展。
(7)对积累和消费基金比例的确定,以及它们各自的内容构成,还必须依据客观经济形势的变化作出相应的调整。例如,在当前总供给大于总需求出现相对过剩的情况下,就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来扩大内需,刺激投资和消费的较快增长,这样才能推动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三十四、    试述社会主义国家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在社会主义经济中,国家之所以必须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是由以下几方面原因决定的。
(1)宏观调控是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管理活动是共同劳动的产物,这种共同劳动的规模越大,社会化程度越高,管理就越重要。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物质基础是社会化大生产。随着社会化的生产力不断发展和扩大,社会生产中的分工协作关系也越来越复杂,各地区、各部门、各企业以及社会再生产各环节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这在客观上就需要对整个国民经济进行必要的管理和调控,以协调社会化大生产中方方面面的复杂关系。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社会化大生产顺利、协调地向前发展。
(2)宏观调控是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的需要。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它的建立,使国民经济不再被生产资料私有制所分割,而是结成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要保证这一有机整体的正常运行,社会主义国家必须通过有效的宏观调控和管理,使利用公有生产资料所从事的经济活动的结果切实为全体劳动者的共同利益和长远利益服务,而不是为少数人或小集团的利益服务。
(3)宏观调控是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顺利发展的需要。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市场机制在调节社会经济活动方面起着基础性的作用。但必须看到,市场机制有其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如其自发性、盲目性以及市场信号的滞后性等。要避免市场机制的弱点和消极方面,就要针对市场机制可能带来的国民经济运行的偏差和问题,加强国民经济的宏观管理,引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地发展。
(4)宏观调控是确保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需要。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满足整个社会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为了确保这一目的的实现,社会主义国家必须通过对国民经济的宏观管理,把整个社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加以有效地利用,促进社会生产的日益增长和完善,促进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以创造出尽可能多的物质财富,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5)宏观调控是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物质利益关系的需要。通过对社会主义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和管理,有利于把社会的整体利益与企业的局部利益、国民经济运行的宏观目标和企业生产经营的微观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正确处理好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
三十五、    试述社会主义宏观调控的目标。
(1)商品市场的总供给与总需求基本平衡。
(2)货币供给量与流通中的货币需要量基本平衡。
(3)财政、信贷、外汇的综合平衡。货币供给量与流通中的货币需求量能否保持基本平衡,首先取决于财政、信贷、外汇能否实现综合平衡。
财政平衡是指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的平衡,它是财政、信贷、外汇平衡的基础之一。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财政平衡是宏观资金平衡的关键环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它的影响虽有所减弱,但仍是决定宏观资金平衡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财政收支严重失衡,必定会影响宏观资金平衡的实现。
信贷平衡是指银行的信贷收入与信贷支出的平衡,即银行的存款收入与放款支出的平衡。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信贷平衡的作用从属于财政平衡的作用,并且是由财政平衡决定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信贷收支能否保持平衡成为决定宏观资金平衡能否实现的关键环节。如果信贷收支严重失衡,要么会导致通货膨胀,要么会导致社会资金的闲置,影响社会商品的实现。
外汇平衡是指外汇收入与外汇支出的平衡。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中,外汇平衡对宏观资金平衡的影响较小,并具有较大的独立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随着国民经济进一步的对外开放,尤其是当人民币成为可直接兑换的货币之后,外汇收支的平衡对宏观资金平衡的影响会大大增强,而且越来越与财政、信贷状况的影响融为一体。
所谓财政、信贷、外汇的综合平衡,一方面是指必须综合考虑财政、信贷、外汇各方面的收支平衡,不能片面追求某一方面的平衡,忽视其他方面的平衡。这是由它们在宏观资金平衡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另一方面是指从财政与信贷、国内资金流程与对外资金流程互补的角度考虑资金平衡问题。比如,财政收支与信贷收支均存在一定的差额,但只要它们各自的差额尚能正负相抵,则国内资金从总体上看仍处于收支平衡的状态。从上述意义上看,保持财政、信贷、外汇的综合平衡作为宏观资金流程处于正常状态的条件和标志,应成为宏观调控的目标。
(4)国民经济结构的基本均衡。国民经济结构的均衡可以区分为两个层次:一是产业结构与地区结构同国民经济发展与生产力合理布局的要求相适应;二是商品的供给结构和投资结构与市场需求结构及其变动趋势相适应。
如果说国民经济总量的基本平衡是宏观调控的总量目标,那么国民经济结构的基本均衡则是宏观调控的结构目标。
(5)国民经济运行中货币流量与实物流量的基本均衡。国民经济的总量平衡与结构均衡虽然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但并不完全一致,有时国民经济的总量处于基本平衡的状态,国民经济的结构却并未处于基本均衡状态。只有当国民经济运行中的货币流量处于与实物流量均衡状态时,才意味着国民经济的总量与结构均处于正常状态。因此,作为国民经济运行的总量平衡与结构均衡的综合反映,国民经济运行中货币流量与实物流量的基本均衡应作为宏观调控的综合静态目标。广义地讲,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就是指上述五个方面的平衡或均衡的统一。

相关话题/政治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