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行政考研复习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8-08-28



一、绪论

1.公共行政含义:公共行政就是国家行政机关依法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有效活动

2.公共行政的产生: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大工业革命,尤其是资本主义国家体制的确立,为公共行政奠定基本框架。1在国家体制的结构上,确立了立法、行政、司法分权和制衡的原则。2在官僚制度上,确立了通过选举和考试择优录用的方式来选拔官员的制度。3工业大革命的大生产方式造成劳动分工和专业。

*公共行政的功能:管制功能,服务功能,维护功能,扶助功能。

3.公共行政精神:1主权在民思想;2法治精神;3效率概念

4.公共行政原则:1法制原则;2服务原则;3效率原则;4责任原则

5.*转型期中国公共行政要处理好的问题:1政府定位问题;2政府官员问题;3制度建设和创新问题;4

依法行政问题;5观念更新问题

6.*知识经济社会公共管理的变化:1从等级向网络行政的发展;2从精英行政向大众行政的发展;3从官僚式行政向企业式行政的发展

一、行政组织

1.*行政组织的含义:行政组织是一种社会组织。它通常是指为行使国家权力,管理公共事务,通过权责分配、层次结构、人员安排所构成的国家行政机关的完整体系,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政府机关。

含义表现为两个方面:1行政组织的结构与体制。即它是静态层面,包括组织的机构设置、权责划分、人员配置等。2行政组织的运行机制。即它是动态层面,包括组织中非正式组织的运行、组织的冲突行为以及组织发展等。

四大要素:1物质要素;2精神要素;3环境要素;4目的要素

2.目标确立要遵循的基本原则:1目标要明确;2目标要统一;3目标要以社会责任为基础;4目标的范围

要适中;5目标的设计要有层次性;6组织性质不同,目标设计也不一样;

7 目标设计要吸收全体人员参与,使目标被全体成员理论,这样有助于目标的最终实现。

3.政组织的设计原则:1命令统一原则;2精简精干原则;3效率原则;4分工协作原则;5权责一致原则; 6幅度适中原则;7全变原则;8法制原则。

4.*政组织的类型(判断):1中枢机关:中央政府和地方各级政府统辖全局的指挥中枢和决策监督核心;2职能机关:在中枢机关的直接领导下,各级政府负责分管专业行政事务的执行机关;3辅助机关:为了中枢机关和职能机关能顺利有效地进行管理活动,在机关内承担辅助性业务工作的机关。分为综合性、专业性、政务性;4幕僚机关(咨询或参谋机关):指由具有权威的专家学者和富有经验的资深政府官员组成,专门为政府出谋划策和对政策方案提供论证的行政机关。5派出机关:一级政府根据业务管理的需要,按照法律规定和管辖地区授权委派,在所辖区内设立的代表机关,不构成一级国家行政机关。

5.政组织的结构:纵向结构(组织的层级化);纵向结构(部门化)。

6.*行政组织的体制:首长制和委员会制。1首长制:指行政组织最高决策和管理权力由行政首长个人行使并负责的组织体制。优点:行政组织权力集中,责任明确,决策与行动迅速,指挥有力,避免互相推诿,减少不必要的冲突,易于保密。

缺点:行政首长一人知识、经验、精力有限,决策和处理问题可能欠周到和难以胜任,影响行政效能,而且行政首长一人独揽大权,缺少监督制约机制,容易形成独断专行,不符合民族精神。

2委员会制:指行政组织决策和管理权力由若干人组成的委员会共同行使,按少数服从多数或协调一致的原则集体决定、共同负责的组织体制。优点:决策能集思广益,考虑问题较周全,能反映各方面利益和要求,领导成员彼此互相牵制,可防止专断。

缺点:权责不明,事权不一,易造成相互扯皮,借口集体负责而实际上无人负责;行动迟缓,议而不决,决而不行,反应迟钝,致使行政效率低下。

3执行性、决策性、技术性、速决性工作宜采用首长制;立法、咨询、协调性事务宜采用委员会制。

7.非正式组织的定义:是正式组织内的若干成员由于生活接触、感情交流、情趣相近、利害一致、未经人为的设计而产生的交互行为和共同意识,并由此形成自然的人际关系。

8.非正式组织的特征:1顺乎自然。2内聚性。3社会距离感消失。4不稳定性。5领袖人物作用较大。

9*非正式组织的功能:正功能:1可以调节、弥补正式组织的不足。2可以加强组织内部的意见沟通。3可以有助于成中内部凝聚力的增强。4可以使组织成员遵从团体的文化价值规范,进而增进团结,使组织保持和谐一致。5有组织于对组织成员的控制,进而影响和规范人的行为。6可以给组织成员以社会满足感。7可以改善组织气候,有利于组织目标的实现,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

负功能:1反对变革;2任务冲突;3传播谣言;4顺应控制

结构:伞状结构、链式结构、环状结构、复合结构。

10.*美国学者彼得圣吉“五项修炼”模型:1自我超越;2改善心智模式;3建立共同愿景;4团队学习; 5系统思考。

11.*学习型政府的要素:1组织成员拥有一个共享的组织愿景;2组织由多个创造性个体组成;3善于不断学习;4地方为主的扁平式结构;5自主管理;6组织的边界将被重新界定;7员工家庭与事业的平衡;8领导者的新角色。

12.*学习型政府的主要特征:1注重政府的责任和共同愿景;2改革政府组织结构,将层级制的官僚结构变革为扁平化、地域化的组织形式;3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合作与交流;4改革政府人事管理制度,建立灵活有效的人事管理机制;5政府管理的民主参会;6政府的绩效管理;7以创新为政府整体行为的标准。

二、行政领导

1.行政领导的过程:1科学化的过程:就是指行政领导在其计划制订、控制与监督等方面,要尽可能地依赖科学管理和科学领导的知识资源和体制资源,使领导活动在一种规范的状态中展开。体现1领导者进行决策和制订计划必须按照科学的原则进行。2领导者对整个组织活动的控制以及对下属的监督、考核必须纳入到科学的规范体系中才能确保组织目标的顺利实现。2艺术化的过程:就是指行政领导活动仅仅依靠科学的原则和程序并不能最终实现组织的目标,而必须辅之以各种有效的激励机制,才能将组织的目标转化为个体的目标,使其为整个组织主动贡献自己的才智。体现1权利运用和权威接受的艺术。领导运用权利的方式分为说服、示范、命令三种。2授权的艺术:类型:刚性授权、柔性授权、惰性授权、模糊授权。

2.*行政领导的方式。行政首长具有的特点:全局性,超前性,超脱性

领导集体要在以下四个方面成为资源组合得当的素质结构:1老中青相结合的年龄结构;2高水平的文化知识结构;3领导集体的全面能力结构;4协调互助的性格气质结构。

行政首长负责制和集体领导的关系:1集体领导不能代替首长负责制。2首长负责制是一种组织领导制度,而领导集体的分工负责只是一种运作方式。

3.行政领导的类型:独断型、放任型、民主型。

行政领导活动的内容*:计划活动、组织活动、协调活动、指挥活动、控制和监督活动。

三、行政决策

1.行政决策是政府的一种行政行为,因而它总是针对政府职能,具有公共事务以及公共权威性质的决策。

2.*行政决策的过程:1确定决策过程。对问题的准确、完整的陈述和抽象,是决策目标正确的前提。确定决策目标的标准是指为实现正确的决策而对政府管理过程所限定的某些规范。2拟定备选方案。包括三项任务:列出全部备选方案;确定每一方案的后果;对全部备选方案可能的后果进行对比性评价(必要工作:对方案结果的准确估计,对实施细则的明确规定。原则:方案的详尽完备,方案的相互排斥)3选定行动方案。抉择价值标准的核心问题具有相对性、综合性和灵活性。(满足决策方案最有标准的条件:1决策目标有数量指标;2穷尽所有可能性方案;3每个方案的执行结果必须明了;4择优标准绝对明确;5决策不受时间条件限制)4决策过程反馈。1在最后抉择公布之后,实施之前的信息反馈;2最后抉择付诸实施之后的信息反馈。

3.信息技术的运用:1增强决策的理性抉择;2优化行政决策过程;3收缩行政决策范围;4提高决策过程的透明度;5强化决策执行的监督力。

4.影响行政决策的因素:1政治和法律因素;2决策对象的特征;3外部压力;4信息的质量;5决策者素质;6其他因素:决策体制,决策手段,决策时机。

5.*行政决策的趋势:(1)民主化趋势。1行政决策全的分散趋势。表现在行政决策权的下移倾向;行政决策的主要负责人将原先独有的决策权交由行政下级行使。2专家参与行政决策的趋势。3行政决策的复合趋势。(2)综合化趋势。指行政决策时,由单目标向多目标转移的综合化趋势。(3)科学化趋势:1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决策趋势。2短期决策与长期决策乡结合的趋势。

四、行政沟通

1.*行政沟通:是指行政组织中、单位与单位之间、工作人员之间,为了达成组织的目标,用语言、文字、图片、动作邓交换有关问题之内心感受、观念、意见、实事与信息等,以期获得相互的了解并产生一致行为的过程。

行政沟通的四大理论:民主参与理论,决策制定理论,动能组织理论,人格尊重理论。

2.行政沟通的重要性:1良好的沟通能使工作人员了解工作、组织和其他的工作人员而作自我调适,以适应于日新月异的环境变迁。2能减少因利益冲突和意见分歧所产生的摩擦,培养工作人员的组织意识和合作观念。3良好的沟通能够减少工作人员对于工作环境及上下级人员的疑惑,可增进工作人员在工作上的安全感。4可以促进工作人员对组织的认识与认同。5有效的沟通产生休戚与共的集体感,增强工作人员的责任心、荣誉感。6激发员工对工作的兴趣。

3.*行政沟通的关系:1根据有无沟通中心,分为有沟通中心和无沟通中心的沟通关系。2根据沟通方向的多少,分为单向沟通和双向沟通。3根据沟通与组织的关系,分为正式沟通和非正式沟通。4根据沟通是否经由第三者,分为直接沟通和简接沟通。5根据有无固定形态,分为定型沟通和不定型沟通。

*沟通的过程:1发送者意愿的形成。2选择发送意愿的媒介。3将意愿转化为符号。4确定发送的途径和时间。5接受者注意并接受信息。6接受者对意愿的了解。7接受者采取配合行动。

4.行政沟通的障碍:1心理和语音上的障碍;2意识形态与地位身份的障碍;3组织规模、层级与专业化的障碍。

障碍的克服:1下行沟通方面:首长了解背景,领导有主动沟通的态度,制定沟通计划,获得信任。2上行沟通方面:主管平等对待部署,举行座谈会,确立建议制度,确立公平合理制度。4语音表达方面:加强口才训练,选择沟通媒介,重要文件采用语言和文字双重表达,改进用语技巧矫正发音。

行政沟通的要领和准则:1明确性原则。2整体性原则。3策略性运用非正式组织

五、行政心理

1.*行政心理三个取向分析:1认知取向。2情感取向。3评价取向。

2.人的本质假设:1经济人假设;2社会人假设;3自我实现人假设;4复杂人假设。

3.*现代行政人员的心理素质:1知觉特征:场独立性、注意力指向稳定、良好的社会知觉。。2感情特征:

社会兴趣。3评价性特征:具有使命感、民主宪政规范、意志性行为。

4.*最组织变革的心理抵制:方面:不确定性、习惯与地位、成就路径、思想观念、以往经验。解决:参与和委任、合理地安排变革的时间和步骤、充分利用积极因素、有步骤的改变个体的行为习惯。

六、行政监督

1.*行政监督狭义:指上级行政机关度以下级行政机关的行政活动所进行的督促和检查。

广义:一切行政机构的活动同时受到来自行政机构内部的监督已经整个政治体系包括立法、司法机关和利益集团、公众舆论的监督。

2.行政监督的意义:1行政监督是惩罚行政机关及其行政人员违法犯罪行为和保持正常的行政秩序的重要手段。2行政监督是保护国家整体利益和实现国家行政目标的客观要求。3行政监督是提高行政工作效率和实现科学管理的有效途径。

3.*行政监督方式:1一般监督和专门监督。2合法性监督与合理性监督。3经常、定期和不定期监督。4

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督。

4.*行政监督的原则:1合法性原则;2经常性原则;3公正性原则;4弹性原则;5行动统一原则;6尊重下级原则;7幅度原则;8时效原则。

5.**行政监察和人大监督的区别:1监督对象不同。人大主要是负责监督由其产生的行政领导及其组成人

员,行政监督是监督行政机关一般工作人员。2监督方式和内容不同。人大监督主要是通过听取工作汇报、质询、罢免等手段,行政监察是检查、调查、作出或建议作出行政纪律处分。3监督目的不同。人大监督是维护国家政治制度和法制,防止国家权力被滥用,公民权利遭侵害,行政监察是维护行政纪律和效率,克服官僚主义和腐败行为。

七、行政机关管理

1.*行政机关管理的概念:执行国家行政职能的机关,是为执行政务而建立的各种执行机构。

特点:综合性,事务性,时效性,服务性

2.*监管管理的作用:1搞好行政机关管理是完成任务的基础保障。2可以名副其实地发挥办公室“中心机关”的作用。3可以增强政府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促进安定团结。

*机关管理的原则:1政治忠诚原则;2服务原则;3效率原则;4各司其职,互相协作原则;5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原则。

3.*机关管理的现代化:(1)完善机构:机关管理现代化包括管理现代化,对人的管理现代化和办公手段现代化。遵循的原则:1任务目标原则;2效率、竞争原则;3职、责、权一致原则;4管理统一原则。(2)提高人员的办事能力。参谋能力,办事能力,协调能力,语言文字能力。(3)加强制度建设。管理制度化,规范化(4)运用现代技术方法:系统方法和办公自动化。

八、人事行政

1.人事行政的地位和作用:1在政府管理中居核心和关键地位。2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3是推动经济市场化和政治民主化的重要途径。

2.中国古代人事制度的历史演变:1发生阶段,尧舜至春秋战国。贤能制禅让制世袭制。2发展阶段,秦朝至南北朝。九品中正制。3成熟阶段,隋唐至清末。科举制。

3.西方文官制度:1英美模式2德法日模式。

4.公务员:由非选任产生的,以行使行政权力为依托,代表国际专门从事社会公共事务管理,提供公共服务的人员。

九、财务行政

1.财务行政的含义:是政府、管理者等行政主体对政府公共管理或单位微观管理中的资金管理活动。特点:公益性、多源性、保障性、纪律性、勤俭性。

2.*会计管理:1会计管理的含义:会计管理是政府有关职能部门依法对各单位的会计组织、会计制度和会计工作进行的管理活动,目的是规范各单位的会计事务,使财务功能与行政管理的其他功能相协调,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基本要求:1相对独立性。2高素质的会计人员。3制度和实施严密的会计管理制度。4监督会计记录的真实性。5倡导会计工作的服务性。

十、行政立法

1.*行政立法的含义:行政立法广义是指有关行政的立法,狭义是指国家行政机关的立法。

行政立法的原则:合法原则、权限相符和相对方参与原则。

2.*行政立法的主体:是指依法获取行政立法权,可以指定具有法律意义的规范性行政文件的国家行政机关或行政首长。

中央行政立法主体是国务院,地方行政立法主体是省、区、市人民政府。

十一、行政伦理

1.行政伦理的含义:指公共行政管理领域中各类行政主体从事行政活动时所必须遵循的道德规范。

行政伦理的基本原则:公共服务原则、依法行政原则、公共利益原则。

2.行政人员的道德自律:1行政人员的道德自律以其道德主体性为前提。2行政人员的道德自律是一种社会的实践活动。3行政人员的自律与他律是一种辩证关系。

道德自律的养成:自我知识、自我修炼、自我激励。

十二、行政文化

1.行政文化的含义:是行政体系中的成员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所形成的对行政活动的态度、情感、价值观和信仰。

2.行政文化的内容:1主观行政文化:行政信念、行政价值、行政道德、行政意识、行政理想、行政思想。2规范性行政文化:行政传统、行政习惯、行政原则。

3.行政文化对行政领导行为的影响:1行政价值和行政信念对行政领导行为的影响。2行政知识和行政思想对行政领导行为的影响。3行政传统对行政领导行为的影响。

4.*行政文化对组织行为的影响:1行政文化对行政组织行为的目标、价值标准产生影响。2行政文化对行政组织行为实施者的心理产生影响。3行政文化对行政组织行为方式产生影响。

5.*中国传统行政文化与行政文化的现代化

行政文化的转变:有集权型向民主型转化、由管制型向服务型转化、由一般型向专业型转化、由人治型向法治型转化、有保守型向进取型转化。

十三、行政发展

1.行政发展的环境分析:外部环境分析:1行政发展与经济环境。首先,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各国比较优势的发挥必须依赖政府的能力。其次,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强有力的行政系统若措施得当,有助于实施赶超战略。再次,经济全球化并不意味着行政管理作用的淡化。内部机制分析:行政发展的内部机制包括组织结构、领导体制和公务员制度等内部机制。内部机制的协调统一对于行政活动的效率和活力具有决定性作用。

2.行政改革及其内容:行政改革通常指行政系统在组织体系结构、运作功能等方面进行的变革,以使行政系统能适应变化的环境。1行政系统的功能更新,政府产生职能和调控职能的更新,(发挥宏观调控的职能)把企业家精神逐渐引入到政府部门。2行政系统的结构改革,包括组织重构,自上而下的分权,私有化改革,规模适度化改革3行政制度创新,政府决策体制的创新,完善政府公务员制度。

3.行政改革的制约与推动因素。阻力:1行政改革的外部制约:市场经济发展不完善性的制约和改革配套程度的制约。2行政改革的内部制约:来自既存制度方面的阻力,来自政府雇员的阻力,来自行政价值的制约。动力:1行政改革的外部动力:政治因素,政治发展对行政发展的影响。经济因素。文化因素。2行政发展的内部动力:新的机制方法推动,政府内部改革人士的推动,政府雇员的利益需求。

4.行政发展的前景

信息社会为行政发展提供了契机:1行政环境的优化。2行政价值观的重塑。3行政技术的创新。

政府治理理念的重构:1树立高效管理的理念。2树立公平治理的政府理念。3树立知识管理的政府治理理念。4树立人本主义的政府治理思想。

行政现代化的模式建构:1行政组织的高度完善化。2行政决策的高度科学化。3行政法制化。4行政管理人员的专业化和知识化。
 


相关话题/公共行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