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师范大学 王静爱主编《中国地理教程》考研复习资料 99页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8-03-03

snap1792.jpg
王静爱 主编《中国地理教程》
 
说明:在整理本笔记中已将赵济、陈传康主编的《中国地理》中的相关内容糅合。
上篇 总论
第一章  中国地理区位与特征


一个国家的地理格局与过程,及其所形成的地理特征,首先取决于其地理区位。地理区位直接影响生存环境的质量、可更新自然资源的丰度和区域开发方向、国际合作与交流的便捷程度。
关键词:北半球 (north hemisphere)
亚欧大陆(Asian-European continent)
中纬度(mid-latitude)
季风国家(monsoon country)
人口大国(country with a large population)


 
第一章  中国地理区位与特征
第一节  中国地理区位与国土(了解)
一、中国在地球坐标系中的位置
(一)半球位置:北半球、东半球
(二)经纬度位置:中纬度大国
最北端:黑龙江漠河附近的黑龙江江心(53°31'N)
最南端:南海中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3°51'N)
南北之间跨越约50°,相距5500多千米。北回归线横穿中国南部,约98%的陆地位于20°N——50°N之间。
最西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恰县西侧的帕米尔高原东缘(73°22'E);最东端:黑龙江省抚远县以东乌苏里江汇入黑龙江的交汇处(135°03'E)二者之差为62°,相距5200多千米。
二、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海陆位置】
1.中国位于亚欧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西南临近印度洋,西部和北部深入内陆,远离海洋。(处在全球最大陆与最大洋之间)
2.依据板块构造学说,中国处在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相交汇的位置,这就决定了境内山系的走向:以贺兰山为界,东部山系大多为北东走向,西部山系则大多为北西走向。
三、中国在世界的地理区位
(一)在世界政治地图中的位置
1.14个陆上邻国:东北与朝鲜接壤,北与蒙古、俄罗斯相邻;西北依次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相连,西与阿富汗、巴基斯坦相接;南部相邻的国家是: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老挝、越南。
2.隔海相望的国家有:日本、韩国、菲律宾、文莱、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等。
(二)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位置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格局变化的显著标志是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形成与加强。以美国、欧盟、日本为中心的三大经济集团:欧洲经济区(EEA)、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形成三足鼎立。
(三)在世界交通中的位置
1.中国处在太平洋至印度洋的海上交通要道,是北亚、西北亚与太平洋沿岸国家南下印度洋与大洋洲的陆上、海上交通经过之地。
2.中国位于东亚、中亚与欧洲的重要铁路线——亚欧大陆桥的东部地区。第一条亚欧大陆桥东起中国的珲春,经满洲里出境,跨俄罗斯,西至荷兰的鹿特丹。第二条亚欧大陆桥东起中国的连云港,在中国境内穿过江苏、安徽、河南、陕西和甘肃,最后从新疆阿拉山口出境,进入中亚地区,西至荷兰的鹿特丹。
总之,中国处于亚欧交通要道和海上门户的重要地理区位,在世界发展格局中具有重要的经济、政治和军事意义。
四、中国在世界的地理排位
(一)世界人口大国
从古代到现代的绝大多数时间内,中国占世界人口的比重长期保持在1/4左右。
(二)世界自然资源大国
中国陆地面积约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6.4%, 居世界第四位。中国自然资源总量多,但人均资源占有量小。
(三)经济快速增长的发展中大国
1.经济总量居世界前10位
2.近十年经济平均增长率居世界首位
3.世界农业与工业生产大国
4.人均经济水平快速提高的发展中大国
五、中国的疆域与国土
(一)疆域
1.陆地疆界长约2.2×104 km;大陆海岸线长1.8×104 km ;岛屿海岸线总长1.4×104 km
2.海域由北至南分为渤海(内海)、黄海、东海及台湾以东的太平洋海域、南海海区沿海岸有较大的海湾150余个,岛屿约有6 500多个,约85%的岛屿分布在杭州湾以南的大陆近岸和南海之中。
(二)国土面积
陆地面积:960万km2,土地大国,中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
海域面积:300万km2,
国土面积:国土面积:960+300=1 260(104km2 )
第二节  中国的地理特征(掌握)
一、地理景观复杂多样且地域差异显著
中国地域辽阔,地理景观复杂多样,特别是受到“世界第三极”的青藏高原和众多人口的影响,成为世界上人地系统地域差异最大的国家之一。
中国地理景观的地域差异首先表现为东西差异,其次表现为南北差异。
从宏观上看,中国地理景观差异为海陆差异,由东到西呈现为海洋景观、海岸带景观和陆地景观。(1)在陆地上,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随着降水量的减少依次呈现出受海陆分布影响分异的森林、草原、荒漠等自然景观。(2)在东部季风区,自北向南,随着太阳辐射和气温的变化,依次呈现为寒温带针叶林、温带针阔混交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热带雨林季雨林等景观。
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地势起伏巨大,使水平地带性自然景观破碎,呈现随海拔升高、逐渐递变成为类似于水平地带的垂直带分异的山地自然景观谱系。
中国在第四纪期间,受到的冰川作用影响小,各种自然景观成分中保留了古红色风化壳和古土壤、古夷平面、古湖盆、古三角洲和古水文面。
在自然景观多样和区域分异的基础上,由于广泛而深刻的人类活动,使中国地理景观更加复杂多样。伴随着土地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中国形成了东部发达的都市景观、中部较发达的城乡景观、西部欠发达的农牧景观。
总之,中国地理景观复杂多样,显示在地带性、地域性、地方性以及城乡之间,农牧、林牧区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补充】三山五岳:三山指雁荡山、庐山、黄山。
二、自然环境时空变化显著
(一)气候季节变化明显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各气压系统的相互作用的位置、形式、强度等不稳定,天气系统的变化十分复杂。特别是25°N-35°N,东、西风气流的交界处,气流的季节变化最为显著。中国大部分地区处于四季分明的温带、暖温带和亚热带,气候在季节转换时期不稳定,使得中国农业和人类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增强,同时加大了农业灾害的风险和人体健康的风险。
(二)季风降水不稳定
    冬夏季风的进退和强弱受大气活动中心,即冬季的蒙古高压、夏季的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印度低压位置、范围和强弱控制,很不稳定;而青藏高压的强弱,则进一步加大了不稳定性。降水变化,不仅引起水资源的季节变化,使得水资源的区域调配需求加大,而且强化了水、旱、台风、寒潮等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直接影响农业收成,威胁人们的生存与发展,使中国成为气象灾害高风险的国家,防灾减灾的任务十分艰巨。
(三)构造运动活跃
    中国地处世界最强大的环太平洋构造带与地中海—喜马拉雅构造带相交接的位置,地质构造复杂,是全球地壳最为活跃的多地震国家之一。活动构造以台湾、青藏高原、滇西山地和华北、天山、祁连山最为强烈。青藏高原的隆起是最显著的区域构造运动,第四纪期间平均每年上升2mm。地壳升降运动差异较大的西部地区也是地震与滑坡、崩塌等自然灾害集中的地区。此外,地壳升降运动还会引起海平面的变化,对沿海地区造成潜在威胁。
(四)地表起伏显著
中国的大部分山地和切割高原的地质构造复杂,地势起伏大,表层岩体破碎,土层贫瘠,加之受人类活动的影响,植被覆盖度偏低,生态环境脆弱,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和山洪等自然灾害易发生。
(五)易侵蚀的地表物质分布广泛
北方广泛分布着第四纪松散沉积物,其中沙漠和沙地在风力作用下地表物质易发生流动。南方广泛分布着以陆相为主的红色岩系(分布在川滇地区和江南一带)和海相石灰岩(云贵高原的喀斯特地区)。地表物质的不稳定性主要表现为在外动力作用下的易蚀性,成为风蚀沙化和水土流失发生的基础。
总之,中国自然环境的不稳定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它对中国的人类自身、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等,均造成严重影响。
三、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影响深刻
   人类是自然与社会历史过程的产物,是现代地理过程的活跃因素。人类对陆地表面、海洋与海岸带、大气圈、生物多样性、水循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改变,已明显超过了自然的作用。人类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以复杂的方式对自然环境的渐变和突变产生多方面的作用。土地利用与产业结构变化是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影响的主要驱动力。中国人口众多,农业历史悠久,对自然环境的改变尤为深刻,人类活动的痕迹几乎无处不在。
除高山冰雪地、沙漠和戈壁等目前难以利用的土地外,都刻录着人类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痕迹,农业活动对自然影响的广泛性和深刻性实属世界罕见。在中国农业化的进程中,巨大的人口生存压力,使人地矛盾和人水矛盾尖锐。人们扩大农田并改造河山。在提高原有土地承载力,满足日益增长的食物和经济活动需求的同时,产生了土地超载或过度利用的问题,降低了原有土地生产力。此外,还有土地污染和森林减少等,这些又造成了土地退化,危及生态安全。
20世纪80年代以后,人类活动对自然界影响的程度随着工业化、城市化以及生态建设进一步加深。总之,中国面临着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的双重压力。实现生态安全和环境友好,将是中国未来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目标。
【本章思考题】
对比中国与美国地理位置,分析地理特征的异同点,思考下列问题:
1. 为什么美国东部的亚热带较中国的亚热带位置偏北?
2. 为什么中国和美国的荒漠区位置都在西部,而且中国的荒漠区位置偏北,美国的荒漠区位置偏南?
3. 如何从人地关系角度认识中国地理特征?
 

1.点我进入下载 5.54 MB (需下载币20个)


相关话题/中国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