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大学古代文学考研真题名词解释汇总及参考答案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8-02-10

西北大学古代文学专业考研真题名词解释汇总及参考答案(2004——2013年)

2004年

1·献诗、采诗、删诗:是古代关于《诗经》编订和成书过程的学说。所谓献诗是指周代公卿列士向周王献诗、陈诗以颂美或讽谏,是有史籍可考的。采诗是指周代设采诗之官,到民间采诗献于朝廷,以了解民情。这种说法确切与否尚有争论。但可以肯定,如果没有周王朝和各诸侯国乐官参与,民间之诗很难汇集于朝廷。所谓的删诗,是指汉人认为,诗经编订成书,经过孔子的删订。事实上,孔子只对《诗经》做过正乐工作,删诗说是不可靠的。2·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这是杨雄在《法言·吾子》中对不同类型的赋体做出的评价。这里的诗人之赋,指的是屈原的骚赋,杨雄认为,屈原的赋符合诗经精神所以称之为诗人之赋。辞人之赋指唐勒,景差,宋玉,枚乘之赋,其实就是指汉大赋。诗人之赋丽以则,是指屈原的骚赋不失讽喻精神,虽丽而有法度。辞人之赋丽以淫指大赋在辞章上太过分注意修饰,而失去了讽谏意义。


3·左思风力:这是钟嵘在《诗品》中对左思诗歌的评价,左思诗虽不多,但内容充实,风格独特,在太康诗坛上独标一帜,成为当时成就最高的诗人。左思的《咏史》诗被钟嵘认为是“五言之警策”。他借咏史抒发了对现实的不满及感慨。情调高昂,笔力矫健,气势昂扬,是对建安风骨的继承与发扬。这种诗歌精神即后世所说的“左思风力”。

4·初唐四杰:指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位初唐诗人。他们官小而才大,位卑而名高。其诗歌重视抒发一己之情,气势壮大,慷慨悲凉。他们反对纤小绮靡的上官体,提倡刚健骨气,为初唐诗坛吹进一阵清新空气。四杰扩大了诗歌题材,推动了律诗歌发展,但诗作仍残留不少南朝遗风。

5·古今作者,唯昌黎最高。行文叙事,面目首尾,不再蹈袭:这是明代吴讷在《文章变体序说》中对韩愈墓志铭文的评价,充分肯定了他对墓志铭文的发展与革新。韩愈在碑志写法上不拘格套,别出手眼,尤其重视细节描写,借一二琐事将传主性格、心态巧妙展现出来,成为生动的人物传记。一举打破传统碑志死气沉沉的局面。与先叙墓主姓名籍贯谱系的碑志惯例不同,韩愈着意于变化。破空而来,一人一样。碑志不惟叙墓主事迹,时亦借以发议论,愈讽刺表现强烈的爱憎之情。

6·婉约词:词的一个流派。婉约即婉转含蓄。本为合乐而歌,内容上多写儿女之情,离愁别绪。音律婉转和谐,语言圆润清丽,有一种柔婉之美,故称婉约词。代表词人是柳永,李清照。

7·江湖诗派:南宋后期,一些没能够入仕的游士流转江湖,以献诗卖文维持生计,成为江湖谒客。以江湖谒客为主的这些诗人就被成为江湖诗派。此派诗人身份各异,没有公认的文学宗主,只有大致相同的创作趋向。内容大多为歌功颂德或叹穷嗟卑,艺术上相对粗糙。8·南戏:南曲戏文的简称。亦称戏文。是宋元时期采用南曲演唱的一种戏曲形式。是中国南方最早兴起的戏曲剧种。南戏最早起始并流行于浙江温州。故亦称永嘉戏曲或者温州杂剧。代表作有《张协状元》《小孙屠》《琵琶记》等。南戏的繁荣发展为明清以来多种地方戏繁荣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在中国戏曲发展史上有重要意义。

9·临川派:明万历时期出现的戏曲文学流派。因开创者汤显祖是临川人,故将追随、效仿汤显祖的一批作家称为临川派。该派创作倾向上有明显的反传统倾向。提倡抒写性灵,表现至情。反对拟古和拘于格律。词曲富于文采。重要成员还有吴炳,孟称舜,洪昇等。

10·小说界革命:这是近代文学史上的小说改良运动。1902年梁启超在《新小说》创刊号上发表了《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提出“小说为文学之上乘”。成为小说界革命的纲领。小

说界革命对晚清小说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其影响下出现了官场现形记等谴责小说。2005年

1·春秋笔法:《春秋》是我国现存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本是周王朝和各诸侯国历史的通称,后特指经孔子修订的鲁国编年史。春秋笔法是指在史著中灌注强烈感情色彩的做法。春秋是礼义之大宗,维护周礼,反对僭越违礼行为,贬斥邪说暴行是其主要的思想倾向。在行文中不是用议论的文辞,而是在史事的简略叙述排比中表现出来。《春秋》还以一字寓褒贬,在严谨的措辞中表现作者爱憎。如:杀有罪曰“诛”,杀无罪曰“杀”,下杀上曰“弑”。这种在史著中灌注强烈感情色彩的做法,为后代史学所继承。

2·正始之音:正始是魏齐王曹芳的年号。曹魏后期,政局混乱,诗人门的政治理想落潮,出现危机感和幻灭感,因此多书写个人私愤的诗歌。由于正始玄风的影响,诗歌逐渐与玄理结合。诗风变得词旨渊咏,寄托遥深,体现出独特的艺术风貌,被称为正始之音。

3·杜诗的沉郁顿挫:指文学史上杜甫诗歌的风格特征。沉郁是感情的悲慨、壮大、深厚。顿挫是感情表达的波浪起伏,反复低回。杜甫由于受到儒家中和节制的影响,在表达感情时,总能把自己的感情压抑住,不让它一下子喷发出来,而是在低回中缓缓起伏。

4·楚辞体:是战国中晚期产生于南方长江流域,由楚国诗人屈原吸收南方民歌精华,融合上古神话传说,创造的一种新体诗。楚辞体打破了《诗经》四字一句的死板格式,是对中国古代诗歌发展一次大的解放,他们富于抒情成分和浪漫气息,篇幅字句较长,形式较为自由。多用“兮”字以助语势,用楚地文学样式和方言声韵叙写楚国风土物产,具有浓厚地方色彩。后世称此种文体为楚辞体,又名骚体。

5·桐城派:是清中叶最重要的散文流派,以程朱理学为思想基础,以清王朝的政权服务为目的,以先秦两汉和唐宋八大家的古文为楷模,方苞是创始人,散文理论的核心是义法二字,刘大櫆是桐城派承前启后的人物。姚鼐使桐城派理论更加完整化和系统化,提出了“义理,考证,词章”合一的理论,并在周围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作家队伍,因为他们都是安徽桐城人,故得名桐城派。

2006年

1·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这句话出自金代诗人元好问《论诗三十首·其四》,是其对晋代诗人陶渊明诗风的评价。元好问崇尚陶渊明诗歌自然天成而无人工之痕迹,清新真淳而无雕琢之弊。反对当时诗坛雕琢粉饰矫揉造作的诗风。陶渊明的诗句,自然淳朴,不假修饰,剥尽铅华腻粉,独见直率之情志,具有真情隽永,万古常新的永恒魅力。是元好问心仪的最高境界。如陶渊明的《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归园田居》等都体现了陶渊明崇尚自然的人生旨趣和艺术特征。

2·永明体:永明体又称新体诗,形成和发展于齐梁陈三代,新体诗是与古体诗相对而言的。主要特征是讲究声律和对偶。严格要求四声八病之说。因为这种新体诗最初形成于南朝齐武帝永明年间,故又称永明体。永明体的出现,对于纠正晋宋以来文人诗语言过于艰涩,使创作清新通畅起到了一定作用。对近体诗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3·元白诗派:中唐以元稹白居易为代表的诗派。他们重写实,尚通俗,以讽喻时事的乐府诗著称。是杜甫对写时事创作道路的进一步发展,他们擅长于新乐府,长篇歌行,长篇排律等诗体。注意诗歌语言的平易浅切和通俗性。并通过诗歌酬唱促进了格律技巧的纯熟。白居易的代表作为《长恨歌》《琵琶行》,元真的代表作为《乐府古题》。

4·大历十才子:指中唐大历年间的十位诗人。即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竑、钱起、司空曙、苗发、崔侗、耿津、夏侯审。其中以钱起,卢纶成就最高。大历诗人创作内容较贫乏,诗风以清静空灵,省静纤巧为主要特色。相对于盛唐,由壮阔变得清秀,由重气势变得重韵味。艺术更为精工。诗歌内容以酬赠送别感伤身世,隐逸思归为主。,风格特征是“省静清约”。

5·变文:唐代民间创作的一种新文体。体裁是有说有唱。后来为佛教俗讲所借用,所以在敦煌发现的佛教文学里保存较多。变文之变,是指变更了佛经本文而成俗讲的意思。。当变文成专称时,便不限定是敷衍佛经故事了。变文的得名大致和儒家所谓的变相有关系,变文就是变相的说明文字。

6·江西诗派:宋徽宗初年,吕本中做《江西诗社宗派图》,把黄庭坚、陈师道为首的诗歌流派取名江西诗派。诗派成员大多数是江西人,受到黄庭坚直接或者间接的指点。诗歌体裁和风格与黄诗比较相近。该流派一直延续到南宋。到宋末,方回因成员多学习杜甫,就把杜甫尊为江西诗派之祖。把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尊为诗派之宗,提出江西诗派“一祖三宗”之说。

7·诸宫调:是一种说唱文学。主要流行于宋金时期。所谓诸宫调,是相对于限用同一个宫调形式而言的。其中唱的部分用多种宫调串接而成,期间插入一定的说白,与唱词配合,叙述有人物,有情节的长篇故事。而每种宫调则由若干曲牌连成短套,套曲少则一二首。多则十多首。

8·铁崖体:元末诗人杨维桢号铁崖,他创造的诗体被称为铁崖体。最能体现体牙体特色的是他的乐府诗。这些诗题材内容并不新鲜,但在艺术风格上却使人耳目一新。它融合了汉魏乐府以及李杜、李贺等人的长处,以气势雄健的奇思幻想突破了元朝中期的诗歌甜熟平稳的畦径,给人以石破天惊的感觉。

9·八股文是明清时期科举考试的一种文体,也称制义、制艺、时文、八比文。文章就四书五经取题,文体有固定格式,开始先揭示题旨,为“破题”。接着承上文而加以阐发,叫“承题”。然后开始议论,称“起讲”。再后为“入手”,为起讲后的入手之处。以下再分“起股”“中股”“后股”和“束股”四个段落,而每个段落中,都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合共八股,故称八股文。其所论内容,都要根据宋代朱熹《四书集注》等书“代圣人立说”。八股文起源于宋元的经义,定型于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以后,至清光绪末年始废。作为一种特殊文体,它的一些表现手法及理论曾对明清两代散文、诗歌、乃至小说戏剧创作都产生过深刻影响,总体上说,僵化的说教和严格的形式限制,严重束缚了作者的创作自由,给文学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10·同光体:中国近代学古诗派之一。同光指清代同治、光绪两个年号。光绪九年至十二年间,郑孝胥、陈衍开始标榜此诗派之名,指“同、光以来诗人不墨守盛唐者”。同光体的特点是主要学宋,也学唐,主要学习中唐的韩愈、孟郊、柳宗元。同光体诗,分闽派、赣派、浙派三大支。三派都学宋,而宗尚也有不同。同光体诗人的诗,早期还有些主张变法图强、反对外国侵略的较好内容,而较多的则是写个人身世、山水咏物。清亡以后,大都表现复辟思想。同光体所以能在清末泛滥起来,原因是清代神韵、性灵、格调等诗派,到道光以后,已经极敝,所以同光体易于转移人们的耳目;而这一派诗人的自我标榜与广泛宣传,也起了一定的作用。其中关键人物是陈衍。民国初年,同光体诗风又侵入了革命文学团体南社,掀起了一场赞成者与反对者的斗争。诗派在1937年宣告终结。

2007年

《醒世姻缘传》:原名《恶姻缘》,清初一部重要的长篇白话小说,作者西周生,全书共100回。前23回描写前世姻缘,23回以后重点写今世姻缘。小说以一个人生业果、冤仇相报的两世姻缘故事为线索,对当时的吏治腐败,世风浅薄的面貌做了深刻的剖析,是继金瓶梅之后又一部杰出的长篇世情小说。

1·四家诗:《诗经》在汉代流传甚广,出现了今文的鲁齐韩三家诗。三家诗在西汉被立为博士,成为官学。鲁诗出自鲁人申培,齐诗出自齐人辕固,韩诗出自燕人韩婴。三家诗兴盛一时。鲁人毛亨和赵人毛苌的古文毛诗晚出,在西汉虽然未被立为学官,但在民间广为传授,并最终压倒了三家诗,盛行于世。原来三家诗相继亡佚,今本诗经就是毛诗。

2·《史记》之互见法:本指司马迁所创作的一种述史方法,又叫旁见侧出法,即在一个人物的传记中着中表现它的主要特征,而其他方面的性格特征则放到别的方面的传记中去显示。它是史记选取、安排材料,表现人物性格的重要方法,起到了典型化的作用。

3·正始之音:正始是魏齐王曹芳的年号。曹魏后期,政局混乱,诗人门的政治理想落潮,出现危机感和幻灭感,因此多书写个人私愤的诗歌。由于正始玄风的影响,诗歌逐渐与玄理结合。诗风变得词旨渊咏,寄托遥深,体现出独特的艺术风貌,被称为正始之音。

4·即事名篇,无复依傍:这是中唐诗人元稹在《乐府古辞序》中对杜甫所做叙事诗的评价,意思是杜甫根据当前现实的事情有感而发进行创作,不拘泥于以前作文体制、题材、内容窠臼的限制。实际上继承了汉魏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摆脱了乐府古体的束缚。5·三十六体:晚唐时期,文人追求形式之美,于是骈文卷土重来,取代早已内心不济的古文。文学呈现复归式演进形貌。晚唐李商隐温庭筠段成式等人都擅长骈体文,三人在其从兄弟中皆排行第十六,世称三十六体。他们的骈文大都雕镂精工,用典身僻,偶对切当,风格更为华丽浓艳。其中李商隐骈文最具有代表性。

6·诗文革新运动:指我国北宋时期继唐代古文运动而起的一次文学革新运动。主要反对以西昆体为代表的浮糜文风。主张同时对诗文进行革新宋代立国后,一些文人士大夫满怀国忧,要求改革政治倡导写作“传道明心”的古文。强调韩愈的文从字顺。推崇杜甫、白居易反映现实的诗歌,后来以范仲淹为代表的文人认为诗歌的根本目的在于警时鼓众,补世救失,使运动形成高潮。后来王安石等人又把诗文革新作为新法的一个重要部分,又一次把诗文的发展推进了一大步。这场革新运动的领袖是欧阳修。

7·豪放派:宋词风格流派之一,与婉约派并为宋词两大词派。又叫苏辛词派。南宋人已明确的把苏轼、辛弃疾作为豪放派的代表。豪放意为气度超拔,不受羁束。豪放派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放,喜用诗文手法、句法和字法写词,语词宏博,用典较多,不拘音律,然而有时失于粗俗平直。

8·散曲:用来清唱的曲文,性质上更接近于合乐的诗歌,元代散曲一般称为乐府或者词,有小令和套数两种基本形式。作为一种起源于民间新声的音乐文学,散曲具有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特点,文而不文,俗而不俗,成为当时极为流行的雅俗共赏的新诗体。

9·唐宋派:嘉靖年间以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为代表的一个散文复古流派。他们对前后七子“文必秦汉”的提法不满,极力推崇唐宋文风。强调自然流畅,直抒胸臆。反对艰深为文,模拟剽窃。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前后七子的复古论调,对晚明公安派、清中叶桐城派都有重大启迪和影响。

10·南社:南社是一个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的资产阶级革命文化团体。1909年成立于苏州,其发起人是柳亚子、高旭和陈去病。南社受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影响,取“操南音,不忘本也”之意,鼓吹资产阶级革命,提倡民族气节,反对满清王朝腐朽统治,为辛亥革命做了非常重要的舆论准备。代表作家是柳亚子。

2008年

1·诗经六义:诗经六义说最早出自《毛诗序》,指的是诗经的“风雅颂,赋比兴。”其中风雅颂是按不同音乐分的。风即国风,指各地的民歌。诗经中共有十五国风。雅即正,指朝廷正乐,分为大雅和小雅。是周王朝京畿的乐调,颂是宗教祭祀用的舞曲。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音乐可能比较舒缓。赋比兴是按表现手法分的。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赋比兴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

2·江西诗派:宋徽宗初年,吕本中做《江西诗社宗派图》,把黄庭坚、陈师道为首的诗歌流派取名江西诗派。诗派成员大多数是江西人,受到黄庭坚直接或者间接的指点。诗歌体裁和风格与黄诗比较相近。该流派一直延续到南宋。到宋末,方回因成员多学习杜甫,就把杜甫

尊为江西诗派之祖。把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尊为诗派之宗,提出江西诗派“一祖三宗”之说。

2009年

1·抒情赋:即抒情小赋。是赋体文学中最有生命力和价值的一类,兴起于东汉时期。在内容上抒情小赋侧重于抒写个人心志,或托物言志,或咏物抒情,也有针砭现实之作。在形式上篇幅短小,多用韵文。句式多样,有的通篇用四言,有的四六兼用,在艺术上继承大赋铺排手法,但语言朴素,手法灵活,风格多样,有的清丽自然,有的感情激切,汉末的抒情小赋还有诗意化倾向。张衡的《归田赋》,赵壹的《刺世疾邪赋》等为抒情小赋的代表。

2·建安风骨: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建安风骨是指东汉末年,以曹氏父子为中心形成的文人集团所表现的共同的文学倾向,他们高扬政治理想,展示强烈个性,具有浓郁的悲剧色彩,展现了东汉末年动荡的时代,形成了慷慨激昂,刚健有力的诗歌风格。被称为建安风骨。代表人物有三曹,建安七子,和蔡文姬。

3·西昆酬唱集:宋初馆阁文人的唱和风气到真宗朝臻于极盛,西昆酬唱集就是在这种风气下的产物。正宗景德二年,翰林学士杨亿与著名诗人钱惟演、刘筠等奉命编书时相互作诗唱酬。杨亿将他们的唱酬之作编为一集,是为西昆酬唱集,共收录了17位诗人247首诗歌。诗集行世后,西昆体风行一时,成为当时诗坛上独领风骚的诗歌流派。

4·四声猿:是明代剧作家徐渭的一组杂剧。《四声猿》语出郦道元《水经注》“猿鸣三声泪沾裳”,鸣四声则更属断肠之歌。它包括《狂鼓史渔阳三弄》《玉禅师翠乡一梦》《雌木兰替父从军》《女状元辞凤得凰》四本短戏。其中《狂鼓史》和《玉禅师》是对黑暗政权和虚伪神权的猛烈抨击和戏弄。《雌木兰》和《女状元》是对女性的赞歌。

5·桐城派:是清中叶最重要的散文流派,以程朱理学为思想基础,以清王朝的政权服务为目的,以先秦两汉和唐宋八大家的古文为楷模,方苞是创始人,散文理论的核心是义法二字,刘大櫆是桐城派承前启后的人物。姚鼐使桐城派理论更加完整化和系统化,提出了“义理,考证,词章”合一的理论,并在周围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作家队伍,因为他们都是安徽桐城人,故得名桐城派。

2010年

1·孔子删诗说:是古代关于《诗经》编订过程的学说,,这种说法最早出自于西汉的司马迁,他认为是孔子删订了《诗经》。《史记·孔子世家》:“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成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事实上,孔子只对诗经做过正乐工作,删诗说是不可信的。

2·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这句话出自金代诗人元好问《论诗三十首·其四》,是其对晋代诗人陶渊明诗风的评价。元好问崇尚陶渊明诗歌自然天成而无人工之痕迹,清新真淳而无雕琢之弊。反对当时诗坛雕琢粉饰矫揉造作的诗风。陶渊明的诗句,自然淳朴,不假修饰,剥尽铅华腻粉,独见直率之情志,具有真情隽永,万古常新的永恒魅力。是元好问心仪的最高境界。如陶渊明的《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归园田居》等都体现了陶渊明崇尚自然的人生旨趣和艺术特征。

3·花间词派:是出现于晚唐五代时期的文学流派。因《花间集》而得名。《花间集》是我国第一部文人词集,后蜀赵崇祚在其中选录了当时十八位作家的五百篇作品。这些作家都是蜀人或者流寓入蜀的,他们在诗风上大体相近,内容多写花前月下,男女之情,相思之愁。主要风格是香软、浓艳、绵密。被后世称之为花间词派。其中温庭筠、韦庄成就最高。温庭筠被称为花间鼻祖。

4·以诗为词:以诗为词的手法是苏轼变革词风的主要武器,所谓以诗为词,是将诗的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中。苏词较为成功的表现在用题序和用典故两个方面,从本质上说,苏轼以诗为词,是要突破音乐对词体的制约与束缚,,把词从音乐的附属品变成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

苏轼写词主要是供个人阅读,而不求人演唱,故注重抒情言志的自由,虽然也遵循音律规范,但不为音律所拘。

2011年

1·香草美人:是《离骚》中最引人注目的两种意象,香草作为一种象征,指代高洁傲岸的人格和品德。美人作为一种比喻,象征君王。这种意象构成了复杂巧妙的象征比喻系统。使诗歌蕴藉生动。香草美人的说法出自东汉王逸的《离骚序》:“《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灵修、美人以譬于君。”后来用它象征忠君爱国的思想。香草美人作为诗歌象征手法是屈原的首创,但又是于楚地文化紧密相连的,体现了浓郁的地方特色。

2·上官体:上官体是指唐代文学史上第一个以个人命名的诗歌风格称号,指唐高宗龙朔年间以上官仪为代表的宫体诗风,题材以奉和、应制、咏物为主,内容空泛,重视诗的形式技巧,追求诗的声辞之美,辞藻华丽,绮错婉媚。旧唐书本传说:“上官仪工于五言诗,,好以绮错婉媚为本,仪既贵显,故当时多有效其体者,时人谓上官体。”

3·南戏:南曲戏文的简称。亦称戏文。是宋元时期采用南曲演唱的一种戏曲形式。是中国南方最早兴起的戏曲剧种。南戏最早起始并流行于浙江温州。故亦称永嘉戏曲或者温州杂剧。代表作有《张协状元》《小孙屠》《琵琶记》等。南戏的繁荣发展为明清以来多种地方戏繁荣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在中国戏曲发展史上有重要意义。

4·才子佳人小说:所谓才子佳人小说,是指兴起于明朝后期,描写才子佳人风月柔情,间夹除暴安良的才子佳人故事,是金瓶梅等市井小说的发展。清初才子佳人小说是从晚明话本小说发展而来,是章回式中篇。书名多仿照《金瓶梅》,由主要人物姓名中的一个字拼合而成,文字比较清顺,就内容而言,这类小说是晚明拟话本中婚恋小说的新变——超世俗情欲,追求理想配偶,去严守礼教规范,并与才子功名遇合纠缠在一起。代表作《玉娇梨》、《平山冷燕》《定情人》。

5·桐城三祖:桐城三祖为桐城派早期三位重要作家,分别为方苞、刘大櫆、姚鼐。他们为桐城派的兴起与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方苞是桐城派散文理论的创始人,他首先提出了义法说,认为写文章要言有物,言有序,主张文章形式要为文章内容服务。刘大櫆是桐城派承前启后的人物,姚鼐使桐城派理论更加系统化,完整化,提出了义理、考据、词章合一的理论并形成了庞大的作家队伍,使桐城派成为清中叶最重要的散文流派,影响深远。2012年

1·兴观群怨:这是孔子关于文学作品的社会作用的说法。出自《论语·阳货》篇:“《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兴”指诗歌的具体艺术形象可以感发情感,引起联想、想象活动,在感情的涌动中获得审美享受。“观”是说通过诗歌可以了解社会政治与道德风尚,以及作者的思想倾向与感情状态。“群”是指诗歌可以使社会人群交流思想感情,统一认识,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团结。“怨”是强调诗歌可以表达对社会不合理现象的不满与批判。孔子的兴观群怨说是现实主义文学批评的理论源头,对后来现实主义文学批评理论和现实主义文学创作产生了非常积极的影响。

2·玉台新咏:是继《昭明文选》后一部上继《诗经》,《楚辞》的中国古代诗歌总集,它是东周至南朝梁代的诗歌总集,历来认为是南朝徐陵在梁中叶时所编。共十卷,收诗769篇,内容多为男女感情记述表达,以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刻画出古代女子丰富的感情世界,也展示出深刻的社会背景和文化内涵。

3·说话四家:说话是指在宋代城市的大众娱乐场所“瓦肆”中,有一种以讲故事,说笑话为主的活动,即:“说话”。说话分为四家,即:小说,讲史,说经,合生。小说以讲烟粉,灵怪,公案,传奇等故事为主,说经即演说佛书,讲史即演说历史兴废,征战之事。合生则以演出者的应变敏捷见长。如指物题咏,应命辄成之类。由此可见,说话系数是以故事题材


相关话题/古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