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乐夫版公共管理学考研复习讲义(2)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8-02-10


计划、管理、控制、优先排序和预算问责(鲁宾) 要素:资源申请、资源分配、资源保护
2、我国立法机构在预算审查监督上存在的不足及改进措施 不足:第一、人大初审的权力与责任定位不明确
第二、预算修正权尚未落实
第三、对预算调整进行审查的权力不明确
第四、收入权也没有落实
措施:必须要从制度上建立健全人大的预算监督和审查权,要进一步明确人大常
委会预算初审的法律地位以及相应的程序和方式;要建立预算修正制度;
规范预算调整的审查,建立规范的预算调整程序;同时,还要落实人大在
收入政策上的审批权。
第八章 政务信息资源管理 1.政务信息资源管理的概念:是一种集成性和综合性的管理活动,是公共部门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对政务信息进行采集、加工、存储、交换共享、开发利用和服务,对信息活动各要素进行规划、预算、组织、协调、指导、培训和控制,以实现政务信息资源的合理配置、有效地满足公共部门自身和社会信息需求的活动过程。
2、政务信息资源公开的原则:合法性、及时性、真实性、利益平衡、不收费和责任原则
3、我国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战略 问题:网络应用平台重复建设;技术标准不统一;基层政府网络建设比较薄弱;发展不平衡,地区、部门之间差别很大;各地区、各部门之间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应用平台和信息交换共享机制;重硬轻软,信息资源匮乏;政务信息资源的开发、
利用、管理方面的法规滞后,没有建立统一的规则和标准,以及信息保密与信息安全存在潜在危险等问题。
发展战略:第一、完善有关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政策法规
第二(完善管理体制,建立政务信息资源管理机构;
第三、重视政务信息内容的完善和服务;
第四、进一步改进政务信息资源基础建设;
第五、强化政务信息资源的标准化建设;
第六、重视人才的开发利用
第九章:公共危机管理 1、公共危机的含义和特征
含义:是一种突然发生的紧急事件或者非常态的社会情境,是指因不可抗力或突然发生的重大自然灾害事件、公共卫生事件、事故灾害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等引发的、给社会正常的生产与生活秩序以及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威胁的紧急事件或者紧急状态。
特征:突发性和紧急性;高度不确定;影响的社会性;决策的非程序化
2、公共危机管理含义:是指公共管理主体为避免或减少公共危机所造成的损害而实施的危机预防、事件识别、紧急反应、应急决策、应急处理、评估、恢复等行为活动的总称。目的是为了提高危机发生的预见能力、危机发生后的救治能力以及事后的恢复能力。
3、公共危机管理存在的动态模式(活动过程,几个阶段)
公共危机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包括危机预警及准备、识别危机、隔离危机、管理危机以及善后处理等步骤与阶段。
(1)危机爆发前的活动。主要是负责协助组织对危急情境进行预期,并在危机发生前即将危机消弭于无形。这个阶段的活动包括:建立危机计划系统、危机训练系统、危机感应系统等,并成立危机知识库,负责危机相关情境的草拟及推
演。
(2)危机爆发时的活动。主要为危机管理小组提供相关的支持,如重要信息及资源等的提供。这个阶段的执行机构大致可分为:第一,危机指挥中心第二,危机情境监测系统;第三,危机资源管理系统。
(3)危机解决后的活动。对组织的执行绩效工作进行评估,并将评估结果作为对目前危机管理过程修正的参考。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有:第一,成立评估调查系统,确认危机的成因;第二,加速复原工作的进行;第三,继续推行下一波的危机管理计划。
第十章:公共管理技术和方法 1、传统行政管理方法和现代公共管理方法
传统行政管理方法
1)行政手段,如行政命令、行政引导、行政信息、行政咨询服务等。
(特征:权威性;强制性;垂直性;具体性;非经济利益性;封闭性。)
2)法律手段,如行政决定、行政检查、行政处置、行政强制执行等。
3)经济手段,如经济计划、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区域政策、收入分配政策等。
4)思想教育手段,如行为激励方法(目标激励、奖惩激励、竞争激励、反激励)、参与管理方法、公共责任方法等。
现代公共管理方法
(一)社会化手段,如社区治理、志愿者服务、公众参与等。
(二)市场化工具,如民营化、用者付费、合同外包、特许经营、凭单制、分散决策、放松管制、产权交易、内部市场等。 (三)工商管理技术,如目标管理、全面质量管理、顾客服务、标杆管理、流程
再造、战略管理和绩效管理等。
2、民营化:是指将原先由政府控制或拥有的职能交由企业承包或出售给私人,通过市场作用,依靠市场力量来提高生产力,公共服务及垄断行业向私人部门开放。
方式:一是有向公众出售股份的形式,实现国有企业的撤资;二是通过特许投标、合同承包,鼓励私营部门提供可市场化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
3、全面质量管理
含义: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 政府全面质量管理的主要内容:以顾客满意为目的、以质量为中心、取得高层支持是关键、以全员参与为基础
政府全面质量管理的步骤:
(1)高层领导带头推动
(2)和上级疏通并征得同意
(3)聘请质量评估中心专家培训指导
(4)培训结束后各部门成立质量改进小组
(5)实践全面质量管理之后进行再学习
(6)试点成功大面积推广
4、公共部门流程再造:
是指借鉴企业流程再造理论,对公共治理的理念、原则、组织结构、行为方式等管理模式、组织模式、业务模式和服务方式进行根本性再思考和彻底性再设计,以提高公共管理的绩效和服务质量,使传统的职能导向型政府向流程导向型政府转变。
5、PEST分析含义:
即在宏观上的政治(politics)、经济(economy)、社会(society)、科技(technology)信息的收集和分析。
、SWOT分析含义:6
即公共组织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机会(opportunities)与威胁(threats)
信息的收集与分析。SWOT分析是通过了解自己组织的优势(Strength)和弱势(weakness),掌握外部机会(opportunity),规避威胁(thrends),从而制定良好战略的方法。
第十一章 公共管理规范
1、 公共管理伦理的含义及实质
含义:公共管理伦理是以责、权、利的统一为基础,以协调个人、公共部门与社会的关系为核心的公共管理领域里的个人基本伦理维度、公共管理行为的基本道德规范和社会公共伦理精神。
实质:公共利益作为判断公共管理行为是否正当的价值标准,是公共权力赖以运作的价值基石和道德基础,反映了公共管理伦理的实质 2、 公共管理伦理建设
第一,加强公共管理伦理教育;
第二,加强立法,将更多的伦理规范纳入法律规则体系; 第三,完善社会对公共管理活动的干预和监督机制; 第四,把公共管理伦理作为公共管理人员任职、升降、奖惩的必要条件。
3、公共管理法制化建设
第一,行政法治意识的培养; 第二,行政组织法治; 第三,行政职权法治; 第四,行政程序法治 4、公共管理监督中存在的问题和完善措施 问题: 监督机构内在动力不足;
监督体系设置不合理;
法律制度不健全,监督缺乏可操作性;
权力机关监督的实际效力较小;
新闻舆论和人民监督的实际效力弱 措施: 强化监督机构的动力机制;
建立公共管理监督体系的协调机制;
健全和完善公共管理监督法律机制;
强化人大监督机制;
完善新闻舆论和人民监督制约机制。
第十二章:公共部门绩效评估 1、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含义、特征和指标
含义:是指根据绩效目标,运用综合的评估指标体系和科学的评估方法,按一定的的评估程序对公共部门及其公务人员履行职能或岗位职责所产生的结果及影响,进行测量、划分绩效等级、提出绩效改进计划和运用评估结果改进绩效的活动。
特征: 复杂性 多层次性 难量化性 利益性
评估主体的多元性 客观性
指标:一般包括数量、质量、时效、成本、产出 2、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兴起的背景
第一,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出现是公共部门绩效评估兴起的先导。
第二,解决公共管理问题是公共部门绩效评估兴起的重要推动力。
第三,放松规制、提高公共部门的主动性,是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功能目标。
3、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意义
第一、从解决部门内部的管理问题来说,绩效评估有助于解决政府部门内部管理的问题。
第二、从解决公务人员发展问题来说,绩效评估有助于解决部门内部公务人员个人发展问题
第三、绩效有助于政府部门科学制定管理策略,解决部门的管理策略问题
第四、公共部门绩效评估强调以社会公众的需求为依据并对社会公众负责。因此,绩效评估有利于建立和发展广泛的社会公共责任机制、树立服务行政意识
4、西方国家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局限性及发展趋势 局限性:(1)评估自身隐含许多矛盾,如强调既提高公共管理效率和能力,又要
确保社会公平和对公众负责、提高服务质量,效率目标和民主目标
难以统一;公共利益(目标)与私人利益(目标)相冲突。
(2)评估自身隐含许多缺陷,如主体主观片面、目标难以准确、对象难
以量化、标准难以确定、信息难以收全,以及其他如技术、资金等制约
因素。
发展趋势:
第一,强调结果导向
第二,主题更加趋向公民导向
第三,评估主体逐步走向多元化
第四,逐步走向制度化、法制化
第五,评估技术与方法不断成熟、科学化程度提高 5、中国公共部门绩效评估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 问题:
第一,当前还处在自发、半自发状态,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缺乏统一的制度和法律保障,存在盲目性和照搬照抄。
第二,评估主体不明确,缺乏专门的评估机构和具体的制度建构。
第三,评估内容不全面,没有建立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 第四,评估程序不规范,存在较大随意性和封闭性。 第五,评估方法单一,未能将定性方法和定量方法有机结合,常常采取运动式的评估。
第六,未能将绩效评估作为提高行政水平、规范行政行为的正面措施,而是作为消极防御、事后制裁的手段。
第七,绩效评估的不科学和表面化,助长了“只重经济利益而忽视社会效益,刻意制造政绩”等现象的出现。
措施:
一,促进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理论研究科学化 (1)注重公共部门绩效评估与企业绩效评估的差异 (2)注重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具体国情 (3)清晰界定我国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功能价值 二、促进公共部门绩效评估实施的科学化
(1)要按照立法程序构建公共部门绩效目标和通过工作分析确定岗位工作职责(2)要建立与完善公共部门绩效评估中信息系统和信息沟通机制
(3)要根据当前中国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和具体国情,按照“积极试点,先易后难,分步实施,逐步推进”的原则来推进和实施公共部门绩效评估
三,积极营造公共部门绩效评估有效实施的环境条件 (1)创新公共管理理念,树立以效绩为导向的理念 (2)根据社会的需要科学界定公共部门职能 (3)打破制约公共部门绩效评估实施的体制障碍,营造共部门绩效评估有效实施的体制环境。
第十三章:公共部门改革
1、公共部门改革的含义:是对利益关系、权力格局、组织结构进行重新调整和建立的一种政治行为,它涉及公共部门自身的改革和公共部门在整个社会的职能定位方面的改革两个方面,其目的是为了优化公共组织结构及其职能,提高效率和服务质量以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要求。
2、西方国家公共部门改革兴起的原因
第一、流程再造理论带来了公共部门改革问题上的观念更新 第二、出现了促使公共部门改革提上议事日程的经济和政治因素
第三、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为西方国家公共部门改革提供了推动力
第四、新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为公共部门改革提供支撑 3、 西方国家公共部门改革的特点
有计划、渐进式地推进公共部门改革,使公共部门改革持续开展;
组建精干、高效的改革机构,重视发挥参谋咨询机构的作用;
重视与改革配套的立法建设,把改革纳入法制轨道;
注重提高公共管理效能和服务质量,改善公共部门与公众间的关系


相关话题/公共管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