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史每章节高频考点(10)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8-01-28



二、名词解释
1.鱼鳞图册    2.锦衣卫    3.靖难之役  4.胡蓝之狱  5.土木之变    6.大礼仪之争   7.《文史通义》    8.隆庆开关  9利玛窦    10.《永乐大典》    11.票拟、批红   12.火耗  13.建州三卫   14.八股文    15.萨尔浒之役    16.八旗制度  17.逃人法    18.议政王大臣会议  19.军机处    20.《尼布楚条约》
21.多伦会盟    22金瓶掣签   23.理藩院    24.摊丁人亩  25.改土归流    26.乾嘉学派    27.《徐霞客游记》   28.《四库全书》  29.“十通”    30.内三院
三、史料分析题
1.阅读下列史料并回答问题:明太祖既定江左,鉴前代之失,置宦者不及百人。迨末年颁《祖训》,乃定为十有二监及各司局,稍称备员矣。然定制,不得兼外臣文武衔,不得御外臣冠服,官无过四品,月米一石,衣食于内庭。尝镌铁牌置宫门曰:“内巨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建文帝嗣位,御内臣益严,诏出外辅不法,许有司械闻。及燕师遥江北,内臣多逃入其军,漏朝廷虚实。文皇以为忠于己,而狗儿辈复以军功得幸,即住后进多所委任……三年,遣太监郑和帅舟师下西洋……十八年置东厂,令刺事。盖明世宦官出使、专征、监军、分镇、刺臣民隐事诸大权,皆自永乐间始。  ——《明史》列传第一百九十二《宦官一》  
明代阉宦之祸酷矣,然非诸党人附丽之,羽翼之,张其势而助之攻,虐焰不若是其烈也。中叶以前,士大夫知重名节,虽以王振、汪直之横,党与未盛。至刘瑾窃权,焦芳以阁臣首与之比,于是列卿争先献媚,而司礼之权居内阁上。适神宗末年,讹言朋兴,群相敌仇,门户之争固结而不可解。……而遗孽余烬,终以覆国。庄烈帝之定逆案也,以其事付大学士韩爌等,目慨然太息曰:。忠贤不过一人耳,外廷诸臣附之,遂至于此,其罪何可胜诛”!痛乎哉,患得患失之鄙夫,其流毒诚无所穷极也。    ——《明史》列传第一百九十四《阉党》   
请回答: (1)该材料反映了明朝什么样的史实?    (2)是如何演变的?    (3)反映了什么样的特点?  
2阅读下列史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朕临御五十年,凡举二大事,一曰西师,一曰南巡。”   ——乾隆在《御制南巡记》中说  
材料二 雍正在鄂尔泰密折上朱批:“准噶尔一日不靖,西藏事一日不妥;西藏料理不能妥协,众蒙古心怀疑贰。此实为国家隐忧、社稷生民忧戚系焉。所以圣祖明见事之始末厉害,立意灭取准噶尔、安定西藏者,圣知灼见,不得巳,必应举者也。”  
请回答: (1)反映了清什么样的政治大战略?   (2)其原因何在?   3.阅读下列史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康熙晚年说:“今人民蕃庶,食众田寡,山巅尽行耕种,朕常以为忧也。” 雍正继位时说:“国家承平日久,生齿殷繁,地土所出仅可赡给,偶遇荒欠,民食维艰,将来户口日增,何以为业?”  
材料二 乾隆初政十余年间,萦环于心的突出问题是如何养活日益繁衍的人口,君臣以“养民”为议题,深入探讨了缓解人口压力的各种方案。乾隆五年为解决“各省生齿日繁,地不加广,穷民资生无策”这个越来越严重的问题,朝廷宣布“嗣后凡边省、内地零星地土可以开垦者,悉听本地民夷垦种”。乾隆三十一年,将滇省一切“山头地角、坡侧旱坝、水滨河尾地土,听民开垦,不必从中区别,概免升科”。  
请回答:(1)通过材料一,反映了当时什么样的情况?其原因何在?    (2)根据当时的情况,你认为有几种解决办法?   (3)根据材料二,可知当时采取了什么措施?效果如何?  
4.阅读下列史料并回答问题:“于此思穷变通久之道,不必求之天降地出,惟一破目前之成例,曰开海禁而已矣。盖矿砾之开,事繁而难成,工费不可必。所取有限,所伤必多,其事未可骤论也。惟番舶之往来,以吾岁出之货,而易其岁入之财。岁有所出,则于我毫无所损,而殖产交易,愈足以鼓艺业之勤。岁有所入,则在我日见其赢,而货贿会通,立可以祛贫寡之患。银两既以充溢,课饷赖为转输。数年之间,富强可以坐致。较之株守故局,议节议捐,其得失轻重,有不啻径庭者矣。”    ——慕天颜:《请开海禁疏》
请回答:  (1)试分析慕天颜的奏疏提出的背景。 (2)概述清朝的海外政策。(3)分析清朝海外政策的原因。
四、简答题1.朱元璋的治国方略。2.评价郑和下西洋。3.简论张居正改革。4“一条鞭法”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5.明朝内阁制度的演变。6.简要介绍明清之际的社会矛盾。7.简述明清赋税制度变革。8概述明清时期君主专权。9.康熙为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所作出的贡献。10清初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11.清代秘密立储制的操作并作出评价。12.简评清代的耗羡归公改革。
二、名词解释
  l.鱼鳞图册:简称图册。南宋以后官府为征派赋役而绘制的土地簿册。南宋行经界法,有些地区按保甲绘制地形图,标出各户占有田地名称、顷亩、四至以及公共池塘、沼泽、山丘等,存于官府备查。因图上所绘田亩,依次排列,呈鱼鳞状,故名。随税粮多寡规定粮区,每区设大粮长四人,使集里甲耆民,丈量田亩并绘制鱼鳞图,其法与南宋时接近而略详,有总图、分图,且依县、州、府分别汇集成册,浙江布政司首先编造成功,遂推广各地。后历时稍久,图册所记已与实际情况有所不符,故自明中叶至清常加修订。清成丰年间损坏很多,至同治五年苏南地区还曾重造。是为官府摊派赋税的重要依据。   
2.锦衣卫;皇帝的侍卫机构。前身为朱元璋即吴王位时所设的拱卫司。洪武二年(1369年)改设亲军都督府,十五年设锦表卫,作为皇帝侍卫的军事机构。朱元璋为加强专制统治,特令其掌管刑狱,赋予巡察缉捕之权,下设镇抚司,从事侦察、逮捕、审问活动,且不经司法部门,成为皇帝的耳目爪牙,监视和镇压全国官吏和民众。锦衣卫长官为指挥使,常以勋戚都督担任。  
3.靖难之役:明太祖分封诸子为王。各王拥有卫甲士3000人至1.9万人不等,北边各王握有兵权,势力更大。惠帝即位后,为了解除诸王“尾大不掉”所带来的威胁,采用齐泰、黄子澄之策,先后废削了周、齐、湘、代、岷等内地诸王。建文元年,燕王朱棣起兵于北平,以讨伐齐、黄为名,号称“靖难”。建文四年,燕兵破京师,惠帝死于宫中(一说逃亡)。燕王即位,是为成祖,历时四年(1399~1402年)的内战结束。  
4.胡蓝之狱;明初的胡惟席案、蓝玉案,史称“胡蓝之狱”。明太祖朱元璋借此两案,大开杀戒,从洪武十三年到洪武二十六年的14年间,他几乎将明初的开国功臣诛杀殆尽,受株连被杀者有45000余人。胡惟庸飞扬跋扈,皇权与相权产生了激烈的冲突。洪武十三年,朱元璋以“撞权植党”的罪名杀了左丞相胡惟庸,同时对和胡来往密切的官员也进行抄家灭族。以后又几兴大狱,使“胡惟庸狱”不断牵连扩大,到洪武二十三年,功臣太师李善长等人也以与胡惟庸“交通谋反”被杀。蓝玉是开国功臣常遇春的妻弟,因南征北战平定边疆有功,被封为凉国公。但是蓝玉为人骄横,霸占民田、广蓄庄奴。洪武二十六年,锦衣卫指挥控告蓝玉“谋反”并严刑拷打成案。不但蓝玉全家被杀,受此案株连被杀的达15000人。  
5.土木之变:指明军在土木堡被瓦刺军打败,英宗被俘事件。明正统十四年二月,蒙古族瓦剌部落首领也先遣使贡马,向明朝政府邀赏,由于宦官王振不肯多给赏赐,制造衅端。遂于这年七月,统率各部,大举向内地骚扰。明英宗朱祁镇在王振的煽惑与挟持下亲征。被瓦刺军队包围于土木堡,土木堡地高无水,将士饥渴疲劳,仓猝应战。瓦刺军四面围攻,骑兵蹂阵而入,挥长刀砍杀明军。朱祁镇与亲兵乘车突围,不得出,被俘。随征大军几乎全部战死,王振被护卫将军樊忠用铁锤打死。这次战役,明史上称为“土木之败”。这次大败影响深远,成为明王朝由初期进入中期的转折点。从此,明朝对于北方蒙古势力不再具有压倒优势,而处于被动防御地位。  
6.大礼仪之争:大礼仪是明嘉靖年间确定兴献王朱佑杬尊号的争论,因系朝廷礼法之至大者,故名。正德十六年,武宗死,无子,兴献王长子朱厚璁即皇帝位,下令礼臣议其生父朱佑杬尊号。以首辅杨廷和、礼部尚书毛澄为首的朝臣主尊孝宗为皇考,朱祜杬为皇叔父;观政进士张璁、南京刑部主事桂萼等迎合上意,议尊朱佑杬为皇考。双方争论激烈。嘉靖三年四月,追尊世宗父母。朝臣二百余人跪于左顺门前力争,激怒世宗,下狱者一百三十四人,廷杖而死者十六人。这一事件对嘉靖朝政治影响颇大。 


7.8.需要自己找
9.利玛窦:利玛窦明末来华意大利耶稣会士,字西泰。万历十年,被派赴澳门。二十九年,献自鸣钟、《坤舆万国垒图》于明廷,获准留居北京传教。在华期问服儒衣冠,向士大夫讲授西学。并将《四书》译成西文,寄回欧洲,使孔孟之书,得以在西方流传,著有《利玛窦中国札记》。在中国颇受士大夫的敬重,尊称为“泰西儒士”。他是天主教在中国传教的开拓者之一,也是第一位阅读中国文学并对中国典籍进行钻研的西方学者。他除传播天主教教义外,还广交中国官员和社会名流,传播西方天文、数学、地理等科学技术知识。他的著述不仅对中西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对日本和朝鲜半岛上的国家认识西方文明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10.《永乐大典》:中国明代官修的大型综合性类书。始纂于永乐元年,永乐五年完成。计22937卷。主编为解缙、姚广孝等。《永乐大典》编纂之初,定有凡例2l项,对材料的取舍、分类、排比等都有明确规定。全书按《洪武正韵》的韵目编排,以韵统字,以字系事。举凡天文、地理、政治制度等均随字收栽。全书分门别类,辑录上自先秦,下迄明初的8000余种古书资料。凡八辑之书,不许任意删节涂改,必须按原书一字不差地整部、整编、整段分类编入。这种编辑方法保存了明代以前大量的哲学、历史、地理等方面丰富而可贵的资料。该书编成后,即珍藏在南京的文渊阁,永乐迁都后,又移至北京。明朝末年,不断散轶,今存残卷仍不失为增补、校勘和辑求古书的珍贵资料。    【解析】《永乐大典》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部百科全书式类书。这么大规模的编撰代表着那个时代的强盛和稳定,另外考生要注意具体史实的表述的准确性。  
11.票拟、批红:是明代国家大事的决策处理程序。明宣德年间,内阁的地位显著上升。内阁的主要工作,从过去比较空泛的“参预机务”转变为固定的票拟,即代替皇帝阅读臣僚章奏,草拟处理意见,“用小票墨书,贴各疏面上进”,亦谓“条旨”。自此票拟遂渐成为内阁最重要和制度化的职掌。票拟进呈皇帝裁决,皇帝用红笔在奏章和票拟上批答,称为批红。对票拟内容不同意时,皇帝可以加以改动或发还内阁令其再拟,称为“改票”。批红权后多交由司礼监秉笔太监。    【解析】明太祖废相后,票拟、批红是明代在制度探索过程中出现的制度创建,使得内阁的权力职掌逐渐固定化、制度化,对于明中后期的政局以压清代的制度都有重要的影响。  
12.火耗:明清附加税之一。原指将零碎银两铸成银锭过程中的自然损耗。明代将征收之细碎银两重新熔铸为一定重量的银链,存入国库,而将熔铸之耗损部分名曰火耗,亦称火耗银,由纳税者承担。清初火耗各地不一,有高至百分之五十者,甚至解运往返费用,皆摊入其内。雍正时列入正税,无定额,欲征税时每两银加征一、二、三分不等,存留地方,主要用于公费及官吏养廉。卫,以凡察掌右卫,董山掌左卫事。成化三年,纳郎哈被明军杀于广宁,嘉靖末年,王果掌卫事,势盛,总领建州三卫之事。万历三年,王果死,右卫遂不振。至明末努尔哈赤渐强,统一建州各部。
13.需要自己找
14.八股文:八股文,明清科举考试所规定的文体。明清科举考试,以四书、五经的文句命题,解释要以朱熹的集注为依据,文章的格式定为八股文。其程式乃朱元璋与刘基所定,文章仿宋代经史,用古人语气,讲究“代圣人立言”。每篇文章都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段落(八股)组成,不得增减,并且只能按题目的字义敷衍成章,不能随意引伸和发挥。八股文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严重阻碍了文化科学的发展。直到清末为止,八股文一直是读书人用以博取功名的敲门砖,在社会上有着极大的影响。  
15.萨尔浒之役:明万历四十六年,努尔哈赤以“七大恨”誓师伐明。明廷以杨镐为辽东经略,出镇辽东。次年,以十万余人分四路出师,想一举消灭后金。四路军为山海关总兵杜松、辽东总兵李如柏、开原总兵马林和辽阳总共刘铤,以杜松部为主力。明军企图以“分进合击”取胜,但由于杜松轻敌,在萨尔浒遇伏,全军覆没。继而马林败逃开原,刘铤力战死,仅李如柏全师而退。萨尔浒之役以四路明军三路遭全歼而结束。经此一役,努尔哈赤在东北的地位更加巩固,而明朝在辽东的统治愈趋动摇。后金牢牢掌握着对明战争的主动权。  
16.八旗制度:八旗制度是清代满族一种军事、社会组织形式。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过程中,于明万历二十九年在原有牛录组织的基础上,初创黄、红、蓝、白四旗。四十三年,又增添镶黄、镶红、镶蓝、镶白四旗,舍为八旗。每旗下辖五甲喇,每甲喇下辖五牛录,每牛录初为三百人。凡八旗成员分别隶属于各牛录之下,平时从事生产,战时负戈从征。出征时,军械粮草自备。皇太极时,新降附的蒙古人和汉人增多,分别编入“八旗蒙古”和“八旗汉军”。入关后,于摄政王多尔衮死后,世祖福临收掌起所领之正白旗,于是称镶黄、正黄、正白三旗为“上三旗”,余称“下五旗”。从清初起,满族统治者以大部分八旗兵丁屯驻北京附近,俗称“京旗”或“京旅”,而将其余部分分别派到全国各地若干重要城市和据点驻防,利用八旗兵丁加强对本民族和各族人民的控制。作为军事组织,八旗兵和绿营兵共同构成清统治全国强有力的工具;作为行政机构,在东北地区,八旗各级署衙与州县地方官并存,直至清末。清亡,八旗制度随之全部瓦解。  
17.逃人法:清廷为严禁八旗奴仆逃亡和其他八旗人员逃旗而颁布的法令,天命十一年始颁。其内容有对逃亡者的处罚规定,还有关于惩罚窝主、奖励检举、奖惩有关官吏和办事人员等的规定。清入关前,为了制止农奴逃亡,就已陆续制定惩处逃人的法令。入关后,为了维护满洲贵族的利益,清廷进一步制定极其残酷的逃人法。康熙中期后,随着旗地中农奴制经营逐渐被封建租佃关系所代替,此前严惩逃人和窝主的法令已不适应新情况,于是渐次更订,放宽惩罚。康熙三十八年决定裁撤兵部督捕衙门,把督捕事宜归并刑部办理,将逃人案件逐渐与其他刑事案件同等看待。雍正、乾隆年闻,继续贯彻了减轻处罚的精神。此后,由于满族内部的阶级分化日益加深,一般旗兵与余丁等逃亡严重,使清统治者把八旗兵丁逃旗作为督捕重点。但用逃人法加强对一般旗人控制的企图并没有实现。
【解析】逃人法是满族统治者推行的民族掠夺政策,激化了民族矛盾,造成社会的极大不安,但是随著社会的稳定,逃人的问题逐渐减轻。  
18.议政王大臣会议:议政王大臣会议简称“国议”或“议政处”,由满族贵族组成,汉人不准参与,凡军国大事,全由议政王大臣决定,权力超出内阁之上,既有民族歧视成分,也带有满人军事民主制的遗风。康熙继位时年少,由诸大臣辅政,康熙设计诛杀鳌拜等人,限制了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但并没有取消这个机构。雍正时设“军机处”由皇帝选派亲信的满汉走臣组成,称为军机大臣、军机大臣上行走,为首者称领班、首枢,成为处理全国军政大事的核心机构,而议政王大臣会议成了空名、虚衔。对皇权构成一定牵制的满族旧制议政王大臣会议已经失去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不过是荣誉虚衔。乾隆五十六年在清代政治史上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的这一机构被宣布取消。    【解析】议政王大臣会议是清入关前按照“参汉酌金”的方针建立的一套满汉融合的政治体制,为清代所特有。在清代政治史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9.军机处:清朝自雍正开始设置的中枢决策机构。为了当时用兵西北的军事需要,以达到办事密速的效果,一开始任是临时性机构,称军机房,雍正十年正式改称军机处。初设时仅为军事方面,后来发展成总揽军政大权的中枢决策机构,实权远远超过内阁。它的设置彻底清除了宰相制度的残余和影响。军机处无下属机构,所以权力虽大,但并不同于宰相。军机大臣无定员,一般由大学士、尚书、侍郎等充任。军机处的设立是清代中枢机构的重大变革,标志着清代君主集权发展到了顶点。军机处完全置于皇帝的直接掌握之下,等于皇帝的私人秘书处。军机处在权力上是执政的最高国家机关,而在形式上始终处于临时机构的地位。    【解析】较之传统政治体制的宰相政事堂和内阁制,军机处具有人员精干、效率极高、保密性强等特点和优点,特别是它的临时差遣性质及军机大臣难以擅权的办事程序,便于皇帝随意操纵。发展成为终清一代的大政所出的国家中枢机构。  
20.《尼布楚条约》:清政府和沙俄政府签订的第一个中俄边界条约。沙俄在雅克萨战败后,被迫同意谈判解决边界问题。1689年,中俄双方代袁在尼布楚进行谈判。中国政府作了让步,经过平等协商,签订了《尼布楚条约》。规定:两国以格尔必齐河、额尔古纳河和外兴安岭往东至海为界,外兴安岭以北、格尔必齐河、额尔古纳河以西属俄国,以南、以东属中国。条约明确划分了中俄两国东段的边界,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维持了一百多年中俄边境的稳定。    【解析】《尼布楚条约》也是中国与外国第一个边界条约,考生还要注意条约签订的背景:当时西北噶尔丹虎视眈眈,为了避免两线作战,不得不让步,与俄签订条约。  
21.多伦会盟:清康熙帝为加强北方边防和对喀尔喀蒙古的管理,于康熙三十年在多伦诺尔与蒙古各部贵族进行的会盟。当时,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进攻喀尔喀蒙古,喀尔喀蒙古三部10万众南下投清。康熙帝为安置喀尔喀蒙古,并加强对其管理,遂决定于多伦举行会盟。康熙帝于御营殿帐依次召见内蒙古、外蒙古王公贵族,并赐宴。次日,召集土谢图汗察珲多尔济、哲布尊丹巴等35名喀尔喀三部贵族会盟。主要内容为:①规定喀尔喀蒙古须遵行清延的法令;②令土谢图汗察珲多尔济等具疏请罪,以结束喀尔喀蒙古内部纷争;③废除喀尔喀三部旧有济农、诺颜等名号,留汗号,依次授以汗、亲王、郡王、贝勒等爵位;④依49旗例编族,分左中右三路,设盟,实行盟旗制度。此次会盟,改善了喀尔喀蒙古各部与清之间的关系,并使清王朝对漠北地区的管辖得到加强。    【解析】多伦会盟是清朝民族关系史上的重要事件之一,通过会盟确立了清朝对漠北蒙古的正式管辖,大力发展满蒙贵族的姻亲关系,对于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有着积极贡献。  
22.金瓶掣签:用掣鉴于金瓶以确定活佛转世人选的制度。藏语“金奔巴”,奔巴即“瓶”。乾隆五十七年,清廷为防止蒙藏贵族操纵大活佛转世,设立了“金瓶挚签”制度,特颁发两金瓶,一贮北京雍和宫,一贮拉萨大昭寺。凡蒙藏大活佛如章嘉、哲布尊丹巴、达赖、班禅等转世时,均须将所觅若干个“灵童”的名字署于象牙签上,置签于瓶中,分别在雍正宫、大昭寺,由理藩院尚书或驻藏大臣监督掣定,此后进成定制。这一制度的建立标志着驻藏大臣权力的进一步提高,加强了清政府对蒙藏地区的统治。    【解析】金瓶掣签体现了清朝对西藏的统治取得了显著的效果。西藏在清朝有着特殊的地位,关系着大清帝国的稳定。西藏问题在中国古代史上的演变是一个比较大的综合题,考生可以整理一下。23.理藩院;官署名,清代管理蒙、回、藏少数民族事务的机关。初为“蒙古衙门”,设承政、参政等官。崇德三年改“蒙古衙门”为“理藩院”,隶属礼部。顺治十八年改为与六部同等。理藩院的设置最初是为了处理蒙古事务,随着清朝对西北、西南各地区统治的进一步加强,理藩院管理的范围也逐步扩大到蒙古以外的少数民族地区。其具体管辖范围为内外蒙古、青海蒙古、新疆之额鲁特部、回部与西藏喇嘛所属各处。理藩院还掌管一部分属国及其他外国交往事务。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另成立了总理衙门,这部分事务始改归总理衙门管理。理藩院的设置,标志清中央政权与少数民族地区隶属关系的加强,说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已深入到边区。光绪三十八年理藩院改为理藩部。    【解析】清建立了适宜边疆各民族习俗特点的管理边疆事务机构,理藩院就是其中机构之一。清代最终奠定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版图,所以关于清代的民族关系就显得格外重要了,考生必须有足够的认识。  
24.摊丁入亩:又称“摊丁入地”,“地丁舍一”。即将丁银摊入田赋一并征收。为清代赋役制度的重大改革。历代均以人丁、地亩作为双重征税标准。虽有明朝一条鞭法规定代役丁银摊入地亩,但未普遍实行。清初赋役制度十分混乱,弊病丛生。为厘清积弊,康熙五十一年规定依照上年所报丁数,固定丁银税额,以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五十五年四川、广东等地首次试行将丁银摊入各府州县地亩征收。雍正元年,世宗从直隶巡抚李维钧所请,准于直隶地方一体仿行,次年令各省次第举行。惟奉天府以民人入籍增减未定,仍行分征。此法虽各省实施程度不一,但到乾隆十年,除山西个别地区外,已基本通行全国。摊丁入亩使地丁合一,田亩成为单一的征税标准,简化了税种和稽征手续,减轻了无地、少地农民的负担,在赋役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25改土归流:也称改土设流、改土为流、改土易流。明清时对以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为主之地方行政制度的改革。即废除自元代以来世袭之土官,而代之以流官的统治。始于明洪武二十八年,时云南越州土知州因作乱被斩,乃废土州,置越州卫。其后时有此举,而规模较大者,一为永乐时平贵州思南、思州两宣慰使之乱,;一为万历时平四川播州宣慰使之叛。清雍正年问,由云贵总督鄂尔泰主持的改流,乃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涉及云南、广西、贵州等五省。在改流地区,清政府设兵驻防,实行屯田,兴办学校,编造户口,废除过去土司残暴统治,杜绝土司之间之纷争,促进边远地区与内地经济、文化的交流,加强了中央对边远地区的控制。但直至清末,土司制度在一些地区仍然存在。
26.乾嘉学派:清代的一个主要学术流派。亦称汉学、朴学或考据学派。图其在乾隆、嘉庆两朝达于极盛,故名。惠栋、戴震、钱大昕、段玉裁等为其代表人物。乾嘉汉学家继承古代经学家考据训诂的方法,加以条理发展,治学以经学为主,以汉儒经注为宗,学风平实、严谨,不尚空谈。古音学是乾嘉学派研究的主要对象,对古籍和史料的整理,亦有较大贡献。长于考据,这是清代汉学家朴实为学的传统。清初,为确立封建专制的政治统治,在文化上也推行了极为酷烈的专制政策。加之清廷的崇奖,考据之学遂成为统治者与文化专制相辅为用的工具。乾嘉学派诸学者在经学、史学、音韵、文字、训诂等方面,都取得了当时最好的成就。道光以后,学术风气久经酝酿而发生了一个较大的变化,令文经学得以复兴,从事于“经邦济世”之学。同治、光绪之世,孙诒让诸人在古籍整理上同样作出了值得称道的成就。章炳麟,重倡顾炎武“博学于文,行己有耻”之学,以伸张其政治主张,是汉学的一个光辉结束。
27.《徐霞客游记》:徐宏祖著,号霞客,故名,历史地理著作,游记体。是他遍历全国各地名山大川亲自考察的结果。对西南地区的地理、地貌、岩溶等记述尤详,并有很多有价值的见解。特别是他把金沙江流域作为长江的源头,较前有了明显的发展。  

相关话题/古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