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生物学名词解释(超全+翟中和细胞配套名词解释)(4)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8-01-25


38. endosome (内体) 内体是膜包裹的囊泡结构, 有初级内体(early endosome) 和次级内体(late endosome) 之分, 初级内体通常位于细胞质的外侧,次级内体常位于细胞质的内侧,靠近细胞核。内体的主要特征是酸性的、不含溶酶体酶的小囊泡, 其内的受体与配体是分开的。一般认为初级内体是由于细胞的内吞作用而形成的含有内吞物质的膜结合的细胞器, 通常是管状和小泡状的网络结构集合体。
次级内体中的pH 呈酸性, 且具有分拣作用,能够分选与配体结合的受体,让它们再循环到细胞质膜表面或高尔基体反面网络, 次级内体中的受体和配体不再偶联在一起,所以次级内体又被称为CURL(compartment of uncoupling of receptor and ligand),意思是受体与配体非偶联的区室。
39. silicosis (矽肺)   空气中的矽(SiO2 )被吸入肺后,被肺部的吞噬细胞所吞噬,由于吞入的二氧化硅颗粒不能被消化,并在颗粒的表面形成硅酸。硅酸的羧基和溶酶体膜的受体分子形成氢键,使膜破坏,释放出水解酶,导致细胞死亡,结果刺激成纤维细胞产生胶原纤维结节,造成肺组织的弹性降低,肺受到损伤,呼吸功能下降。
40. glycogen storage disease type Ⅱ (Ⅱ型糖原贮积症) 是最早发现的贮积症。由于常染色体上的一个隐性基因突变,造成了溶酶体缺乏α�葡萄糖苷酶,缺少了这种酶的溶酶体不能把肝细胞中或肌细胞中过剩的糖原进行水解而大量积累在溶酶体内,造成溶酶体超载。此病多发于婴儿,表现为肌肉无力,心脏增大,心力衰竭, 通常于两周内死亡。
41. clathrin (网格蛋白)  是一种进化上高度保守的蛋白质,由分子量为180kDa 的重链和分子量为35~40kDa 的轻链组成二聚体, 三个二聚体形成包被的基本结构单位--三联体骨架(triskelion), 称为三腿蛋白(three-legged protein) 。有两种类型的轻链:α链和β链, 二者的氨基酸有60%是相同的, 但还不知道它们在功能上有什么差别。许多三腿复合物再组装成六边形或五边形网格结构, 即包被亚基, 然后由这些网格蛋白亚基组装成披网格蛋白小泡。
42. adaptin, AP (衔接蛋白)  参与披网格蛋白小泡组装的一种蛋白质, 分子量为100kDa, 在披网格蛋白小泡组装中与受体的细胞质结构域相互作用, 起衔接作用。有两种类型衔接蛋白, AP1参与反面高尔基体的披网格蛋白小泡的组装, AP2则参与从细胞质膜形成的披网格蛋白的组装。
M6P 受体蛋白既存在于反面高尔基体又存在于细胞质膜, 所以这种受体既能同AP1作用又能与AP2相互作用。衔接蛋白AP2是一个二聚体, 并且是由α衔接蛋白(α链) 和β衔接蛋白(β链) 两种衔接蛋白组成的异二聚体。
43. dynamin (发动蛋白)  参与披网格蛋白小泡形成的发动蛋白是一种胞质溶胶蛋白, 有900个氨基酸, 能够同GTP 结合并将GTP 水解。发动蛋白的作用是在被膜小窝的颈部聚合, 通过水解GTP 调节自己收缩, 最后将小泡与质膜割开。发动蛋白是一种G 蛋白, 也是披网格蛋白小泡形成的装配反应因子(assembly reaction factor, ARF) 。
44. small GTP binding protein (小GTP 结合蛋白)  细胞中有两类结构不同的GTP 结合蛋白:一种是单体GTP 结合蛋白( 也称单体GTPase), 含有一条多肽链, 即是小GTP 结合蛋白;另一种即是参与信号转导的三体G 蛋白。小GTP 结合蛋白是细胞内的一个大的蛋白家族, 它以两种状态存在: 同GTP 结合时, 具活性状态; 同GDP 结合, 则是非活性状态。小GTP 结合蛋白的活性和非活性状态的转变取决于两种蛋白: 一种是鸟嘌呤核苷释放蛋白(guanine-nucleotide-releasing protein, GNRP), 它催化GDT 同GTP 的交换。另一种是GTP 酶激活蛋白(GTPase-activating protein, GAP), 它触发结合的GTP 水解。许多小GTP 结合蛋白都有一个共价结合的脂基团, 帮助它们同膜结合。小GTP 蛋白包括ras 、rab 和rho 蛋白, 它们在一些重要的的活动中起调节作用, 包括分泌活动和细胞骨架的装配等。
45. assembly reaction factor, ARF (装配反应因子)  一类与被膜小泡装配相关的蛋白因子。在COP 被膜小泡装配中, ARF 被认为是外被体外被的装配和去装配的信号。装配反应因子是一种单体GTPase ,由一条多肽链组成,同时含有一个脂肪酸的尾部,属单体GTP 结合蛋白(monomeric GTP-binding protein)。
ARF 在COP-被膜小泡形成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当ARF 同GDP 结合时,没有活性,其脂肪酸的尾部隐藏在蛋白质的空间结构中,ARF 也就不能同膜结合。当无活性的ARF�GDP同供体膜上的鸟嘌呤核苷释放蛋白结合时,引起ARF 释放GDP ,并同GTP 结合,GTP 使ARF 的构型发生改变,暴露出它的脂肪酸链,并随即插入到供体膜中。同膜结合后的ARF�GTP可以同外被体结合,形成被膜小泡。
46. Soluble NSF Attachment Protein Receptor;SNAREs (可溶性NSF 偶联蛋白质受体) 真核细胞生物膜上的跨膜蛋白大家族,负责介导真核细胞内的膜泡运输。存在于囊泡膜上的称为 vSNARE ,存在于靶膜上的称为tSNARE ,SNAP 与SNARE 相互作用,指导囊泡的定向运输。 47. self-assembly  (自我装配) 装配的信息存在于装配亚基的自身,细胞提供装配的环境。
48.aided-assembly  (协助装配) 除了细胞提供装配环境外,还需要其他成分的介入或对装配亚基的修饰。
49. direct-assembly (直接装配)  是指某种亚基直接装配到已形成的结构上。
50. regulated secretion ;regulated secretory pathway (调节型分泌途径) 又称诱导型分泌, 见于某些特化的细胞,如内分泌细胞。在这些细胞中, 调节型分泌小泡成群地聚集在质膜下,只有在外部信号的触发下,质膜产生胞内信使后才和质膜融合,分泌内容物。调节型分泌小泡形成的方式可能与溶酶体相似, 分泌蛋白在高尔基体反面网络中通过分选信号与相应的受体结合, 使其分选到分泌泡中。分泌泡比运输溶酶体的运输小泡大, 所含的蛋白质远远多于膜受体的量, 因此有人认为这种分选可能更象细胞表面的受体介导的内吞过程, 有网格蛋白参与。
51. ubiquitination;ubiquitinoylation(泛素化)在蛋白质分子一个位点上结合单个或多个泛素残基的现象。
52. glyoxysomes (乙醛酸循环体)植物细胞中含有乙醛酸循环酶的细胞器。也含有过氧化氢酶,催化脂肪酸氧化。
53.signal peptidase(信号肽酶)可切除分泌型蛋白质N 端信号肽的蛋白酶
54. vesicular  transport (膜泡运输)大分子和颗粒物质被运输时并不直接穿过细胞膜,都是由膜包围形成膜泡,通过一系列膜囊泡的形成和融合来完成转运的过程,故称为膜泡运输。
第七章  细胞信号转导
1. cell communication (细胞通讯)   细胞通讯是指在多细胞生物的细胞社会中, 细胞间或细胞内通过高度精确和高效地发送与接收信息的通讯机制, 并通过放大引起快速的细胞生理反应,或者引起基因活动, 尔后发生一系列的细胞生理活动来协调各组织活动, 使之成为生命的统一整体对多变的外界环境作出综合反应。
多细胞生物是由不同类型的细胞组成的社会, 而且是一个开放的社会,这个社会中的单个细胞间必须协调它们的行为,为此,细胞建立通讯联络是必需的。
2. cell signalling (信号传导)  是细胞通讯的基本概念, 强调信号的产生、分泌与传送, 即信号分子从合成的细胞中释放出来, 然后进行传递。
3. signal transduction (信号转导)  是细胞通讯的基本概念, 强调信号的接收与接收后信号转换的方式(途径) 和结果, 包括配体与受体结合、第二信使的产生及其后的级联反应等, 即信号的识别、转移与转换。
4. signaling molecules (信号分子)
信号分子是指生物体内的某些化学分子, 既非营养物, 又非能源物质和结构物质, 而且也不是酶, 它们主要是用来在细胞间和细胞内传递信息, 如激素、神经递质、生长因子等统称为信号分子, 它们的惟一功能是同细胞受体结合, 传递细胞信息。
多细胞生物中有几百种不同的信号分子在细胞间传递信息, 这些信号分子中有蛋白质、多肽、氨基酸衍生物、核苷酸、胆固醇、脂肪酸衍生物以及可溶解的气体分子等。
根据信号分子的溶解性分为水溶性信息(water-soluble messengers) 和脂溶性信息(lipid-soluble messengers), 前者作用于细胞表面受体, 后者要穿过细胞质膜作用于胞质溶胶或细胞核中的受体。
5. hormone (激素)   激素是由内分泌细胞(如肾上腺、睾丸、卵巢、胰腺、甲状腺、甲状旁腺和垂体) 合成的化学信号分子, 这些信号分子被分泌到血液中后, 经血液循环运送到体内各个部位作用于靶细胞。激素经血液循环系统运送到全身的速度很快, 通常只需几分钟。每种激素都有与其相配的一种或几种受体; 一种内分泌细胞基本上只分泌一种激素。
6. endocrine signaling (内分泌信号)  由内分泌细胞合成并分泌到细胞外进行信号传导的分子称为内分泌信号。一般为激素类物质。这类信号分子通讯方式的距离最远,覆盖整个生物体。
内分泌信号的激素有三种类型:蛋白与肽类激素、类固醇激素、氨基酸衍生物激素。
7. local mediators (局部介质)  局部介质是由各种不同类型的细胞合成并分泌到细胞外液中的信号分子,它只能作用于周围的细胞。即信号分子分泌出来之后停留在分泌细胞周围的细胞外液体中,只是将信息传递给相邻细胞,通讯距离很短,只有几毫米。
8. paracrine signaling (旁分泌信号)  分泌到细胞外后只能作用于邻近细胞的信号分子称为旁分泌信号。如生长因子(growth factors) 蛋白就是局部介质, 它能够调节多细胞生物的细胞生长和分裂, 作用的靶细胞主要是邻近的细胞。控制免疫系统细胞的发育及其他行为的淋巴因子(lymphokines),也只作用于局部区域, 属旁分泌信号。
9. autocrine signaling (自分泌信号)  局部介质中的某些信号分子也作用于分泌细胞本身, 如前列腺素(prostaglandin,PG)是由前列腺合成分泌的脂肪酸衍生物(主要是由花生四烯酸合成的), 它不仅能够控制邻近细胞的活性, 也能作用于合成前列腺素细胞自身, 通常将由自身合成并作用于自身的信号分子称为自分泌信号。
10. neurotransmitters (神经递质) 是从神经细胞的特殊部位突触(synapses)中释放出来的信号分子,在它们作用于靶细胞之前,突触必须同靶细胞挨得很近很近,这是因为神经递质扩散的距离有限。另外,为了引起邻近靶细胞的反应,还必须产生一种电信号, 所以神经递质仅作用于与之相连的靶细胞。神经递质释放后, 作用速度快, 部位精确, 维持时间短, 与受体的亲和力低。由于神经递质是神经细胞分泌的, 所以这种信号又称为神经信号(neuronal signaling)。
11. receptor (受体)   受体在细胞生物学中是一个很泛的概念, 意指任何能够同激素、神经递质、药物或细胞内的信号分子结合并能引起细胞功能变化的生物大分子。
在细胞通讯中, 由信号传导细胞送出的信号分子必须被靶细胞接收才能触发靶细胞的应答, 接收信息的分子称
为受体, 此时的信号分子被称为配体(ligand)。在细胞通讯中受体通常是指位于细胞膜表面或细胞内与信号分子结合的蛋白质。
12. surface receptor (表面受体)  位于细胞质膜上的受体称为表面受体(surface receptor), 细胞表面受体主要是识别周围环境中的活性物质或被相应的信号分子所识别, 并与之结合, 将外部信号转变成内部信号, 以启动一系列反应而产生特定的生物效应。
表面受体多为膜上的功能性糖蛋白, 也有由糖脂组成的, 如霍乱毒素受体、百日咳毒素受体; 有的受体是糖脂和糖蛋白组成的复合物, 如促甲状腺素受体。若仅为由一条多肽链组成的受体, 称单体型受体, 若由两条或两条以上的多肽链组成的则称聚合型受体。
表面受体主要是同大的信号分子或小的亲水性信号分子作用,传递信息。
13. intracellular receptor (细胞内受体) 位于胞质溶胶、核基质中的受体称为细胞内受体。细胞内受体主要是同脂溶性的小信号分子相作用。
位于胞质溶胶中受体要与相应的配体结合后才可进入细胞核。胞内受体识别和结合的是能够穿过细胞质膜的小的脂溶性的信号分子, 如各种类固醇激素、甲状腺素、维生素D 以及视黄酸。细胞内受体的基本结构都很相似, 有极大的同源性。细胞内受体通常有两个不同的结构域, 一个是与DNA 结合的中间结构域, 另一个是激活基因转录的N 端结构域。此外还有两个结合位点, 一个是与脂配体结合的位点, 位于C 末端, 另一个是与抑制蛋白结合的位点。
14. ino-channel linked receptor (离子通道偶联受体)  具有离子通道作用的细胞质膜受体称为离子通道受体。这种受体见于可兴奋细胞间的突触信号传导,产生一种电效应,如烟碱样乙酰胆碱受体(nAchR)、γ-氨基丁酸受体(GABAR)和甘氨酸受体等都是离子通道偶联受体。它们多为数个亚基组成的寡聚体蛋白, 除有配体结合位点外, 本身就是离子通道的一部分, 并借此将信号传递至细胞内。信号分子同离子通道受体结合, 可改变膜的离子通透性。
15. G-protein linked receptor (G-蛋白偶联受体) 配体与受体结合后激活相邻的G-蛋白, 被激活的G-蛋白又可激活或抑制一种产生特异第二信使的酶或离子通道, 引起膜电位的变化。由于这种受体参与的信号转导作用要与GTP 结合的调节蛋白相偶联, 因此将它称为G 蛋白偶联受体。
这类受体的种类很多,并在结构上都很相似∶都是一条多肽链,并且有7次α螺旋跨膜区。这种7次跨膜受体蛋白的超家族包括视紫红质(脊椎动物眼中的光激活光受体蛋白) 以及脊椎动物鼻中的嗅觉受体。
G 蛋白偶联受体是最大的一类细胞表面受体,它们介导许多细胞外信号的传导,包括 激素、局部介质和神经递质等。
16. enzyme linked receptor (酶联受体) 这种受体蛋白既是受体又是酶,一旦被配体激活即具有酶活性并将信号放大,又称催化受体(catalytic receptor)。这一类受体转导的信号通常与细胞的生长、繁殖、分化、生存有关。酶联受体也是跨膜蛋白, 细胞内结构域常常具有某种酶的活性, 故称为酶联受体。但并非所有的酶联受体的细胞内结构域都具有酶活性, 所以, 按照受体的细胞内结构域是否具有酶活性将此类受体分为两大类:缺少细胞内催化活性的酶联受体, 和具有细胞内催化活性的受体。
17. surface receptor superfamilies (表面受体超家族) 根据表面受体进行信号转导的方式将受体分为三大类, 若根据表面受体与质膜的结合方式在可分为单次跨膜、7次跨膜和多亚单位跨膜等三个家族。
酶联受体, 如酪氨酸蛋白激酶受体和鸟苷环化酶受体等都属于单次跨膜(single-pass receptor) 受体,它们的多肽链上只有一个跨膜的α螺旋。第二类是7次跨膜受体(seven-pass receptor),这类受体的多肽链中有7个跨膜α螺旋区,如肾上腺素受体、多巴胺受体、5-羟色胺受体、促甲状腺素受体、黄体生成素受体等都是7次跨膜受体, 此类受体在信号转导中全部同G 蛋白偶联。第三类是由多个亚基共同组装成的受体(multisubunit receptor) ,如前面讨论过的烟碱样乙酰胆碱受体。受体与膜结合方式的差异决定着它们参与细胞通讯方式的不同。
18. receptor crossover (受体交叉)  受体与配体的结合是高度特异的, 但这种特异性不是绝对的, 如胰岛素受体除结合胰岛素外, 还可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糖皮质(激) 素受体除同糖皮质(激) 素结合以外, 还可同其它甾类激素结合, 反之亦然。这种受体与配体交叉结合的现象称为受体交叉。
19. affinity labeling (亲和标记) 对酶的活性部位、受体的结合位点进行特异标记的方法。试剂A-X 的A 基团和X 基团可分别与不同的位点进行结合, 从而将两种物质交联在一起。如用亲和标记法分离细胞表面受体时, 先将细胞与超量标记的激素(配体)
混合, 以饱和所有特异受体的激素结合位点;洗去多余的激素, 然后加入能够与受体和配体结合的共价交联剂将激素与受体进行共价交联达到分离的目的。
20. 信号级联放大(signaling cascade) 从细胞表面受体接收外部信号到最后作出综合性应答是一个将信号逐步放大的过程,称为信号的级联放大反应。
级联反应除了具有将信号放大组成级联反应的各个成员称为一个级联(cascade),主要是由磷酸化和去磷酸化的酶组成。信号的级联放大作用对细胞来说至少有两个优越性:第一, 同一级联中所有具有催化活性的酶受同一分子调控, 如糖原分解级联中有三种酶:依赖于cAMP 的蛋白激酶、糖原磷酸化酶激酶和糖原磷酸化酶都是直接或间接受cAMP 调控的。第二:通过级联放大作用, 使引起同一级联反应的信号得到最大限度的放大。如10-10M 的肾上腺素能够通过对糖原分解的刺激将血液中的葡萄糖水平提高50%。在肾上腺素的刺激下, 细胞内产生10-6M 的cAMP,使原始信号变得更强、更具激发作用,引起细胞的强烈反应外, 级联反应还有其他一些作用: ①信号转移, 即将原始信号转移到细胞的其他部位; ②信号转化, 即将信号转化成能够激发细胞应答的分子, 如级联中的酶的磷酸化; ③信号的分支, 即将信号分开为几种平行的信号, 影响多种生化途径, 引起更大的反应; ④级联途中的各个步骤都有可能受到一些因子的调节, 因此级联反应的最终效应还是由细胞内外的条件来决定。
21. second messengers (第二信使)   细胞表面受体接受细胞外信号后转换而来的细胞内信号称为第二信使, 而将细胞外的信号称为第一信使。
第二信使至少有两个基本特性: ①是第一信使同其膜受体结合后最早在细胞膜内侧或胞浆中出现、仅在细胞内部起作用的信号分子;②能启动或调节细胞内稍晚出现的反应信号应答。
第二信使都是小的分子或离子。细胞内有五种最重要的第二信使:cAMP、cGMP 、1,2-二酰甘油(diacylglycerol,DAG)、1,4,5-三磷酸肌醇(inosositol 1,4,5-trisphosphate,IP3)、Ca2+ 等。
第二信使在细胞信号转导中起重要作用,它们能够激活级联系统中酶的活性, 以及非酶蛋白的活性。第二信使在细胞内的浓度受第一信使的调节, 它可以瞬间升高、且能快速降低, 并由此调节细胞内代谢系统的酶活性, 控制细胞的生命活动, 包括: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脂肪的储存和移动以及细胞产物的分泌。第二信使也控制着细胞的增殖、分化和生存, 并参与基因转录的调节。
22. GTP binding protein, G 蛋白 (GTP结合蛋白)  与GTP 或GDP 结合的蛋白质, 又叫鸟苷酸结合调节蛋白(guanine nucleotide-binding regulatory protein) 。从组成上看, 有单体G 蛋白(一条多肽链) 和多亚基G 蛋白(多条多肽链组成) 。G 蛋白参与细胞的多种生命活动, 如细胞通讯、核糖体与内质网的结合、小泡运输、蛋白质合成等。
G 蛋白偶联系统中的G 蛋白是由三个不同亚基组成的异源三体, 三个亚基分别是α、β、γ。β、γ两亚基通常紧密结合在一起, 只有在蛋白变性时才分开, 鸟苷结合位点位于α亚基上。此外,α亚基还具有GTPase 的活性结构域和ADP 核糖化位点。G 蛋白属外周蛋白, 它们在膜的细胞质面通过脂肪酸链锚定在质膜上
23. protein kinase A system (PKA系统)  是G 蛋白偶联系统的一种信号转导途径。信号分子作用于膜受体后,通过G 蛋白激活腺苷酸环化酶, 产生第二信使cAMP 后, 激活蛋白激酶A 进行信号的放大。故将此途径称为PKA 信号转导系统。如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都是很小的水溶性的胺, 它们在结构上没有相同之处, 并作用于不同的膜受体, 但都能通过G 蛋白激活腺苷酸环化酶, 最后通过蛋白激酶A 进行信号放大。
24. effector (效应物)  是指直接产生效应的物质, 通常是酶, 如腺苷酸环化酶、磷酸脂酶等, 它们是信号转导途径中的催化单位。效应物通常也是跨膜糖蛋白。
25. adenylate cyclase, AC (腺苷酸环化酶)  是膜整合蛋白, 它的氨基端和羧基端都朝向细胞质。AC 在膜的细胞质面有两个催化结构域, 还有两个膜整合区, 每个膜整合区分别有6个跨膜的α螺旋。哺乳动物中已发现6个腺苷酸环化酶异构体。由于AC 能够将ATP 转变成cAMP, 引起细胞的信号应答, 故此,AC 是G 蛋白偶联系统中的效应物。
26. protein kinase A ,PKA (蛋白激酶 A)  又称依赖于cAMP 的蛋白激酶A (cyclic-AMP dependent protein kinase A),是一种结构最简单、生化特性最清楚的蛋白激酶。
PKA 全酶分子是由四个亚基组成的四聚体, 其中两个是调节亚基(regulatory subunit, 简称R 亚基) ,另两个是催化亚基(catalytic subunit, 简称 C 亚基) 。全酶没有活性。在大多数哺乳类细胞中, 至少有两类蛋白激酶A, 一类存在于胞质溶胶, 另一类结合在质膜、核膜和微管上。
激酶是激发底物磷酸化的酶, 所以蛋白激酶A 的功能是将A TP 上的磷酸基团转移到特定蛋白质的丝氨酸或苏
氨酸残基上进行磷酸化, 被蛋白激酶磷酸化了的蛋白质可以调节靶蛋白的活性。
一般认为, 真核细胞内几乎所有的cAMP 的作用都是通过活化PKA, 从而使其底物蛋白发生磷酸化而实现的。
27. protein kinase C system,PKC system (PKC系统)  由于该系统中的第二信使是磷脂肌醇, 故此这一系统又称为磷脂肌醇信号途径(phosphatidylinositol signal pathway)。
在这一信号转导途径中, 膜受体与其相应的第一信使分子结合后,激活膜上的Gq 蛋白(一种G 蛋白), 然后由Gq 蛋白激活磷酸脂酶Cβ (phospholipase Cβ, PLC), 将膜上的脂酰肌醇4,5-二磷酸(phosphatidylinositol biphosphate, PIP2) 分解为两个细胞内的第二信使:二酰甘油( diacylglycerol, DAG) 和1,4,5-三磷酸肌醇(IP3)。IP3动员细胞内钙库释放Ca2+到细胞质中与钙调蛋白结合,随后参与一系列的反应;而DAG 在Ca2+的协同下激活蛋白激酶C(protein kinase C,PKC) ,然后通过蛋白激酶C 引起级联反应,进行细胞的应答, 故此将该系统称为PKC 系统, 或称为IP3、DAG 、Ca2+信号通路。
28. IP3 receptor (IP3受体)  是一种内质网通道蛋白, 由四个相对分子质量为260kDa 的糖蛋白组成的四聚体。四个亚基组成一个跨膜的通道, 每个亚基都有IP3结合的部位, 当3~4个部位被IP3占据时, 受体复合物构象发生改变, 打开离子通道, 储藏在内质网中的Ca2+ 随即释放, 进入胞质溶胶。
29. protein kinase C,PKC (蛋白激酶C)  是G 蛋白偶联受体系统中的效应物, 在非活性状态下是水溶性的,游离存在于胞质溶胶中,激活后成为膜结合的酶。蛋白激酶C 的激活是脂依赖性的,需要膜脂DAG 的存在,同时又是Ca2+依赖性的,需要胞质溶胶中Ca2+浓度的升高。当DAG 在质膜中出现时,胞质溶胶中的蛋白激酶C 被结合到质膜上,然后在Ca2+的作用下被激活。
同蛋白激酶A 一样, 蛋白激酶C 属于多功能丝氨酸和苏氨酸激酶。
蛋白激酶C 能激活细胞质中的靶酶参与生化反应的调控, 同时也能作用于细胞核中的转录因子, 参与基因表达的调控, 不过所调控的基因多与细胞的生长和分化相关。
30. calmodulin (钙调蛋白)  是真核生物细胞中的胞质溶胶蛋白,由148个氨基酸组成单条多肽, 相对分子质量为16.7kDa 。钙调蛋白的外形似哑铃, 有两个球形的末端, 中间被一个长而富有弹性的螺旋结构相连, 每个末端有两个Ca2+ 结构域, 每个结构域可以结合一个Ca2+ , 这样, 一个钙调蛋白可以结合4个Ca2+ ,钙调蛋白与Ca2+ 结合后的构型相当稳定。在非刺激的细胞中钙调蛋白与Ca2+ 结合的亲和力很低;然而, 如果由于刺激使细胞中Ca2+ 浓度升高时, Ca2+ 同钙调蛋白结合形成钙-钙调蛋白复合物(calcium-calmodulin complex),就会引起钙调蛋白构型的变化, 增强了钙调蛋白与许多效应物结合的亲和力。
31. receptor tyrosine kinase, RTKs (受体酪氨酸激酶)
RTKs 是最大的一类酶联受体, 它既是受体, 又是酶, 能够同配体结合, 并将靶蛋白的酪氨酸残基磷酸化。所有的RTKs 都是由三个部分组成的:含有配体结合位点的细胞外结构域、单次跨膜的疏水α螺旋区、含有酪氨酸蛋白激酶(RTK)活性的细胞内结构域。
已发现50多种RTKs, 主要的几种类型包括: ①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②血小板生长因子受体和巨噬细胞集落刺激生长因子(macrophag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 M-CSF);③胰岛素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受体; ④神经生长因子受体; ⑤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 ⑥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和肝细胞生长因子受体等。
32. insulin receptor (胰岛素受体)   是一个四聚体,由两个α亚基和两个β亚基通过二硫键连接。两个α亚基位于细胞质膜的外侧,其上有胰岛素的结合位点;两个β亚基是跨膜蛋白,起信号转导作用。无胰岛素结合时,受体的酪氨酸蛋白激酶没有活性。当胰岛素与受体的α亚基结合并改变了β亚基的构型后,酪氨酸蛋白激酶才被激活,激活后可催化两个反应∶①使四聚体复合物中β亚基特异位点的酪氨酸残基磷酸化, 这种过程称为自我磷酸化(autophosphorylation);②将胰岛素受体底物(insulin receptor substrate,IRSs) 上具有重要作用的十几个酪氨酸残基磷酸化,磷酸化的IRSs 能够结合并激活下游效应物。

相关话题/细胞生物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