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建史考研试题分析及要点(2)

本站小编 辅仁网/2017-07-23


8.唐长安和汉长安的比较
    唐长安    汉长安
总体布局    规整长方形,三重城墙中轴线对称    不规则方形,配合地形及现状
道路系统    全市性干道+内部道路方格网    三条并列道路城门(南北向)道路直交
居住    坊里制,与宫城分开    闾里制、与宫城相参
商肆    东西二市    九市(六市道东三市道西)
9.唐长安与北宋东京比较
    唐长安    宋东京
总体布局    规整长方形,三重城墙中轴线对称    布局不甚规整,对称
道路系统    全市性干道+内部道路方格网    道路宽度小,密度高,与商业结合
居住坊里    坊里制,严格管制,与宫城分开    街巷制,厢
商肆    东西二市    商业街
城市功能    帝王意志    市民市俗生活
建设过程    规划兴建    逐步扩建
10.宋朝城市中出现的新现象
1)随着农业农副业的发展,一些交通要道出现市,发展成市镇,丰富了古代城市体系的层次(集市,市镇)
2)商业发展突破城垣,形成城内商业区,或者城外关厢。坊里制度崩溃,街巷制出现:重大转变
3)攻守技术有发展(火药),一些城市修瓮城,马面箭楼,开挖壕沟
4)宗教建筑十分发达
5)城市规模扩大,比欧洲中世纪大
6)水系的建设,大运河发挥重要作用
7)城市中商业发展使城市布局多不规则
11. 北宋东京(开封)的改建与变化及布局特点,影响(2007)
a.改建
后周世宗柴荣主持
城市拥挤,矛盾突出
主要力量没有集中在宫城修建,而是适应城市生产生活方式提出要求
b.布局特点
1)平面形状不方正规则,三套城墙,三条护城河,大内—皇城,子城—里城,罗城—外城
2)道路井格,以宫城为中心,也有斜街,道路宽度比唐长安小,但密度大,水工设施多,号称四水贯都
3)有集中的市,主要转变成商业街,也有晓市夜市,瓦子出现
4)破除坊里制,转向开放的街巷制,商住混杂
5)防御技术进步,建立消防瞭望亭
c.成就
1)水运道路系统完备
2)御街千步廊,景观好
3)街巷制代替坊里制
4)城市管理完善(福利院卫生设施,防御等)
d.影响
1)改建而成,布局不是很方正,道路有一定的自发性
2)经济发展,市民阶层抬头,有为一般市民服务的行业出现,商业街、夜市出现
3)三套城墙,宫城居中,井格路网,对后世影响很大
12.北宋平江府城市布局特点,从平江府看南方城市特点
1)平面呈长方形,东西短,南北长
2)以子城为中心,子城以南为官署
3)以水系为脉络道路为骨架的水陆双棋盘格局
4)5座城门,皆水路城门并列
5)河道82公里,桥梁314座
6)全城65坊,无严格坊里制
南方城市特点:
1)河道为人民生活经济发展的重要命脉
2)水网地区,城市布局不规则
3)没有严格的坊里制,多是不规则街巷
1. 元大都的规划与建设
1)三重城墙,分别是外城皇城内城,宫城居中,处于中轴线上
2)规则的宫城与不规则苑囿相结合
3)道路系统:有完整的道路等级,干道正对城门,除北面,其余三面各有三个门。呈方格网布局。
4)完善的上下水系统
5)体现周礼考工记
6)城市建设与规划有统一的领导,规划意图得以实现(刘秉忠)元大都成为当时最宏伟的城市之一
2.明清北京城市建设的主要特征(2000)
答:明清北京城具有封建社会后期城市布局的两重性。一方面,上层建筑部分如宫殿、城制、官署、官方宗教文化设施等要求按照传统的宗法礼制来布局;另一方面,反映城市居民生活方面的建设布局,如府邸、民居、商业市肆等注重因地制宜,具有自发形成的特点,表现出较大的灵活性。
明代北京城:
1.城市布局符合传统的宗法礼制思想,继承古代城市规划的传统。城市分京城、皇城、宫城三重,以宫城为中心,“前朝后市,左祖右社”
2.城市布局重点出主,主次分明,强调中轴线的手法,形成宏伟景观。
3.道路沿用元大都的基础,皇城居中,将城市分成两部分,带来交通上的不便。
4.没有严格的坊里制,采用长条形的胡同划分居住地段
5.商业向南发展,行会发达
6.园林建设有很大发展
清代北京城:
1.沿用明代基础,将内城居民迁至外城,内门驻守八旗兵设兵营。
2.大量修建园林宫殿,三山五园是世界上最大的皇家园林族群。
3.商业进一步发展
4.信封喇嘛教,增加了不少喇嘛庙,如雍和宫
3.明清时期城市特点
1)礼制思想占主导地位,以北京为代表
2)由于商业发展,城市布局更为灵活,城外出现关厢
3)商业布局灵活,会馆增加
4)城市园林建设,数量大,水准高,大量皇家园林,私家园林
4.隋唐以来中国社会格局的重大变化
1)经济中心南移,长江中下游经济中心地位确立
2)东北等政治势力的崛起,导致政治中心北移
3)明清时期军事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分离的状况继续,大运河成了联系两个中心的命脉
5.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特点总结
1)城市由封闭走向开放
2)道路系统由礼制转向满足实际需求
3)防御设施不断强化
4)城市建设总体上反映社会经济状况
6.中国古代城墙的防御设施的演变
城墙:
1)最早是木建造的木栅栏,有的城用势头垒成,有的用夯土筑成。
2)宋以前的城墙很少包砖及用砖砌,宋以后的一些重要的城,或城墙上的某些防御的重点地段包砖。
3)明代以后城墙加砖砌的更为普遍。
城门:
汉长安三门并列,中间为御道通过,唐长安明德门五门并列,宋代以后有些城门有二重城或设瓮城,前后门均不正对,与道路的关系也有意做成“曲屈相对”,这些都 是为了加强防御目的。城门上一般都建有城楼,以便组织防守火力;城门外的护城河上有的建有吊桥,城的防御重点设施均在城门。
7.中国古代不同类型城市选址特征及其原因
1)出于政治军事原因
汉长安便于防守,便于东出潼关控制中原,边防城堡。
2)唐以来,由于都城人口众多,生活供应问题很大,因而较重视经济交通等因素,唐改善漕运,才驻长安。汴梁漕运方便,供应充足,建宋临安。
3)有些与统治集团势力范围及根据地有关,如东汉移都洛阳,明永乐迁都北京。
4)有少数是原来便利的商业都会——宋开封、南宋临安。
5)因城市位置优越,经济有生命力,且城市骨架,河道利用值大,长期在原址发展如苏州(平江)。
8.中国古代居住的演变
1)唐之前,闾里制
2)唐代,坊里制,宵禁,严格管理,有坊门坊墙
3)宋代,开封80余坊,无坊门坊墙,是居住地段及管理单位
4)清代,以胡同划分长条形居住地段
5)城市多为方型,街巷与住区划分整齐;自发形成的则较乱,如关厢地区,山区
6)水网地区居住区与河网系统有直接关系
9.中国古代城市发展总特征(参考2005年考题)
a.两类城市
规划新建—邺城,北魏洛阳,隋唐长安,洛阳,元大都等。处于军事政治上的考虑,经济基础不大好
扩建改建--处于交通要道,经济基础好,改建扩建而成的如宋东京,平江府
b.周礼考工记对于古代城市有一定影响,但不是贯穿规划的主线
北魏洛阳—宫城居中,左祖右社
隋唐长安—旁三门,九经九纬,左祖右社,但宫城偏北
元大都—按周礼城制建设,全面体现
随着儒教越来越收推崇,城制在汉代以后新建都城中体现出来,
10.近代城市体系的二元结构
a.突变型(沿江沿海)产生较大变化或新兴城市
帝国主义独占—青岛,大连,哈尔滨
帝国主义共占—天津,上海,汉口
国内资本主义发展—南通,郑州
b.渐变型,原来封建城市受帝国主义入侵或者本国资本主义发展,局部变化,如北京,成都,西安等
11.上海自1845年开埠为商埠起至1949年上海解放止,一百多年来城市的发展过程及其对中国近代城市规划建设的影响
上海的发展
1)上海的地位
①中国人口最多的特大城市
②近代化起步最早,程度最高
③多功能的经济中心,航运(外来势力,地理位置)、外贸、金融、交通枢纽
企业文化中心
2)发展过程
①设立租界
②城市改建
工业区分布、对外交通,市内交通,居位,市政,绿化。
③“大上海都市计划”——中心区规划
1927
将市区建在江湾翔殷路一带,另在吴淞建港,虬江建新码头,另有联结铁路、总站,道路用小方格与放射路相结合的方式。
影响:在当时建筑界正是盛行“中西合璧”的思想,一方面搬用美国早期功能主义的做法,一方面又试图结合中国古代城市及建筑群的传统手法,有些形成了生硬的拼凑,使整个规划缺乏整体性。但是有些建筑却是当时建筑家们抵制复古、崇洋的爱国主义思想的反映。
④日本规划
以原“中心区规划”的市中心为中心,划分十种地区,“中央车站”及呈淞地区为规划重点。追加吴淞工业地带的规划,制定了建筑条例,技术标准细致。
⑤上海都市计划三稿
1946
一稿:人口1000万人。市区外做一绿化农田环形地带,外围新区作“卫星城”。住宅区以4000人为小单位,再组成“中级单位”、“市镇单位”、“市区单位”。扩大中心区范围,在乍浦及吴淞建新港,将道路按功能加以分类。
规划运用“卫星城镇”、“邻里单位”、“有机疏散”、“快速干道”等理论注意了城市功能及交通问题。
二稿:1500万人,提高了人口密度,设想了市内高架道路
三稿:进一步研究人口疏散,提高了绿地比重,研究了工业区分布
影响:三次规划积累了不少历史资料,对交通等技术问题研究比较细致。尽管运用中未能很好的结合当时中国的实际,但从国内外的经验证明,当时的这些理论使适应现代城市发展的,对近代新的城市规划理论的传播也起一定的作用,至今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12.青岛的建设与发展,规划的意义,青岛在德占时期与日占时期规划有何不同
鸦片战争后,青岛为德国占领。由于德国在青岛有长远打算,因而有建设计划,在1900年编制城市规划图,按图进行市政工程建设。
1910年又编制“城乡扩张规划”,规划范围较以前增加四倍,取消了中德居住的分界线。
1914年日本占领青岛。1937年后,将其建设计划列入“北支产业开发计划”,并拟定“青岛特别市地方计划”和“母市计划”,企图扩大城市,成为华北的战略基地和掠夺物资的港口。
青岛在德占和日占时的发展
    德占时期    日占时期
建设方针及规划意图    以军事据点及贸易港口为重点    工业日本农业中国的总方针偏重于工业及交通建设
规划分区    德国区与中国区严格分开    在四方,港口建工业区,工人居住区在铁路两旁条件恶劣
道路系统    与地形结合较好,路图没有明确分工,绿化较好    解决路网分工问题
居住区    建筑密度低绿化多,结合及利用地形较好    建大量日本式小住宅重实际功能也有很多差的工人宅
市政及公用    城市道路标准高上下水管用环式电灯在开始建设时就有绿化较多没有林务署   

相关话题/中国城建史

  • 领限时大额优惠券,享本站正版考研考试资料!
    大额优惠券
    优惠券领取后72小时内有效,10万种最新考研考试考证类电子打印资料任你选。涵盖全国500余所院校考研专业课、200多种职业资格考试、1100多种经典教材,产品类型包含电子书、题库、全套资料以及视频,无论您是考研复习、考证刷题,还是考前冲刺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可满足您学习上的不同需求。 ...
    本站小编 Free壹佰分学习网 2022-09-19
  • 中国城建史—考研试题分析及答案
    一、 中国城建史考研试题分析及答案 一、历年考题整理: 1.中建史每年1道题,周礼考工记考过三次,重要的都城考过:汉长安,隋唐长安,元大都,明清北京城,宋东京;概念考过城郭,比较题考过唐宋比较。 2.按照时间顺序,比较重要的都城分别有:淹城,汉长安,曹魏邺城,隋唐长安,(东都洛阳),北宋东京 ...
    本站小编 福瑞考研网 2017-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