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学院国关考研资料之三:国际关系史资料(1945-2002)(6)

本站小编 福瑞考研网/2017-05-06


美苏首脑戴维营会议( 1959)(背景,成果,意义等等)
1959年 9月 25日至 27日,苏共中央总书记赫鲁晓夫访问美国期间同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在宾西法尼亚州的美国总统别墅戴维营举行了非正式会谈。这是战后美苏首脑的第一次会谈。双方主要就德国,柏林,裁军,禁止核试验,双边关系等问题进行了一系列谈判。会后发表了联合公告,表示“全面裁军问题是世界目前面临的最重要问题,两国政府将尽一切努力来使这个问题得到建设性的解决;双方在柏林问题达成了一项谅解 ---恢复谈判”。双方认为“一切没有解决的国际问题都不应通过武力的办法来解决”。赫鲁晓夫宣布撤销限定美,英,法在 6个月内就德国问题达成协议的声明。美国同意就柏林问题和德国统一问题召开四大国首脑会议。艾森豪威尔应邀将于 1960年春访问苏联。
尽管美苏戴维营会谈后,苏联大肆宣扬“戴维营精神”,渲染美苏“和解”,但是这次首脑会谈没有也不可能解决双方的根本分歧,美国也没有因为这次会谈而改变双方的战略目标、意识形态根本对立的看法。总之,这次首脑会谈在战后美苏关系发展史上占有一定地位。它是美苏两国试图走出冷战的初步尝试,也是他们又争夺又妥协的开始。(会谈中暴露了美苏企图主宰世界的野心,尤其是赫鲁晓夫上台后,多次表示加强美苏之间的接触,希望由此把苏联放到与美国同等的地位,给人们以美苏平起平坐,共同主宰世界的印象。然而不久发生了美国 U—2入侵苏联领空被苏联导弹击落事件,苏联取消对艾森豪威尔访问的邀请,美苏关系再趋紧张,两国又开始展开新的争夺。)U-2飞机事件
巴黎四国首脑会议召开前夕,美苏双方发生的一次敌对冲突事件。 1960年 5月,苏联在其领空上击落了美国用于军事侦查间谍的 U-2飞机,并俘获了飞行员鲍尔斯,苏联方面为了不影响四国首脑会谈,本打算低调处理,然而由于美国方面对这种入侵行为没有任何致歉,并声称将继续这种侦察活动,这使得苏联对美国大加谴责,并宣称如有类似的事件发生,将采取一切手段打击侵略国的挑衅行为,这使得双方刚刚趋于缓和的关系,一下子又变得扑朔迷离起来,由于双方态度强硬互不退让,苏联推迟了美国总统的访苏日期,并拒绝参加巴黎四国首脑会议。
U-2飞机事件及美苏互不妥协的立场,充分反映了了冷战背景下美苏关系的对抗性质,特别是美国的强硬态度,表明它并没有真正接受苏联的和平政策,虚假的“戴维营精神”荡然无存,苏联也对美国的战略意图有了更现实的认识,对美缓和政策从此发生了更本性的转折。
第一次柏林危机
1948年 6月至次年 5月,由于苏联和美英法在德国的币制改革方面的冲突,导致苏联封锁了西方占领区通向柏林的通道而引起的国际危机。根据二战期间雅尔塔会议中,美、苏、英法的协定,四国分区占领德国和柏林。柏林位于苏占区,西柏林为美英法占领。为进一步分裂德国, 1948年 6月 18日,美英法在西占区实行新的货币政策,发行了“ B”记马克,苏联争锋相对在苏占区级整个柏林发行“ D”记马克,作为流通货币。西方于 6月 23日下令将“ B”记马克引入西柏林,国际形势顿时紧张,爆发了“第一次柏林危机”。30日,苏联切断了柏林与西占区的水陆交通,西方则采取空投对西柏林实行支援,使封锁失去了实际意义,经过双方长期的斗争,于 1949年 5月达成妥协,取消封锁。“第一次柏林危机”才告以结束,但冲突双方并没有达成和解。柏林始终笼罩在对抗与冲突的氛围中,大柏林的分裂也已成事实。
第二次柏林危机
19世纪 50年代后期,围绕西柏林地位问题苏美之间发生的第二次冲突事件。 1949年 9-10月,东西德分别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与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西柏林驻有英法军,在政治经济上与联邦德国关系密切。西方国家利用西柏林特殊的地理位置,不断地对民主德国和东欧国家进行渗透。西柏林成为东西方冷战的“前哨城”。1958年 3月,联邦德国通过了以原子武器武装军队的决议,这使得民主德国感到了巨大的威胁, 10月民主德国总理发表声明,指出西方武装联邦德国违反了《波茨坦协定》,因此也丧失了继续留在柏林的权力,柏林统一后将成为民主德国的首都,苏联对这一立场表示支持,并在同年 11月,照会美英法,建议要把西柏林变成“非军事化的自由城市”,限定西方三国在 6个月内撤军,否则苏联将让民主德国“实施其陆上,水上以及天空的主权”。美英法三国认为这是苏联“六个月期限的最后通牒”,并迅速作出强硬反应,形势一度紧张,这就是所谓的“第二次柏林危机”。由于西方态度强硬,苏联被迫退缩。 1959年 9月,赫鲁晓夫决定收回 6个月内解决西柏林问题的期限,以换得美英法支持四国首脑会议的召开,危机暂时得到了平息。
第二次柏林危机确立了德国的分裂局面。美苏不仅承认双方无力按照自己的意愿解决德国问题,也意识到双方均无法忽视对方的意愿,从而形成了双方均能接受的处理危机的游戏规则。
柏林墙( 00年名解)
民主德国在苏联支持下于 1961年在己方领土上建起的隔离东西柏林的高墙,是德国分裂的象征。柏林位于民德境内,原为德国首都。战后由苏,美,英,法四国分区占领,后分成东西两个占区。东柏林为苏占区,在民德成立后成为其首都,而西柏林为西占区,仍是“西方自由世界”。当时两个柏林之间有开放的边界,为西方国家利用西柏林向民德进行渗透提供了便利。在西方的引诱下,一些民德公民向往西德的生活,利用西柏林作为桥梁大批流入西德,其中有不少熟练工人和技术人员,这使东德在社会和经济等多方面都蒙受了巨大的损失。为了遏制西方“继续利用西柏林作为颠覆民主德国和社会主义阵营各国的大本营”,民德政府于 1961年 8月 12日通过特别法令决定加强边界管理,于是在高度保密和充分准备的条件下,动员大批军警和工人战斗队,一夜之间环绕西柏林边界拉起了 170公里长的铁丝网,随后又筑起 3米高的水泥墙,从而在西方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将整个边界控制起来。尽管美,英,法,西德此后多次对民德方面的行动进行抗议,但作为东西方冷战产物和德国分裂的柏林墙已赫然出现在世人面前。 1989年 11月后,柏林墙随着东德政局的巨变被拆除。
美苏首脑维也纳会谈
1961年美国总统肯尼迪上台后,与赫鲁晓夫在维也纳举行的一次没有预定议程的会谈。由于 U-2飞机事件,使赫鲁晓夫与艾森豪威尔的“合作”以失败告终,于是赫鲁晓夫寄希望能与美国这位新任总统达成缓和的共识,表示希望通过“认真的合作彻底改善两国关系”,并建议举行首脑会谈。肯尼迪当选之时,正值美苏之间矛盾重重之时,双方在柏林问题,裁军问题上僵持不下,在第三世界的争斗也越演越烈,美国因此认为此时会谈不会产生什么积极成果,但仍感到与苏联“进行某种联系是十分重要的”,于是双方决定于 1961年 6月 3-4日在维也纳举行了会谈,主要涉及的问题包括:双边关系及两种制度和平共处问题;裁军问题;德国和柏林问题;第三世界地区的问题等等,最终只是在老挝问题上达成一致。
这次会谈没能就有关问题作出任何重大决定,双方在一系列问题上仍然存在严重分歧,但会议至少打开了双方对话的渠道。
古巴导弹危机(07年论述 ---对国际军备控制的影响)
又称加勒比海危机,是 1962年 10月由于苏联在古巴部署导弹而使美苏两国接近战争边缘的一次重大对抗。古巴革命胜利后,美国于 1961年 4月制造猪湾事件,美古关系不断恶化。从 1962年 7月开始,苏联把进攻性导弹和一些核弹头秘密运进古巴,以加强对美国的威慑力量。 8月底,美国侦察飞机发现古巴建设的导弹发射场。美国对此感到震惊, 10月,肯尼迪表示美国绝不会容忍进攻性武器运入古巴,并下令武装封锁古巴周边海域,强烈要求苏联在联合国观察员监视下,迅速卸除和撤走武器,对前往古巴的船支进行拦截并强行检查,美国的战略空军也进入了战备状况,从而形成战争一触即发之势。与此同时美国也积极与赫鲁晓夫紧急交涉,表达了不惜动用武力的决心,面对美国的军事讹诈,赫鲁晓夫被迫退却,下令撤除了古巴的进攻性武器,同意让联合国代表核查,并要求美国保证不再入侵古巴和撤走部署在土耳其的导弹。美国随即声明同意给予不进攻的保证。至此,几乎导致核战争的古巴导弹危机随之结束。
这场危机,差一点引发一场核战争,使世界处于千钧一发之际。在人类进入核时代以来,在美苏军备竞赛和争夺世界霸权的激烈斗争中,没有任何一次危机达到如此惊心动起的程度。此次危机以赫鲁晓夫的军事冒险政策而起,又以苏联的妥协让步而告终,大大影响了苏联的国际地位和声誉,也进一步动摇了赫鲁晓夫的国内威信和地位。
古巴导弹危机促使克里姆林宫下决心大力发展核武器,改变劣势,洗刷当年“懦夫的耻辱”。果真到 60年代末苏联就赶上了美国,使苏联在全球争夺中逐步转为攻势。同时古巴导弹危机也使得美国和苏联看到了核时代迎头相撞的危险。因此决定采取措施缓和双方的关系,两国在 1963年的《禁止有限核试验条约》、1968年的《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和 1972年的《美苏限制战略核武器条约》,还有同样重要的非正式的关于双方都容忍卫星侦察的谅解备忘录。到 70年代晚期,冷战变得更加激烈更加持久了,达到了超级大国水平,影响着整个“和平的”国际体系。
猪湾事件
又称吉隆滩事件,是 1961年 4月 17日在美国中央情报局的协助下,逃亡美国的古巴人向卡斯特罗领导的古巴革命政府进行的一次武装进攻。 1959年 1月卡斯特罗领导古巴人民推翻了美国长期扶植的巴蒂斯塔政府,建立了新的革命政权。从那之后,卡斯特罗就成为美国的头号敌人。美国政府担心古巴将成为苏联威胁美国的滩头堡,于是对古巴在采取断绝外交关系、经济封锁等手段后,又直接进行军事入侵。 1961年 4月由美国组织的雇佣军突袭古巴,遭到了古巴军队和人民的顽强抵抗,最终美国雇佣军在猪湾以失败而告终。猪湾事件是 60年代初美国干涉美洲国家事务的一次严重失败,标志着美国反古巴行动的第一个高峰。
《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
美、英、苏关于禁止核试验的谈判始于 1958年 11月,但是美、英和苏的立场相距甚远,久未形成协议。后来由于 1960年法国核试验成功,中国也在加快核试验的步伐,中苏关系日益恶化,美苏均感到核垄断地位受到了威胁。于是美、苏、英为了巩固其核垄断地位于 1963年 8月 5日在莫斯科签订了一份条约,全称《禁止在大气层、外层空间和水下进行核试验条约》,这是古巴导弹危机后,美苏关系缓和的一个重要标志。
条约规定:在大气层,外层空间和在水下禁止任何核试验或核爆炸;保证不引起、鼓励或以任何方式参加上述这种核试验;如果一国断定本国最高利益受到与本条约主题相关的事件的威胁,有权退出。条约回避了监督与检查问题,也没有禁止地下核试验。
《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是美苏为维护自己的核垄断地位而相互妥协的产物,主要目的之一就是阻止中法两国发展自己的战略防御力量,故中法最终都拒绝参加这个条约。
越南战争
越南民主共和国和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阵线反抗美国和越南共和国的战争。希望统一越南的越南反政府武装 ·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阵线在越南民主共和国主席胡志明的领导支持下,经过十几年的长期战争最终推翻了越南共和国吴庭艳政府,美国也在越南战争中失败。美从战争初始就出兵帮助越南共和国,并且不断加大军事投入,最终完全陷入越战中。最先开始支持越南共和国的美国总统是艾森豪威尔;到肯尼迪总统时期开始支持在越南进行“特种战争”;随后的约翰逊总统将战争扩大为“局部战争”;直到尼克松执政时期,美国已经深陷越战之中,由于美国国内的反战呼声强烈,加之战争中美国消耗了巨大的人力财力物力,民声怨起,美国开始逐渐将军队撤出越南,到 1975年,随着美军的全部撤离,结束了长达十几年的越南战争。越南人民军和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阵线最终推翻了越南共和国,统一了越南全国。越南战争是美苏冷战下的一次实战,也是美国历史上持续最长的一场战争,越战对美国的影响是刻骨铭心的,不仅加剧了美国国内矛盾的激化,也消耗了美国巨大的国力,致使美国在 70年代的国家关系中一直处于守势。
美苏首脑葛拉斯堡罗会谈

相关话题/国际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