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学院国关考研资料之三:国际关系史资料(1945-2002)(3)

本站小编 福瑞考研网/2017-05-06


华沙条约组织
1955年5月 14日,苏联、捷克和斯洛伐克、保加利亚、匈牙利、民主德国、波兰、罗马尼亚、阿尔巴尼亚8国针对美、英、法决定吸收联邦德国加入北约一事,在华沙签订了《友好互助合作条约》,同年6月条约生效时正式成立了军事政治同盟──华沙条约组织。总部设在莫斯科。条约规定:“如果在欧洲发生了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对一个或几个缔约国的武装进攻,每一缔约国应个别地或通过同其他缔约国的协议,以一切它认为必要的方式,包括使用武装部队,立即对遭受这种进攻的某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给予援助。”该组织成员国有保、捷、民主德国( 1990年9月 24日正式退出华约组织)、匈、波、罗、苏、阿尔巴尼亚(1968年9月 13日宣布退出华约组织)。1991年2月 25日在布达佩斯举行的华约政治协商委员会特别会议上,华约6个成员国的外长和国防部长分别代表本国在一项议定书上签字,宣布华沙条约组织所有的军事机构从 1991年4月1日起全部解散,同时停止一切军事行动。 1991年7月1日,华沙条约缔约国政治磋商委员会在布拉格举行的会议上,与会各国领导人签署了关于华沙条约停止生效的议定书和会议公报,至此华沙条约正式解体。
北大西洋公约
1949年 4月 4日,英美法等 12国在华盛顿签定的军事同盟条约。此后,希腊,土耳其于 1952年 2月,联邦德国于 1955年 5月,西班牙于 1982年 5月相继加入。 1966年 6月,法国宣布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机构,但仍是北约的成员国。现有 16个缔约国。公约共 14条,主要内容:缔约国的个别或集体以不断而有效的自助及互助方法,维持并发展其单独或集体抵抗武装攻击之能力;就缔约国任何一国领土完整,政治独立或安全遭到威胁事态共同协商;对任何一缔约国的武装进攻都应视为对缔约国全体之攻击,对此缔约国应采取必要行动,包括使用武力;缔约国遭受武装攻击的范围包括缔约国本土,阿尔及利亚,缔约国占领军驻扎的欧洲其他地区以及北大西洋区域回归线以北所辖岛屿;设立理事会及防务委员会等其他附属机构。公约于 1949年 8月 24日开始生效,随后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巴黎协定
1954年 10月 23日,美、英、法等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员国同联邦德国在巴黎签订的一系列文件的总称。文件包括关于终止联邦德国占领制度、关于西欧联盟、关于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以及法国和联邦德国间的双边协定等。 1950年 9月,美国国务卿艾奇逊在纽约美英法三国外长会议上,正式提议在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内建立联邦德国师。法国总理普利文于 1950年 10月 24日,提出了建立包括联邦德国在内的西欧国家统一欧洲军的计划,借以避免联邦德国重建独立武装。在美国的压力下,经过漫长而复杂的谈判,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和卢森堡 6国于 1952年 5月 27日,在巴黎签订了欧洲防务集团条约。但该条约由于法国国民议会拒绝批准而告夭折。同年 9月 11~16日英国外交大臣艾登提出替代方案;修改《布鲁塞尔条约》,邀请联邦德国、意大利参加,让联邦德国参加北约组织,以此解决联邦德国重新武装问题。经过磋商, 1954年 9月 28日~ 10月 3日,在美、英、法、联邦德国、比、荷、卢、加、意参加的九国伦敦会议上,美、英保证继续驻军欧洲大陆,英国明确承担义务;联邦德国声明愿意接受军备限制与监督,保证不以武力改变欧洲目前的疆界。法国遂接受英国替代方案。
10月 20~23日, 9国在巴黎举行会议,签署了《巴黎协定》,规定美英法 3国终止对联邦德国占领,而以 “防卫自由世界 ”的名义继续驻军联邦德国;联邦德国恢复主权,作为主权国家参加《布鲁塞尔条约》和《北大西洋公约》,并可以重建拥有 50万人的国防军;删去《布鲁塞尔条约》中有关防止联邦德国侵略政策复活等词句,布鲁塞尔条约组织改称西欧联盟。 1955年 5月 5和 6日,《巴黎协定》全部生效。通过签订该条约,美国达到了重新武装西德的目的,也使西欧联盟在军事上完全成为北约的附属,进一步控制了西欧联盟。
建国前夕三大外交政策( 03年论述)从 1949年春季到夏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毛泽东主席先后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三大外交方针,这是根据中国的历史和当时的国际、国内环境所作出的重大决策。 1、“另起炉灶”就是要同旧中国的外交彻底断绝联系,建立新中国的外交机构,实行新的
外交政策,不承认国民党时代的任何外国机关和外交人员的合法地位,对驻在旧中国的各国使节只当普通侨民对待,原意同各国在平等、互利、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基础上建立新的外交关系。
2、“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就是要对旧中国通外国签订的条约和协定重新审查处理,废除不平等条约,清除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和影响,消灭帝国主义在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上的控制权。在将国内存在的残余影响,“不干净”的东西清理完,有了良好的秩序后,再在平等的基础上和各国建交。( 04年名解)
3、“一边倒”是指在国际政治立场上,坚定站在以苏联为首的世界和平、民主阵营一边,联合各人民民主国家,联合其他各国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结成国际的统一战线。它既不意味着中国政府绝不同英、美等资本主义国家往来,也不意味着中国政府放弃独立自主,无原则地导向苏联一边。
三大方针的提出,有效地防止了帝国主义国家队中国侵略和武装干涉,回答了新中国建立之初如何制定对外政策,如何对待帝国主义国家和如何对待社会主义国家等问题,为新中国外交关系规定了方向和原则,为迎接 50年代第一次建交高峰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形成的背景和原因,基本内容,意义及存在的问题( 1950.2.14)一、背景及原因: 1、中国为了维护自身安全的需要。建国初期,国际局势复杂,与苏联结盟可以使中国有坚强的后盾,有利于保障中国的国家安全。 2、中国经济建设需要与苏联的紧密合作。旧中国造成了当时经济上积贫积弱,千疮百孔,急需像苏联这样的社会主义国家资金和技术的支持。 3、壮大世界革命阵营的需要。中国共产党夺取全国政权有助于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对中国、对苏联都是有利的。 4、废除国民党政府与苏联签订的旧约。旧约中有许多不利于中国主权的规定,本着建国初期的外交方针,废除旧约有助于维护中国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二、主要内容: 1、缔约国一方受到日本及盟国的侵略,另一方尽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并经双方同
意,尽快与其他盟国一起缔结对日和约。 2、缔约双方不缔结,不参加任何反对对方的同盟,协定和任何行动。 3、缔约国双方对有关中苏两国共同利益的一切重大问题,均将进行协商。 4、缔约双方以和平友好合作精神,遵照平等,互利,互相尊重主权,领土完整及不干涉
对方内政的原则,发展双方经济文化关系,进行必要合作。
5、本条约有效期 30年,如期满前一年未有缔约国废除,则顺延 5年,并依此法顺延。

三、意义
该条约是一个产生过积极历史意义的法律文件。首先,它使欧亚大陆上最大的额两个社会
主义国家结合在一起,对保障双方的安全,抵御外来侵略,维护地区与世界和平有重要意
义;其次,该条约以法律的形式吧中苏两国友好关系确定下来,积极开展合作,对中国国
家建设,经济文化发展都有重大作用;最后,该条约的缔结是新中国得到国际承认的一个
重要标志,是新中国外交政策取得的胜利果实,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四、问题
尽管中苏双方总的来说签订该条约是积极的,双赢的,但在谈判过程中,苏联也表现出了大国主义的倾向,提出了一些不合理要求,中国处于大局考虑也做出了一定的让步,但这为今后双方关系的破裂埋下了伏笔。
朝鲜分裂 1948年朝鲜半岛出现北朝鲜和南朝鲜两个政权。 1945年 8月 8日,苏联根据雅尔塔会议有关协定托管朝鲜问题达成的谅解宣布对日作战。 8月 12日至 24日,苏军攻占雄基,罗津,平壤,汉城等地。为阻止苏军南下,美国拟定了在朝鲜接受日军投降的临时分界线方案。 8月 16日美苏达成协议。双方同意:以北纬 38度线为戒,其北为苏联军事行动和受降范围,其南为美国军事行动和受降范围。二战结束后,美国为了长期分裂朝鲜,把南朝鲜作为其侵略亚洲的基地,不仅拒绝苏联政府提出的关于苏美两国军队于 1948年初同时从朝鲜撤军的建议,而且拒不执行莫斯科三国外长会议关于朝鲜独立统一的决议,公然撕毁决议,在南朝鲜建立和扶植傀儡政权。 1947年 11月 4日,美国利用其控制的联合国机构非法通过了“联合国朝鲜临时委员会”的决议, 1948年 5月,又在南朝鲜强行举行片面选举,成立了“国民议会”。7月 10日,通过了《大韩民国宪法》。8月 15日,宣布成立大韩民国,李城晚为总统,从而分裂了朝鲜。朝鲜劳动党决定团结全国人民争取举行全民普选,建立全国最高人民议会,组织统一的人民政权。 1948年 8月 25日,朝鲜各民主政党宣布在整个朝鲜举行普选,通过民主选举,产生了最高人民会议。 1948年 9月 2日,在平壤选出了常任委员会并讨论通过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宪法》。9月 9日,正式宣告成立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金日成当选为共和国首相。从此,朝鲜半岛出现了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和大韩民国两个政权。
朝鲜战争
冷战中唯一的一次热战,朝鲜人民反对美帝国主义侵略,维护国家独立和统一的战争。 1950年 6月 25日,朝鲜战争爆发,美国借助联合国名义组织的联合国军对朝鲜战争进行了军事干涉,并公开支持南朝鲜李承晚政府。战争初期,美国不断派飞机对我国东北边境城市进行骚扰,侵入我国领土侦查,严重侵犯我国的主权;美国仁川登陆后,北朝鲜军队开始节节败退,战争形势的转变对北朝鲜,对中国的国家安全都岌岌可危。于是,在中方多次表示美国应停止入侵无效后, 1950年 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抗美援朝,经过 3年的艰苦战争,中朝人民最终获得了战争的主动权,沉重打击了入侵者和南朝鲜部队,迫使美国与 1953年 7月在板门店正式签订《朝鲜停战协定》,宣告了朝鲜战争的结束。朝鲜战争是二战结束以来的第一场大规模地区战争,抗美援朝的胜利捍卫了中朝两国的独立和安全,打击了不可一世的美帝国主义,维护了远东的和平,同时也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声誉和影响。
日内瓦会议(背景,对中国的影响,以及成就 ---可以出简答题)
日内瓦会议于 1954年 4月至 7月召开,由中,美,苏,英,法和相关国家参加的关于谋求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和平的国际会议。中国在成立后第一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国际会议,并在会议中为促进国际形势缓和,早日实现朝鲜和平统一及印度支那和平作出积极的努力。虽然此次会议,由于美国的百般阻挠和破坏,朝鲜问题并未达成实质性的协议,但促成了印度支那和平的实现个,签署了《日内瓦会议最后宣言》等文件,停止了印度支那战争,使印度支那摆脱了法国殖民主义的统治,保证了印度支那三国的主权和独立,统一和领土完整,为缓和国际局势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越南八月革命
1945年 8月,越南人民在印度支那共产党领导下进行的民族民主革命。 1945年初,印度支那共产党领导越南人民掀起抗日救国高潮,武装斗争不断取得胜利,解放区迅速扩大。 8月 13日至 8月 15日举行的印度支那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决定发动总起义;河北,顺化和西贡先后起义成功,获得解放。 8月 27日,越南民主共和国临时政府成立,日本傀儡皇帝保大被迫退位。革命在全国范围内取得胜利。 9月 2日,胡志明在河内发布《独立宣言》,宣告越南独立和越南民主共和国成立。
奠边府战役( 04年名解)
奠边府战役是越南人民抗法战争中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战役,是印度支那人民抗法战争的重大转折点。 1953年 5月,驻印度支那法军制定了以奠边府为基地,准备在 18个月内歼灭越军主力,夺回战场主动权的计划。越军为粉碎法军企图,遂决定对奠边府实施进攻,由武元甲任前线总指挥,实际策划、指挥整个战役的是以韦国清为团长的中国军事顾问团。 12月,越军解放莱州后,先后集结部队共 4万余人,从南、北合围奠边府,然后向奠边府法军发起攻击。战役从 1954年 3月 19日开始到 5月 7日结束,共歼法军 1.6万余人,俘法军卡斯特里准将及其全部参谋人员,加快了战争进程,也致使法国拉尼埃政府的倒台,对于签订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有重要意义。

相关话题/国际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