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学院国关考研资料之三:国际关系史资料(1945-2002)(2)

本站小编 福瑞考研网/2017-05-06


第一环是英联邦和英帝国及其所包括的一切。
第二环是英美联盟。
第三环是联合起来的欧洲。这是最重要的一环。
丘吉尔认为:英国是这三环的每一环中都占有重要地位的唯一国家。丘吉尔的战略构想是,以第一环作为力量的基础,利用第二环英美特殊关系,借重美国的力量重建世界大国地位,进而利用第三环联合起来的欧洲,谋取西欧的领导权,并利用西欧的力量对抗苏联。
丘吉尔提出的 “三环外交”政策思想成为当时英国外交的指导方针,对维护战后初期英国的大国地位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却挽回不了大英帝国衰落的总趋势。
富尔顿演说(铁幕演说)(07年名解)
为了配合美国在国内外制造苏联“扩张”和“威胁”的舆论,英国前首相丘吉尔与 1946年 3月 5日,在美国密苏里州的富尔顿城发表的题为“和平砥柱”的演说,即富尔顿演说。演说中,丘吉尔指出“从波罗的海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的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落下来了”,“铁幕”一词由此而来。同时,他攻击苏联所追求的目标是“权力和主义的无限扩张”,大势渲染共产主义在全球对基督文明的严重挑衅和危险,强调英美军事联盟,鼓吹加强实力,共同对付苏联和世界共产主义。
丘吉尔的“铁幕”演说是二战后西方领导人第一次公开发表的“冷战”信号,拉开了东西方“冷战”的序幕,为杜鲁门主义的提出做好了舆论准备。杜鲁门主义
杜鲁门上台后,美国正处于对外扩张时期。杜鲁门政府并没有继承罗斯福政府的大国“合作”思想,反而对苏联采取了强硬政策,不断制造苏联“扩张”“威胁”的舆论,使国际局势不断升温。于是在 1947年 3月 12日,借希腊和土耳其问题,杜鲁门政府抛出了酝酿已久的全球扩张战略。杜鲁门在讲话中强调了三层内容:①宣称美国有领导世界援助他国复兴的使命。②诬指任何国家的人民革命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都会“危害美国的安全”。③美国将援助各国自由人民,以防止“共产主义威胁”,保证美国的安全和繁荣。
杜鲁门的这项政策声明,就是人们所说的“杜鲁门主义”。它是美国的对外政策上重要的里程碑,称为媚俗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美苏冷战全面开始的重要标志。
大西洋联盟政策
二战后,美国杜鲁门政府对西欧的总政策方针,形成于 1946年冬至 1947年春。这项政策的要点是支持西欧的复兴和联合,而这样的一个西欧要与美国密切协作。按照美国人的解释,就是要“帮助建立一个在军事上和其他重大问题上同美国密切结合的繁荣而统一的西欧,使它作为一个强大力量重新回到世界舞台,同北美洲进行广泛协作。”美国推行这一政策的目的是为了遏止苏联,控制西欧,进而称霸世界。作为推行这一政策的重要步骤和具体表现,就是马歇尔计划的提出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
马歇尔计划(影响意义 P28)
二战后,欧洲面临着性质严重的经济、社会、政治的恶化,人民生活十分艰苦,社会动荡不安,美国担心共产主义会趁虚而入,控制欧洲各国,于是美国意识到自己的利益已经和欧洲的复兴紧密联系在一起了。 1947年 6月 5日,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在哈弗大学的毕业典礼上发表了一篇著名的演说,强调美国应尽其所能帮助欧洲恢复正常的经济水平;该计划的宗旨不是反对任何国家,而是反对贫困、饥饿和混乱,促使欧洲出现一种政治和社会条件,以使“自由体制”得以继续存在;“任何图谋阻挠他国复兴的政府都得不到美国的援助”;同时,欧洲的复兴必须由欧洲各国提出倡议,然后美国再根据需要给予帮助,且这个计划必须是联合性质的。这个演说提出的“复兴欧洲”计划就是人们后来称作的“马歇尔计划”。
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的具体实施之一,其不仅使欧洲经济得以迅速回升,更主要的是美国通过经济手段达到了对西欧政治、经济的控制,增强了对抗苏联的力量,并为西方政治军事联盟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第四点计划
亦称“技术援助落后地区计划”。美国总统杜鲁门在 1949年 1月 20日的就职演说中提出的“地点主要行动原则”的第四点。提出要用现有的先进科学和发达工业来改进和发展落后地区,宣称美国将给“不发达”国家以“技术援助”和投资,以帮助他们解决经济发展中的困难。据此,美国国会于 1950年 6月 5日通过国际开发法案,首次将对欠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技术援助列为一项国策。同年秋成立“国际开发咨询委员会”和“技术合作署”,负责计划实施。到 1953年底,美国与 33个国家和地区缔结了这一计划的一般协定。直到整个 60年代,美国技术援助额每年平均约 1.5亿美元。“第四点计划”的实质是加强对外经济扩张,揭制共产主义,控制不发达国家的受援国,通过这一重大计划,美国影响迅速和大规模的渗入到亚非拉地区,成为其对外扩张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战后初期苏联的对外政策目标
战后初期,苏联对外政策目标是多层面的,大致可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和平共处,世界革命,国际利益。世界革命是苏联总的政治追求目标,和平共处是一种短期暂时的目标,国家利益是其中最现实,最根本的目标,三个层次相互影响,相互联系,共同服务战后初期苏联的外交政策,其主要体现在一下几方面: 1、在西方大国和平共处的基础上,根据雅尔塔体系巩固站后所获得的领土,建立起环苏联
的政治缓冲带,确保国家处于相当安全的周边环境中。 2、在东欧建立有利于自己的地缘政治环境。建立“对苏联抱有善意态度的政府”,加强对
这些国家的经济联系与控制,影响他们的政治倾向和主张。 3、推进世界革命,扩大社会主义地盘。希望维持与西欧盟国在战时的伙伴关系,通过与西
方合作,巩固和发展在战争中获得的政治利益。总之,战后初期,苏联的对外政策具有一定的合作意识,但有体现出了一定的狭隘性,对世界格局走向没有清楚地认识,故很快就与美国等西方国家产生了矛盾,从而引发了“冷战”。
莫洛托夫计划
二战后苏联东欧国家为加强相互间经济联系而签订的贸易协定。 1947年美国的“杜鲁门主义”标志着冷战的开始,同年美国又提出了援助欧洲的“马歇尔计划”,为了反击美国的援助计划,苏联立即与东欧 6国广泛的签订一系列双边贸易协定。西方把苏联同东欧国家之间的这些贸易协定统称为“莫洛托夫计划”。通过这些协定,东欧国家与西方传统的经济联系中断,大量商品流入苏联和东欧地区,对遭受战争严重破坏的苏联和东欧国家的经济恢复和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初步形成了以苏联为中心的经济贸易圈,为成立地区性的经济组织奠定了基础。
经济互助委员会(经互会)
是二战后,针对美国对西欧提出的马歇尔计划,由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共同成立的一个加强经济合作,对付帝国主义遏制政策的一个经济组织。 1949年 1月最初由苏、罗、保、匈、波、捷 6国在莫斯科成立。后来阿尔巴尼亚和民主德国也加入。 1962年 6月,经互会修改了章程,非欧洲国家也可以加入。蒙古、古巴、越南先后加入。经互会的主要宗旨是通过各国联合与协调,促进各国经济计划的发展,加快经济技术进步,提高工业化水平及人民的生产率,但不难看出,经互会成立的真正目的是建立一个以苏联为中心,与资本主义市场平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互会的成立时苏联推行其对外政策的重要步骤,是苏联控制下的为苏联政府服务的工具,随着苏联的解体, 1991年 6月 28日,各成员国在布达佩斯举行了最后一次会议,签署解散议定书,至此经互会正式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里约热内卢条约》( 06年名解)
1947年 9月 2日,美国与拉美 18个国家共同签订了《美洲国家间互助条约》,即《里约热内卢条约》。该条约是美国自杜鲁门主义宣布后,为巩固自家的“后院”,加强对拉美国家的控制,以“阻止共产主义的威胁”为由,加紧筹划而促成的。条约最主要的内容是,规定 “对任何一个美洲国家的进攻都将被视为对所有美洲国家的进攻 ”,并把条约划定的“安全区”囊括了整个西半球,因而缔约国有义务对直接受害国采取援助措施,并通过适当的机构采劝集体措施,包括使用武力。
“里约 ”的重要性不仅仅在于它是第一个在美国领衔下的集体防务条约,更是为了将这一条约“延续“到美洲之外的地区,冲破美国建国以来在平时不同欧州国家缔结经常性军事政治同盟的传统,为以后 “北约 ”等一系列防务集团开创了先例。布鲁塞尔条约组织
全称《合作与集体防御条约》组织。是二战后成立的西欧第一个军事联盟组织,由英,法,荷,比、卢五国在美国运行下组成的政治军事组织。 1948年 3月 17日由五国外长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签署, 8月 25日该条约生效时正式成立。该条约表面上是为了防止德国重新侵略,实际上是为了对抗苏联的威胁。主要内容是,加强相互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合作;当任何一缔约国受到“武装攻击”时,其他缔约国应提供力所能及的一切援助;同时建立咨询理事会作为条约的执行机构。条约有效期为 50年。 1950年 12月,该条约组织的军事机构并如北约。 1955年 5月 6日,根据 1954年签订的《巴黎协定》,布鲁塞尔条约组织改组为西欧联盟,吸收联邦德国和意大利参加,修订后的条约,删去关于防止德国侵略政策复活的字句,增加了与北约组织密切合作的条款。其任务是协调成员国的国防政策、武装部队和军火生产,并在政治、社会、法律等方面进行合作。
普利文计划
在 1950年 10月 24日,就关于在北约组织内建立联邦德国部队的问题上,法国总理普利文在国民议会公布了法国的折中计划,称为 “普利文计划 ”。该计划指出,成立“欧洲防务委员会”,由各成员国提供部队组成“欧洲军”;联邦德国可以参加“欧洲军”,但不得单独行动,不得参加北约组织,不得成立自己的国防军。由于该计划是在美国欲重新武装西德、法国安全受到威胁而又不能与美国抗衡的压力下提出的,是一个不成熟的计划,结果失败了。
普利文计划是法国倡导的早期西欧一体化计划之一,是法国战后初期对欧政策的重要内容。虽然普利文计划以失败告终,但其失败原因对后来欧洲一体化发展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波恩专约
1952年5月 26日美国国务卿艾奇逊,英国外相艾登,法国外长舒曼和联邦德国总理兼外长阿登纳在波恩签署的三国同联邦德国关系的一系列条约的总称。它包括:《关于三国和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之间关系的专约》,《关于外国军队及其人员在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境内权利和义务的专约》,《财政专约》,《关于解决用于战争和占领而发生的问题的专约》等一系列附件及协定。条约规定废止占领法规,美,英,法和联邦德国建立外交关系,联邦德国在平的基础上参加“欧洲防务集团”;在和约缔结和德国重新统一之前,美,英,发有权在德国驻军;设立混合委员会以进一步释放纳粹战犯等。后因“欧洲防务集团”流产,条约不得不加以修改,最后于 1955年5月5日生效,取代了 1949年美英法三国《关于德国问题的华盛顿协定》。
艾登计划
由英国提出的一项关于德国加入北约的方案。北约成立后,美国寄希望把德国和意大利这两个二战的法西斯国家也拉入其中,以形成强大的西欧军事联盟对抗苏联,然而由于法德两国历史上特殊的关系,法国害怕德国军事力量再次强大起来,否决了美国提出的《欧洲防务集团条约》,于是 1954年 9月,美国鼓动英国作出了替代方案,即艾登计划,主要内容是:扩大布鲁塞尔条约组织,吸收西德和意大利参加,然后西德参加北约,美英将在欧洲大陆长期驻军,用以消除法国队西德重新武装的疑虑。在美国的强大压力下,法国不得不就该计划达成了协议,为美国希望西德加入北约扫除了障碍。
北约( 00年论述题 ---历史作用)
1949年 4月 4日,英美等 12国签署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8月 24日,该组织正式成立。宗旨是缔约国实行集体防御,研制统一战线和行动计划,并就重大问题交换意见协调立场。组织机构有:北大西洋理事会、防务委员会军事委员会及其常设小组和五个地区性军事计划小组等等,总部设在布鲁塞尔。北约的建立使美国有了向西欧扩张和遏制苏联的工具,标志着美国全球战略的基本形成。

相关话题/国际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