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师范大学902课程与教学论笔记(6)

本站小编 福瑞考研网/2017-05-05



(2)建立促进教师发展的评价体系。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3)建立促进学校发展的评价体系。学校是课程实施的基本单位。通过周期性地对学校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估,可以促使学校提高实施课程的能力,并有利于形成促进课程不断革新的机制。一般的说,评价学校的主体是来自学校外部的教育管理部门。但学校的自我评价也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3、发展性课程评价体系的特点和实施保障。

(1)特点:科学性、可行性、灵活性、有创意。

(2)实施保障:教育管理者的共识、全社会的认同、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

二十一:教科书评价的基本框架

教科书的作用大致归结为两方面:一是学生学习的资源,二是学生学习的工具。 教科书分析评价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

我们对教科书的分析评价将服务于如下三个目的,其中第一个目的是最主要的:为国家评审按新课程标准编写的教科书提供参考依据;为基层单位选择教科书提供参考依据;向教科书编写单位提供改进教科书的参考意见。

二十二:重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管理的框架

1、依据

2、两类主体:一般来说学校课程的开发主体有两类:一类是国家或地方课程开发的主体,即专家;一类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即教师。

3、重建一种新的基础教育课程管理框架。

我们把国家基础教育课程计划框架分成三个部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国家课程是国家规定的课程,它集中体现一个国家的意志,专门为培养未来的国家公民而设计,并依据未来公民接受教育之后所要达到的共同素质而开发的课程,即根据不同教育阶段的性质与培养目标,制定各个领域或学科的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编写教科书。它是一个国家基础教育课程计划框架中的主体部分,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基础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志。

地方课程是在国家规定的各个教育阶段的《课程计划》内,由省一级的教育行政部门或其授权的教育部门依据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发展需要而开发的课程。

校本课程是在具体实施上述两类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主要依据党的教育方针、国家或地方的课程计划、学校教育哲学、学生需要评估以及学校的课程资源。它强调以学校为基地(本位),并与外部力量的合作,充分利用学校内外的课程资源。因此,它是国家课程计划中一项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二十四:教科书选用的理论框架

教科书选用者所要评价的不单是教科书的课题内容,也应该评价社会内容、可读性、教学设计和制作质量,对这五个维度,选用者应该考虑统一性标准和匹配性标准。在分析备选教科书之前作仔细的需求分析。

二十五:学校一级的课程管理

学校一级的课程管理是在国家基础教育三级课程管理体系内,相对于国家一级与地方一级的课程管理而言的,简称学校课程管理。它是指学校根据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有关基础教育课程的政策规定,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为实现学校的培养目标而进行的课程设计、实施与评价的组织活动。

1、学校课程管理的目的:①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而主动的发展②提升教师的课程意识,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③实现学校的课程创新,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

2、学校课程管理的原则: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坚持权利与责任相统一、正确处理好三类课程的关系、充分利用和开发校内外课程资源。

3、校本课程的合理开发。

(1)开发目标:首先是在体现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在培养目标上的一致性的前提下,根据本校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资源状况,了解学生多元化发展的需要,设置可供学生选择的、灵活安排的课程;其二是满足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提供适当的培训,给予教师参与开发课程的机会;其三是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独立或合作开发有特色的课程;其四是吸收学生家长或社会人士参与课程开发,丰富课程资源,兼顾当地社区的发展需要。

(2)校本课程的开发程序。四个阶段:①需要评估。是设计校本课程时首先必须要做的研究性工作。②确定目标。是学校对校本课程所作出的价值定位。③组织与实施。是学校为实现校本课程目标开展的一系列活动。④评价。是指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的一系列价值判断活动。

(3)校本课程开发的若干说明。

主体:校本课程是学校自主决定的课程,它的开发主体是教师。教师可以与专家合作,但不是由专家编教材,由教师教教材。教师开发课程的模式是实践—评估—开发,教师在实践中,对自己所面对的情景进行分析,对学生的需要作出评估,确定目标,选择与组织内容,决定实施与评价的方式。目前,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小组,而不是单个教师。

方式:类型有三种,选用、改编、新编。

范围:市追上级教育行政部门颁发的《课程计划》中规定的那一部分课程,即“学校开发的课程”,以及国家课程中的“综合实践活动”部分,而不是指学校中实施的全部课程。

有关文件的撰写:《校本课程开发指南》是学校在校本课程方面的一般性的规定,是用来培训教师的基本依据。《课程纲要》是教师对自己任教课程的一种设计。它包括以下内容: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或活动安排、课程实施建议,以及课程评价建议。

二十六: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课程资源的丰富性和适切性程度决定着课程目标的实现范围和实现水平。

1、课程资源的概念框架。

广义的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的课程资源仅指形成课程的直接因素来源。

按照课程资源的功能特点,可以把课程资源划分为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两大类。素材性资源的特点是作用于课程,并且能够成为课程的素材或来源。条件性资源的特点则是作用于课程却并不是形成课程本身的直接来源,但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程的实施范围和水平。两者并没有截然的界线。

2、课程资源的载体形式:主要是指素材性课程资源所依存的物化表现形式,分为生命载体和非生命载体两种形式。

3、课程资源的筛选机制:三个筛子:教育哲学、学习理论、教学理论。为使其更好地发挥作用,必须注意两个重要原则:优先性、适应性原则。

4、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途径。

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方面,学校教师具有极大的智慧潜能,是一个亟待开发的巨大资源宝库,应该加以高度的重视和充分的运用。教学时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所以教学活动的资源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更为细节的部分。因此,教学活动的资源是微观层次的课程资源。与一般课程资源的开发相比,它更强调特定群体和情境的差异性与独特性。开发和利用这类课程资源的主要途径有:

(1)调查研究学生的兴趣类型、活动方式和手段。①研究青少年的普遍兴趣以及能给他们带来欢乐的种种活动,既有利于发现多姿多彩的不同奖赏方式,帮助学生树立刻苦学习和取得良好学业成绩的信心,也可以启发教师打开记忆的宝库,从自己以往与学生交往的经验中挖掘出大量有益的参考资料。②教学方式特别是学习方式本身就是重要的课程资源。③研究普通青少年的种种活动与兴趣,从中可以归纳出能够唤起学生强烈求知欲的诸多要素,帮助学生尽快掌握课程要点。

(2)确定学生的现有发展基础和差异。①各门功课的选材都应该取舍得当,为此不但需要了解受教学生目前已经具备了哪些知识、技能和素质,而且还应该兼顾他们之中的差异,设计大量方案,组织多种活动,准备丰富的材料。②掌握学生现有知识、技能和素质的水平以利因材施教,收集适应技能高低和知识多寡不同的各种活动和材料,是各门课程选材的必要依据。

(3)为学生提供反馈材料。为学生提供的反馈材料。特别是向学生指出学习中的差错并分析原因的反馈材料,可以很好的帮助学生找出课程学习中的难点。教师甚至可以自己尝试收集学生常犯错误的资料,设计和整理成各种特定技能和知识领域的核查表,从而及时提供反馈资料。

(4)安排学生从事课外实践活动。安排课外实践应是课程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老师应该注意发掘学生生活经验方面的资源,引导学生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否则,有些学生就可能因为不在实践中运用而将学习内容忘记的一干二净,整个课程教学的成效就会受到损失;还有一些学生可能因为学习远离生活而导致课程教学活动变得越来越抽象,越来越困难。

(5)制定参考性的技能清单。很多技能都具有通用价值,经过调查、整理可以列出一张对各门学科和多种课外情境都有参考价值的技能清单。

(6)总结和反思教学活动。①教学工作本身就是很复杂的,因而需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总结与思考。②教学的新知识、新技能和新策略有多种多样的来源,教师们要不断地考虑如何来充实自己的教与学的知识库,并且为增加这方面的知识做出不懈的努力。③教师要善于通过自我总结和积极借助他人的反馈,来分析自己的学习需要和学习风格,并不断地提高这种能力。

5、当前课程资源建设中应该注意的几个认识问题。

(1)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①与纸质印刷时代的要求相适应,教材一直是我国学校教育的主要课程资源,以至于人们常常误以为教材就是唯一的课程资源。②但是,从 课程资源的定义以及时代发展的要求来看,教材直到现在依然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但它不但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而且其相对作用正呈下降的趋势。③所以,在认识上要打破教材作为唯一课程资源的神话,合理建构课程资源的结构和功能,即使在教材的开发和建设方面也需要进行结构上的突破,体现时代发展的多样化需求。

(2)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①教师不仅决定课程资源的鉴别、开发、积累和利用,是素材性课程资源的重要载体,而且教师自身就是课程实施的首要的基本条件资源。②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教师是最为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的素质状况决定了课程资源的识别范围、开发与利用的程度以及发挥效益的水平。③因此,在课程资源建设的过程中,要始终把教师队伍建设放在首位,通过这一最重要的课程资源的突破来带动其他课程资源的优化发展。应该为教师提供专业发展机会,提高教师进行有效的、科学的教学所需的能力。

(3)课程资源的建设必须纳入课程改革计划。①任何课程改革政策的推行必须有课程资源的支持,必须在政策上保证各种课程资源及其责任主体能够得到落实。②国家和各级政府在教育政策上必须保证为基础教育分配足够的基本资源,使其达到实施国家课程标准的起码要求。③课程改革计划还必须充分考虑到课程资源消耗、补充、维护和更新所需要的投入,要有课程成本的观念。④时间、空间和学习材料是有效的科学学习环境中的几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也是每个教师应有的责任。⑤为学生们提供多种机会让他们参加一些感兴趣的研究,这些活动是学生学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第七部分前言:课程改革的历史告诉我们,任何“防教师”的课程都不可能实现改革的预期目标,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与参与是推行新课程的前提,因为他们最终决定着课程实施的走向。新课程倡导一种课程共建的文化,需要教师重新认识自己的角色。教师再也不是由专家编写的教科书的忠实执行者,而是与专家、学生及其家长、社会人士等一起共同建构新课程的合作者;教师再也不是一种只知“教书”的匠人,而是一批拥有正确教育观念、懂得反思技术、善于合作的探究者。新一轮课程改革非常重视教师的课程参与,强调改变教师的课堂专业生活方式,并通过这种课程参与提升教师的课程意识,掌握课程开发的技术,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十七:新课程与教师成长

相关话题/课程与教学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