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体育学考研试题整理

本站小编 福瑞考研网/2017-04-30

学校体育学考研复习资料

1. 学校体育对促进学生身体发展的作用:促进身体形态正常发育,养成正确身体姿势、提

高技能水平,全面发展体能、提高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疾病的抵抗力

2. 体育对学生心理发展的作用?促进智力与能力的发展、调节情绪,缓解心理压力、有助

于情感的发展、锻炼意志增强进取心、培养与养成健康的个性。

3. 对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作用:有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提高社会交往能力。二有

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以及抵抗挫折的能力。三、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道德规范以及协作精神。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4. 加强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基本要求:营造民主的体育氛围,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二优

化学校体育环境创造良好的体育锻炼空间三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四广泛开展学校体育竞赛培养竞争与协作意识。

5. 学校体育:在以学校教育为主的环境中,运用身体运动、卫生保健等手段,对受教育者

施加影,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

6. 体育学科的功能:一、增强学生的体能,提高学生的基本活动能力。二、提高学生对自

然的适应能力。三、娱乐学生的身心,陶冶情操。四、规范学生的行为,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有利于学生的智力发展,提高学生的智育活动效能。五、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和人交能力。六、传承与发展体文化。

7. 制定学校体育目标的取向:“普遍性目标”取向、“行为目标”取向、“生成性目标”取

向、“表现性目标”取向

8. 实现我国体育目标的基本要求:全面贯彻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以整体观点开展学校

体育工作、处理好继承与发展,学习与创新的关系、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学校体育的教学科学研究、要保证必要的物质条件、加强领导,科学管理。

9. 体育实践类课程的学科特点:一、反映“技艺性”的特点——身体练习。二、反映“情

意性”的特点——非智力因素的发展。三、反映“自然性”的特点——承受一定的运动负荷。四、反映“人文性”的特点——个体的社会适应。

10. 体育课程的功能:1促进学生掌握体育学科特征的知识和技能2提高学生体能机能和适

应能力3促进学生与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4促进学生个体社会化进程---社会适应 即知识技能、身体发展、情感意识、社会适应

12体育课程标准制定的理念:一、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培养学生健康的意识和体魄,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二、改革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努力体现课程的时代性,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三、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四、激发运动兴趣,注重学生运动爱好和专业的形成,奠定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

13体能健康课程的设计思路:一、根据课程目标确定课程内容标准。二、根据课程内容特征确定必修内容。三、根据学生的需求和爱好加大运动技能学习的自主选择。四、根据可操作性和观察性要求设置具体的学习目标。五、根据课程的发展性要求建立评价体系。

11. 实施体育课程改革策略应注意的问题:一、体育课程实施策略的选择要因地制宜、因时

制宜、综合发展。二、重视对体育教师的培训。三、重视发挥学校在体育课程实施中的作用。四、构建体育课程改革的网状系统。

12. 实施课程改革应遵循的原则:可靠有效、互动性、可行性、灵活性、突出重点

14体育课程实施的概念:根据体育课程标准所确定的课程性质、目标、内容框架和所指导的教学原则、评价建议等,参照所选用教科书的体系结构、内容材料、呈现方式等,结合体育教师自身的教学素养、经验、风格,从学生学习水平、兴趣、习惯以及教学的设备、资源、环境等条件出发,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实践显现体育课程本质、体现体育课程价值、实现体育课程目标的综合过程。

体育课程实施的本质:忠实取向、相互适应取向:相互适应取向强调体育课程方案的使用者与学校情境之间的相互适应,主张根据学校或班级实际情境在体育课程目标、内容、方法组织形式诸方面对体育课程方案进行调整和改革,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即体育课程计划为适应具体实践情境和学生特点而进行的调整,体育课程实际情景为适应体育课程计划而可能发生的改变。在过程中实施者应该对课程方案进行修订,甚至改变,以适应其自身的目的、创生取向

13. 如何提高课程改革的接受程度:充分依靠全体参与者共同协作、正确对待不同的观点、

以发展的观点对待体育课程改革、掌握体育课程改革的良好时机

14. 体育学习的含义: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学习体育知

识、运动技术,形成运动技能,培养品德和发展个性的过程,也是学生获得运动经验,提高运动素养,规范和改善体育运动行为的过程。

15. 体育与学习的特征:一、在体育学习中,学生以学习和掌握间接经验为主。二、学生的

体育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三、体育学习主要是在从事身体练习的过程中进行。

四、在体育学习过程中,学生要承受一定的运动负荷。五、体育学习对学生良好情感和品德的形成具有独到的作用。

16. 知识和运动技术学习阶段划分:动机阶段、领会阶段、习得阶段、保持阶段、回忆阶段、

概括阶段、动作阶段、反馈阶段

17. 体学习策略的指导:一、强化体育教师对体育学习策略指导的意识、提高指导能力。二、

激发学生对体育学习策略进行学习和运用的兴趣。三、指导学生学习和掌握基本的体育学习方法。四、为学生提供灵活运用体育学习方法的机会和条件。五、加强对学生进行元认识训练。六、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18. 体育课程学习评价的新理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强调评价内容的全面性和可

选择性。二、在评价方法的选择上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三、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性。

四、关注学生的进步与发展。

19. 体育学习评价的目的:一。了解学生的体育学习情况与表现,以及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

二、判断学生在体育学习中存在的不足。三、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能力、水平、个性的机会。四、培养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与他人的能力,达到自我教育和互相教育的效果。

20. 课外体育活动:课前、课间和课后在进行的,以全体学生为对象,以保健操、健身活动

为主要内容,以班级为基本组织单位,以满足广大学生多种身心需要为目的,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和谐发展的体育锻炼活动。

21. 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概念:指利用课余时间,对部分在体育方面有一定天赋或有某项运

动特长的学生,以运动队、代表队、俱乐部等形式对他们进行较为系统的训练,旨在全面发展他们的体能和身心素质,提高某些运动技术水平,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

24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目标:对具有运动特长的,在校学生进行全面身体训练、发展体能、掌握参训项目的基本技术和战术,为进一步的专项运动训练奠定身体、心理、技术、战术和思想品质的良好基础,为全面健身运动的广泛开展提供体育骨干。

22. 体育学习评价的内容:体能的评价、知识与技能的评价、学习态度的评价、情意表现与

合作精神的评价、健康行为的评价

24身体训练:指在体育训练过程中运用各种有效手段和方法,增进学生运动员的身体健康,改善体型,全面发展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为掌握运动技术和战术,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大好基础的训练过程。

23. 课余体育竞赛:指充分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以争优胜为目的,以运动项目、游戏活

动、身体练习为内容,根据正规的简化的或自定的规则所进行个人或集体的体力、技艺、智力和心理的相互比赛

24. 课余体育竞赛的特点:课余性、群众性、教育性、多样性

25. 学校体育目标的功能:为学校体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提供依据、为学校体育活动的

组织提供依据、为学校体育评价提供依据

43. 论述课外体育锻炼与体育教学、课外运动训练三者的关系。

答:⑴三者的相同之处:三者同属于学校体育的范畴,都是学校体育的组成部分,都是实现学校体育目的任务的途径或组织形式。三者都是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并以身体活动为基本形式的教育性活动。在活动的具体目标上虽有差异,但三者的活动最终指向都在于学校体育目的任务的实现与完成。由于三者同属学校体育范畴且目标具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以及基本手段的同一性,三者活动效果也具有一定的同一性。

⑵三者的不同之处:①主要目标或任务的不同:体育课教学: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体育知识、技能的学习和掌握。课外体育锻炼:侧重复习、巩固、运用体育课堂教学中学习的体育知识、技能。课外运动训练:侧重提高少数有竞技运动潜力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②要求的不同:体育课:必修课,具有强制性。课外体育锻炼:多数情况下是自由、自愿,不具有强制性。课外运动训练:只对有条件且经过选拔的少数学生实施。③内容的不同:体育课:受体育教学大纲的限制。课外体育锻炼:内容丰富多样,一般不受限制。课外运动训练:与运动项目密切相关的身体和技战术训练。④组织形式的不同:体育课:课堂教学的形式。课外体育锻炼:灵活多样,一般不作形式上的要求。课外运动训练:按训练计划,以队、组或个人的形式。⑤承受的身心负荷不同:体育课:负荷较为适中。课外运动训练:负荷适中,较明显的个人和项目特点。课外运动训练:较大的负荷,较明显的个人和专项特征。⑥效果的评价不同:体育课:方法和标准不因人而变,具有统一性。课外体育锻炼:方法和标准灵活多样。课外运动训练:根据专项技术和相应竞赛规则进行评价。⑶三者的相互关系:体育教学是学校体育工作的核心,课外体育锻炼是体育教学的继续、延伸或补充。课外运动训练是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锻炼的促进因素,可以检验和提高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锻炼的水平。

44.人体生理机能活动能力变化规律?

体育课的开始阶段,人体要克服从安静至运动的惰性,这种惰性包括了物理、生理两个方面。物理惰性是指身体特别是肌肉需要预热,被人们称为热身运动;生理惰性是改善人体内部的新陈代谢水平,逐步地提高机体内部的能量供应,适应运动负荷的逐步提高。运动过程中,人体的机能活动能力的变化是逐步进入工作状态的,由逐步上升,达到一定的高度。课将结束时,为使学生由运动状态向安静状态过渡,有必要放松肌肉、消除局部疲劳、降低运动负荷的强度,使学生达到一定程度的恢复。

20.课外体育活动的意义?

1,课外体育活动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生长发育,增进学生健康;2,课外体育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文化课学习的效率;3,课外体育活动有利于学生巩固体育课上学到的有关体育与健康的基本知识、基本的运动技术和运动技能,提高运动技术水平;4,课外体育活动有利于学生运动兴趣的培养、锻炼习惯的养成、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5,课外体育活动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6,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23体育竞赛方法:

淘汰法:优点是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比赛任务,确定优胜者。但其最大的缺点是,除第

一名外,其余名次很难反映出该竞赛的真实水平,相互学习的机会也相应减少。为了弥补其不足,可采用种子法、补赛法等方法作为补充、

循环法:分为单循环、分组循环、双循环单循环形式能较客观的反映竞赛的真实水平,但比赛日期较长,故参赛队不能太多。 分组循环一般在参赛队较多情况下,为了既节省比赛日期和比赛场次,又能客观的反映出各队名次。


相关话题/学校体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