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近现代建筑史考研复习重点(6)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6-10-07


60  年代以来各国对古城和古建筑的保护已扩大到文物环境的保护,即对拥有古建筑较多的、有价值的街区实行成片、
城区的保护,直至整个古城的保护。**(我国世界遗产总数居世界第三(仅次于西班牙和意大利),共有 29  处。)
**意大利的威尼斯、美国的威廉斯堡市将整个城市当作文物保护下来。
(1)法国巴黎
法国政府在 1977 年通过法令,把巴黎分为三部分:(书 162-163)
1)历史中心区,即 18 世纪形成的巴黎旧区,主要保护原有历史面貌,维持传统的职能活动。
2)19 世纪形成的旧区,主要加强居住区的功能,限制办公楼的建造,保护 19 世纪统一和谐面貌。
3)对周边的部分地区则适当放宽控制,允许建一些新住宅和大型设施。
(2)瑞士伯尔尼老城绝对保护区(书 163-164)
(3)美国威廉斯堡(书 164)
(4)日本京都、奈良(书 165) 7、城市中心、广场、步行商业街和地下街市
(1)城市中心商务区(CBD)的建设(书 165)
(2)城市中心的改建(书 165-166)
 
(3)城市广场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国外城市广场,为避免交通干扰和创造安谧谢赫、丰富生动的城市环境景观,有从平面型 广场向下沉式空间型广场发展的趋势。城市广场设计趋向于实现广场的步行化、多样化、小型化和个性化。 实例见书 167-168
1)美国新奥尔良的意大利广场:
2)日本筑波中心广场
(4)城市步行商业街(书 169-171)
(5)地下街市(书 171-172) 8、居住环境与居住区建设
(1)居住环境(书 173)
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围绕改善居住条件和优化人居环境,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都进行了大量的宣传和推动工作, 并开展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建设试点工作。
1976 年,联合国在温哥华召开了第一次人类住区国际会议,并在内罗毕成立“联合国人居中心”(现改名为联合国“人 类居住”署)。1992 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通过了“21 世纪行动议程”中的“人类社区”纲领性文件。1996 年 6 月,在 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召开了第二次“人类居住”会议,并发表了宣言。 国外的居住环境设计,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趋向科学化、完善化。
(2)工作居住综合区(书 173-174)
(3)整体式居住小区(书 175) 1)住宅连续布置,配以相应的公共设施,组成为整体。
2)住宅坐落在公共设施上组成整体平台式小区。
3)一栋楼组成一个整体式小区。
(四)对未来城市的设想(书 176—180 自学)
1、空间城市、插入式城市、行走式城市
2、海上城市、海地城市、摩天城、吊城、地下城市、山洞城市
3、沙漠城市、太空城市、外星城市
4、仿生城市
第五章 战后 40-70 年代的建筑思潮—现代建筑派的普及与发展 一、进程中的反复与建筑既有物质需要又有情感需要的提出 形成于二次世界大战之间的“现代建筑派”,到二次大战以后完全取代了在西方建筑界统治了数百年的“学院派”而成 为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建筑思潮。 现代建筑派在历史上曾被称为欧洲的先锋派、现代运动、功能主义派、理性主义派、现代主义派、国际式等等。主 要代表人物就是前面所讲述的五位大师。
为了前后联系,理清思路,现对前面所学内容略加回顾。 现代建筑的内容:
a .包括德国包豪斯的格罗皮乌斯、密斯.凡.德.罗、定居法国的瑞士建筑师勒.柯布西耶为代表的理性建筑; b .美国的赖特和德国的沙龙为代表的有机建筑;
c .芬兰建筑师阿尔托为代表的建筑人情化与地域性。 他们都具有现代派的共同特点:见书 p232
1)坚决反对复古,要创时代之新,新的建筑必须有新功能、新技术,其形式应符合抽象的几何形美学原则;
2)承认建筑具有艺术与技术的双重性,提倡两者结合;
3)认为建筑空间是建筑的主角,建筑设计是空间的设计及其表现,建筑的美在于空间的容量、体量在形体组合中 的均衡、比例及表现。 4)提倡建筑的表里一致,在美学上反对外加装饰,认为建筑形象应与适用、建造手段和建造过程一致。 现代建筑派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虽在各国站稳了脚跟,但其间它不仅要与学院派的复古主义作斗争,还要受到“新 传统”派的排挤与打击。
(一)新传统派 “新传统派”实质上是一个政治美学感甚强(即服从于当时统治者的需要),但在手法上又相当保守的学派。 “新传统派”:
a.继承了学院派的全部构图手法,如讲究轴线、对称、主次、古典比例、和谐、韵律等等;
 
b.在形式上则剥掉原来明显的古典主义和折衷主义的装饰,代之以简化了的具有国家传统特色的符号; c.另外在体形上也进行了简化,使之接近现代式。
代表建筑:新德里的总督府(书 p235 图 5-1-3) 现代建筑派同新传统派斗争最激烈的地方,却是在那些曾经孕育过现代运动的国家,如前苏联、意大利、德国。尤 其在德国,包豪斯最后被希特勒政权所查封。
(二)内部分歧 现代建筑派在与对立面的斗争中,随着时代的进步,也警觉到自己的不足。如
a.1943 年 S.基甸等三人,提出“纪念性九点“,其中就提到“市民要求能代表他们社会与社区生活的建筑,以及能表达 他们抱负、幸福、与骄傲的纪念性等”; b.在讨论城市公共空间形象时,又提出了在实践中,新建的建筑是否要与原先围合这个空间的周围的历史建筑形式 相呼应等问题。
但老前辈们没有给年轻的一代作出切实可行的判断,使年轻的一代很失望。 这一隔核在 CIAM 的第九次会议上被公开化了:
a.在会上以史密森夫妇为代表的一批中青年建筑师,公开批评了“雅典宪章”中把城市简化为居住、工作、游憩、交 通四大功能分区。 b.年轻一代更关心的是城市的具体形态同社会心理学之间的关系。他们提出了居住区除家庭细胞之外,还需要有城 市环境的可识别性,如社区感、归宿感、邻里感与场所感等。
于是大会决定在下一次会议,即 CIAM 第十次会议中来重点讨论这个问题,并成立了一个以第九次会议的积极分子 组成的小组,为下次会议作准备。这个小组后来被大家称之为 TEAM X(我国译成“第十次小组”)。
1956 第十次会议召开时,老一辈建筑师都未来参加,会议由十人小组按议程作了汇报后宣布长期休会。 然而,战后由于现代建筑派已成为主流,因此就要适应社会上各种不同的人们在生活与活动中的各种不同的物质与 感情的需要。因此 20 世纪 50 年代,便先后出现了把满足人们的物质要求与感情需要结合起来的各种设计倾向,主 要可归纳为以下八种倾向。“二战”后的这些建筑思潮分为两大类:重理、偏情。
其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5~1955 年
欧洲“理性主义”的发展:包括密斯技术精美倾向;对理性主义进行充实与提高的倾向;阿尔托的“地方性”、“人情化”。 美国赖特的“有机建筑”。
第二阶段:1960~1969 年
形式多样化,英国建筑师史密森夫妇为代表的“粗野主义”;美国建筑师 E.D.斯通和 M.雅马萨奇为代表的“典雅主义”, 又称“新古典主义”;建筑中运用和表现高技术的“高技术倾向”;强调建筑造型亲切宜人的“人性化”建筑等。 第三阶段:1970~今 现代建筑仍然为主,但出现“后现代派”,根本上否定了现代建筑的基本原则,讲究“形与意”,偏重历史。 以下介绍各种倾向的内容,及代表建筑。
二、对理性主义进行充实与提高的倾向 理性主义是指形成于二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以格罗皮乌斯和他的包豪斯学派和以勒.柯布西耶等人为代表的欧洲的
“现代建筑”。它因讲究功能而有“功能主义”之称。后在世界范围内演变为“国际式”建筑风格:方盒子、平屋顶、白 粉墙、横向长窗。对“理性主义”进行充实与提高的倾向是战后“现代建筑”中最普通与最多数的一种。以设计方法来 说是属于“重理”的。它有不少作品被认为是创造性地解决了实际的需要。
“理性主义”优点: 1)同折中、复古进行斗争;
2)使建筑适应工业社会。 “理性主义”缺点: 1)过分强调功能和技术;
2)否定历史;
3)过分强调客观性、普遍性;
4)手法生硬、形式雷同。 对理性主义的充实与提高:
1)讲究功能技术的同时,结合环境与服务对象的生活兴趣需要;
2)采用对功能、技术、社会、经济、环境综合统一的方法。
 
它最先在美国取得成果。 代表建筑:
(1)哈佛大学研究生中心(1949-1950 年)(书 p241 图 5-2-1)是这个倾向的早期实例。 设计者:TAC—协和建筑师事务所(由格罗皮乌斯和他的 7 个得意门生组成)。
(2)西柏林国际住宅展 三、粗野主义倾向与勒.柯布西耶的影响
时间: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到 60 年代中期(由英国史密森夫妇于 1954 年提出的。) 代表人物:柯布西耶和英国、意大利、美国与日本一些现代建筑派的第二代与第三代建筑师(如史密森夫妇等)。 建筑特点:
1)常采用粗糙的混凝土。
2)夸大沉重构件。
3)建筑体量碰撞在一起。
4)“粗野主义”是同当时社会的现实要求与条件相关的,客观对待现实。
5)提出大量、廉价、快速的工业化美学观。
6)以材料的真实表现作为准则。
7)经济地,从不修边幅的钢筋混凝土的毛糙、沉重与粗野感中寻求形式上的出路。 代表建筑:
1)马赛公寓(1947-1952 年,书 p251 图 5-3-1)
2)昌迪加尔行政中心建筑群(1951-1957 年,书 p252-254 图 5-3-2)
**(粗野主义由于勒.柯布西耶的影响,50  年代开始流行,其形式表现多种多样)**

四、讲求技术精美的倾向
时间:20 世纪 40 年代末至 60 年代,占主导地位的设计倾向。 最早流行于美国,在设计方法上属于比较“重理”的,人们常把以密斯.凡.德.罗为代表的纯净、透明与施工精确的钢 和玻璃方盒子作为这一倾向的代表。
讲求技术精美倾向的基本主张:
1)结构逻辑性:结构就是一切。
2)全面空间:功能服从于空间,提出“全面空间”。
3)强调“条理性”设计思想方法:外形纯净与透明,清澈地反映着建筑的材料、结构与它的内部空间。
4)“少就是多”:全部用钢和玻璃来建造,简化结构体系,精简结构构件;净化形式、精确施工。 代表人物:密斯.凡.德.罗,埃罗.沙里宁(1910-1961 年 )
代表建筑:
1)法恩斯沃斯住宅(1945—1951 年,书 p260-261 图 5-4-1) 设计人:密斯.凡.德.罗
2)湖滨公寓(1951~1953 年,书 p261 图 5-4-2) 设计人:密斯.凡.德.罗
3)纽约的西格拉姆大厦(1954~1958 年,书 p261-162 图 5-4-3) 设计人:密斯.凡.德.罗
4)伊利诺工学院克朗楼(1955 年,书 p262 图 5-4-5) 设计人:密斯.凡.德.罗
5)西柏林的新国家美术馆新馆(1962~1968 年, 书 p262~263 图 5-4-6) 设计人:密斯.凡.德.罗
6)通用汽车技术中心(1951-1956 年,书 p264-265 图 5-4-7)。 设计人:小沙里宁
五、典雅主义倾向 典雅主义(Formalism,又译成形式美主义)是与粗野主义同时并进然而在审美取向上却完全相反的一种倾向,不过两者 从设计思想上说都是比较“重理”的。粗野主义主要流行于欧洲,典雅主义主要是在美国。 建筑特点:运用传统的美学法则**,使现代的材料和结构
产生规整、端庄与典雅的庄严感。
 
典雅主义又被称为“新古典主义“、“新帕拉蒂奥主义“或“新复古主义“。
**现代建筑的传统美学法则:a)以“纯几何形态“作为现代建筑美学的基础(认为建筑就是直线及各种几何形体的组 合体。b)以表现材料、结构、施工特点来作为建筑美学的依据。 “典雅主义”的优点:表现为优美、古典、安定、雄伟。缺点:表现为缺乏时代创造性、思想简单、手法贫乏。 代表人物:美国的 P.约翰逊、斯通、雅马萨奇等一些现代派的第二代建筑师。

相关话题/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