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史必需背诵部分及复习考试重点(2)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6-01-19


(2)禁诗书与“以法为教”;
(3)禁私学与“以吏为师”
9.战国后期的教育论著
(1)《大学》:《礼记》里一篇是儒家学者讨论大学教育的一篇篇论文。对大学的教育目的、任务、途径作了一个总的概括,提出了一个完整而概括的政治、道德教育的纲领和程序。“三纲领”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八条目”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实现“三纲领”的具体步骤;
(2)《中庸》:《礼记》中的一篇,教育哲学论文集。教育的本质与作用为“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教育方法“自诚明与自明诚,尊德性与道问学”,实质就是强调内心修养以及外在努力学习合二为一;最高的道德准则为“中庸”;学习的过程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学问思辨行);
(3)《学记》:《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
1)教育作用与教育目的:“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化民成俗”;
2)教育制度与学校管理:把大学教育定为两段,九年。七年谓之“小成”,九年谓之“大成”;其中一三五七九年都有考试,分别是“视离经辨志”、“视敬业乐群”、“视博习亲师”、“视论学取友”、“知类通达,强力尔不返”,考察内容为学生的德行和道艺;
3)教育教学的原则:
1豫时孙摩(未发先豫、及时施教、循序渐进、相观而善)
2长善救失
3启发诱导
4藏息相辅
5教学相长;
4)历史地位;
(4)《乐记》:《礼记》中的一篇,先秦儒家专门论述乐教的论著。
三、儒学独尊与读经做官教育模式的初步形成
1.“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确立
主要措施为设五经博士(前136年)、建立博士弟子制(前124年)、以儒术取士(察举制度,以儒家的经术和才德观举秀才、孝廉)、视学制度;
2.太学
汉武帝元朔五年(前124年)汉代太学建立,汉代太学教师称为博士,博士的首席西汉时称仆射,东汉时称祭酒,初为个别教学,后因人数增多改为集体授课,称“大都授”,主讲教师称“都讲”。考核方式称为“设科射策”;
3.鸿都门学
创设于东汉灵帝光和元年(178年),中国也是世界上第一所文学艺术专科学校;
4.郡国学
创于景帝末年,受“文翁兴学”推动,设在郡国的称为“学”,设在县的称为“校”,设在乡的称为“庠”,设在村落(“聚”)的称为“序”。汉元帝时期设五经百石卒史。
5.察举制度
始于汉高祖。后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重选举取士,察举正式成为一种制度。州举秀才,郡举孝廉。
6.董仲舒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1)《对贤良策》与三大文教政策
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②兴学校以养士,行教化美习俗
③重选举以选用贤才;
(2)论人性与教育作用
性三品说(“圣人之性”、“中民之性”与“斗筲之性”);
(3)论道德教育:董仲舒的教育思想中,道德教育是其核心,因为它是董仲舒德治政治思想在教育上的自然延伸,是成就理想人格的必由之路。
1)道德教育的内容“三纲五常(“三纲”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是仁、义、礼、智、信);
2)道德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①正谊明道
②以仁安人,以义正我
③强勉行道
④必仁且智
⑤明于性情
7.王充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1)对谶纬神学的批判:唯物论者,代表作《论衡》;
(2)人性论和教育作用:有生来就善的是中人以上的人;有生来就恶的人是中人以下的人;有无善无恶或善恶混杂的人是中人。人的善恶在于教育,他特别强调统治者应该重视教育,发挥教育在治国化民中的重要作用。王充理想的培养目标是“鸿儒”。他把人才分为鸿儒、文人、通人、儒生和文吏;
(3)论学习:
①学知与闻见
②思考与求是
③问难与距师
四、封建国家教育体制的完善
1.魏晋南北朝官学的变革
(1)西晋的国子学:晋武帝咸宁二年(276年)立,反映了教育的等级,开官学分士庶的先例;
(2)南朝宋的“四馆”与总明观:南朝宋文帝(438年)下令在京师开设“四馆”(玄学、史学、文学、儒学四学),是我国最早的分专业的综合学校;南朝宋明帝(470年)设总明观,设祭酒,置玄、史、文、儒四科;
2.隋唐时期教育体系的完备
(1)文教政策的探索与稳定:重振儒术,兼重佛道;
(2)政府教育管理机构和体制的确立:隋文帝设立了国子寺,隋炀帝大业三年改称国子监,设祭酒一人总管学校,首次设立了中央教育行政机构和长官;
(3)中央和地方官学体系的完备:
①中央官学。唐朝“六学一馆”(太学、国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律学、弘文馆、崇文馆);
②地方官学。长史负责地方官学事务;
3.私学
唐朝明文鼓励设立私学,以私学和家学的形式传授每一种专门的学术;
4.学校教育发展的特点
(1)建立了中央地方分级管理的教育行政制度
(2)学校教育管理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3)教学内容的丰富,扩大了知识范围
(4)学校类型和设置形式的多样化
(5)教育的等级性增强。
4.科举制度建立
(1)科举制度的萌芽与确立:隋炀帝大业三年定十科举人,即科举制度的开始;
(2)科举考试的程序、科目与方法:
①科举考试的程序是乡试-省试-吏部试
②考生来源为生徒和乡贡;
③科举考试的科目为,唐代科举分文科举和武科举两大类。文科举又分常科和制科两种。常科每年定期举行,科目有秀才、明经、俊士、进士、明法、明字、明算、一史、三史、开元礼、道学、童子科等。其中经常举行的有明经、进士、明法、明字、明算、秀才六科;

相关话题/中国教育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