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科技大学材料复试内部考研复习题1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5-12-31

1.钢:
在铁碳二元系中,把含碳量小于2.11%的合金称为钢。
2.铸铁:
在铁碳二元系中,把含碳量大于2.11%的合金称为铸铁。
3.匀晶转变:
金属结晶时从液相结晶出单相固溶体的过程。
4.共晶转变:
指一定成分的液态合金,在一定温度下,同时结晶出两种不同的固相的转变。L→α+β
5.包晶转变:
在一定温度下,一定成分的固相和一定成分的液相作用,形成另一个一定成分固相的转变。L+α→β
6.共析转变:
在一定温度下,特定成分的单相固态合金分解成两个新的、具有一定晶体结构固相的转变。γ→α+β7.铁素体:
碳在α—Fe中形成的间隙固溶体。为体心立方晶格,用“F”表示。
8.奥氏体:
碳在γ—Fe中形成的间隙固溶体。为面心立方晶格,用“A”表示。
9.珠光体:
由铁素体和渗碳体组成的机械混合物。用“P”表示。(其中的铁素体和渗碳体呈片层状)10.莱氏体:
由奥氏体和渗碳体组成的机械混合物。用“Ld”表示。在莱氏体中,渗碳体是连续分布的相,奥氏体呈颗粒状分布在渗碳体机体上。
11.索氏体:
在650—600℃范围内形成的片层较细的珠光体。用一千倍以上光学显微镜可辨别出片层。12.屈氏体:
在600—550℃范围内形成的片层极细的珠光体。用电子显微镜才能辨别出片层。
13.粒状珠光体:
在铁素体基体上分布着颗粒状渗碳体的组织称为粒状珠光体。
14.马氏体:
碳在α—Fe中的过饱和固溶体。若含碳量大于0.2%,则α—Fe的晶格点阵变为体心正方。若含碳量小于0.2%,则α—Fe的晶格点阵仍为体心立方。
15.贝氏体:
过饱和的铁素体和渗碳体组成的混合物。分为上贝氏体、下贝氏体、粒状贝氏体、无碳贝氏体。16.上贝氏体:
含碳量大于0.6%的碳钢,在Bs—350℃之间等温,形成上贝氏体。由贝氏铁素体和渗碳体组成。它在光学显微镜下呈羽毛状。
17.下贝氏体:
含碳量小于0.6%的碳钢,在350℃—Ms之间等温,形成下贝氏体。由过饱和铁素体和亚稳态的ε碳化物组成。它在光学显微镜下呈黑色针状。
18.粒状贝氏体:
低碳或中碳合金钢,以一定的速度连续冷却后所获得的组织,其形成温度接近Bs,由块状铁素体和岛状的富碳奥氏体组成。
19.无碳贝氏体:
对于含碳量很低或含有较多抑制碳化物析出元素的钢,在转变初期和中期,碳化物来不及析出,成为无碳贝氏体。它由贝氏铁素体和残余奥氏体(或马氏体)组成。
20.钢的热处理:
通过加热、保温、冷却的方法,来改变钢的内部组织结构,从而改善其性能的一种工艺。
21.奥氏体化:
任何成分的碳钢加热到Ac1以上,珠光体就向奥氏体转变。加热到Ac3或Acm以上,将全部变为奥氏体。这种加热转变成为奥氏体化。
22.过冷奥氏体:
处于临界温度以下的不稳定的将要发生分解的奥氏体。
23.起始晶粒度:
指珠光体刚刚全部变成奥氏体时的奥氏体晶粒度。
24.实际晶粒度:
指某一具体加热或热加工条件下所得到的奥氏体晶粒度。
25.本质晶粒度:
指在临界温度以上加热过程中,奥氏体的晶粒长大倾向的强弱。
26.本质粗晶粒钢:
随温度升高,奥氏体晶粒迅速长大的钢。晶粒度为1—4级。
27.本质细晶粒钢:
奥氏体晶粒长大倾向小,直至超过某一温度后,奥氏体晶粒才急剧长大的钢。晶粒度为5—8级。28.晶粒粗化温度:
奥氏体晶粒急剧长大的温度。
29.孕育期:
C曲线(过冷奥氏体等温转变曲线)中,转变开始线与纵轴的距离。它标志着不同过冷度下,过冷奥氏体的稳定性。(其中以550℃孕育期最短,稳定性最差。)
30.临界冷却速度:
在连续冷却过程中,奥氏体不发生分解而得到马氏体的最小冷却速度。
31.珠光体转变:
共析钢奥氏体化后,过冷到A1至“鼻尖”温度区间某处等温停留时,将发生共析转变,形成珠光体组织,称为珠光体转变。它是一种扩散性转变(依靠碳原子和铁原子的扩散,来完成反应中碳的重新分布和铁的点阵重构)
32.贝氏体转变:
将奥氏体化的钢过冷到Bs(约550℃)至Ms温度范围内某处等温,将产生贝氏体转变,也称中温转变。它是介于扩散性与非扩散型中间的一种中间转变(没有铁原子的扩散,只是依靠切变进行奥氏体向铁素体的点阵重构,并且通过铁原子的扩散进行碳化物的沉淀析出)
33.马氏体转变:
将钢加热奥氏体化后,以大于临界冷却速度Vk的冷却速度快冷至Ms温度以下,将产生马氏体转变,也称低温转变。它在转变过程中,铁原子和碳原子都不扩散,而是依靠切变进行非扩散性相变,且在奥氏体向马氏体转变过程中,无成分变化,只是点阵重构。
34.表面浮凸:
与马氏体相交的表面,一边凹陷,一边凸起,并牵动相邻奥氏体,出现倾斜隆起,称为表面浮凸。35.惯习面:
马氏体转变时,新相总是在母相的某个晶面族上形成,这种晶面称为惯习面。
36.热稳定化:
淬火过程中,由于慢冷或中间停留所造成的奥氏体稳定化,称为热稳定化。
37.退火:
将钢加热到临界点Ac1以上或以下的一定温度,保温一定时间,然后缓慢冷却,以获得接近平衡态的组织,这种热处理工艺称为退火。分为软化退火、去氢退火、再结晶退火、完全退火、不完全退火、球化退火、等温退火、扩散退火。
38.正火:
是将刚加入到Ac3或Accm以上约30—50℃,或者更高温度,保温足够时间,然后在静止空气中冷却的热处理工艺。
39.淬火:
将刚加热到临界点Ac1或Ac3以上的一定温度,保温一定时间,然后在水或油等温冷却介质中快速冷却,这种热处理工艺称为淬火。
40.回火:
是将淬火后的钢在A1温度以下加热,保温一定时间,然后冷却到室温,使之转变成稳定的回火组织的热处理过程。常用的有低温回火、中温回火、高温回火。


相关话题/北京科技大学 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