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名词解释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5-12-20

名词解释:
1.雅典宪章:1933年8月国际现代建筑协会第4次会议通过的关于城市规划理论和方法的纲领性文件,提出了城市功能分区和以人为本的思想。
2.城市性质:各城市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是各城市在城市 网络以至更大范围内分工的主要职能。
3.城市规划:人类为了在城市的发展中维持公共生活的空间秩序而作的未来空间安排的意 志。
4.城市人口:与城市活动有密切联系关系的人口,他们常年居住在城市的范围内,构成该 城市的社会主体。
5.城市绿地:用以栽植树木花草和布置配套设施,基本上由绿色植物所覆盖,并赋以一定 功能与用途的场地。
6.城市用地区划:城市地域因为不同的目的和不同的使用方式,而需将用地划分成不同的 范围或区块,以表达一定的用途、权属、性质或量值等。
7.城市用地:城市规划区范围内赋以一定功能与用途的土地的统称,是用于城市建设和满 足城市机能运转所需要的土地。
8.热岛效应:在大中城市由于建筑密集,绿地和水面偏少,生产与生活活动过程中散发出 大量热量,出现市区气温比郊外高的现象。
9.城市空间系统:城市范围内社会生态、及基础设施各大系统的空间投影及空间关系的总 和它是决定城市集聚效益的重要因素, 同时也决定城市各构成要素关系的合理性和运营的有 效性。
10.三类用地:不适于修建的用地和用地条件极差,必须付以特殊工程技术措施后才能用作 建设的用地。
11.城市景观规划:根据城市的性质规模、现状条件、总体布局,形成城市建设景观布局的 基本构思。
12.居住用地:由几项相关的单一功能用地组合而成的用途地域,一般包括住宅用地、与居 住生活相关联的各项公共设施、市政设施等用地。
13.对外交通用地:指铁路、公路、管理运输、港口和机场等城市对外交通及其附属设施等 的用地。
14.城市公共中心:居民集中进行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活动的地方,是公共设施相对集 中而组合有序的地区或地段。
15.城市总体布局:城市的社会、经济、环境以及工程技术与建筑空间组合的综合反映,通 过城市用地组成的不同形态体现出来。
16.城市开敞空间:是在城市的建筑实体以外存在的开敞空间体,是人与社会、自然进行信 息、物质和能量交换的重要场所。
17.分质给水系统:取水构筑物从同一水源功不同水源取水,经过不同程度的交公过程,用 不同的管理分别将不同水质的水供给不同的用户的系统。
18. 居住小区: 由城市道路或自然界线划分的具有一定规模并不为城市交通干道所穿越的完 整地段,内设有一整套满足居民日常生活所需要的基层公共服务设施和机构。
19.住宅群体空间组合:运用建筑空间构图的规律以及建筑空间构图的手段,将住宅、公共 建筑、绿化种植、道路和建筑小品等有机地组成完整统一的建筑群体。
20.干道网密度:城市道路系统中交通干道在城市用地面积中所占的比例,通常用每平方公 里城市用地面积内平均所具有的干道长度表示。
21. 城市用地选择: 根据城市各项设施对用地环境的要求、 城市规划布局与用地组织的需要, 对用地进行鉴别与选定的活动。
22.城市设计:对城市形体及三维空间环境的设计,包括使用功能、工程技术及空间环境的 艺术处理。
23.城市更新:将城市中已不适应一体化城市社会生活的地区作必要的有计划的改建活动。
1.逆工业化:城市发展过程中发达国家的传统工业城市陷入困境,第二产业的衰退远远甚于第三产业的增长,导致结构性失业,这被称为 “逆城市化”过程。
2 城市化:城市化也有的学者称之为城镇化、都市化,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 历史过程。
3 城市空间系统:是城市范围内社会,生态以及基础设施各大系统的空间投影及空间关系的总合。
4 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城市用地的自然环境条件适用性评定,是对土地的自然环境,按照城市规划与建设的需要,进行土地使用的功能 和工程的适应程度,以及城市建设的经济性与可行性的评估。
5 城市交通:分为城市内部交通与对外交通。内部交通是连接城市各组成部分的各种交通的总称,城市交通网主要由道路、高速路和轨道交通组成;有的还建有市内水道网。对外交通是城市对外联系的各种 交通的总称。
6 城市用地规划:城市用地是城市规划区范围内赋以一定用途和功能 的土地的统称。是用于城市建设和满足城市机能运转所需要的土地。 如城市的工厂、住宅、公园等城市设施的建筑活动,都要由土地来承 载,而且各类功能用途的土地经过规划配置,使之具有城市整体而有 机的运营功能。
7 城市环境容量:在城市特定区域内,环境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即城市对污染物的净化能力,或为保持某种生态环境标准所允许 的污染物排放总量。
8.工业用地:工业用地是指独立设置的工厂、车间、手工业作坊、建 筑安装的生产场地、排渣(灰)场地等用地。
9.城市对外交通运输: 以城市为基点, 与城市外部空间(其他城市、 乡村)进行联系的各种交通运输的总称。

简答题:
1.“雅典宪章”对城市规划目的的界定。
雅典宪章指出城市规划的目的是解决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四大活动的正常进行。宪章认 为:(1)居住区要用城市中最好的地段,规定城市中不同地段采用不同的人口密度;(2)有计 划地确定工业与居住的关系;(3)新建居住区要多留空地,旧区已坏的建筑物拆除后应辟为 绿地,降低旧区的人口密度,在市郊要保留良好的风景地带;(4)应从整个道路系统入手规 划交通,街道要进行功能分类,要按照调查统计的交通资料来确定道路的宽度。
2.城市规划的根本社会作用(意义)和基本任务。
城市规划的根本社会作用(意义)是: (1)建设城市和管理城市的基本依据; (2)保证城市合理 地进行建设和城市土地合理开发利用及其正常经济活动的前提和基础;(3)实现城市社会经 济发展目标的综合性手段。 任务是:保护和修复人居环境,尤其是城乡空间环境的生态系统,为城乡经济、社会和文化 协调、稳定地持续发展服务,保障和创造城市居民安全、健康、舒适的空间环境和鶳的社会 环境。
3.城市规划工作的特点。
(1)综合性;(2)法制性、政策性;(3)地方性;(4)长期性、经常性;(5)实践性。
4.编制城市规划应遵循的原则。
(1)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和谐;(2)环境与未来环境相和谐;(3)城市环境中各社会集团之 间社会生活相和谐。
5.城市用地的属性。
(1)自然属性:土地具有不可移动性即明确的空间定着性;(2)社会属性:土地必然依附于一 定的拥有地权的社会权力;(3)经济属性:城市用地在城市中的特定的环境与地点及土地利 用本身经济潜力的差别,会转化为经济效益;(4)法律属性:土地的以上性质经过方法程序 得到法律的认可和支持,会使土地具有法律的性质。
6.对城市用地自然环境条件分析的内容。
(1)地质条件,包括:建筑地基、滑坡与崩塌、冲沟、地震、矿藏等;(2)水文及水文地质条 件,水文条件包括地面水体的面阔、水深、水位、流速、水质、流量等。水文地质条件包括 地下水的存在形式、含水层厚度、硫化度、硬度及动态等;(3)气候条件:太阳辐射、风象、 温度、降水与湿度等;(4)地形条件,宏观上划分的地形类型包括:山地、丘陵、平原。在 小地区范围,包括山谷、山坡、冲沟、盆地、谷道、河漫滩、阶地等,与规划相关的地形条 件还有:地面高程、各用地部位间的高差、坡度等。
7.进行用地评定时要注意哪些因素?
(1)用地评定的内容与深度要根据不同规划阶段的需要相应地拟订;(2) 要注意用地所在区 域的环境背景的可能影响;(3) 要因地制宜,按照用地的自然属性,抓住主导环境要素进行 分析与评价;(4)不只看各个环境要素单独作用的总和,而是从环境的整体意义考察它们的 相互作用及后果。
8.城市用地的选择的影响因素
(1)建设现状。指用地内已有的建筑物、构筑物状态,如现有村、镇、或其他地上、地下工程设施,对它们的迁移、拆除的可能性、动迁的数量、保留的必要与价值、可利用的潜力以 及经济评估等问题。(2)基础设施。用地内以及周边区域的水、电、气、热等供应网络以及道路桥梁等状况,即基础设施环境条件。(3)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用地所在国土管理部门制定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该用地的用途规定及调整的可能性。(4)生态环境。用地所在的区 域自然环境背景以及用地自身的自然基础和环境质量。(5)文化遗存。用地范围内地上、地下已发掘或待探明的文化遗址、文物古迹及有关部门的保护规划与规定等状况。
9.工业用地的具体要求是什么?
(1)用地的形状和大小。工业用地的外形和面积大小,因生产类别、机械化、自动化、采用的运输方式、工艺流程和建筑层数有关;(2)地形要求。工业用地的自然坡度要和该厂选用的运输方式、工艺特点和排水坡度相适应;(3)水源要求。工厂应靠近水质、水量均能满足生产需要的水源;(4)能源要求。安排工业区必须有可靠的能源;(5)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要求。工业用地不应选在 7 级(及以上)的地震区,土壤的强度一般不应小于 1.5 公斤/平方厘 米,地下水位最好低于厂房建筑的基础等;(6)特殊要求:某些工厂对气压、湿度、空气含尘量、防磁、防电磁波等有特殊要求,应在布置时予以满足;(7)工业用地应避开军事用地、 水力枢纽、大桥,有用矿物蕴藏区和采空区,文物古迹埋藏区,生态保护与风景旅游区和埋 有地下设备的地区。
10.居住用地组成的内容。
居住用地因城市的规模、 自然条件、 居住生活方式以及建筑水平等差别而有不同的组成形态, 可以概括为四类:(1)住宅用地,指不同类型住宅所占用地,包括住宅基底和宅基周围所必要的用地;(2)公共 服务设施用地,指居住生活所需要的学校、医疗、商业服务、文娱等设施用地;(3)道路用 地,指居住区内各种道路、停车场地的用地;(4)绿地,指居住地区集中设施的公园、游园 等用地。
11.公共设施分布规划的要求。
(1)公共设施的项目要合理配置; (2)各类公共设施要按照与居民生活的密切程度确定合理的 服务半径; (3)公共设施的分布要结合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考虑; (4)根据设施本身的特点及 其对环境的要求进行布置; (5)公共设施布置要考虑城市景观组织的要求; (6)公共设施的分 布要考虑合理的建设顺序;(7)公共设施布置要充分利用城市的原有基础。
12.城市绿地的功能和作用。
(1)提高城市自然生态质量;(2)有利于环境保护;(3)提高城市生活质量,调适环境心理; (4)增加城市地景的美学效果;(5)增加城市经济效益;(6)有利于城市防灾。
13.城市道路系统布置的基本要求。
(1)在合理的城市用地功能组织的基础上,形成一个完整的道路系统;(2) 按交通性质区分不同功能的道路;(3)充分利用地形,减少工程量;(4)考虑城市环境和城市面貌的要求;(5)满足敷设各种管线及与人防工程相结合的要求。
14.城市对外交通规划的基本原则。
(1)按照各种运输方式的技术运营特点、货流条件与地区条件,综合利用它们的设备,使之 共同发展、互相协作、互相补充、各尽其长、各尽其用。合理组织城市对外交通综合运输;(2)为了发挥各种交通设施的效能,在布置时,应在城市总体合理布局的前提下,尽量满足它们的技术经济要求;(3)充分照顾城市整体利益,尽量减少对城市环境、交通等方面的干扰,为城市的生产与生活创造便利条件;(4)保证城市与交通运输密切配合,有计划按比例共同发展。在布局上使城市与各类交通均具备发展的可能性,互不影响。
15.山区城市布局的形式及其特点。
山区城市的地形比较复杂,用地往往被江河、冲沟、丘谷分割,地形高差较大,城市布局受 自然地形条件限制,形成分散布局。具体形式及特点主要是: (1)组团式布局。城市用地被地形分隔,工业成组布置,每片配置相应的居住区和生活服务 设施,片与片之间保持一定距离。这种布局形式虽然可以为城市创造一定的有利条件,但市 政工程设施比较分散,各部分的交通联系不太方便。因此,每个组团不宜太小,必须具备一 定的规模和配置完善的生活服务设施。 (2)带状布局。沿河岸或谷地方向延伸形成带状布局。这种布局形式的主要特点是平面结构 与交通流的方向性较强,但其发展规模不宜过大,城市不宜拉得过长,城市中心宜布置在适 中地段或接近几何中心上。 (3)有机疏散、分片布局。这是特大城市或大城市在山区地形十分复杂的条件下采取的布局 形式。这种布局形式使劳动和居住联系密切,减少了城市交通压力和交通消耗的时间,同时 可较好地解决整体与局部、近期与远期的矛盾,使城市结构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相关话题/城市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