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教程课后答案(4)

本站小编 网络资源/2015-07-16



5、如何理解“新闻价值”?
答:它主要是把交换价值作为衡量行文的标准。这一点,是由大众传媒的经营目标所决定的。大众传媒是经营性组织,它们所提供的新闻信息产品如果不为受众市场所接受,势必会影响到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第十章

第一节
1.什么是大众?大众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答:大众是一种性的未组织化的社会群体,与既有的 群体形态相比,有着明显不同的特点。
特点:(1)规模巨大性;(2)分散性和异质性;(3)匿名性;(4)流动性;(5)无组织性;(6)同质性。

2.简述大众社会心理的形成和演化?
答:(一)早期的贵族主义观点:早期的 大众社会理论者主要是一些保守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他们对工业革命,资产阶级革命后的工人和劳动大众作为主要的社会力量登上政治舞台感到恐惧和危机,并站在贵族主义的立场上队对这种现状进行批判。
(二)对法西斯极权主义的批判:这个时期的大众社会理论,主要着眼于产业化和资本主义大众民主制的内在矛盾,分析大众的"异化"及其社会结果,并试图由此说明法西斯体制出现的社会原因。
(三)站后美国的大众社会理论:密尔肆认为,在现代社会,出现了"新中产阶级",即白领阶层。李斯曼主要从人是的社会性格或社会适应方式的变化来说明大众社会的成因。恐豪瑟则强调现代大众社会具有双重性质。

3.什么是"拷贝的支配"?试分析这个观点?
答:拷贝的支配不是实物本身,而是实物的代替物。它存在着两条“抽象的原理”。第一条是利润原理。也就是说,拷贝的收集、制作、和提供是作为赢利活动来进行的。第二条是政治或宣传原理。宣传即使用语言或其他象征手段,将众多的人们引向某种态度或行动的活动,大众传媒的拷贝制作和提供不仅受到利润原理的驱动,而且受到政治和宣传原理的制约。

4.简析作为"大众"的受众观?
答:(1)作为社会群体成员的受众。(2)作为市场的受众。(3)作为权利的主体的受众。

第二节

1.试析作为“社会群体成员”的受众观。
如果我们把受众看做是社会群体的成员,就会发现受众并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分属于不同的社会团体或群体,有着不同的社会背景。受众对大众传媒的接触虽然是个人的活动,但这种活动通常受到他的群体归属关系、群体利益以及群体规范的制约。受众的群体背景可以分成两个方面,一是人口统计学意义的群体,二是社会关系意义上的群体,受众的群体背景或社会背景是决定他们对事物的态度和行动的重要因素,这种影响有时甚至超过大众传播的影响。早在20世纪40年代,拉扎斯菲尔德等人进行的IPP指数分析就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2.什么是“IPP指数”,它是如何设计的,主要说明什么问题。
既“既有政治倾向的指数”,是一个从社会经济地位、居住区和宗教信仰三个方面来显示受众在接触媒介宣传前已有的政治立场和态度的综合指数。拉扎斯菲尔德等人由此提出了著名的“政治既有倾向假说”:在人们就选举或其他政治问题作出决定之际,这种决定并不取决于一时的政治宣传和大众传播,而是基本上取决于他们迄今所持的政治倾向。很显然,人们的政治态度,与他们归属的社会群体和社会背景是分不开的。他们还进一步提出“选择性接触假说”

3.试析“受众即市场”的观点。
大多数媒介机构的基本观点,不过,对受众市场性质的看法,随着时代变迁也有一个变化的过程。他反映了传媒活动的某些特性。20世纪80年代以后,多数传媒把受众看做是一个未分化的“大众”市场,其有效经营方式是提供能够满足普通需求的信息产品或服务;而在媒体丰富化的今天,许多传媒则认为大众市场已经饱和,因此,准确进行受众定位,开拓具有特定需求的“小众”市场成了保证经济效益的最佳选择。

4.为什么说受众是权利主体?简述受众的基本需求。
受众不仅仅是传媒信息的使用者或消费者,他们还是构成社会的基本成员,也是参与社会管理和社会公共事务的公众。当我们把受众看作是社会成员和公众的时候,受众拥有各种各样的正当权利。
基本需求:传播权:受众有权将自己的经验、思想、观点等等通过一切合法手段和渠道加以传播。
知晓权:受众有权获得有关自身所处环境及其变化的信息。
传媒接近权:受众有权利用传播媒介开展各种社会和文化活动。这项权利也赋予了传媒应该向受众开放的义务和责任。

第三节

1.什么是"使用和满足"?如何理解受众需求?
使用和满足研究把受众成员看作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 ,把他们的 媒介接触活动看作是基于特定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是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

2.早期"使用和满足"研究揭示的周中媒介接触动机和满足的形态有哪些类型?
1)对广播媒介的使用和满足的研究。
2)对印刷媒介 的使用和满足的研究。
3)对电视媒介的使用和满足的研究。

3.试分析受众个人所处的社会环境条件对媒介接触行为的影响?
少年儿童的电视接触行为与他们在家庭、学校中的处境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制约成人媒介接触行为的 社会 条件就更为复杂,这里
既有他们完成社会化过程的环境,也包括他们 的现实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背景、社会的地位、价值观、群体归属关系和人际关系等众多的因素。

4.试述竹内郁郎的“使用与满足”过程模式的内容和含义。
日本传播学家竹内郁郎在对卡兹的研究的进行补充的基础上提出了"使用与满足"过程模式,具有总结的意义:
(1)人们接触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他们的特定需求,这些需求具有一定的社会和个人心理起源。
(2)实际接触行为的发生需要两个条件,其一是媒介接触的可能性,其二是媒介印象。
(3)根据媒介印象,人们选择特定的媒介或内容开始具体的接触行为。
(4)接触行为的结果可能有两种,即需求得到满足或没有得到满足。
(5)无论满足与否,这一结果将影响到以后的媒介接触行为。人们会根据满足的结果来修正既有的媒介印象,在不同程度上改变对媒介的期待。

5.如何评价"使用和满足"研究?
(1)使用和满足研究过于强调个人  和心理的因素,行为主义和功能主义色彩教浓。
( 2)它脱离开的传媒内容的生产和提供过程,单纯的考察受众的媒介接触行为,因而不能全面的揭示受众与传媒的社会关系。
(3)使用和满足研究指出了受众的 某种能动性,但这种能动性是有限的,因而不能反映受众作为社会实践主体、有着传播需求和传播权利的主体所具有的能动性。

第十一章

第一节

1.    什么是传播效果?他有那些含义?
    答:所谓效果就是指人的行为产生的有效结果。传播概念有双重含义:1、他指带有说服动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传者身上引起的心理 态度和行为的变化。2、他指传播活动尤其是报刊广播 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的活动对受传者和社会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的总体。

2.传播效果分为那些层次?大众传播的社会效果的三个层面是什么?
答:(1)传播效果依据其发生的逻辑顺序或表现阶段可以分为三个层面;外部信息作用与人们的视觉和记忆系统,引起人们知识量的增加和知识结构的变化,属于认知层面上的效果;作用与人们的观念或体系而引起情绪或感情得变化。属于心理和态度层面上的效果;这些变化通过人么的言行表现纯来,既为行动层面上的效果。      (2)社会效果的三个层面:环境认知效果;价值形成与维护效果;社会行为示范效果。

3.联系实际,举例说明什么是传播的逆反效果。
答:1)短期的预期效果。包括"个人的反应"和"对媒介自主权中宣传报道活动的反应"两种。
2)短期的非预期效果。这里也有"个人的自发反应"和"集合的自发反应"两类。前者指个人接触特定信息后所发生的\与传播者意图无直接关系的模仿或学习行为,这些行为可能是有利于社会的,如从中学习知识或领悟人生道理;可能是反社会的,例如接触有害的传播内容所诱发的青少年犯罪等等。
3)长期的预期效果。指的是就某一主题或某项事业进行的长期信息传播所产生的与传播者意图相符的累积效果。
4)长期的非预期效果

4.考察具体过程的传播之际,应注意那些环节和要素?
答:1、传播主题与传播效果--考察传播者
2、传播内容与传播效果--考察内容的主题和,观点,价值取向等信息在内的因素与传播效果的关联。
3、寻系载体与传播效果--寻系是通过语言,文字,声音,图形,画面,影象等载体传递的。
4、传播技巧与传播效果--传播技巧指的是唤起受传者的注目,引起他们呢的特定心理和行动的翻译,从而实现说服或宣传之预期目的的测略方法,包括内容提示法,说理法,诉讼法等,这些研究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5、传播对象与传播效果--受传者不是完全被动的信息接受者,相反,受传者的属性对传播效果起着重要的作用。

5.什么是关于大众传播的影响和效果的“常识理论”现场理论和社会科学理论?
答:1、常识理论--即公众通过日常接触和使用传播媒介的直接体验而形成的一些观点和看法。
2、现场理论--就是在传媒内部工作的人所持的观点,包括他们对传播活动的目的与性质的理解,信息选择与加工的标准,采编业务技术规程,职业道德规范。这种理论直接支配着大众传媒的运营和日常的信息传播活动。
3、社会科学理论--是从个人,社会与媒介的三者关系出发,通过对媒介活动及其客观结果的定量性研究而获得的系统知识。

第二节

1.什么是“子弹论”?他们反映了什么样的大众传播效果观?
答:“子弹论”是错误的,它是一种唯意志论观点,过分夸大了大众传播的力量和影响,忽视了影响传播效果的各种客观社会因素,并且否定了受众对大众传媒的能动的选择和使用能力。它对传播过程做了过于简单的描述。
核心观点是: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它们所传递的信息在受传者身上就像子弹击中躯体、药剂注入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它们能够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甚至直接支配他们的行动。表明大众传播拥有极大的影响力

2.试分析“有限效果理论”。
答:1.大众传播不是效果产生的必要和充分的原因,它只不过是众多的中介因素之一,只有在各种中间环节的连锁关系中并且通过这种关系才能发挥作用。
2.大众传播最明显的倾向不是引起受众态度的改变,而是对他们既有态度的强化。
3.大众传播对人们的态度改变产生效果需要两个条件;一是其他中介因素不再起作用,二是其他中介因素本身也在促进人们态度的改变。
4.传播效果的产生,受到某些心理生理因素的制约。
5.传播效果的产生,还受到媒介本身的条件(信源的性质、内容的组织)以及舆论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总之,克拉帕的这些观点极力强调拉大众传播的无力性和效果的有限性,因而被成为“有限效果理论”

3.简述以下概念和范畴:政治既有倾向假说,选择性接触,传播流,意见领袖与两极传播,强化效果或“补强”效果,“结晶”效果,传播效果的中介因素?
答: 政治既有倾向性----指的就是人们在接触传媒宣传之前已有的政治态度。
   选择性接触---受众对那些与自己的既有立场,态度一致或接近的内容加以接触。、
传播流---由大众传媒发出的信息,经过各种中间环节,“流”向传播对象的社会过程。
意见领袖:---在传播活动中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特征:社交范围广、信息渠道多、传媒接触大。
两极传播---“大众传播----意见领袖---一般受众“

相关话题/传播

  • 领限时大额优惠券,享本站正版考研考试资料!
    大额优惠券
    优惠券领取后72小时内有效,10万种最新考研考试考证类电子打印资料任你选。涵盖全国500余所院校考研专业课、200多种职业资格考试、1100多种经典教材,产品类型包含电子书、题库、全套资料以及视频,无论您是考研复习、考证刷题,还是考前冲刺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可满足您学习上的不同需求。 ...
    本站小编 Free壹佰分学习网 2022-09-19
  • 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 人类传播的演进1、美国传播学奠基人威尔伯施拉姆的生动比喻(将人类历史的100万年作为一天计算)2、人类传播演进的过程(1)口语传播时代 (2)文字传播时代(3)印刷传播时代 (4)电子传播时代 第二章 传播及传播学1、传播的定义郭庆光:传播是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德弗勒和丹尼斯在 ...
    本站小编 网络资源 2015-07-16
  • 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学教程 第二版复习讲义
    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学教程 第二版复习讲义
    第一章 传播1、定义: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课本)(1)中国古代的传播概念: 传(纵横地传播)、播(广泛地传播)、布(伸展地传播)、流(连续地传播)、宣(庄重地传播)、扬(宏大地传播)等 传播合起来用:《北史。突厥传》:宜传播天下,咸使知闻。 (2)communication:传递、交流、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5-07-16
  • 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学考研真题(1999到2011)
    1999年传播学基础理论试题参考答案 一、名词 1、大众传播 参考答案:大众传播(mass communication)这个概念首次出现于194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宪章中。根据传播学者梅尔文德弗勒的定义,所谓大众传播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职业传播者利用机械媒介广泛、迅速、连续不断地发出讯息,目的是使人数众多、成分复杂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5-07-16
  • 2013年北京邮电大学传播学考研真题
    2013年北京邮电大学传播学考研真题 传播学理论 一、名词解释: 1.跨媒体, 2.网络原生媒体, 3.博客, 4.网络文化, 5.文化创新科技, 6.罗伯特克里格关于传播理论的七大传统 二.简答题: 1,伊妹儿效应。 2,现代传播发展的三个阶段。 3,文化帝国主义。 4,简述利昂,费斯廷格的认知不协调理论 三、论述题 ...
    本站小编 网络资源 2015-07-13
  • 2012年北京邮电大学传播学考研真题
    2012年北京邮电大学传播学考研真题 传播学理论: 一、名词解释 1.编码/解码 2.沉默的螺旋 3.SNS 4.创新扩散 5,博客人 二、简答题 1.依附理论 2.简述斯蒂分金的游戏论 3.非语言符号的功能是什么 4.简述麦克卢汉的媒介三论 三、论述题 1.论述施拉姆的认识媒介八个原则,并阐述他对传播学的贡献。 2.阐述传播学 ...
    本站小编 网络资源 2015-07-13
  • 2014年北京邮电大学传播学考研真题
    2014年北京邮电大学新闻传播考研真题 一、名词解释 组织传播 古登堡 电子乌托邦 涵化理论 二、简答 沉默的螺旋的不足 受众即市场的主要观点 三、论述 什么是流言传播,流言与谣言的区别 大众文化与网络传播(完整版) 一名词解释 物联网 网络文化 云计算 电信传播 信息消费 大媒体 二简答 简述宽带中国 ...
    本站小编 网络资源 2015-07-13
  • 2014年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实务考研真题
    2014年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实务考研真题 一、名词解释(5*2) 巴纳姆 英国最早的新闻书广告 二、简答(10*4) 1、简述公关在中国发展的条件有哪些 2、消费者的购买决策模式?根据时间消费者分为哪三种类型? 3、你怎么看微信营销的发展和前景 4、简述社会营销,结合2013年的国内大事,说 ...
    本站小编 网络资源 2015-07-13
  • 2015年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历史与理论考研真题
    2015年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历史与理论考研真题 名词解释: 诺利纽曼舆论大数据第三者效果焦点小组访谈法 简答: 电视对媒介情境的改变 近代印刷术的发明带来的社会变革 论述: 社会弱势群体的媒介形象问题 广电领域近年来有何政策,反应了什么趋势 在互联网时代如何维护世界信息与传播秩序 ...
    本站小编 网络资源 2015-07-13
  • 2015年中传新闻传播史论及新闻实务考研真题
    2015年中传新闻传播史论及新闻实务考研真题 新闻传播史论 一、名词解释 成舍我 新新闻学 廉价报纸 循环日报 媒体公信力 二、简答 邹韬奋办报特点 媒介素养的内涵 李普曼的拟态环境 CNN的特点 三、论述 五四时期新闻业务的改革 两个舆论场及其相互关系 新闻实务 一、名词解释 隐性采访 系列报道 专刊 延 ...
    本站小编 网络资源 2015-07-13
  • 2015年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史论考研真题
    2015年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史论考研真题 1.廉价报刊2.新新闻学3.成舍我4.媒体公信力5.《循环日报》 1.简述邹韬奋的办报活动与特点 2.略述媒介素养及其内涵 3.简述CNN及其特点 4.评价李普曼的拟态环境 1.五四运动时期新闻业务的改革 2.两个舆论场的特点及相互关系 ...
    本站小编 网络资源 2015-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