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历年土壤学考研真题答案(3)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5-05-14


B.残留在土壤中的植物残体碳,相对缓慢分解,木质素,蜡质或在第一阶段未被矿化的植物残体碳或多或少会发生物理和化学转化。
③腐殖质的分解和转化 分3个阶段
A。腐殖质经过物理化学作用和生物降解,使其芳香结构核心与其复合的简单有机物分离,或是整个复合体解体 B。释放的简单有机物物质被分解矿化和转化,酚类聚合物被氧化。
C。脂肪酸被分解,被释放的芳香族化合物(如酚类)参与新腐殖质的形成。
二、胶体吸附
①阳离子吸附与交换
A。自然条件下,土壤胶体一般带负电荷,胶体表面通常吸附着多种带正电荷的阳离子,这种吸附所涉及的作用力主要是土壤表面负电荷与阳离子之间的静电作用力。(库仑力)
B。阳离子交换包括解吸和吸附两个过程
②阴离子吸附
A。静电吸附,由土壤胶体表面带有正电荷引起的
B。负吸附,指电解质溶液加入土壤后阴离子浓度相对增大的现象。
C。专性吸附
三、土壤空气的对流扩散P121
①土壤空气对流指土壤与大气间总压力梯度推动的气体的整体流动。
②土壤从大气中吸收O2,同时排出CO2的气体扩散。
四、土壤的缓冲P180
土壤缓冲性为土壤抗衡酸、碱物质,减缓PH变化的能力。在一个溶液中,当弱酸及弱酸性弱酸及弱酸性盐或弱碱及弱酸盐共存时,则该溶液具有对酸或碱的缓冲缓冲作用。土壤酸碱缓冲体系有:碳酸盐体系,硅酸盐体系,交换性阳离子体系,铝体系,有机酸体系。
五、养分循环
①氮素循环P192
大气中的氮以分子态氮(N2)和各种氮氧化物(NO2、N20、NO等)形式存在,他们在微生物同化作用下或通过物理、化学作用进入土壤,转化为土壤和水体的生物有效氮—铵态氮(NH4—N)和硝态氮(NO3_N),然后从土壤和水体中的生物有效氮回归到大气中,这构成了氮素循环。
②磷循环与转化
A。磷循环主要在土壤、植物和微生物中进行,其过程为植物吸收土壤有机态磷,动植物残体磷返回土壤再循环;土壤有机磷(生物残体中磷)矿化;土壤固结态磷的微生物转化;土壤粘粒和铁铝氧化物对无机磷的吸附、解吸、溶解、沉淀 B。磷矿化归纳起来主要是沉淀和溶解反应,吸附和解吸反应,以及有机磷的矿化和无机磷的生物固定等
3.论述土壤有机质与土壤肥力的关系,并回答土壤中植物残体C/N比与土壤有机质累计间的关系P11.4
4.我国土壤类型从北到南和从东到西的大致分布规律是什么?P9.2
2006年
一、名词解释
1.硅铝铁律:
2.激发反应:由于加入了有机物质而使土壤原有机质的矿化速率加快或变慢的反应。
3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把土壤水的能量指标与数量指标所作的关系曲线
4粘粒矿物2005
5.土壤垂直地带性分布规律
二、简答题
1.什么是土壤水分再分布过程?课本P113
三、论述题
1、论述砂质土壤和粘质土壤在保水特性和抗旱能力方面各有什么差异
2、论述土壤孔隙状况与植物生长的关系P9。1
3.论述土壤有机质与土壤肥力的关系,并回答土壤中植物残体C/N比与土壤有机质累计间的关系P11.4
4、简述土壤水分蒸发过程的阶段性及其防止措施。P1。2
5.比较高岭石、蒙脱石和伊利石在矿物结构、同晶置换、电性、CEC、保肥性等方面的差异。P3.7
2007年
一、名词解释
5.CEC:阳离子交换量,是指土壤所能吸附和交换的阳离子数量。
6.有机质的腐殖化过程:各种有机化合物通过微生物合成或在原植物组织中的聚合转变为组成和结构比原来的有
机化合物更为复杂的新的有机化合物的过程。
8土壤剖面:从地表向下挖掘所暴露的垂直切面,是一个具体土壤的垂直断面。
10.反硝化作用:指土壤中的硝酸盐,在反硝化细菌的作用下,最后还原成N2O等气体逸失的过程。
七、简答题
2、试述不同质地土壤肥力特征的差异。P5.11
5.我国土壤酸碱性有何分布规律?原因何在?P7。16
2008年
一、名词解释
1.土水势:为了把可逆地等温地在标准大气压下的纯水中移动无穷小量的水到土壤水分中去,每单位数量的纯水
所需做功的数量
2:土壤有机质的矿化率:每年因矿化作用消损的有机质量占土壤有机质总量的百分数。
3:钙积过程: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壤钙的碳酸盐发生移动累积的过程。
4:土壤生产力:指土壤肥力因素的各种性质和土壤的自然、人为环境条件构成了土壤生产力。
五、简答题
1、简述团粒结构的肥力意义是什么?P4.10
2、土壤为什么具有缓冲酸碱的能力?P7.15课本P184
3、简述C/N比对有机质分解有何影响。
有机物质组成的C/N比对其分解速率影响很大。
①对于微生物来说,同化一份氮到体内,必须相应需要约24份碳。显然,植物残体进入土壤后,由于N的含量太低而不能使S微生物将加入的有机碳转化为自身组成,为了满足微生物分解植物残体对氮的养分需要,S微生物必须从土壤中吸收矿质态氮,此时S矿质态氮的有效性控制了S有机质的分解速率,最终的结果是在微生物和植物之间竞争S矿质态氮。为了防止植物缺氮,在使用含氮量低的小麦水稻等作物秸秆时应同时适当补充施速效氮肥。②随着有机物质的分解和NO2的释放,S中有机质的C/N降低,微生物对N的要求也逐步降低。最后,当C/N降至大约25:1以下,微生物不在利用土壤中的有效氮,相反由于有机质较完全分解而释放矿质态氮,使得矿质态氮的含量比原来的有限制的提高。但无论有机物质的C/N如何变化,当它被翻入土壤中,经过微生物的反复作用后,在一定条件下,它的C/N比或迟或早都会稳定在一定的数值。一般耕作土壤表层有机质的C/N在8:1到15:1,平均10:1到12:1之间,处于植物残体和微生物C/N之间。
八、论述题
1、质地不良土壤如何改良?P11.6
2、有机质在土壤肥力和生态环境等方面有何重要作用?如何增加土壤有机质的含量?P10.3
2009年
一、名词解释
1、土壤:地球陆地表面能够生产植物收获的疏松表层。
2、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土壤水的基质势或土壤水吸力随土壤含水率而变化的关系曲线。其关系曲线称
2010年
一、名词解释
3、土壤耕性:只由耕作表现出来的土壤物理性质,它包括①耕作时土壤对农具操作的机械阻力,即耕作的难以
问题②耕作后与植物生长有关的土壤物理性状,即耕作质量问题。
4、土壤缓冲性:指土壤不仅具有抗衡酸,碱物质,减缓PH变化的能力,从广义上讲土壤是一个巨大的缓冲体系,
对营养元素、污染物质、氧化还原同样具有缓冲性,具有抗衡外界环境变化的能力,可以看作一个能表征土壤质量及土壤肥力的指标。
五、简答题
4、空气组成有哪些特点?P6。13
5、如何增加土壤肥力?
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反映了植物枯枝落叶、根系等有机质的加入量与有机质的分解而产生损失量之间的动态平衡。保持适量的土壤有机质含量是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① 施用有机肥,提高土壤有机质水平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主要的有机肥源
包括:作物秸秆,绿肥,粪肥,厩肥,堆肥。沤肥等。在我国有些地方还施用饼肥、重沙、鱼肥、河泥、塘泥的



⑤ 习惯。各地可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肥源。 旱地改成水用后,土壤有机质含量明显增高。与单一作物连作相比,实行绿肥的或牧草与作物轮作课显著提高土壤有机质的含量。但是土壤肥力不同,其积累有机质的效果有较大差异。在肥力高的土壤上,绿肥一般只起到维持土壤有机质的水平;而在肥力低的土壤上,绿肥则有明显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的良好效果。 免耕可以显著增加土壤微生物和微生物碳与有机碳的比,并使土壤有机质水平表现出提高的趋势。这主要是由于免耕有效的抑制了土壤过度通气,减少有机质氧化降解 施用一些氮肥也是将土壤有机质保持在合适水平的一项措施。首先氮肥能增加作物微生物量及由此增加进入土壤的作物残体量。其次,施用铵态氮肥可以导致土壤酸化,这也能降低土壤有机质的分解。 在注重耕地土壤有机质数量的同时,还必须强调土壤有机质中要有合适比例的不同生物活性的有机质组成,以
保持良好的土壤结构,又能源源不断的提供养分。


相关话题/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