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低头学习,抬头看路,两手都要硬

  网络资源 /2005-03-01

每个人实际情况不同,不可能有统一的复习模式,正如大家已经背过的但仍将要背的那样话一样: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唯一不容质疑的是:不论采用哪一种复习方法,脚踏实地的学习都必不可少。所谓"抬头看路",主要是指专业课方面信息的收集和对政治命题方向的把握。 
 
  考研复习需要多长时间、怎样获取相关信息、如何制订复习计划、各个科目具体如何准备、用哪些参考书、需不需要上辅导班┅┅这些问题是每一个打算考研的人所关心的。但是,每个人实际情况不同,不可能有统一的复习模式,正如大家已经背过的但仍将要背的那样的话一样: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唯一不容质疑的是:不论采用哪一种复习方法,脚踏实地的学习都必不可少。我看到过有的研友花大量的时间去打听哪一本参考书最好、哪一个辅导班老师押题最准┅┅在我看来,这或者是心存侥幸、对自己缺乏信心;或者是把收集信息、寻找捷径作为一个堂而皇之的理由,下意识地逃避学习。在考研队伍越来越壮大、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形势下,如果打算考研,那就同时做好老老实实复习的打算。回顾自己的复习过程,虽然一直在尽力保持心态平和,但仍是过于浮躁,许多学习时间就在低效和百无聊赖中浪费掉了。

  一、考研复习需要多长时间

 考研复习需要多长时间,答案因人而异。按自己的初始情况、报考专业的竞争程度和预期的复习效率来确定。

  我是在大三时确定要考研,大三上学期就在课余时间看一看数学和英语,因为当时还没有确定具体考哪个专业,所以没有开始专业课复习。大四前的暑假,我提前到校,从8月份开始正式复习,一直到1月中旬参加考试,用了将近半年的时间。这学期正好只有一门必修课,我可以把大部分时间用在考研准备上。我的报考方向和本科专业都属于经济类,半年的全面复习时间应该够了,但是由于复习效率较低,还是觉得复习得很不充分,考试结果也与期望值差了一截。  

  如果报考的是本院本专业,考试要求的各门课程都学过,并且对出题老师的研究方向和考试方式都比较熟悉,公共课基础也不是太差的话,那么有半年时间进行"全日制"式的复习足够了。就北大的大部分文科而言,主要课程基本上安排在前三年,到大四以后必修课很少,一般为一至两门,上课不会占用什么时间;有的学校为了方便学生考研或找工作,大四上学期会提前进行期末考试;有许多考研的同学,干脆就采取逃课的方式,只要在考前突击一下维持及格就行了。所以研究生考试之前的几个月时间,要维?quot;全脱产"式的复习状态,对在校学生并不是一件难事。如果要跨校跨专业报考,或者公共课基础较差,或者担心复习时进入不了状态,那就只能提前开始、早做准备。我听说过有一些同学,由于所报考的专业竞争激烈,自己又非此专业不上,所以在大二甚至大一就着手准备了;也有一些同学只用两三个月的时间就可以取得很好的成绩;还有些人并没有明确要考研,只是抱着试一试或玩一玩的心态去参加考试,这种情况压根儿就不需要任何准备。另外,像英语,无论对考研、出国还是找工作都非常重要,属于"活到老、学到老"的科目,那就谈不上从什么时候开始准备了。  

  总而言之,考研复习需要多长时间,答案因人而异。按自己的初始情况、报考专业的竞争程度和预期的复习效率来确定。能够找到跟自己情况差不多的师兄师姐,向他们求教,那是最好。

  二、收集信息

  考研,还是考实力的;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的道理适合于大多数情况。"低头学习"和"抬头看路",两方面都要照顾到,但前者为主,后者为次,不可本末倒置。

  (一)首先,所报学校、院系的招生政策,往年的分数分布、录取线和录取比例,复试的分数线、时间、形式和在总分中所占比例,录取时间进度┅┅  

  这些信息一般在学校网站上可以查到,也可以直接去研究生院或研招办索取相关资料。

  1,其中的细节不可忽视。比如体检要求,去年某校曾有一个专业总分第一的考生因为"乙肝表面抗原阳性"在体检中被刷下来,在报纸上引起争论。如果事先向学校医院问清楚,也不会有这么多麻烦。

  2,各专业往年的报考人数、录取比例和分数分布情况,可以大致了解该专业的竞争情况以及专业课难度。例如,2003年北大光华管理学院的金融学,专业课得分很低,600多名考生中专业课及格的只有70多人,确定复试名单时仅凭"专业课及格"这一项就把大多数人刷下去了。北大研究生院网页上"统计信息"这一栏会公布历年研究生各专业报名录取情况,?quot;网上查分"这一栏中可以查到去年所有专业考生的分数情况。

  3,对学校近年的复试时间也要了解清楚,这有助于复试准备、找工作、调剂到其他院系的时间安排。

  (二)其次,考试科目、参考书目、是否提供往年考题、各专业计划招生人数、自费和公费比例、免试录取名额┅┅  

  这些信息在每年7月份公布的招生说明中可以看到。7月之前,可以参考往年的招生说明。不过,每年的情况或多或少总会有一些变化。比如2003年北大经济学院和光华管理学院的考试科目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动。

  1,看考试科目时,对于专业课不能单凭名称判断自己有没有学过,尤其对于人文学科和社会学科而言更是如此。同样名称的一门课,不同学校不同老师指定的教材、参考书都会有所不同,课程的涵盖范围、侧重点更是千差万别。这往往根授课老师的研究方向有关,比如,教微观经济学的老师,除了要?quot;消费者理论"、"生产者理论"、"市场理论"这些公认的必讲内容之外,如果研究方向是制度经济学,那么他可能会单列一章专门讲  "科斯定理";如果研究方向是数理经济学,那么该老师可能会详细地讲述公式的数学推导过程;如果正在研究产业经济学,那么在讲  "市场理论"这一部分时,他可能会花许多时间讲不同的市场模型。由于这些内容是老师目前最熟悉最有心得体会的,所以往往会出现在考题中(假定授课老师就是出题者);这些内容不会占很多分数,但肯定是可以拉开差距的那部分,听过课或看过笔记的考生可以很容易地答出来,其他的考生可能对这些知识一无所知。  

 2,"参考书目"这一栏值得特别注意,有的院系不会指定任何参考书;有的院系会不指明轻重主次,稀里哗啦列出十几本参考书,在半年时间内根本不可能看完;有的院系列出的参考书可能与考试关系不大。对这一栏不可不信,不可全信。需要问清楚该院系的本科生具体用哪些教材,如果可能,还要问清楚研究生考试中具体是哪些老师出题。

  3,在各专业的计划招生人数中,一般包含了保研和推研的学生名额。比如,北大经济学院2003年计划招生80人,其中包括推荐免试生名额40人,这样留给统考生的录取名额就只有40个;光华管理学院金融学专业2003年计划招生75人,其中公费名额15人,含6个推荐免试名额,留给统考生的公费名额只有9个。

  4,有些学院的教务处会出售近年的专业课试题,可以直接电话咨询。事实上,从BBS和相关的考研网站上,总可以免费下载这些题目。

  (三)关于考研的专门网站、各考研辅导学校的网站以及各高校BBS的考研版。  

  比较有名的www.kaoyan.netwww.linghang.com

 

www.kaoyanbar.com,从中可以得到关于考研的许多知识以及购买资料、报辅导班和调剂方面的信息。刚刚决定考研的同学可以去看看,以便对考研有一个概括性的了解。

  各高校BBS的考研版也值得一看。每个学校都有一批有电脑、有时间、有信息、有热心的软硬件俱全者,几乎是活在BBS上,不辞劳苦地挖坑、灌水、回答各类问题,就像股票市场上的做市商一样,维持着各版面的繁荣昌盛。要从BBS上得到有用的信息,基本上是沙里淘金,但定期去看看,总是有好处的。我在复习过程中,平均每周一次浏览北大未名BBS上的"燕园考研"版。每次看到那么多关于考研的发言,或抱怨或猜测,或立志或鼓励,总能从中得到一些动力。另外,如果身边有其他考研的同学,经常与他们交流也是必要的。

  网站方面的信息源有一两个足矣。考验过程中经常会有小道消息传播,如果热衷于这些数量大质量低的信息,就容易变得浮躁,影响自己安安心心地复习。考研,还是考实力的;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的道理适合于大多数情况。"低头学习"和"抬头看路",两方面都要照顾到,但前者为主,后者为次,不可本末倒置。(未完待续)

 三、师傅领进门

  一般在春季学期开学后不久,考研辅导学校会前往各高校举办大量的免费讲座。听这些讲座,对于制定出合理的复习计划很有帮助。

  考研的整个过程,全凭自己安排。虽然自由了一些,但对于自制力差的同学,少约束可能比被约束还要难受。尤其是在复习过程中,要面对找工作的诱惑,身边还会有一大伙已经保研、推研的无忧无虑的同学;众多的复习资料又往往会使人有“老虎吃天、无处下口”的感觉。如此种种,很容易产生茫然无措和急躁的心情。事先制定好一套复习计划,循序渐进,也算是自己加给自己的一种内部约束。我想,制定计划的本意,并不是要精确地规定在什么时间做什么事情,而是要让自己的心态变得从容平和,可以切切实实一件一件地完成手头的事情,不至于让自己的时间像脱离了河道的水一样,四处漫流以至渐渐干涸。

  听考研辅导讲座,对于制定出合理的复习计划很有帮助。一般在春季学期开学后不久,各考研辅导学校会前往各高校举办大量的免费讲座,这些讲座是学生们决定报哪个辅导班的重要依据,辅导学校也正是要借此来显示实力,所以往往会派出一些“招牌老师”主讲。讲座既煽情并且确有一些能让人心服口服的东西,可谓“华”而且“实”。主讲老师一般会总结近年考研情况并预测当年考研趋势,最重要的是,会给出一个指导性的复习计划。这些内容也会包含在各学校发放的宣传材料里。可以上辅导学校的网站或直接打电话咨询,了解每场讲座的具体时间、地点。

  大三第二学期开学不久,有一家很有名的辅导学校来北大做讲座。我当时虽然已经决定要考研,但对如何准备仍一无所知,就去听了讲座。可以容纳500人的电教报告大厅里座无虚席,可能有许多从其他学校赶来的学生。两位老师一位讲英语,一位讲政治,从宏观形势、考试内容、答题技巧、复习计划各方面一一道来,条分缕析,简洁透彻。这种讲座确实很有含金量。对于复习计划,主讲老师给出了这么一个大框架:3—6月为准备阶段,主要是收集信息,浏览课本,以对考试内容有一个全面的了解;7—8月为基础阶段,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对考点进行扎实深入的复习;9—10月为强化提高阶段,大量做题,摸索解题技巧,对题型进行总结和归类;11—1月为冲刺阶段,按正式考试要求做模拟题,从中发现问题,查缺补漏。以后我在制定复习计划时就以此为参照,并按照自己的可支配时间和各科基础,对各个步骤有所取舍。

  四、修行在自身

  考研复习没有老师指导,同时也没有老师束缚,这是一枚硬币的两面,与其因前者而迷茫,不如享受后者带来的自由。

  通过讲座、宣传材料、网站等各种渠道了解了各门课程的考试内容后,再看自己有多少时间可用于备考。在校生需要弄清楚从现在到考试这一段时间里,还有多少门必修课,要修满学分是不是需要选修其他课程;可以向高年级同学咨询在这些课程里哪些值得认真学习、哪些要花费大量时间、哪些课上不上无所谓;再要考虑院系是不是有实习、学期论文等要求,以及这些要求是软约束还是硬约束,是走走过场还是确实要花费大量时间去做。接下来需要评估自己各科基础,分清强项和弱项。如果有某一科基础很差,那就要花费大量时间“恶补”,起码要保证及格。考研中最可惜的情况就是总分很高但有某一科因为几分之差被拒于复试大门之外。分析清楚可支配时间、各科现状之后,就可以用简单的加减乘除来制定复习计划,大致可以按照上面所说的准备、基础、强化、冲刺四个步骤来安排。至于各科之间的时间分配,可以在某一段时间内集中精力学习某一科,这一科结束后再换另一科,也可以各科同时进行,完全看个人学习习惯。我习惯于各科同时进行,在8月份正式复习开始之后,基本上每天都涉及四科内容。每天的时间分为上午、下午、晚上三大块,再把数学、专业课、英语和政治填在不同的时间块里。这样形成习惯了,在什么时间就自自然然地做什么事情,不至于手忙脚乱。

  制定计划的主要目的是更有效地利用时间,并非硬性规定必须在哪一个时间段里做什么事情,或必须在某一天之前完成什么任务,在复习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随时调整。如果某一天做数学很投入,效率比较高,那完全可以一整天都做数学;有时候我在图书馆借到一本书,必须按期归还,那就只好把大部分时间花在这本书上。总之,考研复习没有老师指导,同时也没有老师束缚,这是一枚硬币的两面,与其因前者而迷茫,不如享受后者带来的自由。

  不过,人总是有惰性的,尤其在枯燥而漫长的考研复习中,效率下降的情况每个人都会遇到。每过一段时间,比如一周或半月,就应看看自己完成计划的情况。若执行落后于计划,就需要给自己施压,增加学习时间或提高学习效率;如果这样做的后果是复习状态更不理想,那可能是计划过于严格,不妨调低复习目标,让自己轻松一些。

  五、考研经济面面观

  市场上围绕考研而开展的各种服务几乎已经形成一个产业。浩浩荡荡并且不断壮大的考研队伍,对于增加就业和促进GDP增长,可谓功不可没。

  考研不像高考那样,有现成的学校系统和大量纳入国家财政预算的教师,但对考研服务的需求却在迅猛增长,——至少目前来看是这样。考研咨询、考研书籍、辅导班以及高校周围的租房业务,都一年年欣欣向荣起来。市场上围绕考研而开展的各种服务几乎已经形成一个产业。浩浩荡荡并且不断壮大的考研队伍,对于增加就业和促进GDP增长,可谓功不可没。面对这块大蛋糕,高校老师或者受聘于专业的考研辅导机构,或者直接以高校名义组织辅导班,从中分得一杯羹。据《中国青年报》2003年4月1日载,某大学商学院干脆从大二开始,就按照毕业后“考研”和“工作”两种不同的目标对学生实行分班教学。

  上辅导班几乎成了考研的必要条件。从大三开始,每到假期来临时,我总能接到几个电话,都是同学托我报辅导班或是找床位的。有一次帮同学报名,去了人大南路,那里会聚了京城绝大部分考研辅导班的报名点(现在好像已经拆掉)。我也想看看情况,以决定自己是否需要报一个班。到了目的地后,看到一间间挤在一起的小房子,门面上贴满了广告,广告词都写得像武侠小说。本来就对辅导班抱消极态度,等几则广告读下来,我就彻底打消了报班的念头。不过,后来还是报了一个政治冲刺班,虽然只有短短的两天,但也算是体验一下上辅导班的感觉。

  上辅导班的优势在于有老师讲授,每个老师都有多年的教学和研究经验,他们在把握重点、选择典型题目、勾画整体框架、预测命题趋势等方面肯定要远远强于学生。而且,上辅导班后,周围都是考研的学生,学习氛围比较好,说不定还可以遇到几个报考同一专业的研友,大家相互交流、相互鼓励、共同提高,这要比单打独斗的学习效果好,也可以减轻心理压力。

  上辅导班的劣势首先当然是要花钱,学费资料费是必然成本,有的同学还要考虑食宿和交通费用。其次,上辅导班其实是在同一时间里,用教师讲授代替了自己学习,未必前者就比后者效果好。报辅导班总是要冲着名师去,名师总是会出书的,这些书每年都会重新修订;老师对于该学科的心得体会基本上都反映在了书里,而且书上的内容往往比口头讲授的内容更详尽、更有条理、更少错误,老师讲授不过是把自己写的书口语化而已。看书可以凭个人实际情况,灵活调整进度,可能比上课效果好。其实在我看来,大学里的许多课程都可以免掉课堂讲授这一环,教师备课时把讲义写得详细一些,然后复印出来,学生人手一份,有哪些地方不懂再问即可。这样,学生免去了做笔记的麻烦;教师的工作也精简成了备课加答疑两部分,没有了课堂讲授的口干舌燥之苦,像咽喉炎这一类职业病肯定会大大减少。何必要死守着传统的教学方式呢?言归正传,既然考研给了我们一个自由学习的机会,那就好好利用这种自由,盲目地上辅导班岂不是自己去找一种束缚?再者,考生上辅导班集中在暑假,地点集中在北京,北京的7、8月份气候炎热,众多学生集中在一间大教室里挥汗如雨,这对体力和毅力都是一种考验。2002年暑假,北京气温一度直冲40摄氏度,有借住在我们楼的同学,辅导班没上完便打道回府。自学则在时间和地点的选择上,都可以更灵活一些。

  其实,如果某一科基础很差,感觉自学有困难,可以考虑报个班。在辅导班的选择上,还是以已经考过研的高年级同学的意见为参考,也可以事先听听讲座,广告完全不能成为判断依据。另外,上辅导班一定要有备而去,效果才会好,最好能在听课前把基础知识过一遍。老师们要把所有内容集中在辅导期内讲完,肯定是高强度、高速度式地授课。如果对基础知识一知半解,听课就会陷入被动,对自信心也是个打击。

  辅导班中比较特殊的一类是政治冲刺班,一般在11月份以后开始讲课,都安排在周末。政治冲刺班的特殊之处在于它带有押题性质。虽说每年的热点也就那么几个,经过媒体的反复轰炸,大家都能猜个八九不离十,但辅导班的老师们毕竟是“术业有专攻”,其中有些人还有过参与政治命题的经历,对于命题的程序比较熟悉,他们的押题功夫学生是不能比的。在组织答案方面,老师也更准确更规范一些。报政治冲刺班时,最好能找几个研友,大家商量好,分别报不同的辅导班,最后再互相交流笔记和资料。

(未完待续)  
     
五、书海畅游

  与其博览群书,不如精读一本。

  考研的参考书市场上,每科都有几本由名师编写的“经典”。这在有关考研的网站上都可以看到,www.kaoyan.net这类网站还有网上售书业务。参考书用这些通用版就可以。其实,只要是有一定名望的参考书,基本上都可以涵盖全部知识点,在所选题目、答案解析方面都可以满足要求。关键在于如何用这些书。参考书不能贪多,我觉得,每科有一至两本即可。选定了这主要的一两本书后,就要充分利用,把书读透;如果时间充裕,看两三遍最好。每本书都有自己的体系,与其博览群书,不如精读一本。

  往年的考题是最好的复习资料,从中可以把握命题思路和答案的组织方式。用往年考题时,需要注意考纲的变化。比如英语,从2002年开始,增加了听力测试,去掉了单选题“词汇与结构”,做题时可以跳过这一部分。

  购置参考书时,可以向高年级同学借或买二手书来降低成本。我在北大未名BBS的燕园考研版上看到过不少求购和出售参考资料的消息,其他学校也应该有。另外,有条件的话,要充分利用图书馆。我在复习过程中,许多资料是从图书馆借的;借不到的书就每天去馆内看非流通的副本,比在教室里看自己的书效率还要高。

  六、具体复习之政治篇

  (一)以本为本

  几天后,我就觉得一本一本看教材既有必要又完全可能。

  大部分考生会认为,这是最枯燥的一科,只需要背知识点,然后背押题答案即可;在复习方法上,宜短期突击,到考前一两个月再集中精力背,既应付了政治考试又保证了其他学科的复习时间。从网上发表的考研文章来看,有同学采用这种方法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我在正式复习开始之前,由于对考研的事情一无所知,便对有过考研经验的同学的话采取全盘接受的态度。既然他们都说政治靠突击可以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也就决定在复习前期把其他科目作为复习重点,把政治先放一放,临到离考试一两个月时再集中精力背。还有研友告诉我:从头一本一本地看教材既无可能也无必要;他们说:不可能是因为没那么多时间去看书,不必要是因为即使现在看了,到考试那会儿也忘光了。

  8月份正式复习开始之后,总觉得不看政治心里不安。万一到考前发生了什么意外,比如生病或其他科目拖后腿,来不及复习政治怎么办?为了保险起见,我打算一开始就复习政治,即使做的是无用功,也总比临考前手忙脚乱要好。而且按照自己的学习习惯,我不愿意一开始就拿一本参考书逐条看已经归纳好的知识点,我决定从头开始看教材。

  最初只是在其他科目看烦了以后拿政治书来调剂调剂,这总比做数学或看专业书轻松一些。几天后,我就觉得一本一本看教材既有必要又完全可能。首先,看教材花不了多少时间。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在2003年只有一道选做题,我决定放弃)这些内容,在中学的政、史课本上已多多少少接触过;本科阶段,无论哪个学校,这些学科总有一部分是公共必修课,无论文理科学生,对基本概念总是熟悉的。看教材时,完全可以一目十行,遇到有趣或不懂的地方再停下来细看。这样每天抽出一两个小时,四五天时间就可以看完一本,用不了一个月就可以看完全部教材。看教材的目的并不是要记住知识点,只是为了对各科内容有一个整体印象,初步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知识框架。其次,看教材是有必要的。中学政治课本上的内容一般是截取整体理论的一部分,对于理论的渊源、前因后果、与其他理论的逻辑关系,或者点到为止或者根本不涉及,那样的课本更适合背诵而不是理解。从小到大,学校的强制性灌输和媒体不厌其烦的重复,再有吸引力的理论也会变得面目可憎,何况是看起来有点故弄玄虚的政治课内容。在考试的压力下,被动的记忆已经成为一种惯性;面对研究生考试时,也会自然而然地拿起一本参考书从头到尾地背知识点,而不大会细想理论之间的联系以及理论和现实的关系。于是,在我们的意识中,政治理论本来就是似是而非的,政治复习本来就是枯燥无味的。其实,如果能先把这些成见放到一边去,静下心来读大学的政治教材,就会发现理论本身还是很有吸引力的。在某辅导学校的宣传讲座上,讲政治的老师一再夸奖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框架“非常严谨、非常漂亮”。我在看教材时,确实觉得几门学科中,政治经济学各组成部分的逻辑关系是最清晰的,后来才从其他书中看到这些内容基本上直接取自《资本论》一书,所以看起来逻辑严密、浑然一体。其他学科的体系,可能是由后来人把先人的文章、讲话稿等总结整理而成,所以在体系上就不那么流畅。

  总之,看教材可以全面了解每一门学科,而且一遍看完后,各科的线索基本上就显出来了。在此基础上,再看参考书归纳出来的知识点,有了课本内容的支撑,这些知识点就变得生动丰富起来,不再像最初那样干巴巴的。虽然仍旧要“记”要“背”,但不会有“死”和“硬”的感觉。

  (二)泛读与精读

  精读是为了记忆知识点,泛读是为了建立整体框架,二者结合起来,交叉进行。原本以为会很枯燥的政治复习反而成了比较轻松的一科。

  我在大一、大二时上过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毛泽东思想概论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等课程,当时都是采取应付的态度,教材根本不买,即使买了也不细看,被动地听课做笔记,等考完试就把所有的东西原封不动地还给老师了。到了考研时,才算把各门课的教材都浏览了一遍。我看的都是以前课程中老师指定的书。后来,看到网上及一些参考书中强调,最好用国家教委社科司统编教材,因为它们更贴近考研大纲,而且据说这些书中引用的名言或例证曾经多次出现在研究生考试的辨析题和材料题中。统编教材我没有读过,但我觉得,政治各科都已经形成了比较规范的体系,每本教材的内容和体系设置大同小异;而且看教材只是为了宏观把握,不一定非要看统编教材,有一定权威性即可。教材看完一遍后,我又在图书馆找到一套“考研政治常考知识点”丛书,共四本,分别总结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和世界经济与政治的常考知识点。每一章都分为总论、知识网络图、知识点介绍、练习题四部分,而且涉及到某一知识点的往年考题会在当页的脚注中标明。这样的设置非常实用,不足之处就是这套书是2001年出的,在热点问题方面稍微落后了一些,练习题质量也不高。这套书我主要看知识网络图、知识点介绍两部分,以帮助自己理清脉络,抓住考点。由于放弃了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四本书我只看了三本。除了这套书外,我还翻看过其他一些参考书,都是蜻蜓点水,没有细看。通过图书馆的检索系统,可以查到所有与考研政治有关的参考书,而且政治参考书是要讲究时效性的,我就经常去图书馆的新书阅览室,随便翻看。这样,看的书多了,头脑中各科的框架就越来越完整,线索越来越清晰。

  当然,只这样泛泛地看肯定不够,政治考试评价目标的第一条就是“准确地再认或再现有关的哲学、历史、经济和政治等方面的知识”,背是免不了的。基本原理记得越熟越好。有一位同学上过考研政治的暑期辅导班,把讲义借给了我。讲义完全按照大纲规定的考点,逐条写出相关原理。这些讲义成了我的“精读”材料,前面那些书自然就是“泛读”材料了。精读是为了记忆知识点,泛读是为了建立整体框架,二者结合起来,交叉进行。原本以为会很枯燥的政治复习反而成了比较轻松的一科。

  (三)笔下见精神

  真题是很好的检测资料,不要舍不得做,因为离考试越近,就越会觉得时间紧,开头精心留下来的题目可能到后来就没时间做了。

  到了11月中旬,我在北大的周末文化广场上买了一本参考书。由于在知识点和体系方面已经有了一定基础,所以选择参考书时,凡是一一罗列知识点的,我都排除在外。最后选了一本《政治理论全真模拟经典720题》,这本书一部分分析命题规律和2003年考研特点,一部分专门讲大纲新增考点和新增题型“跨学科综合分析题”,一部分是20套模拟题,正好符合需要。我在12月以后开始做书上的模拟题,到考试前一共做了十套。做题时要求并不严格,大题只是想好要点,然后与答案对照,检查自己漏掉了什么,或是答案有何独特之处。对于比较好的答案,我会分段、归纳段意,总结出一般性的答题步骤。这些好的答案也成了我的“精读”材料。看答案的过程,既是总结答题方法的过程,也是记忆知识点的过程。

  12月中旬,我上了政治冲刺班。记了十多页笔记,老师的串讲相当于又复习了一遍知识点。这个班在押题方面无所作为,主讲老师也讲明他们对押题持否定态度,看来都属于比较清高的知识分子类型,在辅导班授课只是偶尔参与,不像把考研辅导作为主业的老师那样明明白白地指明哪些题目会考、哪些题目不会考。我觉得,这个班对于提高考试成绩没有大帮助。但是,其中有两位老师很有人格魅力,一个讲政治经济学,深入浅出,明白晓畅,很能帮助学生加深对这一学科的理解;一个讲邓小平理论,联系现实,嬉笑怒骂,恣情率性,是个可爱的“老顽童”。两位老师相当于做了两个精彩的讲座,辅导班也算物有所值了。在题型上,主讲老师说单选是得分的题,多选是失分的题;我最怕多选题,这话给了一点安慰。答大题时,应尽量踩点答题,条理清楚;如果不会,那就“前瞻后顾、沾边就赖”,即把自己知道的有点关系的原理都写上去,当然,这只是不得已而为之,答题还是要尽量有条有理,逻辑清晰。

  往年真题也有必要做一做。尽管政治考试每年都有新热点,但在考查基本知识方面总会保持一定的连续性。尤其单选题一定要做,因为单选会有重复出题的情况。近三年的考题可以用来为自己安排模拟考试,每隔一段时间,抽出周末进行模拟。像高考复习一样,编号一模、二模。我在正式复习开始之前,就先把2002年的考题做了一遍,结果是遍地红灯高挂,问题多多;以后每隔一段时间就做一套真题,根据做题情况调整复习重点。我觉得,最好在复习前半期做完最近三年的真题,用真题指导复习。


相关话题/

  • 领限时大额优惠券,享本站正版考研考试资料!
    大额优惠券
    优惠券领取后72小时内有效,10万种最新考研考试考证类电子打印资料任你选。涵盖全国500余所院校考研专业课、200多种职业资格考试、1100多种经典教材,产品类型包含电子书、题库、全套资料以及视频,无论您是考研复习、考证刷题,还是考前冲刺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可满足您学习上的不同需求。 ...
    本站小编 Free壹佰分学习网 2022-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