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刺划重点——中外教育史【背诵版】(15)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8-11-27

二、欧美主要国家和日本的近代教育

(一)英国近代教育思想

1、培根论教育

(1)“知识就是力量”。培根在《新工具》一书中指出:“人类知识和人类权力归于通向人类权力和通向人类知识的两条路途是紧相邻接,并且几乎合二为一的这两句话被后人简要概括为知识就是力量成为脍炙人口的名言。培根提出了现实主义的科学观对科学知识的价值做了高度概括,突破后期人文主义的空学风,把崇尚自然”这一人文主义精神更具体化为崇尚自然科学。

(2)强调运用科学的方法。培根认真分析了经院哲学的演绎方法,认为它不能给人类增加新的知识,也不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却会阻碍科学的进步。于是培根针对演绎法的不足,创立了科学研究的“新工具一归纳法,即通过对一类对象的许多个别事物的观察和实验研究,逐次推断出这一类对象的一般性结论进而实现对规律的认识。

(3)创立百科全书式的科学体系。培根不仅向人们提供了探索科学知识的新方法而且还对当时已经出现的各种科学知识进行了百科全书式的分类归整。根据人的心智的各种能力,培根把人类知识大致概况为三个部分,即:表现记忆力的历史,包括自然史和文明史表现想象力的诗学,包括叙事诗诗剧和寓言诗表现理解力的哲学,包括神学、自然哲学和人的哲学。这个新的科学知识体系,为当时的教育学者们改造学校教育提供了有益的课程指南。

2、洛克论教育

(1)“白板说”。洛克反对“天赋观念”论,提出“白板说”。他认为人出生后心灵如同一块白板认为知识完全是经验的产物“我们的一切知识都是建立在经验上的,而且最后是导源于经验的。”感觉是认识世界的主要手段,经验是知识的主要来源。

(2)论教育的作用。洛克高度评价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巨大作用,认为“人之好坏,或有用或无用,十分之九都由他们的教育所决定。人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教育的社会意义在于它关系到国家的幸福与繁荣。不过洛克更注重的是教育对个大幸福、事业、前途的影响,显示出鲜明的功利主义和个人主义色彩。

(3)论教育目的及教育的途径。洛克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绅士,既要有健壮的身体,又要有德行、智慧、礼仪和学问。由于对当时英国学校教育中重视古典内容、轻视实际知识学习的不满,他对学校采取了否定态度。因此,绅士的培养决不能通过学校教育,只能通过家庭教育。

(4)论绅士教育。洛克认为一国之中绅士教育是最应该注意的。绅士教育的主要内容为:

第一,体育或健康教育。他把健康教育看成绅士教育的基本要素并把它放在全部教育的第一位。洛克明确提出“健康之精神寓于健康之身体”。洛克希望每个绅士的身体必须适应一个事业家在对外开拓活动中可能遇到的艰苦环境。他认为身体强健的主要标准是能忍耐劳苦。洛克关于体育的见解内容十分丰富,其内容的新颖与系统,在西方教育史上没有先例。此外,由于洛克本人对医学有着高深的造诣,因而就儿童衣、食、住等方面提出了广泛而完整的具体建议,这些建议绝大部分符合当时医学科学水平。

第二,德育。洛克认为道德观念来自教育和生活环境,否认天赋观念和神的启示。他对绅士的道德品格教育予以极大关注,认为道德和道德教育是绅士和绅士教育的灵魂。”一个人或者一个绅士的各种品性之中,德行是第一位的,是最不可缺少的……如果没有德行,我觉得他在今生来世就都得不到幸福。”即一个绅士必须具备理智、礼仪、智慧和勇敢这样一些必不可少的道德品质。在道德教育方法方面,他特别重视榜样和示范在儿童教育中的作用,重视练习对形成各种行为习惯的作用,强调说理(即说服教育)在道德教育过程中的重要性。

第三,智育。学问只能作为辅佐品德之用,智育只能是德育的辅助品洛克所说的学问、智育的内容不仅限于学习文化知识,同时也包括获得各种技能技艺。除知识外,洛克要求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提高能力。因此,洛克认为教师不必将知识全部教给学生,只要教给学生各学科的基础内容即可教育在于向学生启示一条途径,学生可以在没有教师时自己学习。在学习方法上,洛克主张直观教学、循序渐进,注意好奇心、注意力和记忆力的培养。

3、斯宾塞论教育

(1)教育目的。在斯宾塞看来,教育目的是为未来“完满生活”作准备,因此,他明确要求必须教给学生有价值的知识,即为“实在的、完满生活”作准备。

(2)课程体系。斯宾塞提出了5个方面的课程:

一是与直接保全自己的活动有关的课程,主要是指生理学和解剖学;

二是与间接保全自己的活动有关的课程,包括逻辑学、数学、力学、化学、天文学和社会科学等;

三是履行父母责任所必需的知识,包括生理学、心理学和教育学;

四是与维持正常的社会和政治关系活动有关的课程,主要是指历史学科,斯宾塞认为历史有利于人们调节自己的行为,更好地履行公民的职责;

五是满足闲暇时休息和娱乐的知识,具体是指文学和艺术等。斯宾塞的课程论思想是与传统的古典课程截然不同的课程体系,反映了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当然,这种以科学尤其是以自然科学为核心的课程体系,无疑也有其局限性。

(3)教学原则与方法。

第一,教学应符合儿童心智发展的自然顺序;

第二,儿童所接受的教育必取在方式和安排上与历史上的人类教育相一致;

第三,教学的每个部分都应该从实践到推理;

第四,引导儿童自己进行探讨和推论;

第五,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六,重视实物教学。

4、赫黎论教育

(1)批判传统的古典教育。

(2)论科学教育。

(3)论自由教育。

与斯宾塞相比,赫胥黎更重视两类学科的平衡。赫黎对传统教育的批判提倡科学教育和自由教育等思想对当时的教育改革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二)德国近代教育

1、教育思想

(1)论教育与人的关系。康德十分注意教育与人的关系问题,认为教育是人类文化发展的结果,是人为的创造性活动,所以只有人才能对人实施教育;教育必须是有目的、有标准、有计划的,要灵活地运用适当的方法。

(2)论教育的组成部分。康德将全部教育分为体育(婴儿的保育)、管束、训导道德陶冶4个组成部分。

(3)论道德教育。康德认为人与动物的最终区别就在于人有道德,他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就在于培养有道德的人。一是管束,要求儿童遵守规则,防止受动物冲动的支配;二是训导,即积极地教儿童逐渐自觉达到自律,从而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康德也不反对进行宗教教育,但他认为宗教教育应放在道德教育之后进行。

2、费希特论教育

(1)论国民教育的作用与目的。在费希特看来,国民教育的作用在于提高国民的精神素养,培养国民的爱国精神、理性意识和独立人格。

(2)国民教育的实施。在国民教育实施问题上,费希特主张政府是实施国民教育的主体。

3、洪堡论教育

①普通教育改革。洪堡根据新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制定了包括学制、课程、教法、考试、学校管理和师资在内的一系列教育改革方案。各级各类学校改革的标准是:废除贵族学校的特权;实行普遍的义务教育;要求学校人才得到自由发展:教育要适应自然科学的发展等。洪堡认为,初等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理性,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培养学生的宗教情感,为进一步的学习做准备。在中等教育改革方面,洪堡将文法学校改为大学预科:设置选考制度改革文科中学课程在正规学制系统外,设置六年制的专门高中。

②高等教育改革。洪堡对大学革新提出了三个基本原则:

一是独立性、自由与合作相统一的原则。他认为,没有个人的独立性和独创精神,就不可能推动科学不断发展,大学师生要独立思考和独立钻研,发展每个人的创造力。大学应成为自由追求真理的独立机构,不受教会和国家机构的种种限制和妨碍;自由是教育第一个不可缺少的条件,没有自由,独立性和创造性就会受到禁锢。

二是教学与研究相统一的原则。他认为,大学的任务应是科学研究与教学相统一,既传授知识,也从事科学研究。大学教师不仅能进行教学活动,还应该具备从事科学研究、推动科学进步的能力。大学生则应在教师的指导下参加教师的科研工作,同时接受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

三是科学统一的原则。首先是把各种科学统一到哲学基础上,即教师以一定的哲学世界观把自己的各种科学认识统一起来,成为一个统一的人、言行一致的人;其次是科学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在高等教育的改革上,洪堡的一个突出贡献就是在哲学家费希特和施莱尔马赫的协助下,于1810年创建了柏林大学。柏林大学采用了新的办学思路和办学模式,以尊重自由的学术研究为精神主旨,基本上贯彻了洪堡的大学教育思想。

4、第斯多惠论教育

(1)影响人发展的因素。第斯多惠认为,人的发展受天资、教育与自由自主三个因素的影响。个人之间的天资表现出相同性,也表现出差异性。

(2)教育目的。第斯多惠认为,教育的最高目标或最终目的在于培养激发“为真、善、美服务的“主动性,培养独立性,使人达到自我完善,实现和谐发展自我完善强调个人的发展是一种和谐的发展。

(3)教学论。第斯多惠在教育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形式教学与实质教学的概念。培养学生实际能力的教学,而实质教学则是指教师旨在传授学生知识、培养学生智力的教学。

第斯多惠主张在实际教学中遵循一定的教学原则。

第一,遵循自然原则。遵循自然的原则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是一切课堂教学的基本原则,同时也是一切教育教学工作所必须追求的最高理想与境界。教学必须遵循儿童的天性和自然发展规律。

第二,遵循文化原则。现实生活中的个人生活在一定的文化氛围之中,因而,在教育时应该注意包罗万象的全部现代文化,特别是当地特有的文化。

第三,连续性与彻底性原则。教师必须有步骤地引导学生,使学生一直处于连续的发展与学习的过程之中。此外,对知识的学习与掌握务必使学生彻底认识事物的本质。在教学技巧上,教师应采取有利于学生理解能力训练的教学方式,应尽可能少教,但要教那些最主要和最基本的知识。

第四,直观教学原则。人的智力发展以及知识的形成都是从观察与感觉外部世界开始的,教学必须贯彻从直观到思维、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原则。

(4)教师论。

第一,教师要进行自我教育。教师的天职在于促使学生追求真、善、美,这一职责决定了教师时刻要进行自我教育,不断完善与发展自己。教师只有不断地进行自我教育、自我培养、自我完善,才能更好地胜任教师的角色。

第二,教师要有崇高的责任感,并做到恪守职责教师对待自己的教学工作要勤勤恳恳、任劳任怨,要以崇高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来对待自己的教师工作。

第三,教师要有良好的教育素养和教学技能。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不断借鉴、吸收先进的教育理论与教学方法,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三)俄国近代教育思想

1、教育思想

(1)关于教育的本质与目的

教育的永恒理想在于造就完满的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个人。

(2)课程教学观

在课程设置上,乌申斯基主张开设实科课程,如民族语言、历史、地理、数学、自然科学、现代外语等。在教学过程中,提倡教学要适应学生的心理特点,为此他详细分析了注意、记忆、思维、意志、情感等一系列心理活动,具体论述了它们各自在教学过程中所处的地位、作用及培养的方法。

(3)论道德教育

乌申斯基十分重视道德教育的作用,他认为道德教育是培养个人具有爱国主义、人道主义情感,形成追求真理、公正、诚实、谦逊、尊重他人、信仰上帝等道德品格的最佳途径。

(4)论教育学及师范教育

乌申斯基认为教育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学是指教育学者所必需的或有用的知识的汇集,狭义的教育学是教育活动规则的汇集。教育学的最终目的在于从一切方面教育人。

(四)美国近代教育

1、教育思想

(1)教育的目的与作用

从当时社会发展出发,贺拉斯·曼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社会需要的各种实际工作者。教育可以在以下几方面发挥作用:第一,用建立免费学校的办法实施普及教育是共和政府继续存在的必不可少的保证;第二,教育是维持社会安定的重要工具。教育可以减少罪恶,可以减少社会遭的做的建造中遭受不良行为损害的概率;第三,教育还是帮助人民摆脱贫穷的重要手段。

(2)教育内容

贺拉斯·曼认为完整的教育内容应包括体育、智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以及宗教教育诸方面。

(3)师范教育

贺拉斯·曼将师范教育视为提高公立学校教育的重要手段。

(五)日本近代教育

1、教育思想

(1)教育的作用

福泽谕吉认为“众生平等”“天不生人上之人,也不生人下之人,”现实生活中的人的差别主要是有无差别,学与不学造成的。

(2)智育

福泽谕吉认为学问分有形和无形两种,有形的学问包括天文、地理、物理、化学等,无形的学问包括心理学、神学、理学等。

(3)德育

福泽谕吉主张培养国家观念与独立意识,强调教育在培养国家观念与公民独立意识上所发挥的巨大影响。他认为培养日本国民的爱国之心是德育的首要任务。

(4)体育

福泽谕吉认为,健康的体魄是智慧和道德观念培养和形成的基础。


相关话题/中外教育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