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大学教育史精品课程(清末教育)

fourfire 免费考研论坛/2007-09-09

原文内容来自免费考研论坛,请点击查看全文
http://bbs.freekaoyan.com/viewthread.php?tid=183051
第一节 洋务教育的背景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由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入侵,传统的封建教育开始逐渐向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转化。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用大炮和兵舰轰开了关闭了120多年的中国大门,有着几千年文明历史的中华帝国被无情地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性扩张的漩涡中。中国传统封建教育的解体和近代新式教育的产生发展,正是在这样一个广阔的背景下起步的。
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历史轨迹,一般认为从洋务教育开始,经历近代化与封建主义的多次交锋,最终在民国教育时期完成了从传统教育向资产阶级新教育的转变。教育近代化,其内涵是推翻封建主义教育之旅,行资本主义教育之新。

一、晚清教育的空疏腐朽
中国封建教育绵延两千多年,其间虽有发展和改良,但总体宗旨和模式没有本质的变化,即一直隶属于封建政治,以儒家经典(《五经》和后来的《四书》)为主体教学内容,培养恪守封建伦理纲常和通晓儒家经学的士大夫阶层,作为统治阶级的后备力量,并通过选士制度(隋唐以后为科举制度)从中选拔充任政府官员。
传统教育的空疏腐朽早已有之,教育界人士对它的批判也是不绝于耳,只是由于它适应封建专制制度的需要,中国社会又长期处于封闭状态,所以能一直延续下来。到19世纪中叶,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入侵,给中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尤其展示了西方“坚船利炮”的军事优势,而这种军事优势又是建立在先进的科技和工业生产基础上的。在挨打认输后,痛定思痛,必然要反思自己的落后之处,可以说鸦片战争是我们民族反思的一个起点。最初是在军事技术上,进而就会联系到生产、技术、政治、文化等方面,而这诸多方面归根到底都是要由人来运作的,又必然将落后的原因归结到人的素质上。于是在痛感旧教育空疏无用的同时,还意识到自己闭塞狭隘。近代教育改革的思想就是在这种环境下萌发起来的。
在鸦片战争的刺激下,冯家地主阶级发生了分化,一部分地主阶级改革派对传统的教育和科举制度进行了抨击和揭露,提倡经世致用之学,主张学习西方的近代科学技术知识。
二、晚清一些进步人士的思想
(一)、龚自珍的反思和变革主张
龚自珍(1792——1841年),号定庵,浙江仁和(今属杭州)人,著名学者段玉裁的外孙。他学术功底深厚,文思敏捷,但因好发独到之见,难为世间俗见所容,应科举屡遭挫折,直到38岁才勉强考中进士,仅在内阁中书任职,最终还是被排挤辞官回家,晚年曾执教丹阳书院和杭州紫阳书院。魏源说他晚年尤好西方之书,自谓造诣深微。著作有自刻本《定庵文集》,此外散佚之作甚多。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指出“晚清思想之解放,自珍确与有功焉。光绪间所谓新学家者,大率人人皆经过崇拜龚氏之一时期。”所以学术界将他作为近代学术思想的开启者。
龚自珍察觉到当时的清王朝危机四伏,正处于“日之将夕,悲风骤至”的“昏时”,将其形容为“痹劳之症”、“将萎之华”。他认为衰落的根源在吏治腐败,即使是负有发展学术、纠正世风之责的所谓“清暇之官”,亦不过移情于书法诗赋之中而已。至于执掌实务的“政要之官”,则只重名分、讲排场、捞私利,一味迎合君主和上司的喜怒,这样的官僚队伍是不可能有振作表现的。
龚自珍把吏治腐败的原因归结于教育不良,其弊端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内容陈旧、空疏。他逐一批判了传统的性理之学、考据之学和科举之业,总之在修身和治国上都毫无用处,所以大多数看来是受过高深教育的官员,实际上可谓不学无术。二是学非所用,用非所学。学的是经史之学,作官后面对的却是兵、刑、钱、谷之类的实际事务,二者对不上口,学问也用不上。三是培养出来的人胸无大志。由于多数人求学就是为了谋取功名利禄,在经历艰苦的科场拼搏后,等作了官已经是年过韶华,精力衰退,加上官场升迁又多是论资排辈,于是官员往往安于现状、不求进取,只是求循资序而已。旧教育体制培养不出优良上进的人才,吏治当然不可能搞好。他作《己亥杂诗》大声疾呼:“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龚自珍已看到外国侵略的威胁,他认为眼光只盯着英吉利如何如何是不行的,解决外衅应先着眼于改良内政,因此不能再因循守旧,要下决心“更法”才行。他指出:“一祖之法无不敝,千夫之议无不蘼。与其赠来者以劲改革,孰若自改革?”希望统治者能自行改革,以争取主动,不要等到迫不得已时再行动。他在鸦片战争尚未爆发前就强调改革已是大势所趋,是相当有眼光的。的确打破了“万马齐喑”的思想格局,开一代之新风。
(二)、林则徐——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林则徐被称为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打破以“天朝”自居的妄自尊大和闭关锁国的保守思想,肯于了解外国情况,吸收新事物。他一面积极备战,增设西洋大炮,一面积极了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军事、经济情况,设立译馆,翻译外文书报、律例、军事技术等著作,先后辑有《四洲志》、《华事夷言》、《滑达尔各国律例》等,成为中国近代最早介绍外国的文献。他还是第一个了解国际法,运用国际法与英国人作斗争的中国人。
(三)、魏源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魏源是中国近代史上明确提出向西方学习的人,他在《海国图志·叙》中指出:“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所谓“师夷”主要是指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各国在军事技术上的长处。魏源说:“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他不仅主张从西洋购买船炮,而且更强调引进西方的先进工业技术,由自己制造船炮。所谓“制夷”,是指抵抗侵略,克敌制胜。魏源明确地把是否学习西方国家“长技”提高到能否战胜外国侵略者的高度来认识。他强调指出,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魏源从反侵略立场出发,以师夷为手段,以制夷为目的,表现了一种光辉的爱国主义思想
“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主张,虽然要求向西方学习的只是某些“长技”,其目的也只是为了“制夷”而已,限定性很强,并不涉及中国自身的变革,但“师夷”的观点恰恰与传统儒家规定只能“以夏变夷”、而不能“变于夷”的观点相对立,在思想史上的意义可以说是划时代的。魏源是中国最早提出要了解西方、学习西方的思想家,在教育方面也开辟了一个全新的领域,成为近代教育改革在观念上的先导。
第二节洋务学堂
自第二次鸦片战争至中日甲午战争间的35年,在中国近代史上称为“洋务运动”时期。它是中国办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时期,同时也是尽到中国资产阶级学校萌芽、发展时期。
十九世纪六十到九十年代兴起的洋务运动是一场引进西方资本主义先进科学技术,兴办近代工矿业为中心,兼及军事、文化教育等多方面内容的大规模运动,在中近代史上的影响可谓深远。其中洋务派举办的一批教育事业,首次改革了中国传统的教育体制,培养了一批新型人才,客观上为中国教育的近代化坐吃了贡献。
在洋务运动期间,洋务派所开办的学堂,以及所派遣的留学生等,在近代教育史上称为“洋务教育”。
一、洋务学堂的特点
(一)、时间:19世纪60-90年代
(二)、代表人物:奕訢、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
(三)、培养目标:洋务人才
(四)、教学内容:“西文”(外国语言文字)、“西艺”(西方的军事技术及自然科学)
(五)、学校类型:外国语学堂、军事学堂、科技学堂
在洋务运动期间,洋务官僚把兴办洋务教育作为洋务运动的重要内容,先后创办了30多所新式学堂,大都是实施“方言”、教育,“武备”教育和科技教育的 ,这些洋务学堂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外国语言文字学校;第二类是各种专门技术学校;第三类是军事技术学校。其规模和影响较大的有下列一些:外语类的京师同文馆、上海广方言馆;军事类的福建船政学堂、天津水师学堂、天津武备学堂;科技类的福建电气学堂、天津电报学堂。
1、京师同文馆

①时间:1862 洋务派最早创办的外国语学堂
②目标:洋务人才(外国语人才和外交官)
③教学内容:“西文”、“西艺”。京师同文馆之所以带有资本主义因素,就是体现在“西学”课程上。特别是1876年制定的“八年课程计划”。
首年:认字写字、浅解辞句、讲解浅书。
二年:讲解浅书、练习文法、翻译条子。
三年:讲各国地图、读各国史略、翻译选编。
四年;数理启蒙、代数学、翻译公文。
五年:讲求格物、几何原本、平三角、弧三角、练习译本。
六年:讲求机器、微分积分、航海测算、练习译本。
七年:讲求化学、天文测算、万国公法、练习译本。
八年:天文测算、地理金石、富国策、练习译本。
④总教习:丁韪良(美国传教士,1869年任京师同文馆总教习,控制京师同文馆25年之久)
1902年,京师同文馆并入京师大学堂。辛亥革命后,京师大学堂发生了显著变化。1912年2月,严复被任命为京师大学堂总监督,接管大学堂事务,5月,又蔡元培任总长的教育部下令,该京师大学堂为北京大学校,京师大学堂的历史遂告结束。
京师同文馆是清末洋务运动的产物,是带有某些资本主义因素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学堂,使洋务学堂的典型。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它被视为最早的新式学堂,是中国近代新教育的开端。
2、福建船政学堂
晚清时期清政府为发展海军而创办的第一所培养造船和航海人才的学校。初名求是堂艺局,是福建船政局的下属机构。
闽浙总督左宗棠在筹建福建船政局的同时,认为还必须造就造船、驾驶等方面的人才,乃于1866年(清同治五年)底,制定章程,开始筹办。次年夏,沈葆桢任船政大臣后,将求是堂艺局分为前学堂、后学堂。前学堂又称制造学堂或法国学堂,学习蒸汽船的制造。后学堂又称英国学堂,分驾驶和管轮两班。课程分别设有数学(几何、三角、代数)、物理、化学、机械学、地理、天文气象、法语和英语,并规定圣谕广训、孝经、策论为共同必修课。此外,还设有设计专业(绘事院)和学徒班(艺圃),以培养设计人员和技术工人。1866年12月开始招生,对象多是贫寒学生或华侨子弟。年龄在15岁左右。学制前学堂8年,后学堂5年。次年1月6日,正式开学。分别由法国、英国教习授课或外籍技术人员兼课,师资力量较强。除教授书本知识外,强调实习,造船专业深入车间从事体力劳动,实习船体的设计,装配蒸汽机;驾驶专业配有专用的练船,让学生上船训练驾驶与演炮,并远航南北洋。
1897年(清光绪二十三年)3月,船政学堂扩大招生,学制定为6年。前学堂除保留初期的基础课外,又增设高等代数等。艺圃分为艺徒学堂、匠首学堂,学制均为3年,课程设置进一步正规化。到1911年,前后学堂培养了629名造船、航海人才,派出留学生107名,成为中国近代海军人才的摇篮,严复、刘步蟾、萨镇冰等著名人物,都为该学堂早期毕业生。
1913年,前学堂改称福州制造学校,后学堂称福州海军学校,归中华民国海军部管辖。1926年,福州制造学校、福州海军学校和在原艺圃基础上组建的飞潜学校合并成福州海军学校。1931年改称海军学校。1938年后海校先后迁至湖南湘潭、贵州桐梓、四川重庆。1946年奉令停办。
福建船政学堂是我国较早把西方自然科学引进课堂的近代科技和海军学校。为我国近代海军和造船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二、分析评价
(一)、目的:培养洋务人才,适应当时外交和军事需要,巩固封建的清王朝统治
(二)、性质:半封建、半殖民地
依靠洋人兴办,为洋人所控制。如:同文馆的经费是从海关办公费中提取三成。而海关总税务司负责人是英国人赫德,实际上赫德操纵着同文馆财政大权。丁韪良曾说:“赫德算是父亲,我只是一个看妈”。同文馆教员除汉文教师外,只算学馆李善兰是中国人,其他都是外籍教师。
(三)、教育史上的地位:对封建传统教育制度的首次改革尝试,是中国新教育的胚胎。
1、冲击了陈腐的科举制度,为教育制度的变革提供了前提。
洋务运动时期的新式教育首先打破了只读圣贤书的局面,引导学生在面向社会的同时以更多的精力和时间面向自然,学习自然科学,掌握向自然索取财富的能力,这无疑是对早已落后、陈腐的知识结构的一次具有革命意义的更新。在教育方式上,新式教育不同与科举制度只注重书面考试的办法,它不仅以学堂为主要阵地,进行系统科学知识的讲授,而且特别强调实践在教育中的作用,使学生不仅具有理论只是而且具有了实践能力。此外,新式教育的目的也不再像科举制度那样单纯为封建政府选拔官吏,而是开始为社会培养多方面的实用人才。新式教育开来的这诸多方面的变化与旧式科举制度的强大冲击。尽管当时新式教育仍只能作为科举的附庸,旧政权、旧意识仍千方百计阻挠它的发展,然而它却毋庸置疑地成为将来取代科举制度的基础。
2、新教育的胚胎。
①教学目的:是洋务人才而非科举考试的官僚后备军
②教学内容:西文和西艺
②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
从整个中国教育史发展过程看:洋务学堂在封建教育制度上打开了一个缺口,第一次建立了新型学校,第一次把西学付诸实践。改变了传统以儒经为主的教育内容,增添了天文、数学、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知识和技术学科,培养了中国第一代科技人才。
(四)历史意义:传播西学、培养新式人才
首先,它打开了以儒学为中心的封建思想文化在我国教育中的一统天下,在教育内容中引入了西学,为社会发展培养了所需要的新式人才。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入学一直在意识形态领域占据统治地位。它适应和维系着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鸦片战争及其以后的一系列失败虽然一次又一次证明了我国这种传统教育的落后、虚伪、腐朽和无能,然而为既得利益和陈腐意识形态所驱使的顽固派仍拒绝任何变革。洋务运动时期的新式学堂使传统教育中第一次出现了西学,呈现出中学与西学并列的局面,并被后来的一些思想家理想的概括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实际上是在尊崇封建政治理论和伦理道德的前提下,容许了外国语言文字、自然科学、工艺技术、军事理论和战略战术及至世界知识和国际公法等实用科学和技术的引进和传播。这些新鲜学问的引进适应我国的变化,特别是适应了工业、交通、通讯、矿山等企业兴起和国防近代化的需要。西学的实际作用在逐渐扩大并为越来越多的人重视,从而逐渐对不可一世的中学构成威胁,开始了对中学的冲击。正如上述新式学堂的教学内容所显示的,虽然这些学堂中中学与西学并举,并特别强调中学至高无上的地位,但是实际上西学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的安排上均已超过乃至大于中学。它说明西学的作用在日益扩大,地委逐步提高;而中学的作用在日益缩小,地委逐渐下滑,呈现出无可奈何的颓废。这对于变革旧的教育内容,改变我国知识分子的知识结构,培养适应社会进步所需的新式人才无疑起了积极作用。
其次,新式教育推动了社会进步和思想观念的更新。新式教育培养出了我国第一批外语、外交、军事和科技等方面的专门人才,适应了我国近代外交、外贸及派遣驻外机构人员的急需;适应了近代工业、交通、通讯等诸多新生事物的兴起;也为近代国防建设特别是海军的创立奠定了基础。这批人才在以上各个领域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成为使我国逐步摆脱西方列强的控制、防止受骗上当,推动我国近代化事业的骨干力量。更为重要的是,新式教育为我国培养了传播科学文化的种子。新式学堂的学生和留学生得以利用他们掌握的外语和科学知识,开阔眼界,主动地从世界知识宝库中汲取营养,在诸多学说中鉴别优劣,为我国更好地了解世界、多方面的传播科学文化和先进思想起了先锋作用和桥梁,新式教育还在很大程度上改变这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社会风气。
不可否认,洋务运动时期的新式教育在教育内容上和教学方式等方面存在许多不完善之处,学堂种类不多、规模不大,教学内容又始终笼罩在“中学为体”的氛围中,并一直没有摆脱附属科举的地位,然而它却在延续千年的封建教育堡垒上第一个打开了缺口,吹入了新风,植下了新学的种子。
(五)、历史局限:盲目模仿外国,管理腐败最终必然遭到失败。
1、片面的科学教育导致对西学学习的浅薄
洋务学堂是应洋务运动对西学人才的迫切需求而兴办起来的。饱受的政治目的决定它从一开始就缺乏明确的教育变革意识。办学者片面的以政治价值判断取代教育价值判断。因此,洋务学堂在洗雪的引进中就仅取西学的技术应用,而去掉西学的基础理论和科学精神,以当时血糖开设的课程为例,西方的现代课程是被引进了,但这种引进是被严格控制在“制铁器,造火器”的工具层面上的。学生所学的课程实际上知识西方的军事制造和工艺教育。正是这种对西学的有限引进,使洋务学堂始终未能突破器物层面的学习而实行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教育。因此造成了中国早期教育现代化以来科学教育的严重先天不足。
2、拒绝对传统的变革导致人文教育的衰落
洋务学堂无疑是中国近代最早的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结合的理论与实践探索。但是从二者相结合的角度来考察,这种探索无疑是失败了。办学的结果不是西方的科学教育与中国传统的人文教育的融合,而是西方的科学教育对中国传统的人文教育的强烈否定。
---------------------------------
多谢啊,呵呵ok

相关话题/

  • 领限时大额优惠券,享本站正版考研考试资料!
    大额优惠券
    优惠券领取后72小时内有效,10万种最新考研考试考证类电子打印资料任你选。涵盖全国500余所院校考研专业课、200多种职业资格考试、1100多种经典教材,产品类型包含电子书、题库、全套资料以及视频,无论您是考研复习、考证刷题,还是考前冲刺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可满足您学习上的不同需求。 ...
    本站小编 Free壹佰分学习网 2022-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