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硕士教育的发展方向-梁国雄在第四届全国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工作研讨会报告



文件信息
文件来源 免费考研网 
文件作者 免费考研网 
更新时间 2005-9-9 9:59:40 
添加编辑  

辅助信息
打印功能 打印本文
背景颜色 杏黄 秋褐 胭红 芥绿 天蓝 雪青 炭灰 奶白
字体大小 特大号字 大号字 中号字 小号字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有文章均来自网络,仅提供预览形式,不提供纸张形式,若涉及到版权的文章,请购买正版,毕竟在电脑上看也不舒服啊,呵呵,这是viewsnake个人网站,纯粹交流学习资料的地方。无商业行为。
选择更多免费考研资料:
阅读正文内容

工程硕士教育的发展方向

梁国雄

(2004年9月13日)

工程硕士教育从1984年提出,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置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经历了从试点到奠定工程硕士人才培养模式的阶段。又自从奠定了人才培养模式后,工程硕士教育从9个培养单位、10个工程领域、年招生1千多人,发展到2004年的180个培养单位、38个工程领域、年招生3万多人、在校生10万余人。我们的工程硕士教育诞生于中国经济体制转型期,既是应社会需求而产生,也是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实践证明,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是一种适合我国国情的学位类型和人才培养规格。从发展的势头看,工程硕士教育充满着活力。在当今贯彻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和人才强国三大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期,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如何发挥更好的作用,值得我们认真地研究和规划。就工程硕士教育的发展方向,我想谈几点意见。

一、工程硕士教育发展规模

我们应该牢记小平同志说的“发展才是硬道理”这句名言。工程硕士教育在过去的几年里,规模有了快速的发展,在未来的几年里仍然需要保持一定的发展速度。这主要基于以下几方面的考虑。

1.企业需求。据有关方面的研究和分析,我国尽管已出现了一批创新能力较强的企业,但总体上企业创新能力很薄弱,其主要的原因中有两个,一是企业的技术力量十分单薄,缺少优秀的科技创新人才,无力支持企业的市场竞争力,造成引进依赖。我国2万多家大中型企业中有研发机构的仅占25%,有研发活动的仅占30%。二是企业创新投入严重不足。据有关资料,2000年,美国联邦财政科技投入696亿美元,其中222亿投向企业,占31.9%;2002年,我国财政科技拨款688亿元,其中53亿投入企业,仅占7.7%。

上述两个原因具有互为因果关系。企业缺少优秀的高层次创新人才,则难于承担重要的研发工作,科技创新投入就不便于提高。企业科技创新投入不足,也不利于吸引优秀的创新人才。其实最核心的问题是企业需要一大批高层次创新人才,才能确定企业研发的主体地位,才能大面积提高生产技术,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这就是客观需求工程硕士的培养规模有较快的发展速度。

2.生源基础。随着世纪之交的本专科扩招,现在每年招收近200万名本科生,也意味着每年将有约80万名工科本科毕业生。这些工学学士除少部分继续攻读工学硕士学位外,将有许多人是潜在的工程硕士生源。如果我们每年能吸引1/10的本科毕业生报考,生源就有8万人。从近三年报考工程硕士生的情况看,2002年有52656人报考,2003年有60707人报考,2004年有66759人报考,报考人数每年有约10%的增长。今年报考人数超过3000人的有机械工程、电气工程、电子与通信工程、控制工程、计算机技术、软件工程、建筑与土木工程、工业工程、项目管理等9个领域,报考人数最多的是电子与通信工程和计算机技术,分别达到8274人和7861人。报考这2个领域的人数近年来一直保持着较快的增长速度。

3.培养力量。培养工程硕士的单位从1997年的9个,今年(2004年)达到了180个;工程领域的布点,从最初1997年的193个,现在达到了1479个。最近三年,培养单位每年增加约20个,工程领域布点每年增加约300个。培养工作也从最初由以工科为主的高等学校承担,现在已扩展到包括综合大学、农林院校以及师范院校。

我们认为,一部分学校,特别是研究型大学,1个学校1年招1000名左右的工程硕士生,并保持这样一个稳定的规模就可以了。因为要有更多的力量去承担博士生教育和其他硕士生教育。因此,未来工程硕士教育规模的增长,要由更多的学校一起来承担。目前全国具有工学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共276所,已培养工程硕士的有180所。今后每年增加一些具备条件的学校为工程硕士培养单位,增加一批工程领域布点。培养的潜力还是有的。

工程硕士培养规模到什么程度更为合适?我想,招收人数上应保持每年10%的增长,或者说每年增加不少于5000人,三~四年后达到每年招收5万人。到2015年的时候,我们的学校就将培养出50万名工程硕士在生产第一线工作。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数字。相信这个目标一定能达到。

二、工程硕士教育的服务面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设置之初,特别强调为国有大中型企业服务。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我们培养实力的增强,我们要在做好为国有大中型企业服务的基础上,面向所有的企业,以及需要工程硕士的各个行业和部门。

工程硕士生的生源,原来限于来自企业。目前的生源仍然主要来源于企业。但我们要开拓更多的生源渠道。要针对不同工程领域的实际情况,考虑放宽入学条件,比如我们放宽了电子与通信工程、计算机技术、软件工程等部分领域考生的已工作年限要求;又比如,适当放宽了服务于艰苦行业的无学士学位有本科文凭考生的录取比例。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设置的是一种类型和人才培养规格,不仅限于在职攻读,只要在培养上能达到工程硕士学位的工程实践环节等等要求,也就是达到工程硕士学位的标准,就可以吸纳更广泛的生源。这个问题我们要予以认真考虑和研究。

培养工程硕士的工程领域,也要根据实际需求进一步拓展。例如,我国物流综合效益比较低,有的报道说“物流成本拖累中国经济”,“据统计,目前我国一般工业品,从出厂经装卸、储存、运输等各个环节,最终到消费者手中的流通费用,约占商品价格的50%。”“目前中国与物流相关的年总支出为19000亿元RMB,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为20%左右,比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高出1倍”。这方面的落后,除了其它原因外,很重要的是缺乏人才。因此,经专家论证和全国工程硕士教育指导委员会审议,增列了“物流工程”领域的工程硕士培养,2003年2个培养单位试点,2004年增列到46个培养单位。在科类交叉方面也要注意拓展,与农科的交叉,已经有了农业工程、林业工程和食品工程;与管理类交叉方面,有了工业工程、项目管理、物流工程;与艺术类交叉的有了工业设计工程,等等。我们还要进一步地去拓展更宽的服务面。

三、质量与质量标准

培养质量关系到工程硕士教育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工程硕士专业学位从诞生至今,也只有7个年头。现在还处于创品牌、提高社会认可度的阶段。我们要在生源质量、培养质量、程序规范等等各个环节上狠下功夫。工程硕士教育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当成业余的事情来办,学校的职能部门要有专人分管。创品牌,要靠大家共同努力。当然,不同的学校会有不同的品牌。学校之间也在竞争。我们在与全国工程硕士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处在商量工作时,也在考虑表彰一批“有突出贡献的工程硕士”。要表彰的工程硕士,不只看他的学位论文做得怎么样,更重要的是他读了工程硕士学位,在生产岗位上为经济建设做出的贡献。

关于质量标准,工程硕士教育指导委员会提出了很好的指导意见。我想进一步强调的是应树立有时代特征的质量观。这一点是许多教育专家的共同意见。研究生教育质量是个多维的、动态的概念,质量标准应注意适应性、多样性和发展性的统一。适应性就是工程硕士教育所提供的服务能否很好地满足社会的需要,也就是社会的认可度。多样性就是工程硕士学位的质量标准与工学硕士学位的质量是不同的,工程硕士在不同的工程领域同样存在多样性,所以我们要依据不同的实际做出不同的判断。发展性就是随着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发展,质量的标准也会发生变化,因此应随时代的变化来确定质量标准。

四、改革目标

要实现工程硕士教育做大做强,就必须相应的要搞活。要从我国的国情实际出发,通过改革和制度创新,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发展调节机制,能够充分发挥培养单位的积极性、能动性和首创精神,真正地依法自主办学,这就是搞活,也就是改革的目标。

为了搞活,在我国研究生教育领域,工程硕士教育率先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如2001年起入学联考不统一划定录取分数线,2002年开始对招生质量好、自律性强的学校,实行根据自身培养力量和社会需求自己确定招生规模。现在已经做到80%的培养单位自己确定招生规模。2003年又推出了第一阶段为全国统一的入学资格考试(GCT)和第二阶段由学校自行确定和组织的专业综合测试的入学两段制考试。培养单位新增培养工程硕士的工程领域布点,也从择优布点转为合格布点。逐渐使学校做到自主调节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等诸方面以及其间关系的平衡,从而办出水平、办出特色。我们在向学校更加自主方向努力的同时,学校也应增强自律的意识。我们也注意到,有些培养单位自主权扩大后,眼光不够长远,眼前利益看得过重,忽视了质量。其实这得不偿失,会以损害自己的声誉和丢失市场份额为代价的。

工程硕士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中,还要增强全国一盘棋的观念。随着学校办学自主权的扩大,齐步走的情况就更加减少,我们应该意识到每个培养单位不论做得如何,也许都会影响到全局,影响到整个工程硕士教育的发展。全国工程硕士教育指导委员会为下好这一盘棋发挥了很好的作用,指导委员会秘书处还承担了大量的工程硕士教育的公共服务工作。各个培养单位在不同的方位同样做出了很多贡献。我相信,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工程硕士教育将会发展得更好。


相关阅读内容

<<<返回上一页 <<<返回网站首页
<<<您的位置:首页>考研咨讯>工程硕士>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