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人事教育局原局长余翔林剖析研究生教育现状与发展



文件信息
文件来源 网络资源
文件作者
更新时间 2005-4-1 20:12:09
添加编辑 viewsnake

辅助信息
打印功能 打印本文
背景颜色 杏黄 秋褐 胭红 芥绿 天蓝 雪青 炭灰 奶白
字体大小 特大号字 大号字 中号字 小号字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有文章均来自网络,仅提供预览形式,不提供纸张形式,若涉及到版权的文章,请购买正版,毕竟在电脑上看也不舒服啊,呵呵,这是viewsnake个人网站,纯粹交流学习资料的地方。无商业行为。
选择更多免费考研资料:
阅读正文内容
身处教育与科研一线逾40载的余翔林,谈起研究生教育兴致盎然。他认为,首先,树立科学的研究生培养理念十分重要,英国的卡文迪什实验室有句名言:我们能够把一般才智的年轻人,在较短的时间内培养成最优秀的人才。因为他们是把研究生当作科研领域的探索者,在他们看来,学生是积极和主动的,导师应该以一种平等的心态来对待学生,尊重他们的人格尊严。而在国内有些部门,学生是被动的,甚至成为导师的廉价劳动力。“我就很反感研究生称呼导师为‘老板’,因为这是商业化运作对学术领域的渗透,导师这个称呼应该是高尚、纯洁的,而不是一种雇佣关系和商品交换。现在有些导师让学生做与研究方向无关的项目,或者让学生帮自己写书,最后在致谢中挂个名,这些我都是很不赞成的。导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不然的话,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怎么培养?”
    “其次,尽管我国研究生教育已取得很多成绩,但是在研究生的培养机制上和国外还存在一些差距。好的导师在论文阶段前,往往先和学生们谈话,然后布置一些阅读任务,列出一串书单给他们,下次谈话时再根据汇报的心得体会,对他们的现状和进度加以判断,接着给予相应的指导——参加什么样的读书活动、讨论班、学术会议等等。在国内,这样细致科学的指导还显得不够。到了论文阶段,好的导师也只会告诉学生们该研究领域的前沿在哪儿——只给他们指引方向,给他们信心,然后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发现,打一个形象的比喻就是:导师只告诉学生在山上哪里会有蘑菇,然后让学生自己去采。这可能要披荆斩棘,穿越重重障碍,但最终会采摘到胜利的果实,有时甚至可能是品种极其珍贵的猴头菇。而我们有些导师,往往连学生论文的题目都帮他选好了,有些还不遗余力亲自操刀改写论文。”
    因此,余翔林认为,与导师见面的次数少和导师指导得少只是表面问题,关键是导师培养学生的理念、方法、机制要科学。
    至于导师应该带多少名研究生,余翔林认为,每年招收学生两个左右(即在读6人)比较合适,因为真正有原始创新的选题是很少的,而且人多了,导师的精力也跟不上,就会出现“放羊”的现象。
    在谈到论文问题时,余翔林认为,总的来说,要求学生在读期间发表论文还是利大于弊的。因为学生们通过论文的写作,可以学会怎样选题、检索资料、撰写学术论文、投稿等一系列流程,这对他们以后的学术生涯是有益的;而且论文还给了他们一定的压力,驱使他们去刻苦钻研、孜孜探索,否则很容易就贪图安逸。当然这也造成了一些问题,如有的学生会轻视实验,少数学生甚至编造、伪造实验数据;产生浮躁风气,有的学生为追求文章的数量,把一篇文章拆成好几篇等等。关键是不能把论文数量当作唯一的评价标准,甚至跟奖励、学位直接挂钩,应该灵活掌握。如果学生的水平足够了,经学术委员会认可,即使在毕业前没有发表论文,也可以毕业,获得学位。
    对于扩招问题,余翔林认为,研究生教育仍然属于精英教育,当务之急是要减缓扩招的速度。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而且研究生扩招可以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提高社会人才层次;但是当规模扩展到一定程度时,就应该适当控制速度、保持稳定,从提高数量转向提高质量。比如今年的硕士招生增幅就控制在15%以内,博士招生基本保持稳定。为了保证学生的培养质量,中科院研究生院每年都要举办“博导培训班”,请一些资深、经验丰富的老博导来培训四五百名年轻的博导,通过言传身教,增强这些年轻博导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意识。另外,研究生论文的选题,要努力瞄准有自主创新的领域,瞄准国家需求和国际前沿,还有新兴、交叉学科等领域,这就需要导师自身成为这些领域的学术带头人或研究骨干。而没有课题的导师不能带研究生,因为研究生的培养经费也要从导师的科研经费里出,研究生不是读出来的,而是“研究”出来的,没有研究课题怎么行?
    同时余翔林还认为,未来我们国家除了继续发展学术型研究生教育外,还应该大力发展专业学位教育。美国现有研究生200万人,专业学位教育(如MBA、MPA、工程硕士等)人数大约就占50%,学术型和专业型是1:1;而我国现有研究生总数80万人,专业学位教育人数比例还不到10%。打个形象点的比喻:学术学位的研究生好像是“骑士”,精通正统的骑术但实用不大;专业学位的研究生就像是“牛仔”,虽然学术层次略低但是能够解决实际问题。随着我们国家经济的不断增长,对研究生教育的需求也在发生变化。目前,上世纪50年代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培养机制急需转轨。今后应该鼓励和大力发展专业学位教育,提倡分轨培养和分类指导,因为我们需要的是“骑士”加“牛仔”!
    对于研究生收费问题,余翔林认为用收费一词不太妥,客观地讲应该是调整“成本分担机制”,因为研究生教育不是义务教育。调整教育成本分担机制,由研究生自己负担一部分教育成本,有利于增强他们的责任感,有利于他们更加珍惜读研的机会。但是收取的学费,只会占全部培养成本的一部分比例。中科院研究生院以后如果收学费,肯定会以奖学金、助学金等形式返还给学生,因为大学阶段的收费已经达到极限,普通家庭难以再承受高额的研究生学费了。但是对临床医学、法律、计算机等高回报率的专业,收费也许会略高一些,这在国外也是一样的。而且研究生收费还应该是一个渐进的、配套的过程。
    对于目前出现的硕士学制缩短的趋势,余翔林认为不能搞一刀切,统一改两年,还是设一个弹性的期限比较好。我国的硕士研究生教育是一个完整、独立的培养体系,不像国外只是个过渡性的学位。另外各个学科的特点也不一样,比如理科,就应该鼓励学生硕博连读,因为它必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术修炼才行,对于工科还是保持3年比较好,而经济、管理等学科则可以适当缩短期限,并和实践结合。
    最后,针对研究生们对自己的读研生活只打平均57分的现象,余翔林认为这是情有可原的。“因为读研本身就是一件清苦的事情,还有着要求不断创新的压力;有些导师指导不力,把学生当劳动力,也导致了学生的不满;扩招带来的就业压力,住宿、科研条件的滞后等等,都使得正处在朝气蓬勃阶段,渴望取得成就感的年轻人觉得压抑,从而产生出苦闷和不满,认为读研生活并非自己想像的那样。但是我相信,随着今后研究生教育从‘量’到‘质’的转变,随着教育经费的不断增加,科研和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研究生们一定会给自己的读研生活打上一个很高的分值,留下终生难忘和终生受益的美好回忆


<<<返回上一页 <<<返回网站首页
<<<您的位置:首页>考研咨讯>考研政策>正文